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曼華的《我們正在老去》
今年83歲的李奶奶,獨居,她每天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她的孩子周末來陪她吃一頓飯。
北京汽南社區建設協會的王會長,今年已經80歲了,他認為,中國養老是一個龐大的問題,他在20年前就養老提出一個設想,他一直為這個設想四處奔走。
遠在北京郊區的一家民辦敬老院,住進來的大多數是老年痴呆重症患者,他們是一群處在生命末端的老人,周圍充滿了死亡的氣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人,在維護著他們最後的尊嚴。
這家建立了11年的民辦養老院,時刻面臨資金和人才的困境,常常陷入破產的邊緣。 從2008年開始,我放下了即將開拍的第二部女性電影,決定用五年的時間,做一系列養老題材的紀錄片和電影。
身邊的人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對,你還沒到養老的年紀,為什麼會對養老題材感興趣?
我居住的小區是新式小區,年輕人居多。出去散步,最常見的一幕情景是:一個小嬰兒,後面跟著四個大人,甚至六個大人。
這種排場讓人驚奇,但很快了解:這些小嬰兒是「獨二代」!身為「獨一代」的80後也做父母了!
獨二代」一出生,就是六個大人爭搶的超級寶貝,三個家庭傾盡所有的財力和精力都放要到這個寶貝身上。
與備受寵愛的「獨二代」相對應的,卻是一組令人驚訝的數字,中國目前有1.76億老人,並以每年800萬速度增長。
中國,以跑步速度全面進入老齡化。
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面臨的是要撫養4個老人。
而「獨二代」們要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事實,未來要撫養6-12個老人。
「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模式,這種在中國沿續了千年的傳統,不可能滿足高速老齡化形勢了。
偶然看到一首《寫在養老院的詩》,不禁落淚。
世界上最疼愛我們的父母正在老去,我們都要老去,我們該怎麼辦?
一則新聞報道,讓我悲從心生:2008年2月,一位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直到孩子回家探親才被發現。
這件事讓我產生極大的震動,決定要為老人做點什麼。
目前中國養老的最大困境是什麼?老人每個階段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未來怎麼養老?
作為一個影像工作者,我希望用影像尋找答案,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人民日報: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科技日報: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新浪網 :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的紀錄片問世
網易公益: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呼籲給力養老業
中國軍網: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的紀錄片問世 年輕女導演呼籲社會給力養老業
中國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和訊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網易新聞中心: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新浪新聞中心: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中國網路電視台: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焦點中國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中國傳媒大學網「電影時光」系列活動——《我們正在老去》紀錄片放映及導演李曼華交流會圓滿結束
西城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展:公益紀錄影片《我們正在老去》暨同名攝影圖片走進汽南社區首展
南方健康網:一項針對全球12.5萬多人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比誰都怕老
攝影展主要報道
中國婦女網英文版:Chinese Director's Photography Exhibition Features Senior Citizen Life
養老網:《我們正在老去》受邀參加首屆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
中國軍網:攝影作品《我們正在老去》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引關注
B. 什麼是有尊嚴的養老生活
前段時間,公司有個養老項目,便走遍了重慶各大養老院和老年公寓,並且和重慶養老行業的資深專業人士進行了很多次深入的溝通。
但是溝通和探討的本質卻是養老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研究更多的是怎麼賺老年人的錢,怎麼讓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而我們卻忘記了探討養老的本身。
