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老太苦等中國初戀,50多年不嫁人,後來怎樣了呢
歐陽修的《玉樓春》中有這么一句話:「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情到深處之人,即使面對這清風明月的良辰美景,也不禁會傷感起來。這話用來訴說離別之恨,實在是再好不過了。自古以來,愛情被無數人歌頌,但也有太多的愛情因為離別而宣告結束。
袁迪寶和妻子並非是相愛才在一起的,但他卻對此有著相當的責任感,就在與李丹妮分開後的第三年,他的妻子生了第一個孩子,他為其取名「塵生」,這個名字是李丹妮的中文名,這也說明了袁迪寶從未放下過李丹妮,他將自己的孩子當作一種寄託。而李丹妮卻50多年沒有結婚嫁人,因為她心裡始終愛著袁迪寶,想等待與她的初戀見面。然而多年未見,李丹妮以為袁迪寶早已忘了她,而袁迪寶也認為李丹妮應該結婚了,所以這也成了一個美麗的誤會。
03
袁迪寶沒有李丹妮的日子十分痛苦,但他仍然對自己的妻子很是愛護,妻子去世後,歐陽鷺英不忍心看他如此,偶然知道了他們二人的故事後,被感動了,她也知道兩人的愛情其實仍舊存在,所以她也盡心盡力去聯絡李丹妮,設法讓兩人再續前緣。兩人後來終於修成正果,在2010年的九月份結為夫妻,而這時,他們已經80多了。
真正的愛情是會讓人由內而外散發光彩的,所以歐陽鷺英對此的感覺十分明顯。若是袁迪寶和曾經的妻子在一起是相敬如賓,那麼他和李丹妮就是琴瑟和鳴,兩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仍然不離不棄,袁迪寶表示死後也要和李丹妮葬在一起,這樣的愛情跨越了一切不可能,或許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愛情。
『貳』 荷爾蒙是什麼!
激素,希臘文原意為「奮起活動」,它對機體的代謝、生長、發育、繁殖、性別、性慾和性專活動等起重要屬的調節作用。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內分泌細胞合成並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學信息物質,它通過調節各種組織細胞的代謝活動來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由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質,在體內作為信使傳遞信息,對機體生理過程起調節作用的物質稱為激素。
對健康的影響:
荷爾蒙在人體內的量雖然不多,但是對健康卻有很大的影響,缺乏或是過多引發各種疾病,例如: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就會引起巨人症;分泌過少就會造成侏儒症。而甲狀腺分泌過多就會引發心悸、手汗等症狀;分泌過少就易導致肥胖、嗜睡等。胰島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糖尿病。許多激素制劑以及人工合成產物在醫學上及畜牧業中有重要用途。
人和動物的內分泌腺器官直接分泌到血液中去的對身體有特殊效應的物質。消化道器官及胎盤等組織也能分泌激素,例如促胰液分泌激素、促胃液分泌激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叄』 國外有沒有產假、
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不設產假,美國是其中的一個
除非擁有足夠的特權版且享受優厚的權工作福利,否則美國女性不一定享有產權休假或產後徹底恢復身體的奢侈待遇或基本權利,他們需要擔心飯碗不保。
這一點也可解釋為什麼美國產婦從生產時到產後的身體狀況普遍較差。在許多媽媽遭遇心理健康問題的當下——每7名媽媽中就有1人出現產後抑鬱,這個問題會雪上加霜。
(查了下資料,另一個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另外嚴格意義上講,不是沒有產假,而是沒有帶薪產假,並且產假不是強制性的。)
『肆』 西遊記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0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吳承恩著有《西遊記》、《禹鼎記》、《射陽集》四冊四卷、《春秋列傳序》。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
吳承恩一生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吳承恩50歲左右,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4)80歲法國婦女擴展閱讀:
吳承恩的寫作特點
吳承恩與明代前後七子同時代,其文藝思想與他們相近, 「汝忠謂文自六經後,惟漢魏為近古,詩自三百篇後,惟唐人為近古;近世學者,徒謝朝華而不知蓄多識,去陳言而不知漱芳潤,即欲敷文陳詩,難矣」 。 「此論則比何﹑李通達得多,故其詩作,多自胸臆出之。
他在 《花草新編序》 中說: 「重其人兼重其言,惟其藝不惟其類。 麗則俱收,鄭衛可班於雅頌;洪纎並奏,鄶曹無間於齊秦。」 強調文學創作的實績,重視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 「麗」 ,美也,藝術形式美是其價值之所在。這就突破了明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文學觀,獨樹一幟,倡導文藝創作的 「情」「摯」 ,追尋 「奇」「麗」 的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吳承恩—網路
『伍』 天然b胡蘿卜素軟膠囊對記憶力衰退有用嗎
胡蘿卜素是脂溶性的來抗氧化劑自,對眼球、肺等微血管組織較多的部位有保護作用,可抑制細胞膜的過氧化與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可強化粘膜修復和再生能力,補充人體必須的多種維生素;防止視力減退,用於夜盲症、白內障等多種眼疾病的改善;強化呼吸系統免疫功能,預防呼吸系統感染或傳染病;延緩細胞衰老,健膚祛皺、清除老年斑;對提高記憶力,加快大腦的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效果明顯,特別是促進傷口癒合有特效。
