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體有哪些穴位可以益智
在人體穴位中,有一部分具有益智作用。這些穴位的作用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祛病和增智。前者是消除影響智力的病態,如治療熱邪、痰濁、瘀血等導致的痴、愚、頑、鈍、健忘、多動;後者用於加強各種智力因素,如聰耳、明目、安神、補氣。下面扼要選介一些常用穴位,供參考。
(1)上肢常用穴
神門:位於手掌根部橫紋的小指一側,用手按到的兩根「筋」之間,靠近掌根橫紋處。此穴有「治善忘,狂癲,痴呆,驚悸,怔忡,心煩,安神定志」等作用。針刺時可直刺0.3~0.5寸。
陰郄:位於神門穴上0.5寸。有「養心,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針刺可直刺0.5~0.8寸。
通里:在神門穴上1寸處。此穴有鎮靜安神作用。針刺可直刺0.5~0.8寸。
少沖:4在小指指甲根角旁靠大拇指一側約0.1寸處。此穴「開竅清心,醒腦開竅,治心悸,癲狂」。一般採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少澤:在小指指甲根角旁與少沖相對的另一側,亦距指甲根0.1寸處。作用與少沖相似,可「安神定志」。刺法同少沖穴。
中沖:位於中指尖端中央,距指甲0.1寸處。此穴「開竅,療神氣不足,失志」。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商陽:在食指指甲根部,靠大拇指一側,距指甲角約0.1寸處。此穴有「醒腦開竅,聰耳」之效。可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勞宮:握掌時,中指尖下所指之處。可治「癲狂,癇證」,有「鎮靜安神」之效。直刺0.3~0.5寸。
後溪:手握拳時,手掌內側赤白肉際,掌中大橫紋盡頭處。此穴有醒腦開竅,安神定志,聰耳寧心之效。針刺時直刺0.5~1寸。
列缺: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橈骨突起處時,指尖所指的骨縫是此穴。此穴能治健忘之症。針刺時,向上方沿骨縫斜刺0.3~0.5寸。
合谷:即虎口穴。取穴方法為:將大拇指第一關節橫紋對准另一隻手虎口的邊緣,按下拇指,當拇指尖下的地方即為合谷。有聰耳開竅,鎮靜安神的作用。針刺時直刺0.5~l寸。
大陵:位於腕橫紋正中央處,在掌後兩根大筋之間。此穴有寧心安神功效,清心熱,安心神,對失眠、煩躁有較好療效。針刺時直刺0.5~0.8寸。
內關:在大陵穴上2寸處。此穴有寧心之效,對心悸、神志失常療效很好。針刺時—直刺0.5~1寸。
間使:在大陵穴上3寸處。此穴寧神益志,對多動症等有效。可直刺0.5~1寸。
養老:正坐位時,前臂平放桌上,掌心向胸,此時尺骨小頭(即靠近桌面的臂骨「孤拐」)上側有一凹陷,此即養老穴。此穴明目聰耳。可直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
曲池:姿勢同上,曲肘,當肘彎橫紋外端的盡頭處即是。此穴清熱瀉火寧心,治健忘、心煩等症。直刺1~1.5寸。
少海:姿勢同上,曲肘,當肘彎橫紋內側端的盡頭處,與曲池相對。此穴定神志,治健忘。可直刺0.5~1寸。
中渚:握拳,在手背第四、第五掌骨小頭後側之間凹陷中。有開竅聰耳之效。可直刺0.3~0.5寸。
支溝:在手背橫紋上3寸,前臂兩根骨頭之間。此穴通竅聰耳,且能通便,對智力不足而兼有大便秘結者適宜。可針刺1寸。
(2)下肢常用穴
大敦:在足拇趾外側,距足拇趾甲根外側約0.1寸左右處。可醒腦開竅。一般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厲兌:在第二趾外側,距趾甲角約0.1寸處。有清心安神,醒腦開竅之效。亦多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隱白:在足拇趾內側,距趾甲角約0.1寸處。功效、刺法同上。
太溪:在內踝與足後跟腱之間取穴。有醒腦開竅之功,用於失寐、耳聾、智力減退等症。可直刺0.5~1寸。
大鍾:在太溪穴下0.5寸稍後,跟腱內緣。此穴「調先天之氣,補腎和血,益精強神」,能治療痴呆、嗜睡等症。針刺時直刺0.5~1寸。
照海:在內踝下緣凹陷中。能「養心安神」,治健忘、不寐、多動等症。針刺時直刺0.5~1寸。
申脈:在外踝下緣凹陷中。能安神定志。治療煩躁多動,心神不寧。針刺時可直刺0.3~0.5寸。
足臨泣:在第四、第五跖骨關節前方凹陷中,距第四、五趾縫1.5寸。有明目聰耳之效。針刺時直刺0.5~1寸。
懸鍾:在外踝上3寸,腓骨後緣處。可治療健忘、耳聾等。針刺時可直刺1~1.5寸。
三陰交:在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後緣。可治療失眠、健忘等。針刺時直刺1~1.5寸。
豐隆:在外踝上8寸,脛骨前外一橫指處。此穴除濕祛痰,主要用於痰濕較重的智力不足或智力障礙。
足三里:在臏骨下緣下3寸,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此穴是人體強壯要穴,有健脾養胃之效,可用於智力不足兼體虛胃弱症狀者。正常兒童經常用艾條灸此穴,則有益智健體、聰耳明目之效。
委陽:在膝彎後,胴橫紋外端盡頭處。古籍記載此穴可治「失志」,有強神益智之效。針刺時可直刺1~1.5寸。
(3)軀幹部常用穴
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穴為心氣在體表的反應點,與心神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對智力調整的作用很大,可調理氣血,養心安神,益智定志;治療健忘、語遲、多動、心悸不寧等。針刺時可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穴為肝臟俞穴,有清肝柔肝之效,可用於治療神志病屬陽熱亢奮者。刺法同上。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穴為脾臟之外應,有健脾之效,可用於健忘、失聰、多動、易驚等屬脾虛者。刺法同上。
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該穴是腎臟之外應,有補腎固精之效。對於先天不足或多病傷及腎氣之智力低下症,有填精補髓、健腦益智之效,並可以治療健忘及視力、聽力減退、小兒多動症等病症。針刺時可直刺1~1.5寸。
會陰:男性在陰囊與肛門之中間,女性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之中間;該穴有補陽益腎,填精補腦,開竅急救等功效。對少兒智力發育不全或神志障礙性病變有治療作用。日常用艾條灸,可促進智力發育。針刺可直刺0.5~1寸。
上脘:在肚臍上5寸處。該穴有安神定志、和胃化痰之效。可用於治療小兒癲癇。針刺時可直刺1~1.5寸。
巨闕:在肚臍上6寸處。功效同上。針刺時針尖向下斜刺0.5~1寸。
鳩尾:正對劍突下緣處。功效同上。針刺時針尖向下斜刺0.4~0.6寸;注意:此穴不宜艾灸,即使病情需要,亦不可灸7壯以上,否則反而損傷智力,「損神少志」。
神道: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此穴可用於治療健忘。針刺時向上斜刺0.5~1寸。
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該穴有清熱、安神之效,可用於智力不足見有熱症者。刺法同上。
陶道: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功效、刺法同上。
大椎:在第七頸椎棘突下。該穴為陽經聚會之處,有清熱寧神、鎮靜情志的作用,凡見有熱象、亢奮症狀的智力障礙均可選用。
(4)頭面部常用穴位
