A. 長壽有哪些風俗
長壽風俗:
60歲被人們稱為「花甲」。孔子的《論語》曾寫:「六十而耳順。」所以60歲的老年人,又常稱為「耳順之年」。
70歲被人稱為「古稀之年」。它源於杜甫的《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又稱「杖國之年」。
80歲被人們稱為「耋」,80歲以上稱為「髦」。80~90歲的老年人,稱為「髦耋之年」,給這個年齡段的老人祝壽,常常送一幅「貓戲蝴蝶畫」,貓是「髦」的諧音,蝶是「耋」的諧音,是恭祝老人長壽的意思。80歲,也稱為「杖朝之年」。88歲,稱為「米壽」,這是因為「米」字可以分成8份。
90歲被人稱為「九秩」、「九齡」、「眉壽」等。所謂「眉壽」,是指老年人的眉毛甚長,也是老年人長壽地特徵。99歲稱為「白壽」,國為「百」字。所以,稱99歲大壽為「白壽」。
我國民間通常說來,從60歲開始,過生日叫「做壽」,在每逢整十年之前的九,69、79、89、99歲生日時,則要過大壽。民間習俗有「賀九不賀十」的說法。操辦大壽,壽禮、壽俗更加豐富多彩,如壽堂、壽樟、壽聯、壽文、壽燭、壽桃、壽面、壽酒等等,一應俱全,洋溢著濃郁的「壽」文化傳統色彩。
老年人慶壽風俗
為老年人操辦壽宴,無論宴席豐盛與否,均少不了面條,特稱為「長壽面」。面條越長越好,其含意是祝福壽命很長。老人吃一碗長壽面後,如果還想吃的話,親人要給老人加面條,稱為「添壽」。在壽宴上,還要給老人入敬壽酒,諧音「壽久」,有祝福長壽的美意。
另外,民間還有敬「壽桃」的習慣,如果一時無法購買鮮桃,就用米粉製成桃子形狀,它也是祝壽的吉祥物。女兒去娘家為親人祝壽,往往送8個壽桃,象徵「八仙慶壽」,也有的地方習俗是送9個,象徵「長久」。
中國人用字十分講究字意。有趣的是,人從生到死,均有「壽」字組成的詞相伴。例如:在出生時,有壽誕、壽辰等;祝願活得生日時,有壽桃、壽酒、壽面等;為老人祝壽時,有壽詩、壽聯、壽面等方面的內容;人「走」的,又稱為壽終、壽寢。
祝壽的吉祥語很多,內容豐富,含義深遠。如南山之壽、壽比南山、福海壽山、萬壽無疆、長命百歲、長命富貴、與天地同壽、福壽安寧、壽到三松、延年益壽等等到。
中華民族的長壽文化有其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古樸、凝重,既注重理念的作用,又注重實踐的功效,源遠流長,多姿多彩。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養生認識的深刻,越來越多的人將踏入長壽的行列,成為「老壽星」。
B. 長壽會的興起
長壽會究竟興於復何時,已無從准確制稽考。根據其儀式、活動內容、規格,可能再晚也晚不過清乾隆時期,因青蓮在乾隆年間維修和修建了太白祠、隴西院、粉竹樓,文昌宮等諸多建築。掀起尊李白、愛李白、頌李白的又一個高潮。同時,古青蓮場受外來文化沖擊很大,居住了許多移民。過去有陝西、江西、福建、廣東和禹王宮五大會館,加之是水陸碼頭,長壽會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無疑會汲取外域文化精華,豐富內涵,不斷地演化形成自己具有濃郁鄉土特色的民俗。
C. 中國民俗文化
請再說說清楚你的問題嘛..
具體些..
很多啊,先從大族說起吧.
