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蘇」是指哪三位人物他們的資料分別是什麼
1、三蘇指
①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
②蘇洵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
③蘇洵的兒子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
2、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資料: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參考資料:三蘇_網路
⑵ 「三蘇」誰最長壽﹖
蘇轍最長壽,73歲去世。
蘇洵(1009年-1066年),
蘇軾(1037-1101),
蘇轍(1039~1112)
⑶ 北宋著名的「三蘇」中,誰的輩分最大
蘇洵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⑷ 三蘇是誰
現在網路上的三蘇是指三叔也就是南派三叔 也被人稱為 三蘇~
⑸ 三蘇指,三蘇指的是誰,三蘇並曾王的曾指,三蘇是誰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專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屬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後面的曾王應該指的是曾鞏和王安石,三蘇並曾王指的是宋代唐宋八大家中的五個人。
⑹ 三蘇是指哪三個人 三蘇誰的成就最高者
三蘇指蘇軾、蘇洵、蘇轍。
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衡論》《權書》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於朝,除秘書省校書郎。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在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的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詞人、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韓愈並稱「韓潮蘇海」,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全才」。蘇軾與其父蘇洵(1009~1066)、其弟蘇轍(1039~1112)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志林》等。
蘇轍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⑺ 蘇軾是三蘇之中官做的最大,年齡最長壽的嗎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最長壽的是蘇轍。
⑻ 三蘇是指哪三個人
三蘇指的是:蘇洵、蘇軾和蘇轍。
三蘇指的是北宋時期的散文家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在唐宋時期,三蘇是唐宋八大家當中的三位,其中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
宋仁宗初年,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齊聚東京趕考。歐陽修在看完了蘇軾的試卷以後,因為欣賞他們的文采,便把他們父子三人一同舉薦給了宋仁宗。
宋仁宗在看完了他們的作品後也同樣很欽佩他們,很快,他們的文章便在宋朝上下大受歡迎。就連一些朝廷裡面大夫也會爭著強讀他們的作品,很快便引來了很多文學之士來效仿他們。
(8)三蘇誰最長壽擴展閱讀:
蘇洵在官場上沒有出人頭地,好在情場上遇了一位紅顏知己,還得了兩個聰明乖巧的好兒子,老蘇有了孩子當了爹,人也算是活明白了幾分。
他想著,不能讓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得時刻提點著他們,做人得明白人情世故。所以,蘇洵就給兒子琢磨了這兩個名字,老大叫蘇軾,老二叫蘇轍。
老蘇四十歲上,專門寫了篇文章,說這馬車有車輪,有車蓋,樣樣都有用處,只有做扶手的車軾沒什麼用處,不過是個圖好看的擺設,可是,如果沒了車軾,瞧著也不像那麼回事。
這就是提醒蘇軾,人不光要有真才實學,面上的事也得過得去。再有這車轍呢,本來是車輛前進的必要條件,可是世人說起車的好處,從不提車轍的功勞。
不過,車子要是走錯了路,也沒人想起怪罪車轍。其實,這就是提醒蘇轍,為人要低調,咱不求出什麼大名,只求別惹麻煩。
眼瞅著蘇軾和蘇轍小樹似的風吹就長,才學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蘇老先生想著,孩子大了,得出去見見世面,於是,就乘著一葉輕舟漂過了萬重山。
一父二子這三蘇,一路到了東京汴梁城,一場考試,蘇軾就中了第二名。要說,蘇軾本來天下第一的好文筆,歐陽修拿到蘇軾的考卷,立馬就被那灑脫的文筆震住了,本想大筆一揮給他個頭名。
可是,歐陽大人又覺得那文風有點熟悉,像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為了少讓別人說閑話,就把這篇卷子批了個第二。
等到金榜一貼公布成績,歐陽修這才知道,原來,那篇印象深刻的好文章出自蘇軾之手。這時候,歐陽大人又想起一碼事,文章裡面有幾句話特別出色,就想著找蘇軾打聽打聽文章的出處。
誰知道,這青年才子說的話更有個性,蘇軾說了何必知道出處,這樣的文筆,這樣的性格,讓歐陽修也服了氣。
他對人說,這後生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放他出一頭地,絕對是必須的,我這樣的老頭子還是退避三舍吧,這正是出人頭地這個成語的來歷。
⑼ 中國三蘇是誰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9)三蘇誰最長壽擴展閱讀:
「三蘇」這個稱呼是在宋朝開始的,有個名叫王辟之的人,寫了一部《澠水燕談錄》。在這本書中的卷四里有個「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這就開始有了「三蘇」。
「三蘇」中的蘇洵的文章寫的很有氣勢,他的代表作《六國論》。蘇軾是一個在多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他比較出名的作品有《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這一些。
蘇軾還是宋代詞壇豪放派的創始人,他的散文也是很厲害的,可以說是代表了北宋文學一個巔峰的成就。蘇轍是個散文家,有人這么稱贊過蘇澈的文章:「汪洋澹泊。深醇溫粹,似其為人。」蘇澈的風格和蘇軾是比較相近的。
⑽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蘇洵,蘇轍,蘇軾被稱為三蘇。三蘇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蘇洵的散文「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對改變北宋文壇風氣起了巨大作用。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