人中:又稱「水溝」,在鼻子下面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該穴是急救要穴,用於醒腦開竅,鎮靜安神,治療一切見有智力障礙或神志喪失的急症。亦用於治療小兒痴獃等。一般不用灸法,針刺時可向上斜刺0.3~0.5寸。
印堂:在兩個眉頭之間。該穴有清腦醒神的作用,用於治療健忘,頭腦昏沉,注意力不集中等。一般不用灸法,針刺時用沿皮刺(平刺),進針0.3~0.5寸。
翳風:在乳突(耳根後那塊突起的骨頭)前下方,平耳垂下緣的凹陷中。此穴為益智常用穴,並有聰耳之效。針刺時直刺0.8~1寸。
聽會:在耳朵前的屏間切跡(即「小耳朵」下面的凹槽)前,下頜髁狀突(手摸到的突出骨頭)後,張口時即出現一個較大的凹陷。該穴專治聽力減退。針刺時張口,向凹陷中刺0.5~0.8寸。
除了以上介紹的部分穴位外,耳穴對智力疾病的治療、保健等也有很好的效果,並且方便,實用,無痛苦。
Ⅱ 養老穴的准確位置在哪
以手掌面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陷中。
養老穴,就是指奉養老人的意思。養老穴是調治老人疾病的重要穴位,對於由於年齡增長而導致的一系列老年病症,如耳聾、目視不明、肩臂疼痛等老年疾病,都有著非常好的療效,故名養老。取穴時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取穴。
1、按揉養老穴,治療目視不明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於目眶下及目內眥處,所以作為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養老穴具有疏風、清肝、明目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老年性目視不明、近視眼等。
2、疏通小腸經,緩解急性痛症
中醫當中講郄穴一般用於治療本經的急性病症,而養老穴作為小腸經的郄穴,可以治療循行部位的急性痛症,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的功能,可以用於治療肩背肘臂痛、急性腰痛等。
3、指壓方法
按摩養老穴時,可端坐俯掌,手微握拳,用另一手的四指握住該手的小指側,用拇指的指腹來按揉穴位,按揉時力度要均勻、柔和,力度以局部有明顯的酸痛感為佳。一邊按揉,一邊配合舒緩的呼吸。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鍾即可,左右手可交替進行按揉。
Ⅲ 按摩穴位有益健康,想要去火調理身體,可以按摩哪些穴位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關於養生的的小秘密吧。
還有就是足三里了,足三里在中醫眼中是一個重要的學位,是治癒體弱多病,想要強身健體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穴位。足三里在作用是調節人的消化系統,增強消化能力,提高免疫力。足三里的地方就在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就是足三里了。
Ⅳ 有誰知道「養老穴」在人體什麼部位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人的養老穴在人的手腕背側。
Ⅳ 手太陽小腸經的手太陽小腸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小腸經。出《靈樞·經水》。即手太陽小腸經,《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以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該經循行路線起自手小指尺側端,沿手掌尺側緣上行,出尺骨莖突,沿前臂後邊尺側直上,從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髁之間向上,沿上臂後內側出行到肩關節後,繞肩胛,在大椎穴處(後頸部椎骨隆起處)與督脈相會。 又向前進入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心臟,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屬小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沿頸上面頰到外眼角,又折回進入耳中。另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經眶下,達鼻根部的內眼角,然後斜行到顴部。脈氣由此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該經脈腧穴有少澤 、前谷、後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共19穴,左右合38穴。 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咽痛、下頜腫、耳聾、中耳炎、眼痛、頭痛、扁桃體、失眠、落枕、肩痛、腰扭傷,目黃和肩部、上肢後邊內側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小腸經從小指的外側的少澤穴開始,到耳旁的聽宮穴。小腸經這條經根據它的循行走向可以看到,它主要是治療肩背、頸椎、臉部、耳朵,它的循行走向就是它所主的病症。從第一個穴位開始是少澤穴,凡是在指端末梢的這些穴位都是一些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這個穴位開始是從井裡而發,這種穴位治療熱症,所以通常是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比如像少澤穴,咽喉痛,發燒了,牙腫了,用三棱針點刺一點少澤穴出一滴血,這些問題就可以當時緩解,但是來講,這些穴位不適合按摩,按摩的效果不是很明顯。
養老穴:顧名思義,養老穴就是跟老年人關系比較密切。治療眼睛昏花,耳鳴,耳聾這些問題,所以養老穴對於老年人來講是尤其重要的一個穴位,所以一定要把養老穴找准。養老穴很好找,怎麼去找養老穴,把手放平,手心向下,用手指肚摸到這個高骨頭,這骨頭名詞叫尺骨莖突,開始摸到骨頭上這么一轉,手就凹陷下去了,摸到里邊的一個凹陷的位置,這個位置就是養老穴。養老穴是獻給父母的一個穴位,可以防止眼花耳聾不有老年人的高血壓。這個穴位有很好的輔助的療效。
支正穴:「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統的正,這個五臟當中誰為正?都把心臟作為君主之官,它作為正。支正主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臟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它倆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這個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它是一個絡穴。支正穴有一個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長了一個瘊子,有了扁平疣,只要按摩支正穴就可以解決。有人說了想把這個醫理搞得更明白一點,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贅生物,這些贅生物在中攻里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濕所結。另外一方面有氣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然後體內的痰濕凝結成這些贅生物。還有脂肪瘤也是這些東西,都是人體的痰結。通過按摩支正穴,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呢?因為支正穴呢可以從心臟那裡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沖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所以支正它就可以化解體內痰濕的贅生物。
