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米開朗基羅pieta80歲

米開朗基羅pieta80歲

發布時間:2021-02-12 14:01:05

『壹』 米開朗基羅主要作品,作名,簡介(簡短),風格作品。

一件藝術作品只有作為一種重要並且永恆的成就,才能躋身於傑作之列。能夠創造出這樣一件優秀的作品,對於一位藝術家來說是其一生無上的榮耀。而在雕塑、繪畫、建築、詩歌等眾多藝術門類中能夠取得這樣輝煌成就的,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上,可以說只有一個人。他,就是與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的米開朗基羅。他的才智是如此傑出,以至於在他活著的時候,人們就尊稱他為「神」。
幼年,與石相伴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於1475年3月6日誕生於文藝復興勝地佛羅倫薩附近的小城卡普里斯。米開朗基羅出生後,體弱多病的母親弗朗西斯卡無力照料他,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諾小鎮由一位奶媽喂養。塞提雷諾鎮是一個林地茂盛、青石藍天的地方,盛產大理石。奶媽的丈夫是當地採石場的工人。米開朗基羅在這個山區小鎮度過了大部分的童年時光,整天與奶媽的石匠丈夫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觀看他砸石頭。藝術家日後回憶說:「如果我還有些值得稱道的東西,那是由於我出生在空氣清新的山區;正是奶媽乳汁的哺育,使我學會了用鑿子和錘頭來製作雕像。」
米開朗基羅幼年喪母,10歲時隨再婚的父親搬到佛羅倫薩居住,並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此時的佛羅倫薩正在成為全歐洲藝術活動的中心。在文藝復興這樣一個藝術、智力和精力重生的時代,米開朗基羅被城市中豐富的藝術品深深觸動,執意要成為一名藝術家,即使父親的鞭打也未能使他放棄追求。最後父親拗不過他,在他13歲時,把他送到佛羅倫薩最受尊敬的藝術家吉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米開朗基羅在此接受了在新鮮石膏上做壁畫的全面技術訓練。
然而,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很快就發現自己更喜歡用筆而不是用刷子來作畫。一年以後,他轉向著名雕塑家多納太羅的學生貝爾托爾多學習雕塑。米開朗基羅在14歲時正式嘗試雕塑作品,幾天之內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話中牧神頭像的雕塑。他的才華引起了佛羅倫薩當時最有權勢的人物洛倫佐美第奇的注意。這位藝術和學術活動的慷慨資助人邀請14歲的少年到自己的宮殿居住。此後,米開朗基羅每天和洛倫佐及圍繞在他周圍的一些知名人士共進午餐,接觸到許多思想家、藝術家。在與他們的交往中,米開朗基羅深受人文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他們所崇尚的世俗之美帶給他強烈的震撼。他的少年之作《階梯旁的聖母》以聖母懷抱嬰孩耶穌側身坐在梯旁的姿勢,表現了當時雕刻中罕見的粗朴壯實的形象,展現了非凡的創作技巧。
盛年,碩果累累
洛倫佐去世後,米開朗基羅離開了美第奇宮殿回到父親家中。為了完善對人體雕塑的透視方法,17歲的米開朗基羅用大約兩年時間在停屍房裡探索人體的奧秘。同時他還到聖馬可修道院聽宗教「叛道者」、修道士薩伏那洛拉的演講。因反對教皇和教會腐敗,薩伏那洛拉於1498年5月被判火刑處死,心懷悲憤的米開朗基羅拿起錘子和鑿子,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創作了大理石群雕聖母憐子像——《哀悼基督》。作者有意把聖母表現得比他死去的兒子還要年輕,用聖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託人文主義關於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人們很難相信這一傑作是出自一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之手,米開朗基羅不得不在聖母衣帶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是他唯一一次在自己作品上題名。
1512年11月1日,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人們看到了世界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創世紀》。這幅畫分為三組,共九個場景。第一組「神的寂寞」,包括「神分出光明與黑暗」、「神創造日、月、草木」、「神授福大地」;第二組「創造人類」,包括「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樂園」;第三組「洪水」,包括「洪水」、「諾亞獻祭」、「諾亞醉酒」。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上帝與亞當的形象。亞當被創造出來了:一個有成熟的健美體格的美少年,他那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剛剛從睡幻中蘇醒,還不能站立起來行動,等待著萬能的造物主給他以力量。上帝耶和華被畫成一位慈祥的老人,扶著天使們飛來,把有著無限力量的手伸向亞當,而亞當將在握住上帝之手的剎那獲得生命和力量,作者以此表現出對解放人的力量的強烈渴望。《創世紀》的問世,使當世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成為與達·芬奇並峙的最偉大的畫家。在37歲時,他被世人尊為「神聖的米開朗基羅」。
1513年之前,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尤利烏斯陵前大理石雕像《垂死的奴隸》。奴隸年輕健美,試圖掙脫捆在胸前的綁帶;雖雙目緊閉呈垂死狀,但面部表情安詳,似乎因對勝利的遐想而略含微笑,表現出對壓迫的反抗和對解脫的渴望。
1516年,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尤利烏斯墓地的中心裝飾部分:坐著的《摩西》雕像(存於今羅馬溫科利的聖彼得教堂)。全像高2.37米,摩西雙眼怒目而視,雙臂青筋暴露,一副嫉惡如仇的神態。這尊雕像深深打動著米開朗基羅,據說他曾拿著槌棒敲它的膝蓋要他開口說話。

