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最大的就是養老金問題。還有就是「無人照料」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大量的年輕人、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兒童,這些老人不但沒有人照料,而且還要照顧孫子、外孫,背負著留守家庭主要成員的重擔,這也是影響農村事實上老人度過幸福晚年的一個突出問題。
就目前農村60歲老人的養老情況看,養老金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也就是說錢不夠花,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還有就是「醫療費」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60歲以上老人,經年在農村干農活兒,身體狀況大多不好,多數身體都不好,有的甚至患有多種疾病,如果遇到一個大病,花掉幾萬、十幾萬那也就是一兩年的事,有的家庭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所以說農村老人醫療費用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
B. 我國養老模式是怎麼樣的
目前,我國養老模式主要分為三類,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家庭養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並由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的一種方式。社區養老模式則是社區引入養老機構,老人能夠享受社區的專業服務機構和人士上門服務。
機構養老模式是以設施建設為重點,通過設施建設實現其基本養老服務功能。根據我國「十三五」規劃,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占老齡人口比重分別約為90%、7%和3%。
(2)養老模式呈現下降趨勢的是哪個擴展閱讀:
我國養老產業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此前6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各項生命健康指標均有所提高,其中,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7.0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此外,孕產婦死亡率從18.3/10萬下降到17.8/10萬,嬰兒死亡率從6.1‰下降到5.6‰。
隨著人均壽命上漲、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強,養老產業發展正逢其時。Credit Suisse於2020年2月初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將於2032年左右跨入超老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大於10-25歲人口。
預計我國大陸地區60周歲以及以上人口在2025年將達到3億人,2033年突破4億人,2050年前後將達到4.87億峰值,屆時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C. 結合中國國情和國際經驗,闡述中國國情的社會養老保障模式選擇及制度體系
一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模式選擇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客觀地要求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在推進中國的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社會保障體系的轉軌。我在研究國有企業改革、經濟轉型等問題時,就開始注意到社會保障體系問題對於整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影響,如在1994年出版的《企業改革:模式選擇與配套設計》(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版)中,我對於國有企業的社會保障職能、新加坡的社會保障制度等均進行了相應的研究。
(一) 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理解
從世界范圍內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模式有兩種:
1 現收現付模式(pay-as-you-go system),這種模式以德國最為典型,故又稱為「德國模式」。其基本特徵是社會保障成本的代際轉移是以收定支,即由在職職工承擔已退休職工的社會保障成本;支付給退休者的社會保障資金是直接來自該時點的在職勞動者負擔的社會保障費用。這一模式要求有較小的人口壓力、年輕的人口結構、較強的國家實力、完備的稅收體系等。但是,在這種模式下,社會保障負擔隨著支出的增長而逐年提高,而且資金完全沒有積累。
2 個人帳戶模式。這種模式強調雇員的個人繳費和個人帳戶的積累,退休者的社會保障權益來自本人在工作期間的積累,且所積累的資金通過投資基金進行運作。這種模式以智利的模式為代表。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具有累積性和增長性,資金供給比較穩定,在經濟波動中表現出較強的抵抗能力。