小海穴: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用手一撥動,手指就會發麻就找著這個穴(小海)了。手指怎麼撥動也不發麻,證明這條經絡有點虛弱了,氣血不通了,心臟供血能力差,所以小腸經也是心臟的一個晴雨表,小腸經傳導差就證明心臟供血能力弱了。按摩這個小海,撥動它,增加它的傳導力也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小海穴是這條經絡的合穴,中醫講合治臟腑,就是說,合穴可以治療本經的臟腑,它可以治療小腸本身的臟腑的問題,所以按摩小海穴可以調節小腸的功能。消化能力弱了,吃完飯以後不消化,堵在里邊了,揉小海穴可以增強人體的消化能力。另外一方面,小海穴是合穴屬土,本身小腸經是屬火的,火能生土,它是把本經上的火氣散到脾經上去了,所以它可以增強脾經的力量。另外方面呢,通過揉這條穴可以去人體的躁火,人體的火症都可以通過這條經散掉。
天宗穴:天宗這個穴是一個大穴,因為在後背肩胛骨的凹陷處,用手一點很痛而且會感測到整個肩膀,酸脹的感覺很明顯,這個穴位可以防治婦女的乳腺問題。而且防治肩膀酸痛,防治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防治肺部方面的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聽宮穴:這個穴位就在耳平前邊一厘米的位置,這個穴位怎麼找?我們張口的時候它是凹陷的,一張嘴它凹陷就是這個穴位,聽是聽到聲音,宮是中國文化中五音的首音叫宮,聽宮這個穴位可以聽到聲音,隱意就是可以告訴你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聾、耳鳴、聽力下降,都可以點揉聽宮得到改善。 1. 少澤井穴,屬金。
【 位置】: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甲根角0.1寸。
【別名】:小吉,少吉。
【穴義】:小腸經體內經脈的高熱水氣由此外輸體表。
【名解】:
1)少澤。少,陰也,濁也。澤,沼澤也。少澤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熱水氣。本穴因有地部孔隙連通小腸經體內經脈,穴內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的經水,經水出體表後氣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如熱帶沼澤氣化之氣一般,故名少澤。
2)小吉、少吉。小、少,陰也、濁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氣化之氣為無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雖為小腸經體內經脈的外輸濕熱水氣,但因其從體內出體表後水液氣化散去了較多熱量,成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後其溫度並不算高,無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對於天部中的金性之氣來說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腸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屬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為小腸經井穴。
4)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的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體表的水濕之氣,其運行變化為散熱冷疑縮合,表現出肺金的秋涼特性,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之氣。
【 運行規律】:水濕之氣不斷地散熱液化,所散之熱上傳天部,液化之液歸於地部。
【 功能作用】:生發金氣。
【治 法】:寒則點刺出血或通之,熱則瀉之。
2. 前谷滎穴,屬水
【 位置】: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五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 穴義】:小腸經氣血物質在此冷降。
【名解】:
1)前谷。前,與後相對,指本穴氣血作用於人體的前面也。谷,兩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意指小腸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少澤穴傳來的天部濕熱水氣,至本穴後其變化為散熱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體部位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
2)小腸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氣血物質的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散熱冷降歸於地部,冷降之雨如極細小的水流,故為小腸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氣血物質的運行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冷降地部,表現出水的潤下特性,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由天部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 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熱則瀉之。
3. 後溪督脈手太陽之會,俞穴,屬木。
【 位置】: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五掌骨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督脈。
【名解】:
1)後溪。後,與前相對,指穴內氣血運行的人體部位為後背督脈之部。溪,穴內氣血流行的道路。後溪名意指穴內氣血外行於腰背的督脈之部。本穴物質為前谷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後其外散的清陽之氣上行督脈,運行的部位為督脈所屬之部,故名後溪。
2)督脈手太陽之會。因本穴有清陽之氣上行督脈,故為督脈手太陽之會。