『貳』 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pk誰更厲害

義大利是人文主義文學的發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顆巨星」,也稱為「文壇三傑」(文藝復興前三傑)。

另外,14~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臻於成熟,其代表畫家有被譽為「美術三傑」(文藝復興後三傑),他們分別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佛羅倫薩有個傳統,藝術家們通過同場競技展示他們的才能。發生在1504年佛羅倫薩市政大廳,圍繞《昂加利之役》與《卡西納之戰》巨幅壁畫的雙峰對決,可以說是藝術史上的彪炳事件,米開朗基羅的名聲隱隱超越達·芬奇,這也是他獲得西斯廷委託的契機。

對藝術家的偶像崇拜,在歐洲的歷史上正是從文藝復興時期涌現,我們總是驚嘆那個時代的天才之多。但是,正如金所說:「米開朗基羅時代的藝術家絕非如我們今日浪漫想像的那樣,個個是孤獨的天才,自出機杼創造出富有創意的作品,而不受市場需求或贊助者的擺布。」另外,我們要看到,文藝復興的藝術創作受政局的影響很大,達·芬奇受米蘭公爵斯福爾扎的庇護,米開朗琪羅在1527年佛羅倫薩爆發革命時曾經倉皇出逃。米開朗基羅與幾位教皇之間的關系,與美第奇家族的交際,對他的創作活動都是有影響的。文藝復興的藝術家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要有強力的贊助人,他們的作品不應當只被理解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情感具化,他們所要表達的首先是委託創作的贊助人的品位、需求和期望。

通過深入歷史背景的客觀闡釋,金讓藝術得到了一種回歸。他減少了附著在藝術家身上的神話色彩,轉而把藝術首先看作是一種艱苦的、枯燥的勞作。這部米開朗基羅傳記呈現出的新意,並且是它最有價值之處,正是作者體現出的返回現場,用當時的眼光來審視當事人的立場。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米開朗基羅六歲時喪母,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的家裡,因此從小就對雕塑發生興趣。父親送他進拉丁文與希臘文學校學習,但是他學畫畫,父親訓斥也無用,十三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畫室學畫;1489年轉到另一個畫家學雕塑。後來當上美術學校的學生兼助手。那裡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人文主義學者集中的地方。在那裡幹了十四年,在思想和藝術上被培養成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使他離開佛羅倫薩到羅馬。二十四歲作為雕塑家開始從事創作,製作了著名的<<大衛>>(雕塑)和<<聖家族>>(壁畫),又為教皇在梵蒂岡的西斯廷小教堂畫壁畫,用了四年時間憑一個人在五百多平方米的天頂上畫了三百四十三人,對於如此宏大的工程,找來一些人作助手,最後中意的只有一個調制顏料干雜活的,繪畫都由他自己動手。米開朗基羅畫的這些巨人充滿超人力量,善於表現豐富的運動,並達到戲劇性高潮。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是對人類的庄嚴頌歌。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專稿建築。他的作品雄壯宏偉,因此他所畫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氣質。一生未婚,純講精神而不涉及肉體。他在孤獨中奮戰了一生。

『叄』 米開朗基羅為什麼要過那樣的生活

有人認為他之所以終生未婚,是由於其貌不揚,導致他有很強烈的自卑情結。在文藝復興這么一個講究容貌漂亮和儀容的時代,米開朗基羅是個最不受人喜歡的人物。他中等身材,雙肩寬闊,軀體瘦削,頭大,眉高,兩耳突出面頰,臉孔長而憂郁,鼻子低扁,眼睛雖銳利卻很小。可以說,他的長相非常糟糕,不討人喜歡。 他不怎麼喜歡漂亮女人,屋裡有女人他就受不了。他也畫女人,但總是畫成熟的女人,而不是那種嫵媚的少女。當時很多藝術家都認為人的肉體是美的體現和源泉,他卻對女人的肉體美無動於衷。與他曾經保持一段友誼的是在公元1542年他結識的維托利亞·科隆納。 那時,米開朗基羅已經67歲,科隆納是50歲。但是科隆納認為自己仍然屬於已經死去17年的丈夫,這就註定了他們之間的交往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友誼。她送給他143首詩,他的回答充滿愛慕和熱情,但也充滿了文學的幻想。 他們碰面時,討論藝術和宗教,使他長期存在的悲觀情緒消失了。她為他祈禱,希望他永遠不再是他們相遇前的他。公元1547年,科隆納死了,從此以後米開朗基羅有很長一段時間里好像是精神錯亂,甚至消沉,他自責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沒有吻她的臉和手。 還有人說米開朗基羅之所以終身未娶,是由於他是個同性戀者。有的人還舉出米開朗基羅詩集中有一首獻給年輕人的情詩,以此來證明他是個同性戀者。這個年輕人叫托馬索·卡瓦列里,是一個以繪畫當消遣的羅馬貴族。 大約在公元1532年,他來到聖安傑洛學習,並以自己英俊的外表和優雅的儀態迷惑住了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愛上了他,寫情詩給他,坦率地吐露自己的愛慕之情,致使後人將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並列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戀者。其實,在文藝復興時期,這種男人對男人示愛的情形很普遍,女人之間也是一樣。很難就此斷定米開朗基羅是個同性戀者,也不能說這就是他終生未婚的主要原因。