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一生數度舉進士、應制科,皆不第,「遂絕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蘇洵《上韓丞相書》)。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盡燒從前為參加貢舉考試所寫的文章,苦讀「六經」、百家之書,潛心研習先秦兩漢和韓愈的古文,並結合現實,探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用人等方面的得失,寫出《機策》、《權書》、《衡論》等文多篇。嘉祜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入京,受到歐陽修、韓琦的稱許和舉薦。「自是名動天下,士爭傳誦其文,稱為老蘇」(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初為秘書省校書郎,繼為霸州文安(今河北省文安縣)主簿。後與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著有《嘉祜集》二十卷。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前人論蘇洵文風,多言其雄勁有奇氣、或謂其勁悍恢奇,老健沉著,筆力蒼勁,一味生辣,博辯雄偉等等。以為其文受韓文、《孟子》、《戰國策》影響最深。晚年為文,則學歐陽修之宛轉。蘇洵之文,數論辯文最具特色。其文格調高古,筆力雄健,邏輯嚴密,窮盡事理。所謂「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深微而後止」(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深受《孟子》、《戰國策》等著作的影響。曾鞏言其「好為策謀,務一出己見,不肯躡故跡」。其文「少或百字,多或千字,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蘇明允哀詞》)。此說頗能概括蘇洵論辯文的藝術特點。他的書、記、序亦有佳作,大抵婉轉曲折,多言外之意。
蘇轍(1039—1112),字子由,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年十九與蘇軾同登進士第。應制科廷試時,蘇轍鑒於仁宗皇帝年老而怠於政事,便極言朝政得失。宰相以其言過激切,授商州軍事推官,不就。王安石變法時,他曾在制定、頒布新法的機構中工作,因反對新法,出為河南推官。蘇軾入獄,蘇轍坐貶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調。哲宗即位,召為右司諫,累遷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又因上疏觸怒哲宗,出知汝州,再責至袁州,未至。後又貶為化州別駕,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不久復為大中大夫。蔡京當政,又降秩居許州。晚年定居許州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自稱潁濱遺老。
蘇轍自幼在文學方面就受到父兄的薰陶,他論文的主張和古文創作均受到他們的影響,其中蘇軾對他影響最大。他文章的風格也與蘇軾相近,但成就不如乃兄。蘇軾言其「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答張文潛書》)而《宋史.蘇轍傳》稱:「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高處殆與軾軋。」茅坤則說:「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裊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唐宋八大家文鈔.潁濱文鈔》卷八)其實,蘇轍早期的古文議論風發,充滿銳氣,後來屢遭貶謫,久經磨煉,文章方趨於澹泊沉靜。他擅長各類文體(包括駢文),以策論最為出色。其記游之作,寫景狀物近於精妙,興亡寄慨,境界高曠。
著有《欒城集》、《欒城後集》、《欒城三集》、《應詔集》、《龍川略志》、《龍川別志》共一百O六卷。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蘇軾,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祜二年(1057)中進士第,官授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主簿,繼為風翔府簽判。熙寧四年(1071)在京任殿巾丞直史館判官告院兼尚書祠部,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後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直等摘引蘇軾詩句,深文周納,言其攻擊新法、譏議朝政,將其逮捕入獄(即「烏台御史府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砧元年(1086),哲宗(趙煦)立,高太後聽政,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上台,蘇軾初知登州,繼而召為禮部郎巾,遷起居舍人。不久為翰林學士兼侍讀,拜龍圖閣直學士。因為他不贊成舊黨「專欲變熙寧之法」的行動,又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復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新黨」再度上台,盡逐「元祜黨人」,蘇軾被一貶再貶,最後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元符三年(1100),徽宗(趙佶)即位,蘇軾遇赦北歸,次年七月卒於毗陵(今江蘇省常州)。謚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成就極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學成就,語文課本上那些代表作品,僅僅只展現了他的一部分,還有許多作品並未被人所熟知。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詩歌方面:蘇軾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以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之風,為時人所贊揚。
詞作方面:開創豪放派詩詞,與詞人辛棄疾同是豪放派詞作的代表,兩人並稱「蘇辛」。
散文方面:與散文大家歐陽修並列,合稱「歐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風格,受到歷代士子的追捧與學習。「唐宋八大家」,大家都聽過吧,這個名稱指的是唐宋兩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蘇軾位列其一。除了蘇軾以外,其他七位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我國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與其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被人們稱之為「三蘇」。因蘇家父子三人都成了一代文豪,在當時的文學創作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並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影響較大,故「三蘇」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僅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由此看來,「三蘇」的雅稱就是由此而來的。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那麼,「三蘇」到底是怎麼樣取得了如此功成名就的呢?按照現代流行說法,「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好女人」,而三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的那個好女人又是誰呢?據記載,蘇洵、蘇軾和蘇轍這三個成功男人背後的那個好女人就是程氏,即蘇洵的妻子,蘇軾和蘇轍的母親。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蘇家三個男人的成績斐然,與他們背後的程氏這個賢妻良母的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據載,程氏生於公元1010年,眉山人,系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程家在四川眉州是一個望族大戶,家境非常富有,使程氏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而通經史,有氣節。司馬光在為程氏所寫的墓誌銘中,也贊美她「喜讀書,皆識其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