1.漢族
姓氏及名字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姓氏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以官職為姓,如司馬、上官、侯、帥、尉等;
②以職業和技藝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倉庫的姓「倉」,做買賣的姓「賈」;
③以祖先的名字、爵位為姓,如孟孫、叔孫、王孫、公孫等;
④以封國、封地為姓,如齊、魯、吳、楚等;
⑤以原始崇拜物為姓,如馬、牛、羊、龍等;
⑥以居住地方的特徵為姓,如東郭、西門、楊、柳,李等;
⑦以數字為姓,如伍、陸、萬等。
此外還有些復姓如長孫、賀蘭、呼延,則是由少數民族語音譯而成。
宋朝人編寫的《百家姓》內收入單姓共408個,復姓共76個。近代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已收入單復姓共4129個。常用姓氏不過200個左右,最常見的單姓只有100個,而以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伍、郭、馬為姓的人已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
中國古人的姓名比現代人要復雜些,大體有姓、名、字、號四項。名是嬰兒出生後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年舉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時取的,是人的正式稱謂。號,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陸游,號放翁。
現代人命名沒有古代人那麼講究,除少數人有字、號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個名字,並且多為一字或兩字。名反映了漢族文化特徵和心理特徵。如有的用「富、貴、財、祿」等字,希望發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壽」等字,希望健康長壽;有的用「棟、傑、俊、才」等字,希望發達成材。男子用動物命名時,多用「鵬、龍、虎、豹」,象徵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則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徵雄偉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應用「鳳、鶯、鸞、燕」等字和「蘭、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溫柔、賢惠。
稱呼習俗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這就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聯系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這里僅選其中的一部分,以顯示其層次關系。
第一層: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長二輩)
第二層:父親、母親、伯父、伯母、叔父、嬸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長一輩)
第三層:(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內兄、妻妹、襟兄(同輩)
第四層:兒子、女兒、侄兒、外甥、內侄、侄婿(晚一輩)
第五層: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侄孫、侄孫女、孫媳、外孫媳(晚二輩)
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幾歲,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幾歲,幾代之後,大門的後代與小門的後代相比,同輩人可能差上幾十歲,並不因此而影響輩分關系,常常會有長鬍子的孫子或懷抱著的爺爺。所以,漢族常「大門轉小輩」之說。
親屬稱呼也用於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例如:鄰里間同齡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稱,年輕人稱父輩同齡人為大伯(大爺)、叔叔、大媽(大娘)、嬸嬸、姑姑、姨等,稱祖父輩的同齡人為爺爺、奶奶、姥姥、老爺等。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如兒子給爸爸、媽媽寫信,信內應稱「父母親大人」或「爸爸媽媽」,而在信封上的稱謂則有角度問題了。稱Ⅹ先生或職務為宜。
生活中,為了表示對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層次的特殊現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長者,家裡晚輩稱之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等,街坊鄰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稱其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不過稱謂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紅樓夢」里的劉姥姥,「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有時在稱謂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嬸、他姥姥、她李二哥等。類似的稱呼,在今天還廣泛使用。
文化心理
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淀,逐漸形成的。雖然近百年來各種現代文化思潮的輸入,使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可是它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這就在人們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形成了漢語所特有的語用特點。
首先,以農業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統治了中國幾千年,這種封建的宗法社會,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兩個特點:一是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二是對等級差異的強調。因此在言語交際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講究親屬稱謂的使用,長幼輩分的嚴格區別。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輩對長輩直呼其名的情況,這在中國人的交際中是不允許的,對親屬中的長輩,交談時都必須使用稱謂,這是有禮貌、有教養的表現。而且親屬稱謂還作為一種尊稱,大量用於非親屬的交談者身上,如稱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認為是對對方的尊敬,表示關系的親密。
