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代社會養老有退休金,古時候的人靠什麼養老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養老這個東西,不僅在我們現在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在古代同樣如此,古代有句話說的不就是很好嗎:百善孝為先。你只有把自己的父母贍養好的你才可能是一個善良的人。古代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國家也會出錢,給老人減輕他們的賦稅,也可能減輕他們家庭的賦稅,也會辦養老院之類的東西。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其實和我們現在一樣,就養老院這樣的東西存在了,但是並不是和我們現在一樣,當時的時候養老院是免費的,專門給那些沒有人撫養的老人住,這還是一件十分人性化的設計。而且其實古代的時候,老年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如果你們家有一個老人年過了70歲,那麼他就有比較大的權力了,而且他的每年的俸祿也非常的多,能夠有600石左右,這可是一筆很大的補助金,而且你們所在家庭的賦稅還會減少。所以說家裡有個老人,就像是有了塊寶一樣。老年人需要陪伴,古代的時候養老也是這樣,他需要他們的子女來贍養他們,實在不行的話,那些法律也會保護他們,給他們居住的地方給他們吃喝的。
⑵ 中國古代如何養老
其實,如何養老並不是現代才有的問題。在中國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先秦時期的《禮記·王制》記載:50歲以上的老人可供給細糧;漢代的《王杖詔令冊》規定:70歲以上老人即使觸犯刑律「雖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詔令集》規定老人可安排護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宋代已出現「福田院」「居養院」「養濟院」「孤老院」各種養老機構……周代規定家有90歲老人全家都可不服徭役早在上古三代,「老人」的概念和標准已被明確。《禮記·曲禮上》記載:「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大概意思是,人到了60歲,就算老年人,可以指使人幹活;70歲身體各項機能進一步衰弱,應該交代家事,把該安排的都安排好;80歲、90歲,已算髦耋老人……先秦時期如何養老?首先是關注老年人的飲食。《禮記·王制》曾詳細記載:從50歲起,就應該給細糧吃;到了60歲,還要准備隔宿的肉食;到了70歲,則要增加副食;到了80歲,要經常供奉珍饈美食。至於90歲的老人,因行動不便,飲食消費已沒規律,可能隨時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遊,最好是帶著食物跟著他……在夏、商兩代,朝廷還會在仲春和孟冬兩季給鰥、寡、孤、獨者發放糧食等生活必需品。
為讓子孫更好地贍養老人,周代實行給有老人的家庭減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歲以上的老人,兒孫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歲老人,則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一說。
上述主要是對「家庭養老」模式所做出的規定,先秦時期還提出了「國家養老」概念。能享受國家養老待遇的主要是四類老人:一是相當於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當於烈士家屬的「家中之老」;三是相當於離休老幹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當於五保戶的「庶人之老」。
先秦時期的「免費醫療」尤其「實惠」,此即周代起實施的「養疾之政」。當時,在官府編制中專設「掌病」一職,負責給老人「問病」。據《管子·入國》所述,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進行檢查:有公職者,70歲以上3天一問;80歲以上2天一問;90歲以上每天問一次;對民間老人,每5 天問一次。
對於患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時向國君匯報,國君會安排出時間,親自前去看望老人。但是,這項制度在後來名存實亡,成了老人的一種願望。
漢代出現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出了一套相對完備的制度,特別是對「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定和要求,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不養,在漢朝算重罪。
為保證家庭養老的落實,漢律規定,不贍養老人者或被「棄市」。漢朝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朝更貼切。因此,漢朝將「老人」的標准提前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老人。《漢舊儀》中所說的「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就是這個意思。
56歲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應的老人保障權益,如免除稅賦。漢朝規定,13歲~56歲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就可免繳這筆錢。對於90歲的老人,甚至連家屬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減負免稅,朝廷每年還會直接給民間老人(庶老)發放食物。如漢文帝劉恆即位當年即下詔:80 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 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朝最讓老人有尊嚴、覺得幸福的地方,應該是發放「老年證」。當然,這種老年證不是今天這樣的小本子,而是一種叫「鳩杖」的實用物。