3)小腸經俞穴。俞,輸也。本穴氣血由前谷穴傳來,在本穴的運行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縮合,熱散後的部分清陽之氣上走督脈,縮合後的水濕之氣則循經上行腕骨穴,本穴無氣血物質的收藏轉變,單純為小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之處,故為小腸經俞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物質除別走督脈的氣血為上行外,循小腸經傳輸的氣血則為橫向下行腕骨穴,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本穴屬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和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純陽之氣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脈,水濕風氣橫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強化督脈陽氣。
【治 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後溪穴:人體的一個大穴,別看在一個很小的位置,但它是人體的一個大穴,它是八脈交會穴。所謂八脈交會穴就可以和人體的其它血脈溝通的。它是跟後背的督脈相通,所以來講,後背上的督脈上的一些疾病,都可以通過按摩這個後溪穴來治療。督脈有腰椎間盤突出、腰痛病,督脈連著大腦,所以有一些神志方面的病,就是經常恐懼、憂慮,神志不清或者記憶力很差,都可以通過調節後溪穴來得到解決,所以後溪穴這個穴位非常重要。另外後溪穴對於治療落枕、肩膀痛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這個穴位非常深,需要把指甲剪平,然後使勁往裡一按往上一推,一定要推進那個骨縫當中去才有效果。
4. 腕骨手太陽經原穴。
【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冷降。
【名解】:
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腸經經氣行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後溪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陽經原穴。因本穴位處南方炎熱之地,小腸經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傳之熱復又氣化,氣化之氣性濕熱,同合於小腸經氣血特性,為小腸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本穴為小腸經原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的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地部內注地之地部,濕熱水氣則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生發小腸經氣。
【治法】: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5. 陽谷經穴,屬火。
【 位置】: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吸熱脹散上炎天部。
【名解】:
1)陽谷。陽,陽氣也。谷,兩山所夾空虛之處也。陽谷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濕熱水氣,至本穴後水氣進一步吸熱氣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層次,本穴如同陽氣的生發之谷,故名陽谷。
2)小腸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是吸熱脹散循經傳輸,為動而不居,故本穴為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濕熱水氣,至本穴後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脹散之氣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氣。
【運行規律】: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發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6. 養老手太陽郄穴。
【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化為純陽之氣。
【名解】:
1)養老。養,生養、養護也。老,與少、小相對,為長為尊也。養老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同合於頭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物質為陽谷穴傳來的炎熱之氣,出本穴後脹散並化為水濕成份更少的純陽之氣,與天部頭之陽氣性同,故名養老。
2)手太陽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氣血運行通道狹窄,如孔隙一般,故為手太陽經郄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由本穴循皮部上行頭頸的天部。
【功能作用】:充養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7. 支正手太陽絡穴。
【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運行。
【名解】:
1)支正。支,樹之分枝也。正,氣血運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流行。本穴物質本由養老穴提供,但因養老穴的陽氣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腸經本穴處的氣血物質處於空虛之狀,因此經穴外部的氣血匯入本穴並循小腸經而行,氣血運行的通道為小腸正經,故名支正。
2)手太陽絡穴。絡,聯絡也。因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與小腸經相表裡的心經之氣隨之匯入本穴,本穴有聯絡小腸經與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手太陽絡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小腸經外部匯入本穴(以心經提供的氣血為多)。
【功能作用】:溝通心經與小腸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8. 小海合穴,屬土。
【 位置】:在肘外側,當尺骨鷹突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
【名解】:
1)小海。小,與大相對,為小、為陰也。海,穴內氣血場覆蓋的范圍廣闊如海也。小海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氣血場范圍巨大。本穴物質為支正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聚集的天部之氣以雲氣的方式而存在,覆蓋的范圍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濕,故名為小海。
2)小腸經合穴。本穴為小腸經氣血的匯合之處,故為小腸經合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為小腸經經氣的匯合之處,氣血物質的運行緩慢,有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緩慢地蒸散並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生發小腸之氣。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9. 肩貞