重視長幼的宗法觀念被移用到社會的人際關系,就變為等級觀念。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提倡長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們對有官職的談話對象歷來有以職務相稱的習慣,在古代這就被認為是敬稱。在交際中為了抬高對方的地位,往往就壓低自己,於是有了一批與敬稱相對的謙稱,如貴姓--敝姓、府上--寒舍、賢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見--愚見、淺見。
其次,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與個性,而強調群體。這也是與封建社會的宗法關系相連的,它與西方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獨立的人格、個性,推崇個人的成就和榮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為了強調人際關系的親密,常用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的談話者;中國人見面後常以對方的私人生活作為問候的內容,如見面問「吃了嗎?」倒不是真正擔心你會挨餓,僅僅是表示關心,表示親熱。
至於問你工資多少,多大年齡,有無對象,或有幾個孩子一類的問題,在中國人看來也是密切人際關系,聯絡感情的表現,是所謂的東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來則似乎有了干涉別人「隱私權」的嫌疑。
漢民族對性和性別問題上的保守傳統也造成了男女性別在言語交際中的用語差異。一般說來,男性用語比較直率、隨便,女性用語比較含蓄、莊重。用與性有關的字眼罵人,在男性中的出現率遠遠超過女性。因為傳統觀念雖然也認為男性使用這些字眼並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諒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體統,似乎理所當然應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
婚姻
過去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系。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喪葬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後入殮。「殮」的儀式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屍體裹上衣衾,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要盡量做得好,有的富貴人家是用珍貴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還要油漆彩畫。辦喪事要隆重,舉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弔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念經,為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盪盪,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D. 長壽春節習俗
節日習俗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 包餃子 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鍾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 庚寅年新年賀圖 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儺舞跳鍾馗、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過春節,燃放爆竹,在門窗上張貼字畫祈福、裝點居所,是這個節日最普遍的習俗。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象徵著天雞。 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去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每年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刻木頭的重明鳥,或者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子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 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貼畫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貼門神 朱仙鎮木板年畫「對臉門神馬上鞭」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
E. 祝壽習俗有哪些
壽文化
祝壽源自一種質朴的感恩思想。嬰兒出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一到自己生日時,就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對母親的感恩和紀念,後來發展成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賀,並演繹出祝壽文化來。
祝壽這一習慣在我國很早就存在了。傳說在堯的時代華山封人就曾向堯祝壽,這是指對老人祝壽,祝他健康長壽,青春永駐。而普通人過生日,大約是南北朝時興起的,到唐朝,祝賀成人生日的習俗已很流行。史料記載,唐太宗生日時,宴會百官,臣下上表把皇帝生日這一天定為千秋節。民間不管給老人祝壽,或年輕人過生日,或給孩子過生日,都是在家庭或親屬、朋友間進行,屬民間風俗習慣,無可非議。
中國人的壽文化豐富多樣。遇到以下年齡更要隆重慶祝:
六十六,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佔了兩個六字,照中國的風俗習慣,預示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對六十六歲慶壽活動都非常重視。「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此俗在河南漢族中很是流行。父母活到六十六歲過生日那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必須是一塊豬肉。這塊肉表示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六六大順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情。雖然是買的肉,也意味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為此,對賣肉者不能計較肉的多少,也不能討價還價,還必須是一刀割下來,有多少算多少,全都送給父母,以顯示閨女對老人的敬意。
