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到了50歲也沒有感覺到時間過

到了50歲也沒有感覺到時間過

發布時間:2021-03-02 20:30:09

① 發覺自然規律的一點,年齡越大,感覺時間過的越是快

因為年齡越大,就感覺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越多。因為不停的有事情做,所以就感覺時間過的很快。

② 人到了50歲後,是不是就意味著已經老了

我覺得人到50歲是否衰老是因人而異的,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到50歲,已經老態龍鍾,而有的人雖然已經年近90歲,卻還能頭腦清醒地幫助別人,比如一些老中醫,他們絲毫看不出老態來,就是普通人,南方人也普遍表現的年輕,50歲都是花一樣的年齡,凸顯老態的是北方人,尤其是東北地區,40多歲得腦血栓者甚多,步履蹣跚,一副老態,這一切主要取決於生存環境、對待生活的態度和飲食引起的。

衰老與否,不能說跟年齡完全沒有關系,但是年齡絕不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有的人很年輕就已經俗愛老了,有的人年齡很大,卻非常年輕,不知道你們覺得是不是這樣?

生活喜歡、生活態度都能決定一個人是否衰老,所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保證自己擁有年輕態。

③ 人到了什麼年紀會感覺時間過的特別快

這和年齡無關。無所事事的人,時間過得慢。有所追求,比較繁忙的人,時間過得快。

④ 人到了50歲以後,都想過哪三種日子為何多數人做不到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

到了五十歲之後,人生已經走過大半路程,經歷了很多風雨,感受了很多坎坷,一路走來,有幸福有歡笑,也難免會有心酸和艱辛。

回味自己走過的那些歲月與時光,年輕時忙著奮斗,成家後忙著養家,有了兒女忙活孩子,每天忙忙碌碌,奔波遊走,時間就這樣在不知不覺的忙碌中溜走了。

一不留神,看看鏡子中的自己,發現皺紋在臉上攀爬,頭上有了絲絲白發,真的已然老了,人生已經五張了。

由此,不禁感慨時光易逝,歲月無情。

到了奔五之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所觸動,對人生和生活會擁有一番思考,也會反思接下來是不是換一種新的活法?

總的來說,可能都想過過以下這樣的生活,但可能多數人很難做得到:

03放下功利,能夠恬淡生活

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之後,其實真的不想讓自己活得那麼累了,沒有誰不想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好好的歇一歇,停一停。

比如,放下功名利祿,放下面子虛榮,然後過一種寧靜而恬淡的生活,回歸自然,回歸自我。

畢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付出了太多,走過了匆匆的人生,每天忙著賺錢,忙著養家,忙著奮斗,忙著追逐成功,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感受的東西。

但是,很多時候,當我們習慣了一種生活方式之後,我們就會變得麻木和隨波逐流,又很難一下子適那種應清靜無為寡慾的人生境界。

雖然,我們會時常渴望這種境界。

五十歲是一個人應該看淡一切的年齡,到了這個年齡,該經歷的經歷了,該享受的可能也享受了,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加通透和豁達的看待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來一場心靈碰撞,從而找到精神的寄託。

然而,人性是有弱點的,無論是年輕還是年老,都需要不斷的進行自我修煉才行,才能看淡人世間的一些欲求,放下一些困擾自我的執念,進而放下功利心,過一種恬淡生活。

其實,人活到一定年齡,最重要是要明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真正想要追求什麼。五十歲之前,假如我們錯過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所有的一切不是自己想要。

那麼,五十歲之後也完全來得及開始和彌補。

松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學大師,他說:我的人生是從五十歲開始的,他認為人生分為兩段,五十歲之前是打基礎階段,此時我們往往為了立足社會,養家糊口而疲於奔命,基本上是為別人而活,五十歲之後,當經濟基礎奠定之後,才是實現自我、創造自我和放飛自我最有價值的階段。