什麼是真正的養老生活,紀錄片《人生果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養老生活不是去養老院躺著,和一群行將就木的人機械地生活,什麼時候就餐,什麼時候活動,什麼時候下午茶,什麼時候散步……養老生活也不是中國傳統的和兒女在一起,給兒女做做飯、掃掃地、帶帶孫子……
真正的養老生活應該是依然能自食其力,而且懷揣夢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生果實》中的日本老年夫婦做到了。
我的爺爺已經在床上躺了快三年了,只有手能動,頭腦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吃飯要喂,大小便完全不能自理。我的幾個叔、姑都是很盡心盡力地在照看爺爺,把他照顧得很好,用外人的話來說,如果沒有這些兒女的悉心照顧,爺爺應該早就不在了。
或許在外人看來,爺爺是幸福的,但是爺爺他就真的快樂幸福嗎?爺爺一生走南闖北,在說糊話的時候還想著要走哪裡去哪裡,但現在他的活動區域不會超過半米。
所以說和《人生果實》中的老年夫婦對比起來,爺爺是絕對的不幸福,而且還是在受罪,更關鍵的是是讓這些兒女跟著他一起受罪。
也許我這樣說是不孝的,或者說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我只是說出了事實而已。而中國大部分的老人或許就是跟我爺爺的情況一樣,要麼養老院,要麼在家躺著,甚至更嚴重的無人照看直至病死。
所以《人生果實》給我們示範了一種絕佳的養老方式,那就是自食其力地居家養老,去種自己喜歡吃的菜,去種自己喜歡的果樹,去做自己喜歡的建築或者小物件,然後和朋友一起分享成果,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然後在這樣的生活中,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悄無聲息的,或者是猝不及防的,但是走得很坦然,沒有一絲痛苦,也沒有一絲眷念,至少這個世界自己留下了痕跡,而自己活出了自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更關鍵是在年老時----活出了尊嚴。
所以養老不是一個產業,不是裡面蘊藏著多大的商機,就像闡述的中國養老產業,中國到2030年將有多少億的老年人產生,這將是多大的財富蛋糕。從而引導更多的企業,更多的社會資源來投入。而這絕對是一種錯誤的導向!
因此,養老是一個理念問題,自己應該怎麼活,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自己,才是正確的社會引導,才是每個人從年輕時就要一直思考的問題。
《人生果實》很好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人與自然、建築的關系,也很好地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個人到生命終結的時候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真實而又美好,自然而又返璞歸真。
【徒步看天下】長期徵集——微故事、微觀點
C. 《被遺忘的時光》已經收官卻余溫未散,這部劇給你的最大感觸是什麼
《被遺忘的時光》已經收官,但是很多觀眾對於這部劇還意猶未盡,甚至有些人會看兩遍這部劇,個人覺得這部劇還是很值得看的,其實它是一部記錄型的電影,他主要講述一個老人因為患了阿爾茲海默症,其實阿爾茨海默症主要是老年痴呆患這種病的老人基本上會慢慢記憶力減退,而且逐漸變得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時候能想起來很久以前的事情,但是前幾分鍾剛做過什麼事情他們就會忘記,甚至有時候出門找不到回家的路,這都是阿爾茲海默症的症狀。
D. 李曼華主要經歷
李曼華
導演,編劇。2002年到2007年在央視擔任《人物》紀錄片導演,她曾拍攝了多部人物紀錄片。從央視辭職後,她創辦北京迷影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多年來專注老年和女性題材影像作品的創作,致力於老齡問題以及關注女性成長。她深入調研老年生活和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在創作中成為了諸多老年人信賴的朋友。基於對老齡社會的深入洞察,2012年提出了「享老主義」的理念,並拍攝了唯一為父親節定製的電影《金色時光》定檔2014年6月14日。2015年,《金色時光》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2015年10月,舉辦中國夢享老夢首次享老分享會。2016年完成系列紀錄片《享老浪潮》。
中文名:李曼華
外文名:ManhuaLi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西
出生日期:9月2號
職業:導演,編劇
畢業院校:北京廣播學院
主要成就:第五屆美國國聖地亞哥女性國際電影節提名
中國西安民間國際影像節最佳導演
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2015年北京市孝星
代表作品:《我們正在老去》、《金色時光》
個人簡介
李曼華,女,紀錄片、電影導演。現居住中國北京。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迷影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亞洲女性發展協會理事兼影視專業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