在現收現付模式中,政府在事實上承擔了巨大的社會保障債務,盡管在許多情況下這一債務是隱性的;這就對政府的社會保障支出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隨著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政府在各種壓力下被迫提高收費標准,這必然會抑制經濟增長,干擾經濟運行中的正常的激勵(incentive)機制的運行。因此,不僅許多人口壓力較大的發展中國家難以承擔現收現付模式帶來的債務壓力,即便是一些經濟實力強、人口壓力小的發達國家也越來越意識到現收現付模式的負面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正是這種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模式、以及由此體系支持的較高的社會福利水平,是形成歐洲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的「福利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行個人帳戶模式。
(二)中國社會保障模式的演變
在50年代,中國建立了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以企業為單位,基本上採取現收現付的模式,將社會保障成本進行代際轉移。這一模式當時之所以是比較有效的,是由於當時的人口年齡結構年輕,同時這一模式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支持。隨著中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人口年齡結構也逐步趨於老化,社會保障問題開始引起關注。1991年6月,中國政府頒布了《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開始著手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建立一個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其基本思路,是逐步建立職工的個人帳戶,將企業與個人繳費的大部分積累於個人帳戶,以試圖緩解現收現付制度與人口老齡化的矛盾;與此同時,促使職工承擔一定的社會保障成本,以減輕企業的負擔。在這一模式框架下,中國的社會保障部門正逐步著手擴大這一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如逐步將私營企業、部分地區的農民等納入這一框架。
不過,中國目前的社會保障模式盡管從名義上是個人帳戶制度,但是其實質依然是現收現付制度,因為現收的記入個人帳戶的資金同時就用作社會保障的支出了,個人帳戶中的資金只是帳面上的;與原來的現收現付模式相比,其差異就是將風險分散單位由企業轉變為地方政府,同時中國當前實行的新制度不僅要負擔上一代人的保障成本,還要為在職一代積累社會保障資金。因此,中國當前實行的這一模式是一個名義上、帳面上的個人帳戶制,在實質上是一個高標准、高負擔的pay-as-you-go模式。
(三)當前中國實施的社會保障模式不能適應當前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因此,盡管我國的社會保障部門為推行新的社會保障體系作了大量工作,但是,當前我國社會保障模式及其運行狀況還遠遠不能適應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高效率的社會保障模式,應該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 :(1)社會安全網的建立;(2)社會進行儲蓄與積累的重要手段;(3)維持對工作的積極的激勵機制;(4)對所有權結構形成積極的影響;(5)建立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體制;(6)確定適宜的收入分配目標;(7)解決失業救濟及勞動力流動問題,等等。從這幾個角度出發,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首先,當前以現收現付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將不能適應中國正在進行的顯著的人口年齡結構變遷,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中國當前的人口結構和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國的人口結構將在不長的時期內進入老齡化社會。如果不在當前年輕人口較多的階段及時建立以個人帳戶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政府必然會難以承擔越來越龐大的社會保障成本,並且會被迫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條件下進入老齡化社會,並被迫投入更大的成本來解決這一問題。根據粗略的估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推進很快,2000年左右將進入老年型國家(即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7%),2003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9000萬,相當於目前歐洲老年人口之和。據勞動部門測算,基於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加上物價上漲等因素,從2025年起,中國政府將每年需要拿出5000億――14000億元用於維持城市退休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障 。顯然,如果中國繼續沿用當前這種以現收現付為基本特徵的社會保障模式,到下個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威脅。