⑤ 過了50歲的人沒有一點慾望,正常嗎

就個人的觀點來看,這個現象實屬很不正常。現在的生活水平再不斷地提高,與此同時人的興趣逐漸多元化發展,50歲仍處在老當益壯,身體的機能還未明顯的下降,如果要對任何一個異性都失去慾望,就有些不可思議了。所以50歲的人依舊有大把的燈光,只有個別的情況能抑制住他們的興趣,現在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總結的幾點。

3.人在高頻率生活節奏下,人的精力幾乎都花在工作上,很少有時間去關心這些事情,偶爾也會發現對異性慢慢失去了興趣,也會認為這就是正常的現象,因為羞於表達,往往就被忽略了。最後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天生身體羸弱,所以導致沒有能力實現自己的想法,所以直接選擇了放棄。

⑥ 人為什麼而活著雖然我才22歲,但我感覺我有了50歲的滄桑感,感慨人生有太多的無奈,感慨時間過得太

本來想打擊你22歲感慨個錘子。轉一想,古來都是能者為師。哪有年齡之分。我可以告訴你百分之九十都是白忙活一生。不知生死為何物都是瞎活。弄懂這兩個字,夠你一生去專研了,悟道吧

⑦ 是不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為什麼會這樣

鄰家的孩子轉眼變成高中生,7月的海濱度假彷彿就在昨天,人們轉眼又開始討論新年。雖然這聽起來像個笑話,但人人都在抱怨: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衰老不會改變時間的節奏,這並非問題所在,那我們為何會有這種真實感受呢?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年的《心理學原理》一文中寫道:隨著年齡漸長,人們會感到時間飛逝,這是因為成年後難忘的回憶越來越少;隨著時間推移,那些與「第一次」有關的回憶逐漸減少,諸如第一個吻、第一天上學、第一次家庭旅行之類的回憶都已不再。對成年人來說,「新體驗」堪稱可貴。詹姆斯用鬱郁寡歡的筆調寫道:「一天或一周正從身邊溜走……時間如此空洞,年華稍縱即逝。」——————————————————上世紀60年代初,研究者瓦拉徹和格林分別對兩組不同年齡段的參與者—一組18~20歲,另一組平均年齡70歲—進行調查,請他們描述「時間」。年少組傾向於將時間比喻成靜謐、沉鬱的海洋,而年長者會用更激烈的詞彙形容時間—時間猶如一列疾馳的列車。年,在朱伯特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年少者普遍希望時間能隨著年齡增長變得更快。在年進行的有關「時間流逝的主觀態度」測試里,馬克·惠特曼和桑德拉·李恩霍夫招募了名14~94歲的參與者,對他們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第一部分包括「特式量表」(在該表中,實驗參與者將對時間的描述從「非常慢」到「非常快」進行評級,評分從-2到+2遞進)。在第二部分里,參與者要給一些有關時間的陳述和比喻打分,4代表強烈贊成,0代表強烈反對。研究結果出乎惠特曼和李恩霍夫的意料。他們發現,年齡與個體感知間的關聯其實很弱。換言之,無論年紀大小,每個人都承認時間飛逝。面對「過去的10年對你來說過得有多快」這個問題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過去10年中時間隨年齡增長而飛快流走。這種感受在50歲達到頂峰,直到90歲前,類似感受都穩定地存在。研究同時表明,被問及最小時間間隔(如「最近的一小時/一周/一個月)過得有多快」時,參與者的答案並未因年齡增長而變化。——————————————————如果要給時間打個比方,20~59歲間的參與者更傾向於用「時間壓力」的概念—光陰如梭,人們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惠特曼和李恩霍夫認為,該年齡段的參與者(既非青少年,也非老年人)最有可能陷入事業與家庭責任之中,這也導致他們的感受往往與其對生活的預期不同。年,威廉·弗里德曼和史蒂夫·傑森在原有基礎上,對這一研究進行了擴展。