【 位置】: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指寸)。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貞,古指貞卜問卦之意。肩貞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本穴物質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氣,上行到本穴後此氣冷縮而量少勢弱,氣血物質的火熱之性對天部層次氣血的影響作用不確定,如需問卜一般,故名肩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
【運行規律】:分散於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小腸之熱。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0. 臑俞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 位置】: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穴義】:天部中的水濕在此聚集。
【名解】:
1)臑俞。臑,動物的前肢。俞,輸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陽氣在此聚集。因肩貞穴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是來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2)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又有陽維脈、蹺脈傳來的陽氣,故其為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並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冷降小腸經天部濁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1. 天宗
【 位置】: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
【穴義】:小腸經地部經水在此氣化上行天部。
【名解】:天,穴內氣血運行的部位為天部也。宗,祖廟,宗仰、朝見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於天。本穴物質為臑俞穴傳來的冷降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復又氣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見之狀,故名天宗。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本穴循天部層次上行頭頸。
【功能作用】:生發陽氣。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2. 秉風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 位置】:在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形成水濕風氣。
【名解】:
1)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秉風名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後,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運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風。
2)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濕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於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濕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
【運行規律】:散熱下行於曲垣穴。
【功能作用】:吸附水濕,冷降小腸經陰濁。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3. 曲垣
【 位置】:在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穴義】: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
【名解】:曲,隱秘也。坦,矮牆也。曲垣名意指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秉風穴傳來的風氣,風氣在運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是吸濕下行,至本穴後天部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質堆積如丘,如矮牆之狀,故名曲坦。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富含水濕的脾土微粒。
【運行規律】:由天部歸降地部並堆積穴周內外。
【功能作用】:沉降小腸經之濁。
【治法】:寒則灸之補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4. 肩外俞
【 位置】: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穴義】: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輸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胛上部,故名肩外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5. 肩中俞
【 位置】:在背部,當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穴義】: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輸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脊中部,故名肩中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6. 天窗
【 位置】: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後,與喉結平。
【別名】:窗籠,窗聾,窗簧,天籠。
【穴義】: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
【名解】:
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風透氣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本穴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熱氣由本穴上行頭面天部,二是循頸項上行的炎熱之氣由里部外傳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強調由里部外傳本穴表部的這部分氣血,本穴的散熱作用如同打開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籠、窗簧、天籠名意與天窗同,籠、簧為開闔的機關,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開閉的特徵。
2)窗聾。窗,窗戶,開闔的機關也。聾,耳之閉塞不通也。窗聾名意指本穴無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本穴為頸項內熱的外散之處,之所以頸項的內熱會由本穴外散,它非為有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而是本穴位處頸項局部重力場的高地勢,與內部的高溫氣血位置最為接近,因此頸項內部的高溫熱氣會由本穴外滲而出,故名窗聾。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高溫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循小腸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疏散內熱。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7. 天容
【 位置】: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雲集匯合。
【名解】:天,天部也。容,容納、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本穴雲集匯合。本穴物質為天窗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後,濕熱之氣散熱冷卻化為天部的雲狀氣態物並聚集於穴內,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循小腸經散熱冷降交於顴髎穴。
【功能作用】:傳遞水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8. 顴髎手少陽太陽之會。
【 位置】: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別名】:兌骨,兌端,椎髎,權髎。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
【名解】:
1)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顴髎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冷降於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顴髎。
2)兌骨、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3)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名意指本穴氣血性涼,運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
4)椎髎、權髎。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權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雲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5)手少陽太陽之會。本穴的水濕雲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餘部分則進一步吸濕並以雲的形式橫向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濕雲氣的橫行特徵同合於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性涼。
【運行規律】:橫向下行聽宮穴。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濁氣。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19. 聽宮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 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別名】:多所聞,多聞。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回歸小腸經體內經脈。
【名解】:
1)聽宮。聽,聞聲也。宮,宮殿也。聽宮名意指小腸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內走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顴髎穴傳來的冷降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地,雨降強度比顴髎大,如可聞聲,而注入地之地部經水又如流入水液所處的地部宮殿,故名聽宮。
2)多所聞、多聞。多,大也。所,修飾詞。聞,聞聲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氣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為空洞之處,產生的回聲既響又長。理同聽宮名解。
3)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本穴中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經耳門穴地部流來的經水又有足少陽經瞳子髎穴流來的地部經水,故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回收地部經水導入體內。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Ⅵ 穴位按摩養生都有哪些具體的按摩手法分為幾種
據中醫研究,目前人體固定下來的可知穴位有361個,可以通過按摩刺激不同的穴位來幫助人體養生和治療疾病,那麼人體常用的養生按摩是哪些穴位,如何按摩呢,我們來討論一下。
穴位按摩養生方法有很多,我們從基本的開始循序漸進進行練習,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Ⅶ 中醫養生的穴位最主要的是哪幾個部位應該如何按摩最好呢
我國醫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創立至今的穴位養生治療法,已經發現全身有幾百個穴位,每個穴位都會有不同的功效來減緩或者治療某些疾病。那麼作為常見的養生穴位,如何用最簡單的穴位來達到養生的效果呢,我們來看一下。
養生是一件長期堅持的過程,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循序漸進的進行,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Ⅷ 養老穴穴位位置圖及作用
操作方法Ⅸ 有誰知道「養老穴」在人體什麼部位
位於前臂伸側,腕後1寸,以掌向胸時,當尺骨莖突橈側緣上方的骨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