β-胡蘿卜素不僅是維生素A的前體物,更有醫學報告推薦高β-胡蘿卜素和低脂肪的飲食模式可降低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機會。同時,由於α-胡蘿卜素和隱黃質的化學結構只能提供有限的維生素A活性;而番茄紅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就無法被人體轉變成維生素A。因此,β-胡蘿卜素以其優異的活性和只有當人體需要時才會轉換成維生素A的特性,從而成為製造維生素A的最佳來源。
『陸』 世界著名的航運公司有哪些.
1、MAERSK 馬士基
Mearsk以自大、死板、守信譽著稱,其上繳稅收佔到丹麥go-vern-ment收入的40%,在丹麥巨牛。其外派人員以素質低著稱,例如中國區總經理蘇恩深原來在丹麥就是開機卡的司機,據說他填履歷表學歷一欄從來都是空著。
2.新海豐航運(SITC)
縱觀SITC這些年的發展,一直離不開貨代業務。這是正是海豐的成功之處,正是強大的貨代業務能力促使了海豐的成長。還有就是海豐跟韓國HANJIN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海豐做大的步伐,說是HANJIN成就了今天的海豐一點也不為過。可以說海豐抓住了時代的機遇!
3、萬海 (WANHAI LINES )
萬海首辟日本關東、關西分線川航,達到縮短航程,提高船期准確度,並奠定本公司於日本線市場領導者的地位,為傳統的台、日航線創造了新紀元。另為了擴大經營規模,服務至東南亞投資設廠的台商,後又陸續開辟了韓、星、馬、泰、印、越等航線,經營狀況穩定成長,達成維持高裝載率之目標。
4、太平船務 (PIL)
改革開放後,太平是第一個拿到國內經營資質的國外班輪公司。太平集團的業務分為三個部分,也就是三個子公司:航運公司、造箱廠(造集裝箱)、物流公司。太平也是家族公司,創業者張老先生把三個公司交給兩個兒子經營。
5、以星(ZIM)
ZIM最早的船是Kedmah,最早屬於英國海軍,參加過第2次世界大戰,上邊掛著7星旗,後來就成了以星的標志。開辟了三條重要航線,遠東航線,美國航線和歐洲航線。至此,ZIM的全球運輸網路初步形成。
『柒』 誰是「微生物學之父」
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像牛頓開辟出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辟了微生物領域,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開始用「實踐-理論-實踐」的方法開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學巨人。
巴斯德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3個科學問題:①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這位法國化學家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②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③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它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稱頌為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他不僅是個理論上的天才,還是個善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他於1843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雙晶現象研究」和「結晶形態」,開創了對物質光學性質的研究。1856~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謝活動為基礎的發酵本質新理論,1857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1880年後又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還成功地挽救了法國處於困境中的釀酒業、養蠶業和畜牧業。
巴斯德被認為是醫學史上最重要的傑出人物。巴斯德的貢獻涉及幾個學科,但他的聲譽則集中在保衛、支持病菌論及發展疫苗接種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並不是病菌的最早發現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魯拉、包亨利等人提出過類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僅熱情勇敢地提出關於病菌的理論,而且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正確性,令科學界信服,這是他的主要貢獻。
顯然病因在於細菌,那麼顯而易見,只有防止細菌進入人體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強調醫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術中使用消毒法的約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響。有毒細菌是通過食物、飲料進入人體的。巴斯德發展了在飲料中殺菌的方法,後稱之為巴氏消毒法(加熱滅菌)。