2002年進入CCTV文化專題部《人物》欄目,擔任人物紀錄片導演,在五年間拍攝數十部人物紀錄片。
2007年4月,成立電影工作室,策劃、編劇完成女性電影三部曲《閉上雙眼》、《自言自語》、《名存實亡》。並完成同名女性小說。
2007年7月,作為編劇,導演,製片人完成女性電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長片《閉上雙眼》,入圍第五屆聖地亞哥女性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單元,第三屆印度女性國際電影節等多個電影節。
2011年7月,作為導演的人物紀錄片《范長江》獲得中國西安民間影像節最佳導演獎。
2008年至今,致力於推動女性進步,關注老年事業。
目前工作主要包括,一方面,對現代女性生存狀態進行調研、梳理,觀察、思考,希望用紀錄片、電影、小說、攝影等多種方式呈現,使一些陷入生存或精神困境的女性得到關注,從而這些女性獲得幫助。
另一方面,主要關注中國養老問題以及全球老齡化問題,准備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如拍攝一系列養老題材的紀錄片、電影,圖片攝影等,呼籲全社會關愛老年人,希望推動中國養老改革。
2011年10月,製作完成中國首部反映中國高速老齡化養老現狀,中國空巢老人生存狀況的紀錄片《我們正在老去》暨同名攝影展。
2013年1月,製作完關注「失獨老人」的電影短片《樓梯》。
2013年到2014年,製作完成紀錄電影《金色時光》,並定檔2014年6月14日全國公映。
2015年,《金色時光》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同時,《金色時光》獲得第四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紀錄電影提名
獲得國家新聞廣播電影局2014年優秀國產紀錄片推薦
2015年10月,舉辦中國夢享老夢首次享老分享會。
2016年完成系列紀錄片《享老浪潮》。
北京迷影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
亞洲女性發展協會理事兼影視專業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
主要作品年表
2002年導演人物紀錄片《古琴大師----李祥霆》、《神經外科專家—韓濟生》
2003年導演人物紀錄片《中醫專家----劉保延》、《海洋科學家—翦知敏》
2004年導演人物紀錄片《著名作家----王小波》、《國際著名義大利建築設計師--卡納第》、《國際著名導演—張元》
2005年導演人物紀錄片《國際整形醫生--範金才》、《環境藝術家—米丘》《新聞家---范長江》
2006年導演人物紀錄片《麻風病專家---李桓英》、《人獸共患病專家----於恩庶》、《影視明星—張靜初》
2007年導演劇情片《閉上雙眼》
2008年編劇劇情片《六個大人和一個小孩》、《藍蓮花》
2009年導演女性口述史《我是誰?》
2010-2011年導演紀錄片《我們正在老去》暨同攝影展
2013年,拍攝製作電影《金色時光》。
2014年6月15日,電影《金色時光》全國公映。
2015年《金色時光》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2015年10月,舉辦中國夢享老夢首次享老分享會。
《我們正在老去》
故事梗概
今年83歲的李奶奶,獨居,她每天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她的孩子周末來陪她吃一頓飯。
北京汽南社區建設協會的王會長,今年已經80歲了,他認為,中國養老是一個龐大的問題,他在20年前就養老提出一個設想,他一直為這個設想四處奔走。
遠在北京郊區的一家民辦敬老院,住進來的大多數是我們老年痴呆重症患者,他們是一群處在生命末端的老人,周圍充滿了死亡的氣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人,在維護著他們最後的尊嚴。
這家建立了11年的民辦養老院,時刻面臨資金和人才的困境,常常陷入破產的邊緣。
導演闡述
從2008年開始,我放下了即將開拍的第二部女性電影,決定用五年的時間,做一系列養老題材的紀錄片和電影。
身邊的人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對,你還沒到養老的年紀,為什麼會對養老題材感興趣?
我居住的小區是新式小區,年輕人居多。出去散步,最常見的一幕情景是:一個小嬰兒,後面跟著四個大人,甚至六個大人。
這種排場讓人驚奇,但很快了解:這些小嬰兒是「獨二代」!身為「獨一代」的80後也做父母了!
獨二代」一出生,就是六個大人爭搶的超級寶貝,三個家庭傾盡所有的財力和精力都放要到這個寶貝身上。
與備受寵愛的「獨二代」相對應的,卻是一組令人驚訝的數字,中國目前有1.76億老人,並以每年800萬速度增長。
中國,以跑步速度全面進入老齡化。
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面臨的是要撫養4個老人。
而「獨二代」們要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事實,未來要撫養6-12個老人。
「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模式,這種在中國沿續了千年的傳統,不可能滿足高速老齡化形勢了。
偶然看到一首《寫在養老院的詩》,不禁落淚。
世界上最疼愛我們的父母正在老去,我們都要老去,我們該怎麼辦?
