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 老齡化社會 養老問題 保險
(1)老齡化必將引起瞻養比升、負擔率高。老齡化帶來贍養比率將迅速提升,據了解,1987年贍養比為13.5%;2010年將達到18.08%;2030年為34.79%;2040年為37.9%。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導致離退休費逐步攀升:1978年總費用17.3億元,1984年突破100億元,1994年突破1000億元大關,1998年突破2000億元大關,2001年突破3000億元大關。從而使在業人員的負擔變得沉重起來,導致社會保險費居高不下。
(2)人口老齡化會使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模式發生轉換。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給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體系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在養老金自身無法平衡運行時,就不得不求助於公共財政。這時政府的公共財政就面臨很大的壓力,必須承擔日益加重的養老金負擔,公共財政終將不堪重負。我國現在採取現收現付模式來籌集養老保險基金,因為費率比較穩定且比較低。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預測,如不改變現收現付制模式,中國養老金支出與工資總額的比例到2030年時,將上升到48%,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20-25%的警戒線,屆時將出現養老金支付危機。因為這種代際轉移負擔的
基金籌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養老金負擔壓在了一下代職工的身上,必將影響下一代人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制約經濟發展,也嚴生時影響社會穩定。
(3)老齡化同樣對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帶來巨大壓力。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壓力是全面的,而不僅僅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同樣要經受巨大的壓力。據國內外的有關資料顯示,人均醫療費用和年齡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60歲以上年齡組的醫療費用是60歲以下年齡組醫療費用的3一5倍。衛生部衛生統計信息中心關於《中國健康模式轉軌和服務需求變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報告提出,即便是按1998年的醫療實際費用支出計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療需求量負擔到2025年將增加47%,如果考慮到各年齡組的醫療費用按GDP年增長率同比增長,我國醫療需求量費用到2025年將達到6萬億元以上,占當年GDP的12%左右。人口老齡化還直接帶來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影響到失業保險。我國經濟發展處在產業和技術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必然要求勞動力的產業和技術結構相應進行調整,而老年職工在這樣的調整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此外,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社會福利、社會救濟、以及優扶安置等等社會保障項目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都是對整體社會保障制度的壓力。此外,老齡化必將造成在業人員創新、革新的和適應新技術的平均能力降低,從而使社會保險的籌資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❷ 為什麼會出現老齡化
一是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轎首坦,而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年輕人變少,老年人變多,於是乎就出現老年社會了。
一個人,年齡太大了失去勞芹讓動能力,特別是失去了自理能力的盡量就別老活著了,否則既給兒女找麻煩,又給養老金閉桐帶來巨大壓力。
❸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問題研究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僅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且也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給社會帶來的最為直接的問題就是養老問題。本文首先研究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徵及趨勢,然後回顧了中國養老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著重分析了中國養老保障現存的主要問題及成因,最後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對策。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因人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而使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齡構成老化的社會發展過程。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同於老年人口問題。老年人口問題是指老年人口這一特殊的群體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不論老齡化還是年輕化,都會存在老年人口問題。按人口學理論,人口年齡結構的類型是依據老年人口或未成年人口在人口中的不同比例來劃分的。人口年齡結構類型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當然,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劃分是相對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數據顯示到2005年時全世界在總體上即將進入老齡化世界,到2025年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區均將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其中北美洲、歐洲地區65歲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可見人口老齡化在全世界加劇的態勢,已形成了世界性的「銀發浪潮」。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特徵:人口老齡化進程速度快,時間短;老齡人口的絕對數量龐大;老年人撫養比明顯偏大;人口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步。迅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趨勢,與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密切相關。隨著20世紀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可以預見,21世紀前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時期。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養老保險具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影響。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意味著領取養老金的退休職工相對於向養老基金繳費的在職職工的比例不斷提高,從而將對中國養老保險資金的收支平衡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養老基金長期入不敷出,養老保險制度就會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可能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從而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產生間接的影響。二、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回顧和現狀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和社會依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依據保險方式多層次」的原則,我國的養老保險的目標體系有三個層次組成: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採取的是一種混合式的養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沿襲了家庭養老制度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另一方面,作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中國逐步建立了城鄉有別的養老保障制度。中國傳統的養老保障制度是從20世紀50年代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它帶有明顯的二元經濟的特點,即城鎮建立了以高就業為基礎的職工勞保福利制度;而農村建立的是以集體經濟為基礎、以「三無」對象為主的保障制度,多數老人依靠家庭養老。從中國養老保障的歷史來看,實行的基本上是一種受益基準制保障制度,即城鎮職工個人不需要繳納保險費,而完全是由企業或國家負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養老保障制度進行了一些新的調整和變動。隨著中國實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使企業成為自負盈虧的主體。在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集體經濟結構,從而使農村原有的集體社會保障解體。因而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迫切需要改革養老保障制度,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養老保障制度。中國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可以概述為三個步驟:退休費社會統籌體制;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的建立;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進措施。中國農村的社會保險制度的探索也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致經歷了探索試點、逐步推開、整頓規范等階段。1986年,民政部根據「七五計劃」關於「抓緊研究建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並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試點、逐步實行」的發展目標,開始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積極的探索。三、中國現行養老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分析中國現行養老保障存在的問題有:養老金支付「缺口」巨大;保險覆蓋率低,非國有經濟部門投保困難;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發放養老保險金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養老保險問題主要是保富不保貧,覆蓋面窄,籌集資金困難和制度不穩定。造成上述中國養老保險主要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轉製成本」由誰承擔的問題沒有解決;養老保險費收繳困難;養老保險資金非市場化運作,投資收益低;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不高,損失嚴重;提前退休對養老保險體制的巨大沖擊。四、養老保障制度國際借鑒目前,國際上通行的養老保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以德、美、日等國為代表的自保公助型養老保障模式,二是以瑞典為代表的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障模式,三是以新加坡為代表的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障模式。三種模式各有特色,利弊共存,對其進行比較分析,目的是為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障模式。國外養老保障制度對我國的啟示有:構建適應本國國情的養老保險體系;正確選擇養老保險模式的選擇;養老事業要依靠社會,走市場化道路;逐步推遲養老金領取年齡。五、建立和完善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對策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沖擊,如何選擇切實的應對措施事關重要。具體的對策:一是逐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二是將「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養老金」分離;三是建立國家多層次養老保險模式;四是建立養老保險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轉製成本」;五是充分發揮社區組織在養老保障體制中的作用;六是對養老基金進行有效投資,確保其保值增值;七是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