擴展實驗挑選49名本科學生和50名60~80歲的老年人為樣本,請他們為過去10年中最有新聞價值的12個事件進行排序,並說明「1.該事件何時發生;2.你如何記住此事」。同時,參與者還要完成惠特曼和李恩霍夫曾使用的「特式量表」,對時間進行評估。盡管兩個年齡組的參與者都展現出對12個事件的良好記憶力,年少組明顯輕視了這些事件發生的時代。這次實驗還驗證了惠特曼和李恩霍夫的結論—兩組參與者對短時間(小時、周、月)的感受非常接近,但與年少組相比,年長組對過去10年的感受顯然更快。——————————————當年7月發表的衍生研究論文中,弗里德曼等人稱,對那些深感時間壓力的人來說,短間隔的時間(即幾周、幾個月)消逝得更為迅速;一直感到時間壓力的人,會覺得10年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研究得出的兩種結論似乎都很可靠:1.年齡是影響人們對時間感知的因素之一,但對所有年齡段的人來說,時間壓力這個概念也會影響其對時間的感受。2.時間造成的壓力是跨文化的—在德國、奧地利、荷蘭、日本和紐西蘭等國的實驗中,參與者的表現十分接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為什麼在我們看來,年的聖誕節彷彿就在上周,但對孩子來說它已像是幾年前的事?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確切原因,但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理論:1、我們用難忘的事件衡量時間正如威廉·詹姆斯假設的那樣,我們用能夠喚醒記憶的事件來衡量時間。想像一下,一位40歲左右的母親想必每天都過著同樣乏味、高壓的日子。相比之下,她高中時期的記憶更加充裕豐富:一年一度的足球賽、畢業舞會、第一部車、初吻—這些有趣的回憶讓高中生活顯得更長。2、對時間流逝的感受因年齡增長而不同對5歲孩子來說,一年光陰占據了他們生命中20%的時間;對年逾50的人來說,一年僅僅是人生的2%。年被提出的「比例原理」暗示,我們會把某個時間段與所經歷的全部時光進行對比。3、生物鍾隨年齡增長而放緩老化可能會讓我們身體內部的搏動(生物鍾)放緩。與不可阻擋的時鍾、日歷相比,人們對時間流逝的感受會比它表現得更加迅速。4、年齡漸長,人們對時間的關注更少當你還是個孩子,你可能會從12月1日開始倒數,盼望聖誕老人帶著你鍾愛的腳踏車爬下煙囪。當你變成大人,更關注的是工作、賬單、家庭、期限、旅行計劃、聖誕購物等成人世界裡的瑣事。一個人關注類似的事情越多,對時間的感覺就會越少。5、壓力、壓力,更重的壓力如惠特曼和李恩霍夫所指出的(這一觀點也被弗里德曼和傑森認同),沒有足夠時間做好一件事的感覺,往往被表述為「時間飛逝」。對於年長者,特別是那些退休老人來說,這種感覺可能會因為生理障礙或認知能力下降而加強。既然這種感覺已不可避免,不如用「時間流逝的速度並不像年齡增長那樣快」來安撫自己吧。你可以試著在節假日放緩節奏,與親朋好友共度歡樂時光,或者讓自己享受片刻安閑。內容來自:科學美國人

⑧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覺得時間已經來不及了9

大人和孩子抄對時間的流逝,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這本書中,對於時間感的闡述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山口大學時間學研究所的井上慎一教授曾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無論性別或國籍,這都是人類共通的感受。」在10歲孩子的眼裡,一年是有生以來的1/10,在50歲中老年人的眼裡,一年是有生以來的1/50,也就是說,孩子眼中的一年與成年人眼中的一年是不一樣的。另外,人類的時間感是由大腦的海馬體決定的。
人是通過海馬體記憶的,在兩側耳朵深處各有一個海馬體,海馬體受傷,就會失去時間感和記憶。海馬體對一件事發出『要記憶』指令的次數越多,在事後回憶時,我們就會感覺時間過得越慢。小孩子對各種事物都感到新奇,海馬體也頻頻發出記憶指令,所以小孩子就感覺一年的時間過得很慢。

