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服務 > 事業編養老文化建設是什麼

事業編養老文化建設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0 17:54:27

1. 什麼是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就是發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活動。它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
基本任務:
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並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為此中央開展了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2. 什麼是文化養老 文化養老概念

「文化養老」是一種能體現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
它是以老年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為前提,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擁有健康身心為基本內容,以張揚個性、崇尚獨立、享受快樂、愉悅精神為目的的養老方式,具有廣泛性、群體性、互動性、共享性等特點。

3. 重視養老院精神文化生活,從哪些方便做起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擁有大量的空餘時間,精神生活需求旺盛。重視老年人的文化娛樂主要集中在戶外運動、打麻將、玩紙牌等文體活動,活動內容單一,同時,各種組織開展的文化休閑娛樂活動缺乏持續性、周期性。針對以上問題,要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心理關愛。關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問題,在文化教育、輿論宣傳、心理咨詢、疾病康復、志願者服務和精神產品提供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五、加大設施投入。進一步建立完善院內文體設施。這是開展好老年文化活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手段,應把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設納入單位全年工作目標,列入各項工作考核序列。要積極籌措資金加大設施投入,尤其要把財力向文化活動室設施傾斜,強化使用效率,造濃活動氛圍,努力辦好具有養老機構示範特色的老年文化事業,只有這樣才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4. 事業單位怎樣搞好文化建設

首先呢,事業單位文化是由企業文化而來。
企業文化最開始是美國企業對日本企業的定義
同樣的管理,美國要23級,而日本企業只要17級
我要說的是企業文化是有企業員工個體的工作效率而來的
可以從事業單位員工個體的工作效率著手

5. 文化建設事業費是什麼

文化事業建設費是國務院為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拓展文化事業資金投入渠道而對廣告、娛樂行業開征的一種規費。原繳納娛樂業、廣告業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為文化事業建設費的繳納義務人。“營改增”以後,繳納廣告業增值稅的單位和個人,為文化事業建設費的繳納義務人。

稅務處理: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有關文化事業建設費徵收管理問題的通知》(財綜〔2013〕88號)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提供廣告服務的單位和個人,應按照本通知的規定繳納文化事業建設費。繳納文化事業建設費的單位和個人應按照提供廣告服務取得的計費銷售額和3%的費率計算應繳費額,計算公式如下:應繳費額=計費銷售額×3%.計費銷售額,為納稅人提供廣告服務取得的全部含稅價款和價外費用,減除支付給其他廣告公司或廣告發布者的含稅廣告發布費後的余額。繳納義務人減除價款的,應當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或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合法有效憑證,否則,不得減除。

免徵文化事業建設費的情況:

1.按月申報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月收入不超過3萬元的,免徵文化事業建設費。

2.按季納稅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季度收入不超過9萬元的,免徵文化事業建設費。

3.未達到增值稅起征點的個人,免徵文化事業建設費。增值稅起征點為月收入5000至20000元,具體金額由本地區稅務機關確定。大部分地區的增值稅起征點都為20000元。

頻道。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文化建設事業費是什麼?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6. 事業單位真的跟大家所說的一樣就是養老的嗎

事業單位,是指為了社會公益目的(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要發營業執照,事業單位不需要),由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學校)、科技(科研)、文化(媒體)、衛生(醫院)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不屬於政府機構,但有時會代政府履行一定的職責。

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分類考試公共科目筆試分為綜合管理類(A類)、社會科學專技類(B類)、自然科學專技類(C類)、中小學教師類(D類)和醫療衛生類(E類)五個類別。這五個類別筆試的公共科目均為《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和《綜合應用能力》。

綜合管理類(A類)