其次,當前以現收現付為基礎的社會保障模式在老齡化社會到來後,會扭曲經濟運行中的積極的激勵機制。在退休職工占人口較大比重時實施當前的現收現付模式,就會使在職職工的個人所得在納稅後,一方面要負擔相當比例的退休職工,另一方面還需要承擔自身的社會保障成本,最後所剩餘的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實現有限。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後,在職職工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成本會相當高。如果按照目前的城市職工社會保險水平和標准,並採用現收現付模式,到2020年,工資的提取率將達到32.3%,到2040年將達到40.2%。
即便是在經濟實力強大的德國,目前也遇到了社會保障負擔過大、從而扭曲正常的激勵機制的問題。1997年德國的失業人口達到439萬,失業率也相應達到11.4%,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社會保障降低了公眾的工作積極性。根據德國聯邦銀行1996年公布的資料,如果將德國餐飲業就業者每個月的最低純收入與社會救濟對象的收入狀況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如果沒有子女,前者比後者多收入276馬克;如果有一個子女,前者比後者少收入41馬克;如果有兩個子女,前者比後者少收入573馬克。高社會保障水平甚至造成了社會救濟收入大於勞動收入的現象,直接導致了社會激勵機制的紊亂。
與德國、荷蘭等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扭曲積極的激勵機制相比,新加坡的做法更值得借鑒,新加坡公積金中的自存自用、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有努力工作才能不斷充實個人帳戶的制度設計,就有效地實現了積極的激勵機制與社會保障功能的兼容。
第三,當前的社會保障模式不符合現代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為了控制社會保障的成本,當前我國對於退休職工的消費、醫療等實施不同范圍的控制,如限制特定的新葯品的報銷等。但是,當代科技進步主要體現在生物化工、醫療器械、信息技術等方面,這些領域的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為退休職工擴大消費、改善醫療等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即便政府限制退休職工對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在社會觀念、家庭觀念的影響下,退休職工所在的家庭、企業也可能會積極為退休職工創造條件運用這些成本較高的新技術,這就進一步擴大了事實上用於社會保障的成本。
第四,繼續運用現收現付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企業所承擔的巨大的社會保障職能必然會成為企業改革的重要障礙。正如我們在《企業改革:模式選擇與配套設計》一書中指出的,企業運算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沉重負擔,「本源的錯誤應該歸結於退休金的現收現付制度」。現實地看,巨大的社會保障成本已經成為不少國有企業的經營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我們在企業改革的實際操作中也遇到不少類似的問題,在比較不同模式的基礎上,我們開始嘗試在一些打算上市的企業中劃出一部分國有資產,為職工建立個人帳戶,從而設法解決社會保障成本對於企業改革的制約。這一做法體現了我們對當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些設想和設計,我們在後面還將繼續討論。
第五,繼續運用現收現付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會增大居民對於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增大其儲蓄傾向,這對於當前擴大消費、刺激內需的宏觀政策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制約。
第六,現收現付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利於全社會進行儲蓄和積累。
二 當前中國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與方案設計
(一)建立以個人帳戶為主導的分層次社會保障模式
1 我們所設計的社會保障模式的不同層次
我們可以看出,當前實施的以現收現付為基本特徵的社會保障模式,可以說是一種令各個階層、各個方面都不滿意的模式:政府承擔了過大的社會保障成本;企業的負擔過大,不利於企業改革的深入;退休職工的社會保障權益得不到保障;在職職工需要承擔過大的社會保障成本。因此,這一社會保障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和完善。綜合考慮中國的人口壓力和財政的承擔能力,以及中國國情的復雜性,我們認為,當前應該建立以個人帳戶模式為主導的分層次的社會保障模式,即大幅度地建立強制型個人帳戶,繼續保留現收現付模式(pay-as-you-go)以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對於少數高收入階層可以通過購買額外的商業保險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社會保障水平。
