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呢
在中國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那古代的養老制度會是什麼樣的呢?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清代,康熙、乾隆兩帝憑借國家雄厚的財力、安定的社會環境,先後幾次舉行規模宏大的「千叟宴」,為「康乾盛世」添寫了一段佳話。清朝規定,兒子再窮也必須設法贍養父母,如果因貧困導致父母自縊身亡,要按照過失殺父(母) 罪被杖責100下,流放1500公里。
《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不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古代敬老、養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看完這些之後,您有沒有想過要穿越到古代去養老呢?
⑵ 退休金怎樣計算
感謝各位讀者進入這篇文章,小編將一如既往的分享一些知識和看法
勞動者基本工資是根據勞動合同約定或國家及企業規章制度規定的工資標准計算的工資。也稱標准工資。在一般情況下,基本工資是職工勞動報酬的主要部分。
基本工資,即勞動者所得工資額的基本組成部分。它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的工資標准支付,較之工資額的其他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穩定性。具體來說,在企業中,基本工資是根據員工所在職位、能力、價值核定的薪資,這是員工工作穩定性的基礎,是員工安全感的保證。同一職位,可以根據其能力進行工資分不同等級。
基本工資工人服從工人資歷軌則:10年工齡2000元,15年工齡2300元,20年工齡2500元,25年工齡2800元,30年工齡3000元,40年工齡3500。(隨國民經濟添加)
關於這件事,您怎麼看?歡迎吐槽,在評論區留言,表達您的看法!
⑶ 古代官員都是什麼時候退休,退休之後的養老金又是有多少
人這一生幾乎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了,可是年齡大了之後,工作起來也漸漸力不從心,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齡,退休就會提上日程來。目前,我們國家已經規定了退休的年齡,其實遠在古代,歷朝也都規定了退休年齡,有的朝代是70歲,有的朝代是60歲,但是各朝都沒有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一般是高級官員退休後會有部分退休金,低級官員一般情況下是自謀生路。
至於退休金,每個朝代也有不同的規定。唐朝時候,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退休後才可以領到原來工資的二分之一,那麼五品以下的官員,朝廷就不管了。大詩人杜甫退休後就沒有拿到退休工資,他是去給別人打工當督耕了。宋朝人性化一點,九品的基層官員有也可以領工資的一半。通常情況,官員們會購置田產,以便再退休後,有生活來源,不至於晚年太悲慘。
看到古代退休制度,想想還是現代好,至少現在有正正規規的退休年齡,也有實實在在的退休金。
⑷ 中國古代官員退休後有何待遇
明朝起,將退休年齡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滿六十歲,就鼓勵退休。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明代的開國功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後,於洪武四年,未滿60歲時就告老還鄉。中央官員退休後享受半俸,一般情況下不給退休官員發退休金,家裡實在太窮的話,根據個人申請,「有司月給米二石,終其身」。 清朝官員退休年齡也為六十歲,如果沒有年滿六十歲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沒有俸祿的,而滿六十歲又有世職的可以拿半俸,但對那些有特殊功績的官員,如打仗負傷者,則全數發給。 對於中國古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養老制度是以家庭養老為主,一家之內,晚輩負有不可推脫的養老義務,而國家也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主要是減免老人及其子孫的賦稅(向國家繳納一定的錢物)和徭役(為國家提供一定期限的無償勞動)。國家甚至還通過授官賜爵、賞賜財物以確保老人安享晚年。
⑸ 中國古代退休制度的退休待遇
退休制度的另一個要件就是退休後的待遇,這關繫到退休官員老有所養、老有所尊的大問題。歷朝歷代對此都比較重視。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據《禮記》記載:卿大夫致仕稱「國老」,一般官吏致仕稱「庶老」,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對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對致仕官員要舉行歡送儀式,敲鑼打鼓,送歸老家。與現在發一個「光榮退休」的證書或鏡框,雖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三品以上官員致仕後,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參與國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員在禮儀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參加宴會、祭祀等活動中,仍享有原有職級的禮遇。
其次是經濟待遇上,退休後會優厚對待。漢代規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魏、晉時期的退休官吏,則乾脆委任一個「顧問」之類的閑職,供養起來;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勛經皇帝特批,退休後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齡、宰相宋璟致仕時,皇上特批均賜全祿。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賜給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兩宋時期對退休官員的安置和優待,可說是達到了一個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後,允許帶職退休。官員致仕時,皆晉升一級。致仕後,仍可加銜晉級,參與朝政。與在職官員比,只是少了一點實權。
明朝初期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職退休,四品以下,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升一級致仕。明中葉改為業績突出者可升兩級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規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後來又規定退休官員一般情況下不發放退休金,但不會讓你喝西北風的,若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執行。
⑹ 古代哪個朝代的退休待遇最好,足以讓今天的我們羨慕
宋代的退休政策最好,足以讓今日的大家羨慕嫉妒,宋代對官員就是大方著呢,秉著「官員是朝廷的希望」的理念,士族們賺得盆滿缽盈,曾一度被稱為士族的「黃金時代」。離休的福利待遇同樣是歷朝最好的,只要你是大宋代的官員,那麼你就得到了24k金鑲金的工作!無論你品級是多少,只要法定退休年齡達到要求,就可以在離休後領到全薪。
明代剛創建的那時候,太祖沿襲前朝的退休制度,依然是70歲離休,退休養老金為全薪,可是沒多久以後法定退休年齡改為了六十歲,官員們提早十年離休本應開心的事,可是卻怨聲一大片,都沒想到明太祖朱元璋把退休養老金撤銷了呢。沒有做出任何貢獻,到六十歲想得到朝廷的錢是不太可能的了,這一大家子可咋辦喲。
也許是下邊意見很大,老朱還得靠官員們盡心竭力做事呢,便妥協答應他們免去賦稅和徭役,經查證後,倘若確實揭不開鍋,便給你一月兩石米,緩解一大家子的溫飽難題,可是想飲酒有肉吃就得憑自己本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