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內養老現狀及發展趨勢
國內養老現狀及發展趨勢有醫養結合,打造中國養老新模式;強調社區、居家養老;智慧養老是大趨勢;從生存所需到精神所需:老年旅遊、心理精神。
1、醫養結合,打造中國養老新模式
現代老年人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對於生活能夠自理、經濟實力較好的老年人,旅居養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市場上也逐漸涌現出廣場舞相關項目,或者是老年社交、情緒管理等相關產品。
我國養老產業概況
從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階段來看,時間線可以細致地劃分為2013年養老產業啟動元年、2014年政策密集出台年、2015年消化吸收落實年以及2016年養老產業全面開放年。從養老模式來看,主要分為三種: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及機構養老,其中居家養老佔比最高。
2009-2015年,我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整體呈波動變化。2015年,我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有11.6萬個。2010-2015年我國社會服務機構床位以及養老機構床位均穩步上升。2010-2015年,我國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整體呈上升趨勢。
具體來看,2015年,我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0.3張,比上年增長11.4%。綜合來看,我國的養老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
Ⅱ 養老行業目前的現狀和前景怎麼樣,現在做的比較好的養老院代表有哪些
養老院行業主要公司:目前國內養老院行業的公司主要有泰康之家(北京)投資有限公司、親和源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凱健華展養老院有限公司、樂成老年事業投資有限公司等。
本文核心數據:養老機構及養老機構床位數、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養老機構入住率
行業概況
1、定義
養老院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養老院是指專為接待自理老人或綜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而設置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設有生活起居、文化娛樂、康復訓練、醫療保健等多項服務設施。廣義的養老院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它可以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也可以是附屬於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個部門或者分支機構。本文所指的養老院指廣義的養老院,即養老機構。
養老院可以依據性質、功能和價格分類,具體分類如下:
2、產業鏈剖析:產業鏈上遊行業較多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爬坡,孕育了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加快了我國養老院行業的發展,也促進了養老院產業鏈的形成。
從產業鏈條來看,養老院行業是基於醫療行業和政府公共服務建立起來的。在產業鏈上游主要有金融、房地產、養老保健品、養老設備、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等環節。養老院的中游是養老院運營,下游則是養老需求人群。
養老院行業上游的金融環節代表性企業有泰康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等;房地產環節代表性企業有萬科地產、華潤置地、保利地產等;養老保健品環節代表性企業有湯臣倍健、善存、東阿阿膠等;養老設備環節代表性企業有魚躍醫療、三諾生物、睿餐智能等。中游養老院環節代表性企業有泰康之家、親和源、凱健華展等。
行業發展歷程:行業處在快速發展階段
我國的養老院行業自新中國成立至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在孕育發展階段(1949-1977年),基於計劃經濟的背景我國改造建立了最早一批城市養老機構,後更名為養老院。在探索發展階段(1978-1999年),基於市場經濟的背景,在完善政府為主的福利性服務的同時,探索解決社會養老問題,與養老服務相關聯的老齡工作機構、老年法規、養老機構和管理規章首次出現。老年人福利服務和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開始了新發展。
在體系化發展階段(2000-2011年),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應對的措施。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提出了要「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社會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機制」,這是我國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個包含家庭、社區、社會在內的養老機制。
2012年以來是養老院行業的快速發展階段,此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積極科學及時應對人口老齡化、老齡事業與老年產業成為關鍵詞。政策紅利與市場潛力激發社會資本紛紛入局養老產業,民辦養老院數量激增。中國養老院行業經歷了公辦為主、公辦民辦共存,及公辦民營等階段。
行業政策背景:政策為養老院行業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支持養老院及養老機構的相關政策,為我國養老院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2011年以來,國務院、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多部門都陸續印發了支持養老院及養老機構和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的政策,內容涉及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建設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加強規劃和用地保障等內容。
「十二五」(2011-2015年)時期,國家層面出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十三五」期間,規劃明確了政府運營的床位比例不超過50%,護理型床位比例不低於30%。2019年提出到2022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不低於50%,年底前培養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10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十四五」時期,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要提高到55%。