巴斯特50歲時將注意力集中到惡性癰疽上。那是一種危害牲畜及其他動物,包括人在內的傳染病。巴斯德證明其病因在於一種特殊細菌。他使用減毒的惡性癰疽桿狀菌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進了減輕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觀察到患過某種傳染病並得到痊癒的動物,以後對該病有免疫力。據此用減毒的炭疽、雞霍亂病原菌分別免疫綿羊和雞,獲得成功。這個方法大大激發了科學家的熱情。人們從此知道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免除許多傳染病。
1882年,巴斯德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同年開始研究狂犬病,證明病原體存在於患獸唾液及神經系統中,並製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幫助人獲得了該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醫學科學家們創造了防止若干種危險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疹傷寒、小兒麻痹等疾病的威脅。
說到狂犬病,人們自然會想到巴斯德那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復傳代和乾燥,會減少其毒性。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裡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兒後,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後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還救活了另一位在搶救被瘋狗襲擊的同伴時被嚴重咬傷的15歲牧童朱皮葉,現在記述著少年的見義勇為和巴斯德豐功偉績的雕塑就坐落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他還指出這種病原物是某種可以通過細菌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為著名的成就是發展了一項對人進行預防接種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使人抵禦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學家應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後發展出抵禦許多種嚴重疾病的疫苗,如預防斑疹傷寒和脊髓灰質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實驗,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微生物的產生過程。巴斯德還發現了厭氧生活現象,也就是說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氣或氧氣的環境中生存。巴斯德對蠶病的研究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他還發展了一種用於抵禦雞霍亂的疫苗。
人們常將巴斯德同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比較。琴納發展了一種抵禦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並已經應用於防治很多種疾病。
1854年9月,法國教育部委任巴斯德為里爾工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在那裡,他對酒精工業發生了興趣,而製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發酵。當時里爾一家酒精製造工廠遇到技術問題,請求巴斯德幫助研究發酵過程,巴斯德深入工廠考察,把各種甜菜根汁和發酵中的液體帶回實驗室觀察。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發酵液里有一種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狀小體,它長大後就是酵母菌。
過了不久,在菌體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後脫落,又成為新的球狀小體,在這循環不斷的過程中,甜菜根汁就「發酵」了。巴斯德繼續研究,弄清發酵時所產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氣體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來的。這個過程即使在沒有氧的條件下也能發生,他認為發酵就是酵母的無氧呼吸並控制它們的生活條件,這是釀酒的關鍵環節。
1857年路易斯·巴斯德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
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巴斯德弄清了發酵的奧秘,從此開始,巴斯德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微生物學家,成了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當時,法國的啤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會變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變成了酸得讓人咧嘴的黏液,只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65年,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醫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進一種化學葯品來阻止啤酒變酸。