鳩杖,又叫「王杖」,顧名思義是帝王賜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種特殊權力的象徵。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給老人「賜杖」的制度在漢朝被正式確立,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曾做鳩杖贈送高齡老人,開了漢朝賜杖的先河。漢宣帝劉詢則使之成為一種制度,規定凡是80 歲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從張家山漢簡中的相關律令來看,漢代較早時曾是「七十賜杖」。
為了保證鳩杖的權威性,漢朝出台了相應的法規。1959年~1981年,從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中先後出土了8根王杖(鳩杖),還隨之出土了《王杖十簡》和《王杖詔令冊》木簡。
《王杖詔令冊》全文近 600字,規定了70 歲以上老人應該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學者稱之為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其中有一項規定:70歲以上老人即使觸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訴,繼承了先秦時期老人「雖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唐代已關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魏晉南北朝時期,養老制度又出現了新的突破。如北魏,首創了「存留養親」制度,此制度一直影響到晚清。
存留養親,就是一種司法緩刑制度:如果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親需要照顧,准許死囚在家「侍親緩刑」、流刑犯在家「權留養親」,等家裡老人去世後再服刑。
在唐朝,養老制度備受皇帝重視。據《冊府元龜》上所列資料統計,唐朝各位皇帝下發有關養老詔令的次數多達73次,其中以唐太宗為最,在位23年下「養老詔」28次。而《冊府元龜》所記並不全,實際不止73次。
唐代繼承了漢代給老人「賜杖」、「免稅」等諸多做法。據《唐大詔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特別提出,「八十以上各賜米二石,綿帛五段;百歲以上各賜米四石,綿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齒。」所謂「尚齒」,就是尊老的意思。
唐朝還曾有過一項「補給侍丁」制度,官府免費給民間老人安排護工(侍丁)。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戶令規定的配給標準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給二人,百歲三人。」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給百歲老人的護工增至5名。
唐代甚至還有「精神養老」一說。當時,流行一個名詞叫「色養」。所謂「色養」,說得通俗簡單一點,就是奉養父母時要和顏悅色,不能讓老人不開心。一代名相、時任司空的房玄齡,不只為臣稱職,贍養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當年房玄齡「色養」老人極為到位,《貞觀政要·孝友》稱,房玄齡「事繼娘,能以色養,恭謹過人」。
在古代,子女給老人臉色看、不孝順,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或許有鑒於此,唐律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意思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子孫不能遠走他鄉,要呆在老人的身邊,否則要被治罪,此項規定較好解決了「空巢」現象。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曾建養老院「孤獨園」
古代歷朝在重視養老的同時,也都會根據本朝的實際情況,出台了一些具體的敬老養老措施。在免稅賦方面,宋仁宗嘉佑四年的詔令規定:80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稅賦;明、清兩朝的養老規定差不多,但年齡提前到了70歲。而且,從宋代開始,還出現了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建「養老院」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高壽皇帝梁武帝蕭衍曾於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創辦了「孤獨園」。到唐朝,這樣的養老機構被推廣,在武則天時代,唐朝即開設主收貧、病、孤、疾者的「悲田養病院」。
但真正讓「養老院」這種養老方式流行起來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開設名為「福田院」的養老機構,後有「居養院」,南宋則叫「養濟院」等。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質的養老院;入院老人的年齡,也放寬到了50歲以上。同時,民間養老院也普遍興起。如洪邁《夷堅甲志》「劉廂使妻」條,在與南宋對峙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財產興建「孤老院」。
元朝同樣重視養老,元世祖忽必烈曾採納漢臣劉秉忠的建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元朝的收養救助制度,當時各路均設立養濟院1所,救助、收養「諸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窮而無告者」。
明、清兩朝的養老院仍如南宋、元朝一樣,稱為「養濟院」,朝廷繼續發展官辦、民辦等各種形式的社會養老機構。明代朱元璋還恢復了漢朝制度化的「賜杖」與「賜爵」制度,在物質救濟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後兩次頒發詔令,實行孤貧老人終身養老。
清朝則重視古老的「賜食」制度,多次請全國老人到紫禁城內去吃大餐,並取名曰「千叟宴」,其中以乾隆年間最盛。
(作者:倪方六)
⑶ 沒有退休金的古代,大家如何養老
