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年的起點是什麼
人的年齡有時序年齡與生物學年齡之分。時序年齡是指個體自出生以後經歷的年代,又稱年代年齡或年歷年齡;生物學年齡是根據個體的生理學和解剖學狀況確定的年齡,又稱生理年齡。
時序年齡取決於個體出生時間的早晚,生物學年齡取決於人體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退化的程度,二者不一定一致。例如,有的人時序年齡較大,卻可能仍然生氣勃勃,生物學生齡並不大;有的人雖然時序年齡不大,卻可能早已顯出老態,生物學年齡並不小。在老齡問題的研究中,一般指的是時序年齡。
根據一般人生長發育情況,可以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個時期:0~5歲為幼年期,6~11歲為童年期,12~17歲為青春期,18~24歲為青年期,25~44歲為壯年期,45~59歲為初老期,60~89歲為老年期,90歲以上為長壽期。大致說來,25歲以前,人體以生長發育為主,所以這段時間也可總稱為發育期,25~44歲為成熟期;45歲以後為衰退期。
至於什麼年齡以後算作進入老年,由於各國社會、經濟、歷史情況不同,也由於研究問題的角度不同,在進行統計時並無同一標准。在國際上,人口統計中,50歲、60歲、65歲均作過老年的起點。1982年,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聯合國討論老年人問題時,用60歲為標准,而聯合國以及一些歐美國家在進行人口統計時,為了與過去的人口資料保持一致,仍沿用65歲為標准。
1964年我國第一屆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討論會曾規定60歲為老年起點。1981年,第二屆老年醫學學術會議建議以65歲為老年起點的標准。
老年起點的標準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地域范疇,它以人的自然屬性為基礎,又具有現實社會意義。不同的人口,不同時間,不同的研究角度,其標准不同。
Ⅱ 哪位大師指點一下:90歲80歲70歲分別稱為什麼壽辰有什麼講究嗎。謝謝
60-100歲的稱謂:「花甲壽(60歲)」、「古稀壽(70歲)」、「耄壽(80歲)」、「耆壽(90歲)」,「期頤壽(100歲)」
Ⅲ 60歲稱為滿壽.那90歲稱為
90歲稱為善壽來,也稱上壽(源60歲以下為「下壽」)。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所以60周歲(還歷壽前一年)的壽辰也有滿壽的說法,即一個60年的輪回。
還有一些稱呼如下: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中壽:指80歲以上。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期頤之歲:指百歲高壽。
做壽由來:人誕生的那一天為「生日」,即「壽誕」,也叫「壽辰」。「生日」是人生旅途的起點,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日子,因此,人們習慣於在生日這一天舉行慶賀活動,是謂「過生日」、「做壽」。
提示:民間素以進入60歲為壽年,50歲以下或有父母健在者均不能稱壽,只以稱作過生日。
Ⅳ 80歲90歲的人稱什麼年
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
2~3歲——孩提回;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答——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 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
(4)90歲的起點什麼計算擴展閱讀: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Ⅳ 90歲老人勞齡怎麼計算
你說的勞齡是指工齡吧現在沒有工齡了現在退休憑據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沒有工齡的說法了
Ⅵ 一般80到90歲的老人統稱什麼
話說80歲;稱謂朝杖之年、耄耋之年。80至90歲自古還泛稱為「耄耋之年」,出自《禮記 · 曲禮》的「八十九十曰耄」。《爾雅 · 釋言》註:「八十為耋。」 《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又稱為傘壽耋[dié];指八九十歲的年紀。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如果一個人健康狀況還過得去,到了90歲也稱「鮐背或台背、駘背之年」,意思是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爾雅·釋詁》;「鮐背,壽也。」也有把80歲以上的老人稱謂「中壽」,把90歲以上的老人稱謂「上壽」。
Ⅶ 90歲80歲70歲分別稱為什麼壽辰有什麼講究嗎
【耄耋】:合在一起一般指80歲,同時80歲又叫【仗朝】,88歲我們又稱為【米壽】
【鮐背】:專90歲,因為老人背上長斑,像屬我們市面上的鮐魚(也就是青花魚)的背部
【白壽】:99歲,百字去「一」畫便是「白」
【期頤】:100歲,沿用朱熹的意思,具體的很難一兩句話講清,抱歉!你自己去查國學書吧!