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後,酒液里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桿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里,泡在水裡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既殺死了乳酸桿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壞,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五六十攝氏度的環境里,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里的乳酸桿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當時,啤酒廠廠主不相信巴斯德的這種辦法,巴斯德不急不惱,他對一些樣品加熱,另一些不加熱,告訴廠主耐心地待上幾個月,結果呢,經過加熱的樣品打開後酒味醇正,而沒有加熱的已經酸了。
巴斯德成了法國傳奇般的人物時,法國南部的養蠶業正面臨一場危機,一種病疫造成蠶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絲綢工業遭到嚴重打擊,人們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師杜馬也鼓勵他挑起這副擔子。
「但是我從來沒有和蠶打過交道啊!」巴斯德沒有把握地說。
「這豈不是更妙嗎?」老師杜馬鼓勵他說。
巴斯德想到法國每年因蠶病要損失1億法郎時,他不再猶豫了,作為一名科學家,有責任拯救瀕於毀滅的法國蠶業。巴斯德接受了農業部長的委派,於1865年隻身前往法國南部的蠶業災區阿萊。
蠶得的是一種神秘的怪病,讓人看了心裡非常不舒服,一隻只病蠶常常抬著頭,伸出有腳像貓爪似的要抓人;蠶身上長滿棕黑的斑點,就像黏了一身胡椒粉。多數人稱這種病為「胡椒病」,得了病的蠶,有的孵化出來不久就死了,有的掙扎著活到第3齡、4齡後也挺不住了,最終難逃一死。極少數的蠶結成繭子,可鑽出來的蠶蛾卻殘缺不全,它們的後代也是病蠶。當地的養蠶人想盡了一切辦法,仍然治不好蠶病。
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發現一種很小的、橢圓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絲蠶以及飼養絲蠶的桑葉,巴斯德強調所有被感染的蠶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須毀掉,必須用健康的絲蠶從頭做起。為了證明「胡椒病」的傳染性,他把桑葉刷上這種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蠶吃了,立刻染上病。他還指出,放在蠶架上面格子里的蠶的病原體,可通過落下的蠶糞傳染給下面格子里的蠶。
巴斯德還發現蠶的另一種疾病——腸管病。造成這種蠶病的細菌,寄生在蠶的腸管里,它使整條蠶發黑而死,屍體像氣囊一樣軟,很容易腐爛。
巴斯德告訴人們消滅蠶病的方法很簡單,通過檢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來孵蠶。這個辦法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
巴斯德一生發明很多,對生物科學和醫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一次偶然的機遇,使他找到了制服雞霍亂的靈丹妙葯。
雞霍亂是一種傳播迅速的瘟疫,來勢異常兇猛,家庭飼養的雞一旦染上雞霍亂就會成批死亡。有時,人們看到有的雞剛才還在四處覓食,過一會兒卻忽然兩腿發抖,隨後便倒了下去,掙扎幾下便一命嗚呼了。有的農婦晚上在關雞窩時,還在慶幸地看到雞都活蹦亂跳的,但第二天就都死光了,橫七豎八地躺在窩里。1880年,法國農村流行著可怕的雞霍亂,巴斯德決心制服這種瘟疫。
為了弄清雞霍亂的病因,巴斯德從培養純粹的雞霍亂細菌作為突破口,他試用了好多種培養液,他斷定雞腸是雞霍亂病菌最適合的繁殖環境,傳染的媒介則是雞的糞便。他經過多次實驗,但都失敗了。茫然無序中,他只得放鬆一下,停下研究工作,休息了一段時間。
休息幾天以後,巴斯德又開始了研究實驗,這時,他發現「新大陸」了。他用陳舊培養液給雞接種,雞卻未受感染,好像這種霍亂菌對雞失去了作用。這是怎麼回事呢?巴斯德順藤摸瓜,終於發現,因空氣中氧氣的作用,霍亂菌的毒性便日漸減弱。於是,他把幾天的、1個月的、2個月和3個月的菌液,分別注入健康的雞體,做一組對比實驗,雞的死亡率分別是100%、80%、50%和10%。如果用更久的菌液注射,雞雖然也得病,但卻不會死亡。事情並未到此結束,他另用新鮮菌液給同一批雞再次接種,使他驚奇的是,幾乎所有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都安然無恙,而未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卻死得凈光。實踐證明,凡是注射過低毒性的菌液的雞,再給它注入毒性足以致死的雞霍亂菌,它也具有抵抗力,病勢輕微,甚至毫無影響。
預防雞霍亂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從這一偶然的發現中,導致了他對減弱病免疫法原理的確認,使他產生從事製造抗炭疽的疫苗的設想。雖然在他之前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但有意識地培養製造成功免疫疫苗,並廣泛應用於預防多種疾病,巴斯德堪稱第一人。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將為你打開事業的大門;工作是入室的路徑;這條路徑的盡頭,有個成功來慶賀你努力的結果……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這是巴斯德關於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
第一個勝利
