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嶺光電的人物經歷
嶺光電,1913—1989年2月15日,彝族,彝名牛牛慕理,生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勝利鄉,是斯補茲莫—暖帶田壩土千戶後裔。
斯補土司,統有7支百姓,佔地60多平方公里,父輩有三兄弟,大伯、二伯早死,父親年輕時已鴉片毒煙浸身,36歲即病逝。二伯父無後,按土司家規矩,其產業應由嶺光電繼承。伯父、父親死後,因產業之事,妯娌時起事端,家勢衰弱。1926年,因偶然事件引起彝漢糾紛,漢民訴於官府,官府以土司辦理「夷務」不力,派地方軍閥劉濟南辦理。劉見斯補土司家勢衰弱,就以「改土歸流」之名,實施民族壓迫,敲詐嶺家錢財,並將所屬百姓強辯為「漢團」,強制改變習俗、衣著,把嶺光電的堂兄扣押,嶺光電因年齡尚小,又有漢民出面保護,才得倖免。
1927年,嶺光電出走富林,求川邊軍司令官羊仁安保護,羊為嶺光電父輩好友,嶺痛定思痛,用功學習,得羊的三姨太喜愛,認為干兒子(三姨太死時,直到嶺趕到並將其抱在懷中才閉眼),即有羊家出資在西昌、成都讀書。
1933年考入國民政府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十期。3年後黃埔十期畢業後,分派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辦公廳任職,同時加入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調查局。是年行營組織「邊民調查團」到涼山調查,嶺為該團少尉翻譯。
1937年回家。嶺光電常記羊仁安「無知識的土司,就是一個連長都要欺辱他」之說,又視彝民在文化知識等方面的落後,決定動員內外力量興辦彝民學校,以「土司」之名硬要斯補土司轄區的學齡百姓小孩到校學習,在私宅里辦起「私立斯補邊民小學」。小學興辦的13年中,培養了200多名學生,有的升入中學、大學讀書,很多人後來成為解放涼山的骨乾乾部,其中縣一級幹部10多人,省級幹部1人,還有一批學術人才。
嶺光電回涼山後,利用中央行營、劉文輝、羊仁安、「土司」等的特殊關系和地位,出面幫助普格、鹽源、冕寧、西昌等地的少數民族協調民族關系,使之避免了一些民族糾紛,免受一些殺戮和迫害。
1939年,嶺任西康省政府中校參議,1942年到西康省寧屬屯墾委員會(駐西昌)任邊民訓練所教育長,1944年任夷田特別政治指導區(直屬西康省)區長,西康省彝族文化促進會理事長,1947年任西康省政府邊務專員,1948年被選為國民立法委員,1950年,加入「國民革命同志會」並任國民革命軍第27軍少將副軍長。
嶺光電在從政、從軍之時,也常回家,面對當時的彝族社會,嶺用自己所學、所見,在自己能管轄的范圍內進行一系列改革。首先興辦教育,成立斯補邊民小學,利用電影、模型、圖片和彝族原有文化教育百姓,提倡體育鍛煉,利用本地能用的實物、古器械進行操練。提倡醫葯治病,用各種形式解除迷信之說、之事,1949年建成小型的斯補醫院(只有一些葯品和簡單器械)。鼓勵農耕,興修水堰,改變彝民不積人肥、廄肥的習慣,改進耕作和育種技術。獎勵植樹,自己親種桐樹上百畝,引進桉樹,嫁接梨樹等。改變彝人住房不開窗、不見亮的習慣。規定:1、嚴禁吸食鴉片煙;2、禁止酗酒鬧事;3、減輕案費;4、不準殺牛宰羊招待上司和其親信;5、限收婚嫁彩禮;6、祭禮時減少所殺牲畜。
嶺光電在社會活動中,認識結交了一些進步人士和共產黨人,在所辦小學畢業後的學生中就有從事地下工作的共產黨員。嶺出於民族感情、朋友義氣,曾營救或掩護過這些人士。
嶺光電在從軍從政之時,對彝族文化進行了一些研究和介紹, 1936年就和彝族同仁一起編纂《新彝族》一書, 1942年發表初譯彝族《倮倮經典選譯》在《西康青年》上發表,後來陸續發表《聖母的故事》、《倮倮的悵恨歌》等譯著和論文,1943年整理12篇彝族歷史、文化、故事編輯成《倮情概述》,引起朱光潛、馬長壽、馬學良等學者的重視,後來他們彼此在學術上常有交往。
1950年,嶺光電為應付各方關系在成都停留彷徨,最後回漢源同顧保裕的的124軍到海棠,當夜又轉回田壩,靜觀態勢。在此期間,胡宗南、劉孟廉、談榮章、楊砥中多次捎信傳電催促嶺到西昌任副軍長職,王濟民從西昌到越西邀約上任。嶺曾三次晉見過蔣介石,有師生之情,也有忠君之想。同年2月中旬到西昌任27軍副軍長,見胡宗南後,胡發給黃金、銀元要求組建彝族新四軍,先組成基幹團、警衛營。民國政權在西南也勢至末日,惶惶不可終日。3月初嶺帶領27軍警衛營去昭覺,到昭覺不久嶺光電接到隨解放軍到西昌的好友毛筠如信,述說解放軍政策,歡迎嶺帶部隊回西昌。4月8日毛筠如、羅正洪、孫學周到昭覺,捎給嶺解放軍首長信,又聽友人講解了共產黨的民族政策,4月10日嶺率領人馬回到西昌,接受解放軍整編,受到政府歡迎。
解放後,彝區需要建設,需要教育,需要人才,軍管會與西昌地委招收一批彝族和另鄰彝族地區的漢族青年,進行各方面的學習訓練,組織了西昌民族幹部訓練班,嶺光電擔任主任,為開展少數民族地區工作培訓了各種人才。
1951年嶺光電到雅安,1954年土改後調蘆山縣文教科。1957年,參加社科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4工作隊,從事彝語調查、研究工作。同年底,調四川省民族出版社。
1962年調四川省民族委員會參事室。「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紅衛兵糾回家鄉,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長時期參加各種老人體力不及的勞動。
1978年至1988年,黨和政府為嶺落實了了各項政策,實事求是地否定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
1978年調四川省民委彝文組工作,嶺光電無羈無絆地、專心致志地再整理再從事彝族文化的研究、出版工作。
1981年應邀赴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古籍編目整理,並受聘至中央民族學院彝文專修班任教,編寫、整理了大量的古彝文經典書籍——《雪族》、《古侯傳》、《跋瑪特依》、《教育經》和《涼山彝族習俗》、《彝族爾比爾吉》等書,還解釋了很多彝族古老語言和彝漢文化關系等。1985年著手整理《憶往昔》,經多次修改,1988年出版。嶺光電落實政策後被選為四川省政協委員、涼山州政協常委、雲南省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顧問等職。
1989年2月15日因病在西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