『肆』 羅曼羅蘭在名人傳里對米開朗基羅是怎麼評價的呀

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對米開朗琪羅的評價:
這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有人認為他之所以終生未婚,是由於其貌不揚,導致他有很強烈的自卑情結。在文藝復興這么一個講究容貌漂亮和儀容的時代,米開朗基羅是個最不受人喜歡的人物。他中等身材,雙肩寬闊,軀體瘦削,頭大,眉高,兩耳突出面頰,臉孔長而憂郁,鼻子低扁,眼睛雖銳利卻很小。可以說,他的長相非常糟糕,不討人喜歡。
他不怎麼喜歡漂亮女人,屋裡有女人他就受不了。他也畫女人,但總是畫成熟的女人,而不是那種嫵媚的少女。當時很多藝術家都認為人的肉體是美的體現和源泉,他卻對女人的肉體美無動於衷。與他曾經保持一段友誼的是在公元1542年他結識的維托利亞·科隆納。
那時,米開朗基羅已經67歲,科隆納是50歲。但是科隆納認為自己仍然屬於已經死去17年的丈夫,這就註定了他們之間的交往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友誼。她送給他143首詩,他的回答充滿愛慕和熱情,但也充滿了文學的幻想。
他們碰面時,討論藝術和宗教,使他長期存在的悲觀情緒消失了。她為他祈禱,希望他永遠不再是他們相遇前的他。公元1547年,科隆納死了,從此以後米開朗基羅有很長一段時間里好像是精神錯亂,甚至消沉,他自責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沒有吻她的臉和手。
還有人說米開朗基羅之所以終身未娶,是由於他是個同性戀者。有的人還舉出米開朗基羅詩集中有一首獻給年輕人的情詩,以此來證明他是個同性戀者。這個年輕人叫托馬索·卡瓦列里,是一個以繪畫當消遣的羅馬貴族。
大約在公元1532年,他來到聖安傑洛學習,並以自己英俊的外表和優雅的儀態迷惑住了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愛上了他,寫情詩給他,坦率地吐露自己的愛慕之情,致使後人將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並列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戀者。其實,在文藝復興時期,這種男人對男人示愛的情形很普遍,女人之間也是一樣。很難就此斷定米開朗基羅是個同性戀者,也不能說這就是他終生未婚的主要原因。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去世。享年78歲。

《名人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4年)創作的人物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或譯作米開朗琪羅)》(1906)、《托爾斯泰傳》(1911)三部傳記。被稱為「三大英雄傳記」,也稱「巨人三傳」。現已被選中為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名著閱讀

『伍』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現在存放在哪個博物館

大衛雕像現收藏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大衛》是1501—1504年間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此雕塑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連基座高5.5米。該雕像展現了一個年輕有力的裸體男子形象,體態健美、神情堅定、肌肉飽滿、有生命力,似乎能夠感覺到人物身體血管的跳動,更突出了大衛作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大衛》體現了人體的神聖美與大衛即將迸發出的巨大熱情,從而成為西方美術史上值得誇耀的男性裸體雕像之一。

(5)米開朗基羅pieta80歲擴展閱讀:

《大衛》雕像是一個赤身裸體、身材高大、肌肉健壯、發育很好的青年男性。他的站立姿態十分自然、優美:兩腿自然張開,右手下垂自然放鬆,頭部轉向左側,生殖器自然下垂。大衛的面孔看起來格外英俊,眼晴大而有神,鼻部很高,稜角突出,看起來很有立體感。歐羅巴人種男性普遍身材高大,毛發很多,這個雕塑作品中的男性頭發濃密捲曲,陰部的毛也較多。

創作背景:

米開朗基羅生活在義大利社會動盪的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產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餘,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著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理想,並創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大衛》就是這種思想的代表。

『陸』 求畫.我挺喜歡畢加索.梵谷.米開朗基羅(雕塑).能介紹嗎

畢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畫 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谷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面對勤奮的畢加索和天才的創作,你會不會畢恭畢敬呢?