首先,在在職職工中大幅度、大范圍實施個人帳戶模式,並將其作為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主導性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特點是強制繳款、政府免稅、確定嚴格的比例要求、建立嚴格的資金管理程序和制度。
其次,保留現收現付模式以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這一方面可以保證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要求,同時,由於這一階層的人口規模有限,政府用於這一階層社會保障的財政負擔也是有限的。
第三,對於一些高收入階層,可以鼓勵其購買額外的商業保險。
但是,在這個分層次的體系中,個人帳戶模式應該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商業保險和現收現付都只能發揮輔助性的職能。關於現收現付與個人帳戶的利弊比較,學術界已經有了廣泛的研究並已經有了共識,但是,在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設計中,還存在不少關於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險、商業保險等關系的誤解,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2 要恰當處理社會保險在社會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之所以強調社會保險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只能占據輔助性的地位,是由於社會保險與個人帳戶模式相比存在許多內在的缺陷和弊端:
首先, 社會保險在資金運用方面,實質上是運用大多數投保人員的資金來支持少部分需要支持的投保人員,具有顯著的平均主義和社會再分配的特點,只要支出需要符合相關的條例就可以使用,沒有明確、穩定、積極的激勵(incentive)機制,過分強調安全感必然會相應減少努力工作賺錢的動力,從而不利於形成對個人進行社會保障積累的激勵。
其次,商業保險對於職工沒有強制性的約束,而是居民的一種自願性的金融行為;而以個人帳戶為基礎的模式則能夠通過確定強制性的繳款來保證社會保障體系獲得穩定的資金供給。
第三,為了體現政府對於社會保障體系的扶持,政府一般對納入個人帳戶中的社會保障資金免稅。但是,商業保險難以享受免稅的優惠政策。具體來說,有許多保險品種的設計類似於銀行儲蓄,也可以說是銀行儲蓄的一種變種產品;如果對這些險種實行免稅,就必然在商業銀行儲蓄和商業保險之間形成不平等的競爭格局。
第四,為了保證穩定、充足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供給,各國政府一般對納入個人帳戶的社會保障資金規定嚴格的比例要求;但是,這一點在商業保險中是難以做到的。
第五,商業保險的險種設計不能夠充分滿足社會保障的要求,而只能規避特定領域的風險。這是由商業保險的運作特點和基本性質決定的。
第六,在比較成功地實施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國家中(如新加坡),其政府對於將保險形式引入社會保障體系始終持十分謹慎的態度。例如,直到新加坡逐步由中等收入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之後,新加坡政府才在社會保障中引入了少部分的保險形式,如「健保雙全計劃」對特定的大病和大手術給予保險,花銷可以超出個人帳戶中的儲蓄等。但是,從總體上說,這些保險式的社會保障安排相對而言十分有限,項目也很少 。
因此,社會保險只是一種金融產品,社會保險中的一些產品可以在規避一些特定風險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只能發揮輔助性的職能。正如我在《企業改革:模式選擇與配套設計》中所指出的:「象我國這樣的低收入國家不宜於搞過多的、與經濟實力不相稱的社會型保險,而需要注意保障制度與維持激勵及儲蓄之間的關系」。
(二)以企業集團為突破口推進個人帳戶模式
1 當前由政府承擔由舊體制向新的體制轉軌中的成本的難度較大
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中國社會保障模式應該是以個人帳戶為主導的分層次的格局,那麼,當前我們就面臨一個從當前的以現收現付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制向個人帳戶制轉軌的問題。
中國當前的社會保障體制的轉軌,首先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確認並補償勞動者在原來體制下對原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繳款並逐步積累形成的社會保障權益,這一權益事實上也就是政府對於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債務,只不過在原來的體制下,這些社會保障債務是隱性的。因為中國長期實行低工資制度,勞動者在獲得工資之前已經扣除了社會保障資金,但是,在原來現收現付的體制下,這些社會保障資金並沒有以基金的形式積累起來,而是用於進一步的國有投資,並形成國有資產。中國當前進行的社會保障體制轉軌,必然會使原來政府承擔的社會保障隱性債務顯性化。