一則新聞報道,讓我悲從心生:2008年2月,一位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直到孩子回家探親才被發現。
這件事讓我產生極大的震動,決定要為老人做點什麼。
目前中國養老的最大困境是什麼?老人每個階段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未來怎麼養老?
作為一個影像工作者,我希望用影像尋找答案,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媒體報道
人民日報: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科技日報: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新浪網: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的紀錄片問世
網易公益: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呼籲給力養老業
中國軍網: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的紀錄片問世年輕女導演呼籲社會給力養老業
中國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和訊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網易新聞中心: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新浪新聞中心: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中國網路電視台: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焦點中國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中國傳媒大學網「電影時光」系列活動——《我們正在老去》紀錄片放映及導演李曼華交流會圓滿結束
西城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展:公益紀錄影片《我們正在老去》暨同名攝影圖片走進汽南社區首展
南方健康網:一項針對全球12.5萬多人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比誰都怕老
攝影展主要報道
中國婦女網英文版:ChineseDirector'
養老網:《我們正在老去》受邀參加首屆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
中國軍網:攝影作品《我們正在老去》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引關注
《金色時光》
故事梗概
86歲的李安格是中國女排「五連冠」時期的技術顧問,後來曾受命組建中國少年女排希望隊,寄望通過培養新生力量有一天把冠軍再奪回來。壯志未酬人已老,退休後的李安格聽到張雨生的歌《我的未來不是夢》,有感而發,改編了歌詞,寫出了《我的希望不是夢》,沒有受過任何音樂專業訓練的他自此迷上寫歌,並組建了「金色時光」老年合唱團。85歲那年,他決定要在自己86歲生日的時候搞一場個人作品合唱音樂會。電影《金色時光》以真實紀錄的方式跟蹤拍攝了李安格和他的平均年齡超過75歲的老夥伴們克服各種困難實現了這個音樂會夢想的追夢之旅。片中也貫穿著他跟80歲還在堅持每天打網球的老伴以及天生智障的46歲女兒之間的親情故事。全片歡樂勵志,有人說是「大陸版的《不老騎士》」,也有人說是「草根版的褚橙故事」。
媒體報道
2013年秋季刊《綠公司》雜志享老主義
2013年12月《孝行天下》欄目曼華享老主義
2014年3月31日京華時報我們可以選擇「享老」的方式老去
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報紀錄電影《金色時光》亮相北京國際電影節
2014年5月19日《快樂老人報》時間老了,帥哥依然年輕