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豫北稱它為循頭年。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因此每當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都特別緊張。當父母活到這個年齡的時候,做兒女的,要幫助老人渡過難關。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了。鯉魚善「竄」,這一「竄」,老人就算過了難關,以後就會平安無事了。豫南有些地區,要把壽魚放在鍋里整個燉,放鹽、蔥、姜等作料調味。燉魚時不要翻動,待魚湯煮成白色,魚肉化在湯里時,將魚湯盛出請老人喝了,然後小心翼翼地將魚骨架放在村中的河裡順水漂走,他們覺得這樣老人的災禍就可去除了。在豫北一女兒要在父母循頭年的時節,選擇農歷立春的清晨,天色還未發亮時,以滿懷祝福的心情,將親手煮的兩個熟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親或母親躲在門後吃掉。這樣,父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就會像雞蛋滾麥場一樣,平安度過循頭年。在北京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這樣的年歲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壽齡雅稱
中國人對老人的年齡有很多雅稱,均含有不一樣的含義。六十歲稱為「花甲」,又稱耳順之年。源自孔子《論語》中「六十而耳順」。六十六是比較珍視的一個壽誕。許多地方都有為老人做六十六壽的習俗。一般用六十六樣食物來預示老人健康長壽。七十歲被稱為「古稀之年」。古時七十又稱「杖國」,意思是這個年齡可以拄著拐杖來回行走。八九十歲稱為「耄耋之年」。給八九十歲的老人賀壽,常送帶有蝴蝶及貓和折枝花組成的圖案。貓是「耄"的同音,蝶是「耋"的同音,是「耄耋富貴"之意,喻祝老人長壽之意。九十歲又稱為「九齡」、「眉壽"等。由於人老眉長,眉長則壽長。一百歲稱為期頤之年,百歲為人生之極,故日期;此時生活需要人照顧,故日頤。
吃長壽面
過生日時,還要吃長壽面,據說是從西漢盛行的。漢武帝迷信鬼神又相信相術,一天與眾臣下閑聊,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漢武帝說:「《相書》上說,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歲。」
此時坐在旁邊的詼諧笑星東方朔就哈哈地笑了出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一百歲,人中一寸長,彭祖活了八百歲,他的人中便長八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漢武帝和眾臣聽後都大笑起來,看來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不過《相書》上明明寫著,皇上也相信,於是眾臣下就想了個變通的方法,臉者,面也,「臉長即面長」。給漢武帝祝壽時臣下就獻了碗不切斷的長面條,聽完解釋,漢武帝很高興地吃了。眾臣也仿照皇上過壽時吃長壽面。後來這個風俗傳到民間,很快流行開來。因為我國食品中面條歷史最為悠長,吃長壽面既簡便易行,又含延年益壽之意,即使困苦的平民執行起來也不會有多少困難。現今的長壽面有了講究,壽面要求三尺,每束需百根以上,盤成塔狀,用紅綠鏤紙拉花罩上面作為賀禮,敬獻壽星,壽面必須雙份。祝壽時擺於壽案之上,壽星吃壽面時要舉辦儀式,發表祝壽辭,在一片歡樂氣氛中挑起第一箸面吃掉。
獻「壽」字
祝壽還時興一個風雅的壽禮,向壽星敬獻大「壽」字,書寫者常常是大家,真草隸篆。壽字的多種寫法,異彩紛呈,積時久遠競形成「壽字文化」。壽字的寫法有一百多種,有的索興獻上寫法各異的「百壽圖」。最有名的是清代馬德昭書寫的高157厘米的大「壽」字,不僅運筆剛勁挺拔,氣勢雄偉,並且獨具匠心,用「九十九」和「廿一」五個數字形成了草體壽字;九十九加上二十一等於一百二十,叫「花甲重周」,祝賀壽星活到一百多歲,兩度花甲之年。「百壽圖",表示了人們長壽百歲、吉祥如意的願望,也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千百年來,「百壽圖』』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至今仍是人們慶賀壽誕的佳品。
獻壽圖
壽山福海圖:在祝壽圖中,多指繪以蝙蝠圍繞海中山崖飛翔,之所以繪以蝙蝠,是因「蝠"與「福」諧音,象徵有福;突出於海面的山崖是壽石,石頭上端長有靈芝,來比喻長壽如意。類似的吉祥圖還有「海屋添壽」圖、 「福如東海」圖、 「壽比南山」圖等。明朝時節,官員服飾及瓷器上多繪以「壽山福海」圖。從吉祥話到吉祥圖,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於長壽的渴望和祈求。
松龜鶴圖:在祝壽圖中,普遍用松、鶴、龜等來表現吉祥。廣為流傳的主要有松與鶴、鶴與龜的組合形式。如「松鶴延年圖」、「松齡鶴壽圖」、「龜鶴齊齡圖」等,以表延年益壽、品德高尚之意。在中國文化中,松是長壽之木,它耐寒耐旱,四季常青,霜、雪不凋,生命力極強。古人將松壽命長的特徵加以神秘化,使其成了長壽不老的標志。鶴在人們心中是吉祥之鳥,其地位僅次於傳說中的鳳凰。古人覺得鶴是長壽仙禽,鶴齡、鶴壽都是民間祝壽時常用的吉祥用語。龜因為其壽命之長和其靈性,也被人們所崇拜,有萬年靈龜之說。人們把百歲稱為「龜齡」,來表示長壽。
八仙慶壽圖:祝壽圖中多有八仙慶壽、八仙過海圖。民間公認的八仙為鐵拐李、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民間有許多關於八仙的傳說。傳說八仙經常赴王母蟠桃宴會,一次八仙在壽宴上吃飽喝足後,歸途中遇海。呂洞賓提議八仙不得乘雲而過,須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過。於是八仙各用其獨門法器渡海而去,因此就有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說。故民間將其作為祝壽題材,成為祝壽中必不可少的形象。
送燈花兒
燈花用彩色燈花紙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燈花的數目比作壽者的歲數要多兩個,一個為「本命年」,一個為「增壽年」。晚間由作壽者上香點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燈盤,列隊至大門外與神碼、敬神錢等共焚之。
祝壽詞
在祝壽時,一句常用的祝賀語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此典出自道書。相傳古時青州衡王五十大壽的壽宴上,來了一個乞丐,不等人請就大大方方地坐於上席。管家向他索要壽禮。他則脫下身上的衣服,蘸上酒,向南山上扔去,說禮在山上。眾人一看,果見南山上出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大壽字,全場一片歡騰。從此就有了「壽比南山"的佳話。
常用的祝壽詞有:
通常是壽星的兒子們獻上:祝老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祝老壽星日月昌明,松鶴長春。
祝老壽星笑口常開,天倫永享。
老壽星女兒、女婿們獻上:祝老壽星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祝老壽星萬事如意,晚年幸福。
祝老壽星生日快樂,後福無疆。
老壽星孫子、孫女們獻上:祝老壽星吉祥如意,富貴安康。
祝老壽星事事順心,幸福長伴。
祝老壽星笑口常開,身體安康。
F. 中國各地民俗文化
http://www.cnminsu.com/
http://www.nongli.com/item1/
http://www.ccnt.com.cn/tradition/
http://www.nationculture.com/folk/
http://www.folkw.com/
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mainpage.htm.