在這個轉軌的過程中,最為理想的方式就是由政府承擔全部的社會保障債務,從而為以個人帳戶制為基礎的社會保障模式的健康、平穩運行創造良好的啟動環境。人們在總結智利成功實現由現收現付模式向個人帳戶模式轉軌的經驗時,由智利政府承擔全部社會保障成本、進而投入巨額資金支持新的模式的建立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據測算,智利政府承擔的社會保障債務的總規模約佔到其1981年的GDP的80%,債務的最高峰值為GDP的4·8%,隨後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到2025年智利政府將全部清償所有債務。考慮到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目前的人口年齡結構尚比較年輕等因素,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政府為了推進社會保障模式的轉軌所需要承擔的社會保障債務的規模會比智利要小 。
不過,盡管中國政府可能承擔的社會保障債務規模要比智利小,但是考慮到當前的財政收支狀況,由政府承擔這一規模依然有相當的難度。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正是由於政府需要承擔的隱性社會保障債務規模相對較大,才使得中國政府選擇了目前這種名義上的個人帳戶制、實質上的現收現付制的社會保障模式。
2 以企業集團為突破口推進以個人帳戶制為主導的社會保障模式
D. 養老行業的劣勢是什麼
一、家庭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是我國沿襲幾千年的傳統養老模式。在我國傳統家庭倫理及社會道德文化的支撐下,家庭養老模式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國大多數老年人仍然沿用這種模式養老,尤其是在農村。這種模式具有獨特的倫理價值和社會功能。從社會的角度看家庭養老的社會成本最低,基本不需要社會什麼投入,養老成本主要由家庭成員承擔。而且其獨特的倫理功能就是能使老年人與家人盡享孝道和天倫之樂。
家庭養老不足之處在於,一般情況下,在家庭養老過程中,老年人難以得到專業細致的護理,醫療保健也無法及時滿足。另外,隨著我國產業化進程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加快,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家庭養老這一模式更是受到很大的沖擊。尤其是在城市,這種模式在養老過程中更是顯得力不從心。家庭養老面臨嚴重的挑戰,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越來越難以保持與發揮其社會功能與作用,城市家庭養老出現逐漸削弱和社會化變化的趨勢。
二、居家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模式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可以有獨立的生活空間、有家的感覺,更能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居家養老模式優點
1、居家養老服務是一種既不同於家庭保姆、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家政服務的獨特養老方式。
2、居家養老服務是專業性強的服務。從事護理的人員都經過專業培訓,特別是經過專業醫療護理知識和職業技能培訓。
3、居家養老服務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服務。家政服務是一種市場化服務,完全按市場規律運作。
E. 國際養老保障體系的總體改革趨勢包括什麼
國際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就是使得整個政府承擔的責任往下走。
各國的改革實踐中,根本變革的主要形式有三種:
一是由現收現付、待遇確定的養老社會保險模式轉變為繳費確定的私營積累模式,以智利為代表。由於轉向私營儲蓄積累模式的改革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後面我們將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
二是由現收現付、待遇確定養老社會保險模式轉變為現收現付、繳費確定的名義個人帳戶模式,以瑞典為代表。實行這種模式的國家還有:義大利、立陶宛、波蘭、拉脫維亞和(目前的)中國。這種模式與私營儲蓄積累模式具有一些相同特點:均建立個人帳戶,個人和單位繳費計入個人帳戶;養老金待遇發放採用繳費確定型方式,養老金取決於個人帳戶的積累額。兩者的區別在於個人帳戶的作用不同:儲蓄積累模式中個人帳戶是實的,帳戶資金用於投資運營;名義個人帳戶模式中的個人帳戶是空的、名義上的,真正的帳戶資金被用於發放當前退休者的養老金,個人帳戶的作用僅僅是計發待遇的手段,它的籌資方式仍然是現收現付;名義個人帳戶無法進行投資,一般由政府根據工資增長率和其他因素確定一個名義利率,個人帳戶根據名義利率進行名義上的積累。名義個人帳戶模式在形式上類似於儲蓄積累模式(均建立個人帳戶,養老金根據個人帳戶積累額確定),實質上仍是現收現付模式(沒有實際的資金積累)。實行這種變革模式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某些國家將這種模式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基本部分(即第一支柱),目的在於通過養老金待遇與繳費水平和繳費年限掛鉤(繳費確定型),鼓勵職工努力工作,鼓勵職工主動要求延長工作年限,推遲退休(如瑞典、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二是某些國家希望建立儲蓄積累式第二支柱,但由於難以籌集轉軌過程中產生巨額歷史債務的補償資金,不得不採取這種暫時無需償還歷史債務的名義個人帳戶模式作為過渡模式(如義大利、中國)。