1881—1900年 童年時期
1881年 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 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 進入馬德里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 藍色時期
1902年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 玫瑰時期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 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 古典時期
1917年 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 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 田園時期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 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 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參考資料:http://www.hxnart.com/bjs/sp.htm

梵谷簡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經歷的最為艱難困苦又成就輝煌的一生..."
37歲的梵谷在絕望中開槍自殺...
到了今天,梵谷已成為被人頂禮膜拜的偉大藝術家,一個異類,一個藝術史上永恆的天才和苦行僧... ----- [梵谷藝術館]

十九世紀偉大的藝術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簡稱梵谷)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南部尊得特一個牧師家庭。他父親叫西奧多盧·凡·高是當地牧師。母親叫安娜·科尼莉亞,4年後,梵谷的弟弟提奧出生,他是梵谷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與崇拜者。
小時候的梵谷不愛學習,但他很有語言天賦。他會說英語,德語,法語,還會用它們寫信。再加上後來學習宗教時學的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母語荷蘭語,他總共會六種語言。這說明梵谷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不是個瘋子!這一點必須澄清!請見《"瘋子"是不可以用來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梵谷進入小學讀書。1869年,16歲的梵谷在畫商文森特伯伯(與梵谷同名,簡稱文森特伯伯的介紹下,進入巴黎古比爾公司(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廊)的海牙分店工作。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創建的。現在的經理是年輕的特斯蒂格先生。店裡出售繪畫作品和名畫復製品。梵谷在那兒當店員。後因工作出色被轉到倫敦分店工作。梵谷質朴,真誠,熱情的性格,使別人都很喜歡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為他的伯伯是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商之一,而他被認為是這位著名畫商的理想繼承人。
梵谷在這段日子裡通過工作,學習了大量的藝術知識,也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梵谷一生都很愛讀書,從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這使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很高的藝術鑒賞力,這也為他日後成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打下了基礎。他最喜歡的畫家是米勒,倫勃朗,布雷頓等人。
1871年,父親被調往海爾沃特。
1872年夏天,梵谷回到海爾沃特看望雙親,與在外地上學的弟弟提奧見面。8月,提奧前往海牙,梵谷與弟弟度過了一段愉快而難忘的日子。提奧走後,他們開始了長達一生的書信來往。這650多封梵谷寫給提奧的書信,是我們了解梵谷的最重要的資料。(請見本站梵谷書信集)
1873年,提奧開始在古比爾公司布魯塞爾分店工作,與梵谷成了同行。
1874年,梵谷在倫敦向房東的女兒求婚失敗,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擊。心灰意冷的他對工作失去了熱情,顧客和同事都對他很有看法。終在1876年初,梵谷被古比爾公司解僱。
梵谷通過報紙上的招聘廣告,求得了一份老師的工作。1876年4月,他來到英國的海邊城鎮拉姆斯蓋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辦的學校當沒有薪水的見習教師。7月,學校遷往艾勒沃斯,但試用期過後梵谷仍沒有領到工資。他開始另謀出路。這時,他有幸結識了當地的瓊斯牧師,並在牧師所辦的學校任助理教師,後來做起了助理牧師,甚至梵谷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傳教。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因為在倫敦失戀後,就已經投身了宗教,並成了一名「宗教狂熱分子」。
12月,梵谷回家過聖誕節。此後再沒有返回英國。具體原因不詳。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幫助之下,梵谷到多德雷赫特一家書店當店員。但因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個月後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經父親同意,他來到阿姆斯特丹,住在當時是荷蘭海軍司令的約翰伯伯家准備神學院的入學考試。梵谷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給他找來了最好的老師。但因為急於從事實際工作和痛恨晦澀的拉丁文和希臘文,他放棄了繼續學習。
1878年7月,又進入布魯塞爾傳教士學校學習,但還是沒有取得畢業任命書。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時博里那日礦區從事牧師工作。那是一個如地獄一般的地方,礦工們過著非人的生活,經常有瓦斯爆炸事故。為了給礦工們最大幫助,梵谷與礦工們吃住在一樣的破房子里,並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給他們,後因工作過於「熱情」,形象過於「醜陋」,教會認為他損壞了牧師的形象,把他解僱了。但梵谷的行為得到了礦工們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聖人。
再一次被解僱後的梵谷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義務從事傳教和救助工作。這時,他打算從事藝術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薦下,前往布魯塞爾邊學習邊創作。
1881年4月,梵谷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頓。他開始了繪畫的學習和創作,而他的家人和親戚已開始對他失望(其實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時,梵谷深埋心底的對藝術的熱情才剛剛開始燃燒。
在埃頓期間,他愛上了剛剛喪夫的表姐凱(就是曾幫助過梵谷的牧師舅舅的女兒 ),他和凱很談得來,但當他提出要和她結婚時,又一次被拒絕了!凱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梵谷到凱雙親的住處找她,但凱的父親拒絕了梵谷的請求,梵谷將一隻手放到點燃的蠟燭上,故意讓火燒自己,凱的父親最後不得不吹滅了蠟燭......梵谷還是離開了。
又一次遭到打擊的梵谷來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經很有名氣的畫家親戚安東·莫夫(又譯成毛威)的幫助,梵谷在莫夫的指點下,繪畫技法進步很快。他還得到了海牙古比爾分店經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梵谷曾拒絕莫夫的建議:畫石膏像。不過比較合理的說法是,因為梵谷與*女西恩交往,才最終與莫夫和特斯蒂格絕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奧每月寄來的錢維持生活,而這種*弟弟養活的生活一直持續到梵谷自殺。
1882年2月,梵谷結識了*女西恩並同她同居。出於對其悲慘生活的同情,梵谷決定和西恩一起過平靜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對他們的結合,甚至是提奧。他們最終還是分手了。
9月中旬,與西恩分手後的梵谷,離開海牙前往荷蘭北部的德倫特,開始了幾個月的流浪與創作。
1883年底已30歲的梵谷來到父母在紐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去世。當年梵谷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謂著名是後來人的評價,當時的梵谷根本無人知曉)《吃土豆的人》。這個時期的梵谷受到荷蘭畫派,倫勃朗等畫家的影響,畫面深沉,厚實,有極強的鄉土氣息。而喜歡畫農民一方面是出於對勞動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導師----米勒的影響。
1885年11月,梵谷到安特衛普一邊創作一邊學習。他開始推崇盧本斯,還接觸了日本浮世繪。
1886年2月,梵谷突然前往巴黎與弟弟提奧同住。提奧在當時已是小有名氣的畫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在弟弟的介紹下,梵谷結識了保羅·高更、埃米爾·貝爾納、圖盧茲-勞特累克、卡米爾·畢沙羅、修拉等畫家。還結識了經營繪畫用品的唐基。這一時期的梵谷深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畫面變得明亮、清新,並運用了如點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時,他也開始了著名的自畫像的創作。
1888年初,35歲的梵谷厭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尋找它嚮往的燦爛的陽光和無垠的農田。他租下了"黃房子",准備建立「畫家之家」(又稱「南方畫室」)。他的創作真正進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間咖啡座-室外》《夜間咖啡座-室內》《收獲景象》《海濱漁船》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奧的資助生活。
在阿爾期間,梵谷認識了郵遞員魯林,善良的魯林可能是梵谷在阿爾唯一的朋友。梵谷還為他們一家畫了很多肖像畫。
10月,高更來到阿爾與梵谷同住,這是梵谷夢寐以求的。他為了裝飾高更的屋子,打算畫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沒有完成。他對高更的感情很復雜。他很尊重高更,但他們因性格上的差異和藝術上的分歧經常爭吵。後來梵谷因過度勞累,而變得時常精神失常。在一次與高更爭吵後,他失去理智,企圖「刺殺」高更,高更跑開後,梵谷回到「黃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獻給了一個當地*女...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梵谷想建立「畫家之家」的宏偉計劃就此終結。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奧結婚了。
5月,梵谷懷著復雜的心情來到聖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療(梵谷得的應該是癲癇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結論認為:梵谷得這種病有遺傳因素,因為他們家族有這種病史)。
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發一次病,但平時他極為清醒(癲癇病人在不發病時就像常人一樣),還創作了大量作品。這時的梵谷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用心靈作畫的大師!
梵谷認為:繪畫不能僅僅滿足於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應當在憑感覺與真實地描繪自然的同時,表達藝術家的主觀見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個性和獨特的風格。
可以說,用繪畫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感受是此後一些畫派,甚至整個現代藝術的主題。可在當時,梵谷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梵谷一生只賣出過一幅油畫,他近十年的藝術創作都是在提奧的資助下進行的。《星月夜》是聖雷米時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梵谷前往巴黎,與弟弟提奧和他的妻子,及他們剛出生一年多的兒子見面(梵谷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後來成為出色的工程師,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梵谷搬到巴黎附近的奧維爾接受加歇醫生的治療。一切都很順利。但《麥田與烏鴉》這一著名作品被認為預示了梵谷的死亡。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250298.html?si=5