巴斯德是一位法國製革工人、拿破崙軍隊的退伍軍人的兒子,小時候家境貧困。巴斯德勤奮好學,再加上聰明伶俐,頗具藝術天分,很有可能成為一名畫家。然而,他19歲時放棄繪畫,而一心投入到科學事業中。
巴斯德最早是從事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關於酒石酸的光學性質。他通過實驗制備了19種不同的酒石酸鹽和外消旋酒石酸鹽的晶體。在顯微鏡下檢查時,他發現,這些晶體能用機械的方法分作2類——左旋和右旋晶體,它們具有旋光數值相同,但旋光方向相反的偏振光特性,從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異構現象」。
巴斯德在化學領域的傑出成就,受到人們的重視並獲得了榮譽。然而,他並未將自己的視線僅僅停留在化學領域,而是將實驗化學的原理、技能等廣泛地應用於發酵問題,從而開辟了人類科學歷史的新紀元。
不朽的功績
新鮮的食品在空氣中放久了,會腐敗變質,並發現其中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從何而來?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微生物是來自食品和溶液中的無生命物質,是自然發生的——自然發生說。巴斯德通過自己精巧的實驗給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以有力的反駁。
巴斯德設計了一個鵝頸瓶(曲頸瓶),現稱巴斯德燒瓶。燒瓶有一個彎曲的長管與外界空氣相通。瓶內的溶液加熱至沸點,冷卻後,空氣可以重新進入,但因為有向下彎曲的長管,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不能與溶液接觸,使溶液保持無菌狀態,溶液可以較長時間不腐敗。如果瓶頸破裂,溶液就會很快腐敗變質,並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現。實驗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結論:腐敗物質中的微生物是來自空氣中的微生物,鵝頸燒瓶實驗也導致了巴斯德創造了一種有效的滅菌方法——巴氏滅菌法。
巴氏滅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先將要求滅菌的物質加熱到65℃(30分鍾)或72℃(15分鍾),隨後迅速冷卻到10℃以下。這樣既不破壞營養成分,又能殺死細菌的營養體,巴斯德發明的這種方法解決了酒質變酸的問題,拯救了法國釀酒業。現代的食品工業多採取間歇低溫滅菌法進行滅菌。可見,巴斯德的功績有多大。
巴斯德從研究蠶病開始,逐步解開了較高等動物疾病之謎,即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最後征服了長期威脅人類的狂犬病。
1865年—1870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蠶病的研究上。這個研究牽涉到2種病原微生物。在搞清蠶病起因後,巴斯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從而使法國的絲綢工業擺脫了困境。
而後,巴斯德又專心研究動物的炭疽病,他成功地從患有炭疽病的動物(如牛、羊)的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病菌並進行純化,證實就是這種病菌使動物感染致病而亡。這就是動物感染疾病的病菌說觀點。但是,當時的內科醫生和獸醫們卻普遍認為疾病是在動物體內產生的,由疾病產生了某種有毒物質,然後,也許是,由這些有毒物變成了微生物的錯誤觀點。後來巴斯德又研究婦科疾病產褥熱。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護理和醫務人員把已感染此病的婦女身上的微生物帶到健康婦女身上,而使她們得病。
由此可見,巴斯德雖不是一名醫生,但他對醫學的貢獻也是無法估量的,他為醫學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巴斯德除了研究炭疽病外,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病。這種病使雞群的死亡率高達90%以上。巴斯德經過多次嘗試後發現,這種致病的微生物能在雞軟骨做成的培養基上很好地生長。1小滴新鮮的培養物能迅速殺死1隻雞。
巴斯德在研究此病過程中最值得慶幸的是:當某雞用老的、不新鮮的培養物接種時,它們幾乎都只有些輕微的症狀,並很快恢復健康。再用新鮮的、有毒力的培養物接種時,這些雞對這種病的抵抗力非常強,這樣巴斯德就使自己的實驗用雞產生了對雞霍亂病的獲得性免疫能力了。這可以同琴納使用牛痘對人的天花病產生免疫能力相媲美。
巴斯德在成功地研究出防止雞霍亂病的方法後,又著手研究對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培養在溫度為42~43℃的雞湯中。這樣,此病菌不形成孢子,從而選擇出沒有毒性的菌株作為疫苗進行接種。
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研製出炭疽病減毒活性疫苗的人,從而使畜牧業免受滅頂之災。
光輝的頂點
巴斯德晚年對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業的光輝頂點。
狂犬病雖不是一種常見病,但當時的死亡率為100%。1881年,巴斯德組成一個三人小組開始研製狂犬病疫苗。在尋找病原體的過程中,雖然經歷了許多困難與失敗,最後還是在患狂犬病的動物腦和脊髓中發現一種毒性很強的病原體(現經電子顯微鏡觀察是直徑25~800納米,形狀像一顆子彈似的棒狀病毒)。
為了得到這種病毒,巴斯德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患病動物體內提取。一次,巴斯德為了收集一條瘋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腳下耐心等待。這種為了科學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獻身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和稱頌嗎!