⑨ 為什麼說老了感覺時間過的很快

人老了為什麼會覺得時間變快?
最佳答案
美國科普作家、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生喬丹·劉易斯介紹了目前心理學界對這種現象的幾種解釋:
1.你通過值得紀念的事件來衡量時間。美國本土第一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稱,人們用「第一次」來衡量時間,例如初吻、第一天上學等,但成年後這些初體驗越來越少,生活變得平淡無奇,日子過得越來越空洞。心理學家擴展了詹姆斯的理論,認為人們用一段時間內記得的事情數量來衡量時間流逝的速度。例如,一位40多歲的大媽每天重復著繁重而單調的家務活,回想起自己上大學的4年裡開學、畢業、戀愛等難忘的經歷,拿現在的4年跟大學時代相比,自然過得快了很多。
2.你把流逝的時間與經歷過的人生進行比較。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1年就占其年歲的20%,而對於一個50歲的中年人來說,1年僅占其年歲的2%。我們總是把一段時間和自己度過的人生相比較,於是便覺得這段時間越來越短,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3.你體內的生物鍾隨著年齡增長而變慢。在衰老的過程中,人體內的某種節律在變慢,而客觀的時間沒有變慢,就感覺好像快了。
4.你的年歲漸長,對時間的關注減少。如果你是一個孩子,在12月會掰著手指頭數日子,日夜盼望聖誕節那天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如果你是一個大人,就會更關注工作、生活開銷、家庭關系、旅遊計劃、節日購物等煩心事,沒留意時間悄悄流逝——驀然回首,你突然覺得去年的聖誕節彷彿是上星期的事情。
5.你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壓力。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發現,時間壓力大的人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慕尼黑大學的研究發現,年齡在20~59歲的人普遍感到無法在既定時間內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研究者惠特曼估計,這個年齡段的人大多處於職業生涯之中,需要承擔家庭責任,容易感到不勝負荷。做事的時間不夠,就容易產生時間過得快的錯覺。
時間過得快的感覺也許很難消除,劉易斯建議,在節假日可放慢生活的節奏,享受和親友在一起的時光,告訴自己時間其實沒有變快。

⑩ 人過了50歲之後,可能會遇到哪幾個坎,希望你邁過去

人在五十歲的時候,我覺得是一生中最難的一個節點。因為這個時候,說清送不輕松,說忙倒也沒有多忙。但是由於年齡的增加,中年人越來越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和身體的重要性,厚多數的中年人都會明顯的感覺自己的身體情況大不如從前了。而且這個時候,上有老下有小也確實是讓人頭痛。

最後就是心態的一個轉變。自己已經到了不服老不行的年紀了,年輕人的事情就交給年輕人來做就行了,就不要再管那麼多事情了,他已經是老大不小了,不需要事事都讓你來關心了。可能有的時候你說多了,他還會跟你發生爭吵,何必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就不要強求了。

閱讀全文

與到了50歲也沒有感覺到時間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詩歌小報簡單 瀏覽:824
下崗職工養老保險新政策是怎樣的 瀏覽:630
養老金146000元42年工齡能開多少 瀏覽:298
預發養老金是怎麼算的 瀏覽:439
為老年人義診活動信息 瀏覽:266
長壽竹配什麼植物做盆景 瀏覽:573
孝順父母難 瀏覽:181
春節到敬老院 瀏覽:289
福年長壽毛筆字隸書怎麼寫 瀏覽:28
長壽北到都江堰坐火車怎麼走 瀏覽:217
50歲月經過多吃什麼葯 瀏覽:903
3歲兒童呼吸頻率70 瀏覽:650
計生員有退休金嗎 瀏覽:532
國外溫泉養老基地哪個地方好 瀏覽:806
淮北地區哪個城市適合養老 瀏覽:952
父母體檢應該做哪些 瀏覽:207
河北健康養老怎麼樣 瀏覽:17
黑龍江省2020年退休工資計算方法 瀏覽:394
餘杭鎮敬老院電話 瀏覽:228
為什麼老人家也有脾氣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