米開朗基羅和他的畫: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475-1564年)作為文藝復興的巨匠,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大作,在生前和後世都造成了無與論比的巨大影響。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於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度過了70餘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 大衛》大理石雕刻,高410cm,1501-1504年作,現藏於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美術館
《聖經》中說,在大衛還是個牧羊少年的時候,以色列人經常和非利士交戰。一天,兩軍剛剛擺開陣勢,忽然,非利士營中沖出一員大將。他頭戴銅盔,身批鎧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亞。見此情景,以色列營中無一敢出來迎戰。一連40天,歌利亞罵陣不止。
大衛有三個哥哥在以色列王掃羅的軍中當兵,一日,大衛給他三位兄長送飯,恰逢歌利亞罵陣,大衛聽到這狂言笑罵氣得渾身發抖。見到兄長和以色列王掃羅,他堅決要求出去迎戰,大衛沒有帶盔披甲,沒有帶兵器刀槍,他仍然穿著平日的牧羊服,拿著牧羊時的打狼棍和彈石器,又順便撿了5個石子來到了陣前。歌利亞看到只是一個牧羊的孩子,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就在歌利亞拿著鋼刀惡狠狠地直沖過來,將要接近大衛的一瞬間,大衛使勁一拉早已准備好的彈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亞的腦門兒。這位迦特巨人一頭栽到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非利士被這意想不到的結果驚呆了,頓時,營中大亂,以色列人乘勝追殺,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尊雕像時,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於成熟。過去的藝術家們多半表現大衛割下敵人的巨頭,已經取得勝利的情景。米開朗基羅表現的卻是:大衛左手上舉,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俯,怒目裂眥地直視前方,處於迎接戰斗的狀態。從藝術效果來看,這種矛盾高潮到來之前的狀態更富有吸引力。從思想效果上說,雕像充分體現了一種頑強、堅定和正義的精神氣質。米開朗基羅把大衛作為保衛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戰士的典型來塑造,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藝術技巧上,藝術家以解剖學為基礎,對人體結構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現得極為合理極為自然,同時對手的關節和大腿加上誇張加長,手和腳稍大,這對一個少年來說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雙眉緊鎖,目光炯炯,全神貫注,顯示出壓倒一切敵人的威武姿態。這件作品成為後世藝術家學習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夜》與《晝》、《晨》、《暮》,大理石雕像,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20-1534年,現位於羅馬。
佛羅倫薩巨頭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於聖洛倫佐教堂的一座小禮拜堂內,斷斷續續地前後施工長達15年之久。米開朗基羅為這座陵墓製作了幾尊著名的雕像,成為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尼摩爾公爵朱利亞諾·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晝》與《夜》和烏爾比諾公爵洛倫佐·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暮》與《晨》,這是脫胎於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徵性雕刻。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象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後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鬆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徵著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徵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暮》被表現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鬆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扎著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為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徵著光陰的流逝,也代表著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傑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尤其是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真實寫照。米開朗基羅面對處於動盪之中的義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沉和苦悶,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雕塑作品表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並成為後來「樣式主義」美術作品的先驅。