巴斯德把分離得到的病毒連續接種到家兔的腦中使之傳代,經過100次兔腦傳代的狂犬病毒給健康狗注射時,奇跡發生了,狗居然沒有得病,這只狗具有了免疫力。
巴斯德把多次傳代的狂犬病毒隨脊髓一起取出,懸掛在乾燥的、消毒過的小屋內,使之自然乾燥14天減毒,然後把脊髓研成乳化劑,用生理鹽水稀釋,製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9歲法國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傷14處,醫生診斷後宣布他生存無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給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2周後,小孩轉危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個能從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為表彰他的傑出貢獻,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親自擔任所長。
巴斯德嚴謹的、科學的實驗設計,他淡漠名利的高尚情操,他為追求真理而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巴斯德為微生物學、免疫學、醫學,尤其是為微生物學,做出了不朽貢獻,「微生物學之父」的美譽當之無愧。
偉大的愛國情操
巴斯德是19世紀法國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因發明了傳染病預防接種法,為人類和人類飼養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個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的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但是,普法戰爭爆發後,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領土,出於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德國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這擲地作響的話語,充分表達了一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並因此而成為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知識點巴斯德的愛國情操
由於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使得巴斯德在整個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的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但是,普法戰爭爆發後,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領土,出於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德國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這擲地作響的話語,充分表達了一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並因此而成為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
『捌』 有關創新的名人事例
2009年1月7日,由中國科學院《互聯網周刊》舉辦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商業•創新名人榜」頒獎大典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隆重舉行,頒獎典禮公布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互聯網商業·創新·改革大盤點」評選結果,並為榮登創新名人榜的嘉賓頒獎。
此次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互聯網商業·創新·改革大盤點活動除評選出「商業•創新名人榜」外,還一並評出了三個副榜單:「最佳電子商務企業」、「最佳創新企業」和「推動力•星光榜」,以作為主榜單的有力補充。活動得到了鳳凰新媒體(鳳凰衛視、鳳凰網、鳳凰寬頻)、全國著名經濟學術機構和研究咨詢機構等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和協助,歷時兩個月,從專家團推選、綜合調研,到調查基礎數據匯總、專家團綜合評審,每個階段都准備充足,規劃縝密,保證了評選結果的公正客觀。
「商業•創新名人榜」的評選活動在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商業互聯網十周年舉辦,可以說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在這30年中,中國改革開放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而互聯網提供了自蒸汽機發明以來最大的一次技術革命、產業革命機會,為勤於奮斗、敢於冒險的人提供了實現理想的舞台和施展才華、激發潛能的機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企業家和學者。正是這些積極參與中國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進程的參與者、見證者、推動者,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成就了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中都不可忽視的地位。
30年來,從國有企業到國營企業、從工廠到公司、從廠長到董事長、總經理……這些稱謂的變化體現了大型國企的社會定位、企業形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所發生的歷史性、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使得中國的經濟布局和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並通過重組、創新等不同形態的演進,使國民經濟在持續、有序的發展中不斷強大。