基本上都在這里了
G. 重慶市長壽區的文化歷史有嗎
長壽谷位於南山東麓,其地貌呈谷狀縱伸,依攀山勢,直沖雲霄,谷線全長2300米。其間鳥鳴不斷、溪水常流、林木鬱郁蔥蔥、岩石突兀奇特。設計者們巧用天然形勝,從不同角度,以「流動」和「靜止」的狀態揭示著傳統「壽」文化的內核。其主要景觀包括:根據佛經中提到的有關觀世音就是「無量壽佛」之法身的記載而建造的18米高的銅制「無量壽佛」;一個代表谷中所流之水實乃救度眾生之水的銅制皮袋「流水尊者」;刻有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書之「壽比南山」的巨大石刻等。為了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的「壽」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其歷史價值和久遠生命力,進一步豐富當地的民俗文化氛圍,一個設計新穎,獨具創意,以壽文化為主題的富有熱帶雨林特色的大型自然山水園「長壽谷」將在南山文化旅遊區內建成,並於「首屆中國南山長壽文化節」正式向遊人開放。 長壽區(原長壽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是一個古老文明的縣。縣名的由來,傳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間,有一位狀元及第官拜當朝的宰相,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雙龍場,(一說是路過新市鄉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暄中,主人察言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 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 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這位宰相通過察訪,了解到這個古老文明的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這個美妙的傳說,歷經數百年,至今民間還繪聲繪色盛傳不衰。但此事畢竟是傳說,沒有事實根據。 長壽縣名究竟由來如何?要從長壽縣的地理沿革說起。根據重慶簡史記載,在戰國時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以前,四川東部一帶處在氏族部落階段,缺乏詳細的文字記載,無法查證。按長江所經之地,長壽周圍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況判斷,長壽屬於枳。有巴、枳、魚等氏族。巴:其地在今重慶附近;魚:其地在今奉節區;枳:其地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氏族部落時期,長壽屬枳,隸屬巴國梁州。 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長壽縣域屬巴郡的枳縣。《正義》枳:「今涪州城,為秦枳縣,在江南」。《龔志》雲:「枳轄今涪陵,長壽等縣地」。縣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西漢、東漢、三國蜀漢以及西晉時期,長壽縣屬枳縣部份,隸屬涪陵郡。東晉(公元347--420年)時期,晉桓溫平蜀,以舊枳縣為涪陵郡治,而遷巴郡之枳於鄰溪口(今渝北區洛磧鎮),長壽區域仍是枳縣一部份,隸屬涪陵郡。南朝、西魏、北周時期,枳區隸屬巴郡,直至隋朝開皇初廢郡止。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樂溫縣(即今長壽區域),隸屬涪州。「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多長壽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長壽「府東少北,洪武二年置」 縣城仁和場灌灘寺。明天順中,知縣時順始遷縣城於銅鼓坎,下則瀕臨長江,外環以深濠。萬曆年間,不幸中火,知區王來舉重修。崇禎末年,復毀於農民起義軍。清代康熙六年,知縣余鈺復移置於鳳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門:東名「迎暉門」;南名「安慶門」;西名「集鳳門」北名「拱辰門」。八年功竣。至此,長壽縣城規模始具,人稱「鳳城」,直到今日。 直至現在,長壽區同樣也不負長壽之名。到2004年末,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4.1萬人,占總人口的12.8%,已超過國際通用人口老齡化起點(7%)的標准線。 假若你來到長壽區的協信廣場上,可以很驚奇的發現,整個廣場上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是一道十分讓人感到溫暖的風景線。
H. 民間風俗習慣
漢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漢族先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8)長壽民俗文化擴展閱讀:
春節: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 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漢族民間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地區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