2014年5月31日搜狐人文影展《金色時光》昨舉行講勵志故事
2014年5月31日新華網老人也過兒童節《金色時光》61特別放映溫情滿滿
2014年6月6日1950電影網電影《金色時光》首映老年人追夢故事感人至深
2014年6月6日新華網首部「享老」紀錄電影《金色時光》亮相北京電影節
2014年6月6日新華網《金色時光》首映鼓勵退休的「咱爸咱媽」重新出發
2014年4月21日搜狐網「享老」紀錄電影《金色時光》定檔六月獻禮父親節
2014年6月9日中國新聞網電影《金色時光.》首映呼籲年輕人幫爸媽追夢
2014年6月9日北京晚報《金色時光》:86歲排球老將出演電影男主角
2014年6月10日《天津日報》中國紀錄片最缺現實題材」---專訪《金色時光》導演李曼華
2014年6月11日中老年時報享老比養老更重要
2014年6月11日廣州日報「快樂大叔「的秘密
2014年6月中國中央電視台《愛電影》欄目金色時光
2014年6月11日今視新聞《金色時光》6月14日上映老年觀眾看後飆淚
2014年6月11日南方日報《金色時光》看哭觀眾廣州
2014年6月12日深圳特區報《金色時光》致敬父輩
2014年6月14日新華社深圳站國內唯一一部父親節定製電影《金色時光》14日上映
2014年6月14日《京華時報》:老人題材《金色時光》導演李曼華:選擇"享老"方式老去
2014年6月14日《北京晚報》:86歲排球老將上銀幕拉橫幅宣傳電影求「上頭條」
2014年6月14日《京華時報》:首部「享老」電影將在父親節溫暖上映
2014年6月14日《快樂老人報》:時間老了,帥哥依然年輕
2014年6月16日鳳凰娛樂《金色時光》導演:享老的核心就是做自己
2014年6月刊《中國老年》雜志80後導演拍「享老」片一起享受金色時光
2014年6月刊《電影世界》導演李曼華專訪:沒夢了會很怕老
2014年10月刊《金色年代》追逐夢想任何時候都是「金色時光」
2015年12月28日北京晚報「享老主義」新理念活出精彩
《閉上雙眼》
故事梗概
在小玉的成長記憶中,父親每天都出去喝酒,經常喝醉後和母親吵架,甚至打母親。終於有一天,母親張藝和父親離婚了。母親很快再嫁,小玉判給了父親。這一年,小玉十七歲。
母親的第二任丈夫王亮是一個小老闆,他因為欠了賭債,逃跑到北京,和張藝開了一家服裝店。服裝店生意冷清,為此夫妻倆關系日益緊張。
幾個月的一天,小玉突然從鞍山到了北京,出現在母親和王亮面前。母親極力勸小玉回鞍山,但王亮卻熱情地挽留了小玉。
小玉的到來,似乎給這個瀕臨解體的家庭帶來一絲希望,但很快,三個人的關系迅速錯位,事情的發展變得不可控制
造成這個家庭的悲劇,是現實的殘酷,還是人心的無力,每個人可能自有答案。
導演闡述
在我們這個信仰匱乏的國度里,家庭一直扮演著宗教的角色,對於大多數中國人,家庭或愛情曾經幾乎是生命個體唯一的心靈慰藉。
如今,家庭倫理的失范和愛情信仰的消解,必然導致這一代人的肆無忌憚和無所敬畏。四處都是已經無所皈依,無所依戀的人,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女性電影三部曲,是希望通過女性視角講述三個不同年齡段、生活背景、地域的三個家庭故事,來展示中國大時代變革中,由於價值觀的瓦解,信仰的淪喪導致集體心靈焦慮和家庭危機。
這三部電影,看似是發生在某個地方、某個家庭、某個人的特殊故事,背後卻隱藏著整個大時代的人們,物質極大豐富同時,精神也貧困到極點。往日的家庭早已不在,愛情亦消解,我們每個人正在面臨危機。
E. 9.2分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看哭千萬人:人這一生,只欠父母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lDaptlgcDQvCNHhWfeaLvw
閱讀量:10萬+
標題拆解:
未加工前傳達的本意:表達年輕人與父母之間愛的虧欠
本標題如何渲染的:高分影片(9.2分(吸引讀者))+怎麼了(看哭千萬人)+觀點(即將所寫的對象(人)+核心主題詞(一生+只)+怎麼了(欠)+被陳述對象(父母))
比如:《最感人偷拍刷屏全網:生活太難,但總有人愛你》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ayYl4Sez5pG7bZeF9iISDw