在商業互聯網蓬勃發展的10年中,全世界各行各業正在通過互聯網聯合起來,我們看到並體驗到,生產、生活、教育、商業、金融等這些和民生息息相關的各個行業、各個產業正在發生橫向和縱向的互動和聯合;多樣化的渠道、環境、機會與實踐,讓更多具有高瞻遠矚的企業家看到了在技術、互聯網、新經濟等信息時代特徵下的巨大商業契機,並使他們成為這次創新和變革中不可忽視的的火種和原動力。中國正在因他們帶動下的變革和創新迅速繁榮和強大。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商業互聯網發展十年來,不同產業、行業的重要變革的背後是大量實證性的新經濟事件和人物,而發現和宣傳各行業中推動商業變革與創新的領袖人物,不僅體現了《互聯網周刊》一直堅持的「發現,始於互聯網周刊」的宗旨,也是一次新經濟實踐,更是一種連接未來的有益的探索。
從產業和行業的變革、創新角度,細數這30年來、尤其這10年來站在改革開放風頭浪尖的企業和企業領袖們,研究和總結他們是如何帶領國有企業的巨輪攻破艱險、破浪前行?如何以創新的、變革的意識和商業戰略使得大型國企站在世界經濟的前沿?又是如何在新經濟形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浪潮中把阻力變為動力而創新前行的?這些都是走向未來的財富。
關注他們:100位做出突出貢獻和創新的領袖人物和企業代表,不只因為他們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創新變革,更因為他們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和精神財富,讓我們期待更長久、和諧、科學、創新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宏觀願景。
『玖』 中國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別是誰
中國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別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紅樓夢》作者:曹雪芹。
1、羅貫中( 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三國演義》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的《三國志》、范曄《後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寫成。
2、施耐庵(1296年—1370年),《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具有爭議,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託名說,宋人說等。
《水滸傳》是由作者在《宣和遺事》及相關話本、故事的基礎上創作而成。全書以描寫農民戰爭為主要題材,塑造了宋江、吳用、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故事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3、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
西遊記以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話本及雜劇(元末明初楊訥作)基礎上創作而成。西遊記前七回敘述孫悟空出世,有大鬧天宮等故事。
4、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小說家、詩人、畫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拾』 人每天最少要睡眠多久
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每天睡7-8小時就很充足了。如果由於工作或其他事情耽誤了睡泯,視耽誤的多少可以適當彌補一些,一般總的彌補量不宜超過兩小時。起床後做些平常所做的活動,便能精力充沛一切恢復正常。過多的彌補了非但無益,反會更加精神恍忽,甚致還會頭昏腦脹。
睡眠時間過長也不好
睡眠時間過長與睡眠不足一樣,都可導致神疲、體倦、代謝率降低,睡眠不宜過長,睡的時間過長後,心臟的跳動便會減慢,新陳代謝率亦會降得很低,肌肉組織鬆弛下來,久而久之,人就會變得懶惰、軟弱無力起來,甚至智力也會隨之下降。因此,人的睡眠時間不宜過長,成年人晝夜7-8小時也就足夠了,如果想用增加睡眠時間來獲得健康,那將會適得其反,增加疾病,縮短壽命。
怎樣掌握不同季節的睡眠時間?
根據祖國醫學理論,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需睡5~7小時;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需睡7~8小時;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需要睡8~9小時。順應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規律。
陽光充足,天氣炎熱的日子,睡眠時間短;氣候惡劣的天氣,如下雨天,氣溫較低的冬季,睡眠時間長。隨地區海拔增高,睡眠時間稍有減少;隨緯度的增加,睡眠時間稍有延長。
睡眠時間長短也要因人而異
睡眠是人們正常的生理需要,但絕非睡眠時間越長越好。不同年齡的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年齡越小,大腦皮層興奮性越低,對疲勞的耐受性也越差,因此需要睡眠的時間也越長。而到了老年,大腦皮層功能不如青年人那麼活躍,體力活動也大為減少,所以需要睡眠時間也相應地減少。一般來說,新生兒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20小時;嬰幼兒約15小時,學齡兒童約10小時;成年人約需8小時,老年人5至6小時就夠了。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平均數,每個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差異很大,這與人的性格、健康狀況、工作環境、勞動強度等許多因素有關,與每個人的睡眠習慣也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