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簡介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父親是奎奇市和卡普萊斯市的自治市長。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傳世作品介紹: 《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米開朗基羅生活在義大利社會動盪的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產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餘,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著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理想,並創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大衛》就是這種思想最傑出的代表。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斗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彷彿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准備投入一場新的戰斗。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斗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里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柒』 米開朗基羅的故事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背後的故事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一位多才多藝的巨人。他不僅是偉大的雕刻家、畫家,而且也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家和詩人。在他漫長的一生經歷了義大利從繁榮到衰落的轉變,他始終是一名堅定的人文主義者,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

如果說達芬奇創造了內心深邃、高度智慧和風格文靜的典型,那麼米開朗基羅就以塑造了充滿力量、堅毅果斷和具有信心的英雄形象而不朽。

他的筆下、刀下的英雄雖然取材於宗教、神話故事,其實是謳歌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力挽狂瀾拯救祖國的英雄,寄託了藝術家和人民的希望和理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米開朗基羅於1475年3月6日出生在離佛羅倫薩不遠的努加普萊斯,父親是當地的地方長官,自幼喪母,他是在乳母(一位大理石匠之妻)的家中長大的。

從小就和大理石做伴,米開朗基羅十三歲時違抗父命,不再學習拉丁文,改從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基蘭達約的作坊學藝,顯出驚人的繪畫天賦。

一年多後他進入當時佛羅倫薩當權者美狄奇的庭苑學習在這里他接受雕刻家貝爾托爾多·弟·喬凡尼的指導。貝爾托爾多是多那太羅的學生,這對少年米開朗基羅產生重要的影響。

主人公大衛出身貧寒,少年時放羊為生,英俊勇敢,曾與襲擊羊群的獅子、豺狼搏鬥。

公元前一千年,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在巴勒斯坦山谷交戰。非利士人首領歌利亞仗勢欺人,每天對以色列人呼喊、叫罵,向以色列人叫板挑戰。以色列人心驚膽戰,不敢應戰。一日,大衛去給在以軍作戰的哥哥送奶餅,聽到歌利亞的叫喊,決定挺身迎戰敵軍。

以色列軍首領掃羅見大衛是個身單力薄的放羊娃,不敢應允。大衛說,放羊時他曾殺死獅子,還怕歌利亞?掃羅最終同意了,給大衛穿上盔甲,送他出征。

大衛覺得盔甲臃腫礙事,脫去盔甲,穿上放羊時穿的衣服,去迎戰歌利亞。歌利亞見一個放羊娃向他沖來,嘲笑道:「是否以軍都死絕了,派一個娃娃跟我對陣?……」說時遲,那時快,大衛用放羊用的甩石帶將一塊石頭扔向歌利亞,正擊中歌利亞腦門,歌應聲倒地。