標題拆解:熱點(修飾詞(最感人)+動作(偷拍))+怎麼了(刷屏全網)+觀點(即將所寫對象(生活)+核心主題詞(難+有人)+怎麼了(愛)+被陳述對象)
內容拆解:
說明:加粗黑體是拆解內容分析
開頭:
1.知乎高贊或熱點作為觀點引入作用分析。
來自第一篇文章:知乎上曾有人問:「人,什麼時候才真正的長大?」
為什麼要用知乎,引出話題,而不是自己說。
因為知乎上的話題更具有廣泛性,更具有代表性,增加話題的信服力,所謂你說的都不是,我只聽專家的和第三方的,而如果通過第三方來討論話題,相當於也是把讀者帶到文章里來一起討論。
來自第二篇文章:最近,一則新聞被人民日報點贊,視頻內容感動了不少網友。
為什麼要用人民日報點贊這種語言呢,用其它不好嗎?比如,最近,一個視頻內容感動了不少網友。讀者一看,管你啥視頻,無非是你自我感動,你感動不代表我感動,這就會自然而然地引發讀者的猜疑和不良情緒。而這,就是我們作為一名寫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該怎麼做,就是第三方權威性。讀者一看到人民日報點贊,就會突想:」唉,人民日報點贊耶,不會是什麼大新聞吧?「這就增加了讀者的探索慾望,而天生的不良情緒就不會被帶起來。
2.知乎高贊或新聞事例描述拆解分析
來自第一篇文章:
有個回答,想起來眼淚仍會落下。
有個回答是這樣說的—>有個回答,想起來眼淚仍會落下,注入情感,是文字更加地富有情感
為什麼用「落」而不用「流」,首先詞典里「流」的意思是液體流動,這是修飾本質的動詞;「落」的意思是物體因失去支持而下來。所以,使用落則會更加地生象形動。
「所謂真正的長大,可能就是徹底失去父母的那一刻開始。」
為什麼用 「有個回答」 ,原因是獲得高贊的回答,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回答,增加了觀點信服度。
為什麼會寫到「想起來眼淚仍會流下」,原因是為即將引出的觀點注入情感,引發讀者共鳴。
最近,央視網《人生第一次》紀錄片,打動了無數人。
引入熱點事件,什麼事件?《人生第一次》,怎麼了?打動了無數人。
年近八旬的戴華,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決定隻身一人搬到養老院。
被陳述對象,發生了什麼事?不給子女添麻煩,決定隻身一人搬到養老院
修飾年齡的詞:年近八旬,為什麼不用年邁,因為直接修飾去了,就不會留想像空間給讀者了。而是用年近八旬,則讀者看了就有空間去思考,這是名高齡老人。所以,寫作者要在文字上多留空間給讀者想像,寫的時候又把它寫出來。
在離開之前,她在空曠的房間坐了半天,小心翼翼地將桌上的灰塵擦拭。
離開之前被陳述對象做了什麼?坐了半天,講桌上的灰塵擦拭。
添加修飾詞,為什麼要使用空曠的這個詞來形容房間?原因是空曠的房間更能體現那種孤獨感,更具有畫面感。為什麼不說孤獨的坐了半天,這太直接了,讀者一瞟而過,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就沒了,就不會深刻,就不會有那種畫面感讓讀者去享受。
為什麼要用小心翼翼這個詞去形容擦的這個動作?原因是更加地生動想像。讓乾巴巴的文字有了靈魂,本身就是一個人在做著一件事,而如果乾巴巴的字去陳述,描述出來的就是乾巴巴的,而要文字活起來,就需要加入人的動作,讓文字擬人化,給讀者透過文字,看到的是一個人在做著一件事,而能想像成什麼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畫面。
她躊躇著,眼裡滿是不舍。
文字寫活了,接下來注入情感。被陳述對象做了這些事,都在體現什麼呢?不舍。為什麼不舍,接下來又繼續論述。
打包的時候發現以前珍藏的「心頭愛」都成了帶不走的「負擔」:鞋27雙,帶走7雙;相冊38本,帶走8張;證書10本,一本也沒有帶走。
心頭愛—>負擔。用平常的物品從側面來襯托出了被陳述對象的多麼不舍與無奈。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原因是情感更加的朴實,文字更加的貼合,讀者會很容易感受這裡面的情感。所以,一段文字哪怕寫的五彩斑斕,不如一句飽含的情感語句。這也是情感文必須修煉的一顆,需要不斷地去磨練自身的文字,如何在朴實文字中透出濃厚的感情,這就像朴實的父母對我們的愛。要寫成這樣,就很容易寫出使讀者產生共鳴的句子。