行業發展背景:中國社會老齡化快速爬坡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爬坡,孕育了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中國自200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持續上升,老齡化發展速度逐漸加快。
2020年全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約有1.77億,佔全國人口的12.64%,已經超過國際老齡化國家7%的標准。
行業發展現狀
根據我國「9073」的養老服務規劃,我國有90%的老人在家中養老,7%的老人在社區養老,3%的老人在養老機構養老。因此,養老院的市場規模在養老行業市場規模中佔比較小。
1、養老機構數量持續增長,民辦養老機構更多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爬坡,孕育了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加快了我國養老院行業的發展。2015-2020年,我國養老機構數量整體呈增長趨勢。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養老機構3.8萬個,較2019年增長10.4%,較2015年底增長37.2%。
我國養老院運營方式主要包括公辦和民辦。據人民日報文章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民辦養老機構佔比達54.7%,床位數佔比達57.6%,提前完成「十三五」民辦養老機構佔比不低於50%的發展目標。2020年10月,在民政部舉行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介紹,在790多萬張養老服務床位中,民辦養老機構的床位和數量均已突破50%。
2、養老機構床位數穩步增長
2015-2020年,我國養老機構床位數逐年增長趨勢。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養老機構床位483.1萬張,較2019年增長12.6%。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20年我國每千人擁有養老床位33.0張。
註:養老床位包括養老機構床位和社區養老床位。
3、養老床位空置率高達50%
近年來,我國養老服務需求快速增長,根據2015年全國老齡辦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城鄉老年人自報需要照護的比例為15.3%,較2010年抽樣調查的13.7%上升了1.6%,較2000年抽樣調查的6.6%上升了9.1%。
面對快速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我國養老院入住率卻不高。據民政部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7月底,我國已建養老機構床位429.1萬張,收住老年人卻只有214.6萬人,養老床位空置率高達50%。
4、市場規模有所下滑
近年來,我國養老院行業市場規模整體呈增長趨勢。據中關村科技旗下養老產業服務平台養老60加發布的《北京養老機構市場研究報告2020》得到2019年北京市養老院平均價格為3615.5元/月。前瞻根據2015-2020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計算出2015-2020年全國養老院平均收費。2020年,全國養老院平均月收費約為1781.8元/月,年收費約為2.1萬元。
結合民政部公布2015-2020年養老機構入住人數計算,2020年,我國養老院行業市場規模約為458.8億元。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
由於經濟較發達地區人口流量較大,對養老需求也較大,目前我國養老院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據民政部公布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養老機構數和養老床位數最多的地區是華東地區,達11998家,佔全國養老機構數的31%;華東地區共擁有188.11萬張養老床位,佔全國養老床位的39%。
2、企業競爭:參與者為以養老院為核心的養老服務企業
目前,我國養老院行業企業多為以養老院為核心的養老服務企業,部分融合了養老社區、保險產品等業務。
從床位數來看,燕達國際健康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養老床位數量較多;從區域布局來看,北京光大匯晨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布局較廣。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養老院養醫結合發展趨勢將更加緊密
未來,養醫結合服務將成為養老院發展的主要方向。養醫結合之所以成為養老院發展的重要方向,一是養醫結合服務符合老年人服務需求的特點。二是緩解醫療衛生服務的護理壓力。我國現在大多數養老機構僅能提供基礎生活照顧服務,難以提供專業醫療服務,而醫療服務恰恰是整個養老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此外,養醫結合服務也有利於老年人防範和化解健康風險能力的提高。
2、養老院與智慧養老結合
近年來,我國智慧養老行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根據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智慧養老產業白皮書》,2014年我國智慧養老產業市場規模為0.17萬億元,2017年則達到了2.2萬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68.24%。從智慧養老產業規模發展來看,2020年我國智慧養老產業規模估算突破3萬億元。
未來養老院將積極應用智慧養老平台,一方面,政府能更有效地細化優化養老服務資源,引導養老服務產業的專業化建設,使得各種養老資源能更有效率的分配;另一方面,智慧養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智能化服務手段,不僅能有效延伸人工養老服務的能力,也能將服務的人為風險降至最低。此外,智慧養老的互聯,既可以突破城鄉界限,也能實現大醫院、社區醫療機構信息共享、相互協作,更有效率地為老年人口提供醫療和服務。
3、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
未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規模的增長,我國養老院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前瞻根據年均復合增長率預測2021-2026年我國養老機構床位數及空置率測算得到養老機構入住人數,並根據我國養老院人均年收費數據,以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復合增長率6.18%預測,2026年我國養老院人均年收費約為3.0萬元/年。前瞻預測,2026年我國養老院市場規模有望達1114億元。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Ⅲ 未來十年健康養老產業前景及趨勢分析
未來十年到十五年養老產業步入黃金時代