大衛用歌利亞腰間的大刀割下他的頭顱,提在手中,返回以軍陣營。…… 此後大衛帶領以軍多次征戰,最後繼承以色列王位。

1501年春,米開朗基羅回到佛羅倫薩,秋天開始創作著名的雕塑《大衛》,至1504年完成。

《大衛》獲得巨大的成功,標志著米開朗基羅藝術上的成熟。《大衛》是一座立像,高5.5公尺,是在一塊被人損壞過,而沒有雕刻家再敢於動手的,閑置了近半個世紀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開朗基羅刀下的大衛是一個充滿著旺盛生命力,有著必勝信念的健與美的英雄形象。

在米開朗基羅以前,不少雕塑家曾塑造過大衛的形象,往往是表現戰斗勝利後的大衛形象。如多那太羅的青銅雕像《大衛》,顯出喜悅和悠然自得的神情。

而米開朗基羅卻是精心刻畫了大衛臨戰前的一剎那頭部微微轉向左方,雙目緊緊地凝視著敵人,左手握著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的下垂,略握拳頭,外表的平靜,使塑像更具內在的緊張和運動感,更加顯示出大衛的沉著、勇敢和必勝的信念。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獲得了盛大的成功,雕像的勃勃雄姿成了當時佛羅倫薩市民心目中抵禦外敵、保衛祖國的英雄形象的化身。它被西方美術史稱為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

(7)米開朗基羅pieta80歲擴展閱讀

藝術成就——無與倫比的雕塑

米開朗基羅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機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

1498 年,年僅 23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兩年後即告完成。作品取材於聖經故事: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聖母瑪麗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

米開朗基羅卻將聖母刻畫成一個年輕、貌美、恬靜、典雅的少婦,她默默地俯視著死去的兒子,沉思、哀悼,耶穌靜靜地躺在聖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整座雕像沉浸在肅穆氣氛中,並洋溢著人類最偉大的母愛情感。

它已大大超出了題材的限制,將生與死、痛苦與慈愛化為一體,和諧統一,贊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優秀品質。作品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人們不相信它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為此,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捌』 聖母憐子圖的米開朗基羅名畫

2010年10月,一條極具震撼力和戲劇性的新聞傳遍了世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的繪畫真跡《聖母憐子》圖,在美國紐約市郊的一戶人家中被意外發現。在那之前,這幅價值連城的畫作一直沉睡在沙發後面,被人遺忘。然而,根據新聞來源、美國《紐約郵報》的詳細報道,事情並非大家想像的那樣,這幅畫的真假也尚未最後得到確認。 根據國內媒體最初的編譯報道:擁有這幅畫的科貝爾家族住在紐約市郊。但事實上,他們是住在紐約州的布法羅市,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水牛城,離尼亞加拉大瀑布一帶不遠。現年53歲的美國空軍退役軍官馬丁·科貝爾是文中主角,27年前,當他的孩子們在屋內玩網球的時候,意外碰落了掛在牆上的這幅被他們稱為「邁克」的畫,此後它便一直被遺忘在沙發後面。直到最近,科貝爾才決定邀請義大利藝術鑒賞家安東尼奧·福爾切尼洛鑒定這幅畫,最終確認是大師真跡。
事實上,根據《紐約郵報》的報道,馬丁·科貝爾一直都知道這幅畫來歷不淺,因為這是他們家族的傳家寶,但他不敢輕易找人鑒定,更不敢聲張。這幅尺寸不大的畫(長64厘米、寬48厘米)一直被低調地掛在客廳牆上,後來則被他謹慎地包裹了起來。 對於這幅畫的來歷研究,則始於2003年,當馬丁·科貝爾從美國空軍退役之後,手裡的空閑時間多了,這才接下了父親留給自己的重要任務:尋找這幅畫的歷史。科貝爾搜集了大量資料,慢慢找出了線索:1545年,米開朗基羅受好友、當時的著名女詩人維特多里亞·科羅娜之邀,專為她創作了這幅畫,命名為Pieta(《聖殤》,現在也譯作《聖母憐子》)。與這幅畫同名的,還有米開朗基羅的傳世雕塑經典:著名的《聖殤》大理石像,現珍藏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
至於這幅畫,在科羅娜去世後,曾經被兩任紅衣大主教先後收藏,然後便到了一位名叫維拉妮的德國女爵手中。當這位女爵去世時,她慷慨地將這幅畫贈送給了一直服侍自己的女管家歌楚德·楊。而這位幸運的歌楚德·楊,便是馬丁·科貝爾曾曾祖母的妯娌,多麼曲折的關系。
科貝爾祖母在1883年將這幅畫帶到了美國。隨後便一直保存在他們的家族裡。因為年代久遠,後輩漸漸不能確知這幅畫的真假。為了整理出這些線索,科貝爾先後求教於拍賣公司專家、博物館館長、研究文藝復興藝術的學者,甚至遠赴歐洲查閱相關史料和書籍。最後,這位藝術的門外漢終於有機會接觸到了專門研究和修復義大利古代繪畫的歷史學家安東尼奧·福爾切尼洛。
在見到畫作之前,福爾切尼洛曾確信這是一幅贗品。但經過仔細檢查之後,他被震驚了:「令我目瞪口呆的,不僅是這幅畫的來歷,而是這樣一幅來自歐洲、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的無價之寶,竟然就這么隨隨便便地放在美國一戶中產階級的房子里,還嚴密包裹著,讓它承受潮濕和熱度!」 關於自己的這次研究成果和鑒定故事,福爾切尼洛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失落的聖母憐子圖》,已經在義大利出版,預計明年還會在美國出版。然而,盡管如此,僅有福爾切尼洛的證明,還不能完全確定這幅畫是米開朗基羅真跡。不過,這幅畫已經被謹慎存入了保險櫃。
據悉,米開朗基羅的畫作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在2000萬美元左右,如若是被國家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米開朗基羅作品,則估價3億美元。華盛頓大學的米開朗基羅研究專家威廉姆·華萊士說:「估計就這幅畫的真偽,專家們還將展開長期的研究。」