就這樣,戴華拖著簡單的行李,落寞地踏上了人生最後一條路,未知又迷茫。
她在鏡頭前微笑著唱,最美不過夕陽紅。卻在轉身的一剎那,偷偷抹了眼淚,那離去的背影既辛酸又無奈。
好在哪?反轉。如果我用:她在鏡頭前唱了一句,最美夕陽紅,然後轉身就走了。就很平淡,一點情感都沒有。
所以怎麼寫呢?(被陳述對象)+鏡頭前+(修飾詞)+動作,反轉:(與之前情感發生了變化)離去(轉身+(時刻)+(動作修飾詞)+(動作))
深以為然,父母太懂我們的不易,怕麻煩我們。
起承轉合句,前面陳述了被陳述對象這做了什麼,而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懂我們不易,怕麻煩我們。
之後加入銜接詞,以及陳述對象和被陳述對象,寫出之間的邏輯關系。
起承轉合句,不一定是前面做了什麼,用原因起承轉合,而是靈活變化的。如果前面論述的是暖人事件,則可以提出例子中的核心主題詞,進行渲染寫出,在延申到其它方面。最後引出自己的觀點。
獨自咽下所有的苦,將沉甸甸的愛化為了成全。
起承轉合句,將離去的背影心酸又無奈透出的情感升華。
兩句起承轉合句,上一句解釋了父母這樣做的原因,下一句論述了父母為了這樣做,怎麼了。
如果換種表達方式:前面說完「那離去的背影既心酸又無奈」後,接著「來到養老院獨自生活。」
這確實能把故事情節說完,但讓讀者讀下來會怎麼樣,很平淡,讀者花時間來看你這樣乾巴巴的故事,還不如聽到有這么個故事,不如自己去搜來看看。所以,描述完一個故事,故事裡已經含有感情了,但這都還不夠,要幹嘛,升華,升華故事的情感,引發讀者的共鳴,用文字帶著讀者產生聯想,讓讀者覺得自己是在看電影,看到一個故事情節時,如何的表達自身的情感,是哭、是笑、還是嚴肅。而文字恰恰沒畫面讓讀者來得那麼快,所以我們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什麼問題?讀者再看文字時,潛意識的情感表達,但又不知如何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寫作者來幫讀者完成這樣的表達。這就是引發讀者共鳴的來源。
接下來就是通過對後面的故事逐步引出觀點。
去養老院或獨自生活,這是他們活了大半輩子,最後能為我們做的事。
這一句是即將寫被陳述對象換了一個環境的起承轉合。
如果換做,在養老院里,怎麼樣怎麼樣。顯然一下子就把故事一下子拉完了,這就會導致讀者缺乏讀下去的慾望。而作為寫作者,我們該怎麼辦呢?挖掘,一點一點挖掘事例中可以寫的點,而不是一下子就把整個事一下子把情感全部拖出來,呈現再讀者面前,而是什麼?一點一點的挖,並用修辭的語言去渲染它,讓讀者感覺還有很多沒寫完,還有很多情感沒表達完,直到表達得淋淋盡致,讓讀者感覺到滿意了,就可以停下來了,因為過多反而會讓讀者覺得你在有意表達,刻意表達,這就會引起讀者的反感。
但我們不知道,養老院看上去什麼都有,有電視、空調、洗衣機,但單單沒有最思念的兒女。
將新的環境有的和沒的形成對比,突出沒有的,也是被陳述對象最想要的,這樣形成對比更能突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
換做:但我們不知道,養老院雖然設備齊全,卻沒有兒女的陪伴。
兩者一對比,前者給人的感覺是正在親身體驗一般,將所有的物,以及主人公的心中所想,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用文字有情感的表達了出來。而後者,則僅僅是停留在描述有這么些東西,有這么些人,冷冰冰的。
他們經常孤寂地坐在走廊,望著漂泊的白雲,一發呆就是大半天,有時還要眼睜睜看著身邊同齡人一個個離去。
描述畫面里主人公的生活,從而從側面襯托主人公此時的應時應景,所思所想。為什麼用此種方式呢?原因:一是有畫面感,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二是文章不是寫給一個人看的,是給很多讀者看的,讓不同的人看,對號入座,讓其產生讀者自身的情感,而不是寫作者一個人的獨角戲。三是將原情感還給主人公,主人公真實的情感才是最動人的,寫出來的語言才是最朴實的,也是最容易引發讀者共鳴的,天花亂墜的去描述故事,還不如真實情感的還原故事情感,認真的寫好每一個細節,將主人公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換做:來到養老院的她,隻身一人,孤獨的生活著。