2015年我國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已經有2.1個億,按照老齡化辦公室的數字,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可能要達到2.48億,也就是老齡化的水平會達到7%。對於老齡化直接的後果就是人均醫葯支出會比較高,現在會達到人均三千元左右。從整個市場養老產業的規模來看,估算在2025年要增加到五萬億規模。在這個市場中,按照金額的大小,主要是分布在三個產業,一個是在護理產業,第二個是在醫療產業,第三個是在養老服務領域。
在整個養老模式的分布上,目前是分了三種。一種就是居家養老,第二種是社區養老,第三種是機構養老。在中國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三種模式的佔比是居家養老佔到了96%,社區大概佔了1%,機構養老佔了3%。在中國可能未來有一段時間從絕對規模上來看,居家養老還是在中國的主要的模式。在居家養老要解決老齡化的一些問題,就必不可少要藉助一些智慧的手段。所以也就是智慧養老,藉助於互聯網和一些科技的服務,再加上社會服務,這三方面結合形成整個家庭的養老體系。
從發展總趨勢來說,我國健康養老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並正在成為全球最有希望和前途的朝陽行業。當然,我國的健康養老產業肯定是一種多元化的養老方式,也必然會產生多種多樣形式,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次、不同老年人的經濟狀況,可以有旅遊養老、養生養老、居家養老等等形式。
Ⅳ 中國養老產業現狀及前景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體消費需求的變化,老年市場越來越大,但是養老市場卻呈現供應不足狀態。當前養老模式結構距離國務院提出的「9073」模式結構尚有差距,機構養老數量及質量尚待發展,供應不足使得大量外資企業進軍中國養老服務市場。
需求方面,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老齡化發展速度加快、老年人消費能力上升推動養老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巨大的養老需求為養老市場帶來了寬闊的市場前景,預計2022年養老市場規模或將突破10萬億。
養老市場供應不足
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2月頒布的《養老產業統計分類(2020)》定義,養老產業,是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參與社會發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等為目的,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養老及相關產品(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集合,包括專門為養老或老年人提供產品的活動,以及適合老年人的養老用品和相關產品製造活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體消費需求的變化,老年市場越來越大,但是企業供給卻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國推行的養老模式主要為「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結構為居家養老占市場份額96%,社區養老佔3%,機構養老佔1%,距離國務院提出的「9073」模式結構尚有差距。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Ⅳ 中國養老金佔GDP比重僅7% 未來數十年養老市場將快速發展
10月27日,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於北京發布《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9)》。會上,多家養老財富管理機構對中國養老金融提出了總結與建議,並紛紛贊同未來數十年養老市場將快速發展。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提出,養老金融主要涉及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養老產業金融三大方面。到2030年,預計中國將有30%人口步入老齡化;而2018年,美國養老金/GDP佔比逾135%,中國養老金/GDP佔比僅7%,差距很大。
養老服務金融方面,出生於1960年代的人群正逐步退休,他們的下一代開始了獨生子女政策,老齡化人口將持續增加,因而未來數十年養老需求前景廣闊,市場將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養老金融儲備意識、專業知識有待加強,應鼓勵專業投顧公司發展。
其指出,細化到以房養老政策上,雖然該政策試點了很多年,但推行效果有限。
「2016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及空巢老人的數量達到了4060萬人,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9500萬人。」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馮麗英表示,應當科學調整資產配置結構,研發全生命周期型產品,參與第三支柱市場競爭、開展養老投資咨詢。
養老觀念方面,平安養老保險CEO甘為民表示,養兒防老已經逐漸轉變為個人養老資產養老:「目前我國社保基金規模2.2萬億元,平均投資收益超過7.8%,企業年金1.4萬億元,平均投資收益率7%。」
另悉,養老金融資金管理方面,公募基金、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是市場主力。
華安基金總經理童威透露,目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超過全國社保基金委外投資規模的70%,「房產凈值佔中國家庭資產的69.7%,金融資產佔比不到20%且其中80%都是銀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現金」,因此,公募基金的參與將會是未來養老金融的一大發展趨勢。
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馮麗英表示,推行REITS產品、信託等產品以豐富養老金融資金來源,向客戶提供「存房+養老」模式,以未來10年租金收益來購買相應的養老服務,可以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中國銀行養老金業務部副總經理陳衛星表示,銀行作為社會經濟最主要的融資渠道,將不斷發展受託直投業務。就海外投資而言,房地產、能源等另類投資已是年金投資重要的收益來源。
Ⅵ 養老行業前景如何
養老行業前景還是復很不錯的。制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未來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挑戰。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對眾多金融機構而言,這一挑戰也意味著巨大的養老市場潛力。目前,中國養老金融行業現在還處於起步階段,這些數字跟美國、OECD國家相比確實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大的差距可以看作是我們存在的問題,但是也是巨大的商機。