【茶壽】:108歲,每部分筆畫的意思用小學的加法加起來的,你自己加加看,剛好等於108!
Ⅷ 我國法律規定的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多少歲為什麼
網路:
最新分段
45歲以下為青年
45-59歲為中年
60-74為年輕的老人或老年前期
75-89歲為老內年
90歲以上為長容壽老人
這五個年齡段的劃分,將人類的衰老期推遲了10年,這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將產生積極影響。
1994年以前國際對人口問題通過劃分標準是三個年齡段:零至14歲為少兒;15歲至64歲
Ⅸ 90歲、80歲、70歲分別稱為什麼壽辰有什麼講究嗎
古稀壽(70歲)、耄壽(80歲)、耆壽(90歲)。
古稀壽特指70歲老人的壽儀。人們把70歲叫做古稀之年,把70歲生日做的壽儀叫做古稀壽。
耄壽特指高壽,還可指老年人;年老,八九十歲的年紀。
壽禮的種類豐富多樣,可以是衣服,可以是壽金,也可以是食物。其中食物的講究比較多,最重要的是不能缺少壽糕、壽桃和長面條,現在也有人用生日蛋糕來代替壽桃。
(9)90歲的起點什麼計算擴展閱讀:
在進行祝壽儀式結束後,廚房內要准備將長長的面條放入沸騰的鍋中燒煮,等到熟後將其盛碗裝盤,端上餐桌供做壽者及所有參加祝壽禮儀活動的親友們享用。
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做壽吃面的習俗都仍然保留在我國的各個地區,不論是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偏僻的小村鎮,每有老人做壽時,家中的親友仍然要聚集在一起,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長壽面」,彷彿只有如此才算真正體現做壽的意味。
在我國古代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漢武帝有一次與大臣們開玩笑說,人的壽命長短與人中一定也很長。此時東方塑便介面說:「那麼彭祖活了800多歲,他的人中一定很長!」此說本是諷刺漢武帝的戲言,但經過長期的流傳以後,人們以為人中長,面部長的人壽命就會長。
由於面部的「面」與面條的「面」諧音,於是後來人們便普遍以為吃了面條就會使人長壽,所以有了做壽之日吃面條的習俗,並且就這樣而形成並流傳下來。這里大師要說明一下,無論是從面相或是醫學方面看,面部的人中處確實能反映出人的健康好壞和長壽與否。
由於做壽吃面的行為被看成是一種祈壽的表現,因此伴隨著吃面的種種規儀禮數也由此而產生了。譬如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吃面時,先要用筷子將面條從大碗中挑起到很高的位置,一邊口中問道:「長不長?」其它人則應答道:「長。」
然後再將面條放入各人碗中。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吃壽面之前,每個人都要將自己碗內的面條挑上幾根放入老人的碗中,然後再說一聲「添福添壽」之類的吉祥話。
吃壽面時,最忌諱的將面條碰斷,因為這樣人們便會感覺不吉利。有的點法規盛面條時還有不能盛滿等等的禁忌,因為「滿壽」也是不吉利的。
在做壽的時候不會僅僅只上一碗長壽面,還要在家中或酒店裡擺設宴席,懸掛各種壽屏壽幛,親朋好友要一起開懷痛飲。
家中的宴席上,必須放上幾樣全雞、全鴨、全魚之類的上等葷菜,還要點幾道具有壽慶意蘊的特色菜,席間所用之酒,也大都要選用一些具有長壽意蘊的的品種,如竹葉青、狀元紅、人參酒等等,用這些酒的目的是以討「長壽」的口彩。席間壽星要向各位親友賓客敬酒致謝,賓客們也要頻頻舉杯向壽星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