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分別稱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八九十歲各稱什麼
20歲:加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歲:鮐背
(1)未來70歲長得和20歲一樣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② 為什麼現在人15歲大多數都長得和20歲左右差不多了
營養好了,發育的早吧。。。還有就是現在的小孩早熟,很早就護膚啊,化妝啊,穿衣風格也不一樣了,就看成熟了
③ 二十歲的長的樣貌跟三十歲長的樣貌一樣嗎臉會有什麼變化
20歲和30歲的容貌相比較,20歲顯得年輕貌美,30歲會顯得成熟一些,保養不好,會有幾分憔悴。
有些人相貌變化大,幾年就不像以前的樣子了。
有些人相貌變化小,十幾年,二十幾年,還是那個模樣。
④ 祖父年齡70歲,長孫20歲,次孫13歲,幼孫7歲,問多少年後,三個孫子的年齡之和與祖父的年齡相等
設x年後,三個孫子的年齡之和與祖父的年齡相等,則x年後祖父的年齡是70+x歲,長孫的回年齡是答20+x歲,次孫的年齡是13+x歲,幼孫的年齡是7+x歲,
20+x+13+x+7+x=70+x,
40+3x=70+x,
3x-x=70-40,
2x=30,
x=15,
答:15年後,三個孫子的年齡之和與祖父的年齡相等.
⑤ 那個擁有20歲身材的70歲老奶奶,交往小36歲男友,現在的生活怎麼樣
都說男人要面子,說的並不是臉的好看與否,更多的指的是自己在外面的名聲和地位如何,而女人則更加註重的是臉的美貌,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看臉的時代,有一張好看的臉可以走不少的彎路,算得上是一個天然的優勢了,但是這樣的優勢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淡化,身材可就不一定了,曾經在中國有一個70歲的老奶奶,卻擁有20歲的身材,被稱為「中國最豪奶奶」現在如何了呢?
還有像一些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一些明星的服飾,貝克漢姆和維多利亞的婚禮也是她一手設計的,憑借這些賺的錢她一輩子都花不完,被稱為「中國最豪的老奶奶」,最後她也找了一個比自己小36歲的花樣滑冰運動員,這段戀情最終沒有走向婚姻的殿堂,持續6年之後重回單身,不過她對此並不傷心,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⑥ 70歲年齡怎麼有20歲身材
70歲的年齡,擁有20歲的身材,這種情況不建議提倡,畢竟年齡已經到了一定的狀態。
對於70歲的老年人來講,只要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健康就是好的身材。
⑦ 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給你們一個機會。你現是一個70歲的世界富翁有一個回到20歲的青春的機會卻一無所有
肯定回到20歲,以你70歲世界富翁的經歷,你重新回到20歲 你會更快成長為世界富翁
⑧ 20歲到70歲間包括(20和70)的特殊稱謂
關注
1. 襁褓。「襁褓」本意是嬰兒的被子。如《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後來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 孩提,指2~3歲的兒童。《孟子·盡心上》:「防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
3. 齒齔,又稱為齠齔(tiáo chèn),指兒童換牙。
4. 總角、垂髫,指幼年兒童。「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林黛玉進賈府》)
5. 豆蔻年華,指女子13歲。杜牧的《贈別》中這樣寫道:「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6. 笄(jī),指女子15歲,笄,女子成年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歲。例如:「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論語·先進》)
8. 而立之年,30歲。《論語》:「三十而立。」
9. 不惑之年,40歲。《論語》:「四十而不惑。」
10.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歲。例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
11. 花甲、平頭甲子,60歲。天乾地支順次組合為60組干支,從甲子到癸亥,六十年周而復始,故稱花甲子或花甲。《唐事紀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12. 耆(qí),60歲。《禮記·曲禮上》:「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13. 古稀,70歲。
14. 耋(dié),70~80歲。《左傳·僖公九年》:「以伯擺動耋老,加勞。」
15. 耄(mào),80~90歲。《禮典·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16. 期(jī)頤,100歲。
⑨ 祖父年齡70歲,長孫20歲,次孫13歲,幼孫7歲,問多少年後,三個孫子的年齡之和與祖父的年齡相等
設x年後,三個孫子的年齡之和與祖父的年齡相等,則x年後祖父的年齡版是70+x歲,長孫的年權齡是20+x歲,次孫的年齡是13+x歲,幼孫的年齡是7+x歲,
20+x+13+x+7+x=70+x,
40+3x=70+x,
3x-x=70-40,
2x=30,
x=15,
答:15年後,三個孫子的年齡之和與祖父的年齡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