參考《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我國養老產業金融服務發展目前明顯不足,首先我國老齡金融發展上處於起步階段,養老金融產品單一低效,很多老人是以個人儲蓄作為唯一的理財方式;第二個是養老保險方面也存在過於依賴基本養老保險,其他的養老相關保險補充不足的問題;第三是產業發展理念滯後,對於老年用品,老年金融的重視不夠,基本上是觀望多、行動少;第四是產業有效的需求不足,鼓勵老年人消費的政策支持不夠,扶持政策基本上處於空白的狀態,因此養老市場亟需模式升級以及供給側的改革,需要用連鎖化、標准化來治癒之前散亂差的狀況。
Ⅶ 養老產業發展前景如何
養老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養老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宜華健康(000150)、華天酒店(000428)、世榮兆業(002016)、延華智能(002178)、奧維通信(002231)等。
本文核心觀點:居家養老模式,智慧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政策
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需求擴大
聯合國規定: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7%以上或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10%的屬老年型國家或地區。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重逐年升高。2020年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91億人,占總人口的13.5%。預計在未來,我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速,促進了養老需求的增加。
—— 更多數據可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Ⅷ 養老行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智能養老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華智能(002178)、萬達信息(300168)、易華錄(300212)、康泰醫學(300869)、九安醫療(002432)、愛儂養老(870925)、冠新軟體(834376)等。
本文核心數據:人口結構、市場規模、養老模式、競爭格局
行業概況
1、定義
智能養老也叫智慧養老,是指融合應用健康醫療電子、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和產品,採集人體體征、居家環境等數據,實現家庭、社區醫療機構、健康養老服務機構、專業醫療機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和分析處理,提供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迫切的健康養老需求。
根據工信部、民政部和國家衛健委三部門聯合發布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2020年版)》分類,我國智能健康養老產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類設備、攜帶型健康監測設備、自助式健康檢測設備、智能養老監護設備和家庭機器人五大類。智能健康養老服務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養老、個性化健康管理、互聯網健康咨詢、生活照護、養老機構信息化六大類。
2、產業鏈剖析:產業鏈條長,涉及行業多
根據前瞻分析,智能養老的服務鏈上游有物聯網、雲服務等先進技術供應;智能設備的晶元、感測器等核心零部件供應,以及護工培訓和養老金融等服務;其中先進技術和智能設備核心零部件供應是智能養老主要區別於傳統養老的部分。
產業鏈中游即各種智能養老產品與服務供應商,下游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這三大類養老需求市場。
行業發展歷程:起步較晚,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國內智能養老行業起步相對較晚。2007年,中國建築業協會智能建築分會副會長胡黎明發表《新型數字化居家式養老社區解決方案》,提出「數字化養老」;2010年,學術界開始運用「信息化養老」概念;2011年,出現「科技養老」概念;2012年,全國老齡辦首次提出「智能化養老」的概念。
根據目前的技術和經濟狀況判斷,2015-2017年左右為產業的培育期。在此期間,適應養老產業的法規、政策、標准和創新體系及可信交易環境將逐步建立,眾多企業將不斷推陳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將是產業的推進期。在此期間,適應智能養老產業的各類企業基本建立,創新的智能養老服務模式不斷涌現,投融資市場十分活躍。智能養老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後,基於網路的無形市場規模會逐漸接近傳統的有形市場規模,智能養老產業在此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行業政策背景:政策持續加持,長期利好行業
人口老齡化趨勢背景下,中央層面陸續出台相關政策推進智能養老,2011年9月17日,國務院發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做好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試點工作,並逐步擴大試點范圍。
此後在《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政策中提到「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的字樣。
2013年,全國老齡委專門成立了「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為我國智能養老服務事業與產業發展把脈導航;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2017年發布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並規劃了相關目標。
2021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要進一步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並制定相關目標。這些利好政策與信息,意味著智能養老已經開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行業發展現狀
1、老年人口佔比持續上升,「銀發經濟」蓬勃發展
——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居民健康關注度上升
從人口年齡構成來看,近年來我國15-64歲人口佔比持續下降,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逐年增長,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0-14歲人口佔比為17.9%,15-64歲人口佔比為68.6%,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為13.5%。2021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突破14%,達14.2%,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