上述兩種變革中,以私營的儲蓄積累模式最為引人注目。智利改革的成功經驗以及世界銀行的大力提倡,使得各國在改革決策過程中幾乎很難迴避智利模式的影響。近年來,養老保障私營化已成為各國政府調整和改革社會保障政策過程中的熱門話題。
三是由公共儲蓄積累模式轉變為現收現付社會保險模式。這種變革出現在一些曾經仿效新加坡模式的非洲和南亞國家。由於政府管理養老基金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腐敗行為,養老基金大量流失,制度宣告破產,從而不得不重新回到現收現付制度。在目前普遍轉向基金積累模式的趨勢下,這似乎是一種逆向轉變。這種逆向變革也為那些急於建立基金積累制度的國家敲響了警鍾:基金積累制度對基金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政府的管理和監控能力將影響這種制度的成敗。
F. 酒店養老會成為未來趨勢嗎
酒店養老不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雖然說養老型酒店是順應當下社會養老需求而興起的一種新型酒店業態。對於破解老齡化社會問題的業態創新是有好處的,但是這並不能夠說明養老型酒店就已經成為一種養老的趨勢了,這是不切實際的。
4、在酒店養老的一些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問題。在酒店養老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迴避的,在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酒店養老沒有辦法在社會上進行廣泛的推行的。最直接的就是如果在酒店養老的老年人身體出了疾病或者身體出了問題,這個問題是酒店的責任呢,還是老年人自身或者老年人家屬的責任呢?這個責任由誰來負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在沒有具體的社會管理監督的條件之下是得不到解決的。圍繞這些問題的糾紛會越來越多,最終還是那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這種問題。
綜合上面的論述,酒店養老問題至少在目前的前提條件之下還沒有辦法進行社會面的廣泛推廣,更不可能成為一種趨勢。當社會基礎條件尚未成熟的時候,強行的去推行某種事物,用理想去征服事實情況,最終的結局,那隻能是理想的破碎。
G. 哪種養老模式呈下降趨勢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社區的抱團養老呈下降趨勢。1、旅遊養老看似簡單而奢華,說起旅遊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金錢,沒錯旅遊養老就是老夫妻倆到處旅遊,住宿,遊玩,主要是度過每日的閑暇生活,從目前的經濟來看,農民每個月的退休金也才幾十元錢,要想達到旅遊養老,可能還要等一等,如果有經濟基礎的可以進行了。好處:自由,可以給子女減少一定的經濟壓力,有很多老人喜歡書法、繪畫,旅遊可以結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H. 中國老齡化現狀與趨勢是怎麼樣的
一、老年人口迎來總量高峰,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出現兩個增長高峰,第一個增長高峰是在2018年—2022年,主要是由於新中國的首個「嬰兒潮」出生人口,在這個時段進入了老齡化時期;第二個增長高峰是在2027年—2038年,是「大飢荒」之後的「嬰兒潮」出生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
二、老齡人口結構轉變,高齡化現象日益凸顯。
老齡人口分為80歲以下的低齡老人和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2019年—2038年主要為低齡老人的增長,低齡老人大約占老齡人口的2/3。從2041年開始,高齡老人的數量迅速增長,佔比也將快速增大。
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老齡化:
我國老齡化的特點離不開一個重要背景,即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多年,勞動年齡人口不斷增加,總撫養比持續下降。總撫養比指的是需要撫養的老年人和少兒(0—14歲)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換句話就是一個勞動年齡人口要支撐多少需要照顧的老人和需要撫養的孩子。
剛進入老齡化的前期,總體來看,少兒的撫養比有所下降,但老年人的比例已經開始上升。從人口的發展趨勢來看,1960年開始到2049年,總人口大約在2029年達到頂峰,之後開始下降。
但我們的勞動年齡人口早在2012年就已經達到了頂峰,目前已經連續下降好幾年。因此,撫養比已經開始上升,即每個勞動人口所需要撫養的人數正在上升。
I. 傳統養老模式將被淘汰,新型養老模式究竟是什麼
養老主要有傳統養老和新型養老兩種方法,大體上來說,就是在家養老和在養老院養老,由於現今,大多數家庭都是421家庭,傳統的養老方法對他們來說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年輕人既要工作生活還要照顧老人小孩,實在是忙不過來,所以,新型養老迫在眉睫。
總而言之,新型的養老模式就是,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還有遷徙式養老,這些養老方式都對我國養老制度有促進作用,更是有特別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以上就是我對這一問題的觀點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