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養老體系也越來越完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越來越幸福,過上了領著養老金喝茶遛狗的愜意生活啊,那麼,我們也不禁發問,沒有退休金的古代,大家是如何養老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
在古代,由於醫療及其不發達,還有民眾封建迷信,所以高壽通常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徵,所以整個社會還是非常樂意關愛老人的。
⑷ 中國古代老人家是怎麼養老的
中國古代老人都是倚靠著自己的子女養老的。
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人們對於生孩子都有一個不變的思維,那就是養兒防老。
這樣的固定思維在我看來是很合理的,雖然合理但是我卻是不認同這樣的思維的,甚至我還發出了野雞般的嘲笑。
孩子並不是我們生產的工具,我們在決定生孩子之前一定要立好自己的三觀。
孩子們並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生活需要而存在的,並不能說我們給了他們生命。
他們在我們老了的時候就一定要養我們,他們養不養我們完全是他們的自由。
今天的中國雖然是走在世界的前言,但是人們的很多思想還是被禁錮著的。
我們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國家,不單單要做到國家開放,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的每個人民的思想也要做到開放。
只有這樣,我們的家才會越來越好。
老人家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將來的某一天,如果說我的父母向我開口,需要我來養,我一定義不容辭。
但是如果說他們並不需要我來養育,那麼我自然也會尊重他們的選擇。
無論他們想怎麼樣,我都會無條件的聽從他們。
⑸ 現今有退休金和養老金,那在古代社會,他們是如何養老的呢
我們現如今社會有繳納五險就可以保證我們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問題有了保障,老年人有工作退休後可以有退休金領,沒有工作的老人有繳納蠻多少年的社保就可以開始領養老補助,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很有安全感的保障。而在古代社會老人們老了以後除了有自己子女子孫照顧外,也有其他的一些措施進行養老。
三、古代人從思想上會強化養老意識,孝順老人。
古代社會對於尊老、敬老、愛老這些是非常看重的,會從小就教小朋友要尊老要孝順父母要做個懂事的孩子,讓他們的思想意識上加強對孝順老人的這個觀念,從而做到以孝為大。
⑹ 養老問題是所有人都關注的問題。古代的老年人是如何養老的呢
在先秦和古代,老年人誰不能繼續工作,在那個時候,老人呢?中國人一向尊重「孝道」這個詞。不公正是不尊重。我們都應該聽一句老話,叫做「養兒防老」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已經有了養老的意識,下一代夏商也有了養老的方法,這在《君主禮記》中有記載。
在古代,古人是如何供養老人的?他們解決了養老金問題嗎?唐宋以後,國家有什麼制度來保護官員尋找母親的政策?唐宋是中國的一個問題,人們對它的討論越來越多。宗教文化。那麼,古人是如何處理懲罰養老金結果的呢?國家有什麼制度來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古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唐代「正言政府」與「開元興盛」。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⑺ 中國古代如何養老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出了一套相對完備的制度,特專別是對「屬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定和要求,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不養,在漢朝系重罪。
為保證家庭養老的落實,漢律規定,不贍養老人者或被「棄市」。漢朝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朝更貼切。因此,漢朝將「老人」的標准提前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老人。
56歲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應的老人保障權益,如免除賦稅。漢朝規定,13歲至56歲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就可免繳這筆錢。對於90歲的老人,甚至連家屬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減免賦稅,朝廷每年還會直接給民間老人(庶老)發放食物。如漢文帝劉恆即位當年就下詔: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朝最讓老人有尊嚴、覺得幸福的地方,應該是發放「老年證」。當然,這種老年證不是今天這樣的小本子,而是一種叫「鳩杖」的實用物。
⑻ 在沒有退休金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養老的
現代人養老很簡單有退休金,在古代沒有退休金養老通常需要子女來贍養,這也是為什麼我譽逗國養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其實在古代有許多種養老的方式。
再次,就是家庭養老,家庭養老中包括養兒防老這一項,也是讓家庭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並且家庭養老帶有濃厚的道德禮法,並且在律法上也有明確規定,例如如何養老,規定不得辱罵虐待老人等,並且規定家中有九十歲以上老人的全家免除徭役。
最後,是國家養老,國家通過設立“養濟院”和 “居養院”等養老院來解決養老問題。還通過賞賜財物、減免稅負、授官賜爵等方法來贍養一些年級較高或者是身份特殊如有軍功等的老人,讓他們安度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