人們對健康保險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升。近年來,中國健康險保費的收入一直保持增長的態勢,2011-2020年,中國健康保險市場保費收入由692億元上漲到8173億元,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健康保險市場行業發展的速度,2020年健康保險收入增速高達15.67%。2021年,我國健康保險收入再次提高,達8447億元,反映出中國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
——養老機構數量增長,老年人消費需求增長迅速
為應對日益加劇的老齡化趨勢,我國近年來養老機構建設力度和提質升級力度不斷加大,養老服務水平持續提升。過去5年來,我國養老機構建設迎來快速增長。截至2021年底,我國提供住宿的養老機構有3.98萬個,提供住宿的養老機構床位數量達到501.6萬張。
註:2018年之前的養老機構及床位統計口徑為老年人與殘疾人服務機構,2019年開始將老年人服務機構單獨進行統計。
據全國中老年網的調查,中國城市45%的老年人擁有儲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額2016年超過17萬億元,人均存款將近8萬元。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總額將超7萬億元。2016年,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在5萬億元以上。但根據不完全測算,2016年為老年人康養生活提供的產品在5000億至7000億元,需求持續旺盛,但有效供給不足。隨著康養產業的供給不斷增加,2030年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將達到20萬億元左右。
2、中國智能養老行業模式分析
——目前以「9073」為主,「社區」及「居家」模式增長空間大
目前,我國推行的養老模式有兩種,即「9064」與「9073」。其中,「9064」模式是由北京提出,即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我國推行的另一種養老模式是「9073」模式,這一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規劃」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
參考日本與美國的經驗,在支付制度與養老建設方面給予我國很多的啟示,考慮到我國目前的現狀,未來居家養老模式或將成為主流趨勢,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將成為重要的補充。目前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為「9073」模式。
根據2021年底發布的《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城市居民願意選擇居家養老的佔52.9%,居家養老意願佔比已明顯下降,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需求比例則提升,分別為26.5%和20.6%。
——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
在居家養老中,智慧設備和科技產品是家庭成員的輔助。由於居家養老是我國目前的主要養老服務方式,因此,居家養老市場需求巨大,從而導致市場對智慧居家養老產品的需求也特別大。而以居家養老為目標市場的智慧居家養老產業門檻低,商業化成功可能性大,易於帶動整個產業鏈,所以處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我國的養老行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三種模式相輔相成,互相影響。
3、智能養老行業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重,開始了銀發經濟的發展,我國智能養老行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根據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智慧養老產業白皮書》,2014年我國智慧養老產業市場規模為0.17萬億元,2020年我國智慧養老產業規模突破4萬億元,增長迅速。前瞻結合歷年來智能養老在整體養老市場的滲透情況進行初步測算,2021年中國智能養老產業市場規模或達4.57萬億元。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示範企業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
國家三部委公布的五批次共計203家智慧健康養老示範企業中,可以看出來我國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經發展了智能養老試點,但是這些試點普遍集中於城市而非農村,且發展較好的試點主要集中於北京、山東、上海等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智能養老發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點顯著。
2、企業競爭:信息科技類公司佔比最高
國家三部委公布的五批次共計203家智慧健康養老示範企業中,包括76家信息技術公司和37家醫療科技公司,占據了整個市場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養老示範企業中,信息科技類公司佔比最高,達38%,主要系信息科技類企業擁有以下優勢:(1)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為企業的可持續創新提供堅強動力;(2)豐富的信息資源優勢,為養老產業提供專業優質的智能化服務;(3)成熟的養老產品、服務和系統,能夠進行市場化推廣和運營;(4)清晰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3、產品競爭:智能檢測設備入圍數量最多
2020年9月,經地方推薦、專家評審等,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2020年版)》,其中入圍智慧健康養老產品推廣目錄名單的產品一共有118件,細分品類有20種,其中智能康復設備和智能檢測設備以及社區自助體驗設備入圍數量最多,分別為21件、14件和10件。
註:截至2022年6月,官方尚未發布2021年版《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
根據《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2020年版)》,其中入圍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推廣目錄名單的服務一共有120種,細分品類有6種,其中居家健康養老服務和生活照護服務以及養老機構信息化服務入圍數量最多,分別為39件、23件和18件。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智能養老市場規模將全面爆發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養老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