看似有情感,會讓人感覺孤獨,但這卻是有意而為之的東西,讓人看了,你不是再向我傳達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是刻意的再向我傳達某種情感,無非就是說完這些,你要向我表達主人公的孤獨嘛,然後接下來要讓我做些什麼嘛,這就很容易引發讀者的情緒。
而前者的表達則就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什麼問題?刻意而為之的傳達。作為寫作者,我並非刻意向你傳達某種觀點,而是用輕淡朴實的語言向你展示我看到的故事,剩下的留給讀者自己想像,是可笑、感動、悲傷這都全在於讀者讀了以後的感受。這樣還有個好處,就是情感的傳達會更加深刻,更能升華主人公的情感。
父母變老,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終極命題,我們無法迴避。
論述完故事,引出觀點這一點非常重要,銜接的不好,就是斷層的,短片的,讓人感覺看完了一個世界,又來到了另一個世界,讓讀者不清楚你想要傳達的是什麼,這就造成很大的誤區,所以銜接如何做呢?
1.提取被陳述對象和陳述對象。2.提取通過例子所要傳遞的核心主題詞。3.論述被陳述對象與陳述對象之間的關系。
例如,本句中,被陳述對象(父母)+核心主題詞(變老)+陳述對象(我們)+陳述對象與被陳述對象透過核心主題詞折射出的是一個怎樣關系(終極命題)
換做:父母作為陪伴我們一生的對象,將一生最無私的愛都奉獻給了我們。
看似還可以,讀起來還不錯,但這就好了嗎?有那意思了嗎?並沒有。仔細來看。
首先拆解這一句:被陳述對象(父母)+核心主題詞(她們的愛)+陳述對象(我們)+關系(奉獻)
這與故事中父母變老,去孤兒院有關系嗎?的確有,但是重點嗎?不是,為什麼?因為我們傳遞的是我們這一生都在虧欠著父母,而不是傳遞父母把愛都給了我們,誰不知道父母的愛是無私的。而這一句難道就不行了嗎?不是,可以寫,但不是寫在這里,而是寫在故事裡,讓故事的情感飽滿起來。而作為故事與觀點銜接的句子,是要將故事的核心主題詞提取出來,論述被陳述者與陳述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出觀點。
他們給予的愛,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總是笑著說沒事。
我們不知道,他們要的其實很簡單。
遲暮之年,能在碗中、熱湯內、夕陽下、相碰的茶盞里,人生最後的時光,靜默感受和子女相伴的人間煙火。
來自第二篇文章:
貴州凱里一名老人乘電梯時輪椅突然失控,失控的一剎那,兩名女子本能地沖了出去,硬生生用身體截停輪椅,救下老人。
而在陳述的過程中就是在不斷地渲染整個主體框架,讓乾巴巴的東西活靈活現起來,即所謂的畫面感,給人一種看電影的感覺。
輪椅失控->輪椅突然失控,給讀者一種驚悚的感覺。
失控的時候->失控的一剎那,給讀者一種緊迫感
兩名女子沖了出去->兩名女子本能地沖了出去,體現人性的光輝
用身體截停了輪椅—>硬生生用身體截停輪椅,形容場面的嚴酷性,使發生的事更具有畫面感。
網友評論到:「她飛奔的樣子像極了天使。」
為什麼要加入網友的評論呢?原因是對於這件事,大家的觀點是什麼,大家對此件事的贊美是什麼,這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觀點,讓讀者看完大家的觀點,再來看自己的觀點,讀者則就會想的很深入。
是啊,我們活在世上,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起承轉合的句子,開始引出觀點。
但,有些人的出現,值得我們一生去銘記。
被陳述對象出現
因為,那些不經意的善良和溫暖,匯聚成一點一點的燭光。
修飾升華被陳述對象
讓你明白,即便生活太難,但總有人偷偷愛你。
得出核心主題詞,得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