『玖』 米開朗基羅做西斯廷天頂畫用多長時間

畫家要完成全部壁畫加上裝飾,時間長達4年5個月(自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底),除內了配製顏料的助容手外,沒有第二個人上去幫助他,其繪畫工程之浩大和艱巨性甚難想像。當他走下腳手架時,眼睛已經毀壞。事後,他連讀信也要把信紙放到頭頂上去。那時,米開朗基羅不過37歲,可是那長期高仰脖子的艱苦作業,使他的臉容變得憔悴不堪,已儼然一個多病的老人了。到1512年10月31日那幅全長40米寬14米的巨畫終於完成,整幅畫面覆蓋著天花板上。

『拾』 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摩西》的特徵與寓意

特徵:摩西》是一尊半神半人的雕像,是基督教和世俗的完美結合形象。傳說摩西立法時已年過80歲。所以米開朗基羅塑造一位體格強健的老年智者,他處於激憤的瞬間,坐著側轉頭部,頭頂上生出兩只觸角,那是神所發出的「神光」;他一隻手捋著長須,另一手緊握十誡法板,雙目遠視,在神情兇猛的眼神下緊閉雙唇,由於對違法者無比憤怒,因理智而處於暫時的剋制;裸露的臂膀,凸起的肌肉強有力地護衛著十誡法板,顯示出有力量依法治理國家;他右腳有力地踩著大地,左腿後曲,腳趾點地,似有欲坐又起之勢,是情感和理智尖銳沖突的瞬間,彷彿欲躍而起,怒斥犯法者。他是一位真理、正義、至高權威化身的神,准備向世俗的罪惡宣戰;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立法、護法、執法者的象徵;一個憤怒的神發出的可怕的預言,是神對人類的愚蠢和野蠻所作的判決。

雕刻家有意誇張摩西的長胡須,他一手捋著長須,胡須轉折動勢既顯示出內心激憤的情緒,顯得德高望重的君王權威。同時以多褶厚重的斗篷覆蓋身體下部,形成一個單純的整體,把觀賞者的視線引導到上半身的頭和臂膀,尤其突出地塑造了裸露的右手臂和薄衫緊裹的胸部,使觀賞者看到,堅強的肉體里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量。偉大的米開朗基羅極善雕塑人體,當他在塑造人體時,他所表現的並不是一般的肌肉,而是使肌肉運動的生命,甚至超越生命。 寓意暗的內涵:他所表現是一種神聖的威力,不可征服的力量,這種力量在人體肌肉中發出吼聲,摩西的強健肌體向人們表示:摩西王有力量捍衛公正的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實際上,摩西是米開朗基羅、義大利以及全人類心目中理想的君王形象,它的意義是超越一切的永恆。

閱讀全文

與米開朗基羅pieta80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花市場剛買來長壽花移植後怎麼養 瀏覽:342
養老院星級劃分 瀏覽:922
養老保險記錄怎麼查找 瀏覽:463
百歲老人如何補血 瀏覽:966
養老院用文明禮貌用語 瀏覽:774
初次異地辦養老保險需要什麼 瀏覽:444
海底撈給父母寄錢叫什麼名字 瀏覽:673
關愛孝敬老人的黑板報 瀏覽:502
如何贊美老人寫的詩詞 瀏覽:543
沒退休的如果拘留了還有養老金嗎 瀏覽:981
河南60歲老人換駕駛證 瀏覽:953
農村60歲老人戶口遷移 瀏覽:920
唐山市養老保險 瀏覽:617
最易老年痴呆的血型 瀏覽:293
一般打工體檢費120元去哪個科 瀏覽:486
45歲開始交養老保險多少錢一年 瀏覽:798
南寧老年痴呆康復中心 瀏覽:592
老年人一直沒有精神怎麼回事 瀏覽:16
如何緩解老年痴呆症 瀏覽:228
50歲女人吃哪些補品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