綜合管理類主要適應於事業單位中以行政、事務和業務管理為主的崗位,具體從事的是規劃、咨詢、決策、組織、指揮、協調、監督及機關內部管理工作。

7. 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

事業單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國家以社會公益為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因此,事業單位的文化建設必需圍繞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展開。
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凝練為12個詞,即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由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軟實力」,其作用相比事業單位的「硬實力」更加潛移默化,更能影響事業單位的前進和發展[1]。因此,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的關系,對於發展事業單位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升事業單位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事業單位的概念及其功能
事業單位一般是由國家設置的,帶有一定公益性質的機構,但不屬於政府機構,其人員與公務員性質不同。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對事業單位的定義主要有兩個:一個是1998年國務院發布,2004年修訂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另一個是199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定義為:「依法成立的,從事公益事業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公共體育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等。」主要包括各級黨政機關,教科文衛,以及新聞出版、體育、環境監測、城市建設等,此外,還有一些機關的附屬機構和法律服務所等,大體可以分為「參公(即參照公務員)」、「全額撥款」、「財政補貼」、「自收自支」四類。它的三大功能特徵:服務性、公益性和知識密集性。
二、事業單位文化的現狀
馬克思曾經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馬克思的這一論斷表明,文化作為人類的精神活動,一定是建立在某種具體的特定時代的「實際生活過程」基礎之上的。觀念的東西不是憑空產生的,而不過就是對社會存在的一種客觀的反映而已。所以,馬克思又說: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應的意識形態便失去獨立性的外觀。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3]
考察當代中國事業單位文化的現狀,對於我們深入領會「為什麼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這一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主流方面看,當代中國的事業單位文化是好的,但消極的、錯誤的甚至腐朽的文化因素也存在於其中。
一是價值觀念錯位。一方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盛行;另一方面,受價值相對主義、價值虛無主義的影響,使得當今中國的事業單位文化存在著「重肉體不重靈魂」的現象,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都有一定市場,在某些層次的人群中還有較大市場,如貪污、行賄、受賄、講排場等。
二是嘲弄理想,否定崇高,解構普遍價值。本來,從人的生命存在本質出發,文化必然包含著兩種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品格,即世俗性品格和超越性品格。文化的世俗性品格可理解為文化的如下品格特徵,即肯定現世生活,力求從現世生活本身尋求其合理性與合法性依據,而文化的超越性品格則意味著一種文化不簡單地迎合現世生活,而是與現世生活保持一種自覺的疏離;它關注生命的永恆存在和終極意義,力求提供一種供人棲息的終極的安身立命之所。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本身正是歷史的「世俗基礎」。就這一點而言,現世生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並不需要從它自身之外去得到說明。但是,立足於現世生活來闡釋生命存在意義的立場,是以迴避對生命之終極歸宿的思考為前提的,它不直面生命的另一面即死亡,從而將個體生命的悲劇意識淡化了。然而在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世俗性的一面被大大強化而超越性的一面則大大弱化了,這就導致了人們只關注當下的、個體性的利益追求,而忽略了未來的理想提升,嘲弄理想、否定神聖與崇高,解構普遍價值,成為當今中國事業單位文化中的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4]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並且強調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踐行核心價值觀,實現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的健康科學發展。在事業單位文化的宣傳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於規范事業單位職工的價值觀念,讓和諧替代事業單位的不良風氣,營造「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有利氛圍,要讓事業單位職工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建設我們和諧的精神家園。事業單位在傳承文明、公益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事業單位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戰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首先,以「和諧」為主導價值,決定了事業單位發展的方向;其次,以「平等」為普適價值,在構建和諧事業單位的進程中,使事業單位文化建設具有共同的理念;最後,以「公益服務」為基本價值,為事業單位精神文化提供廣泛的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唯物史觀與認識論、價值觀與實踐論的有機統一。在事業單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但符合事業單位文化的發展需要,而且符合事業單位職工思想道德觀念轉變的需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事業單位的主流意識形態,這將為我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是引領社會進步創新的精神旗幟。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構建體系、達到共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納入黨政領導班子的重要議事議程,常抓不懈,形成長效機制。
文化從上面來到下面去,要達到心與心之間的溝通與共識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建議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的組織體系,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制訂並發布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完成對文化核心理念、文化理念、執行理念的提煉,並形成對其內涵的闡釋,使職工通過對事業單位文化認識、認知、認同,達到共鳴於心。[5]
2.踐行理念、強化調查、深入研究、推進實施。事業單位能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提高職工思想政治素質,主要的問題是領導者自己是否懂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突出文化對制度的引導和規范,推進文化與制度匹配,持續優化事業單位競聘用人制度,進一步優化人員結構,實現人崗薪匹配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幹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對文化建設體系的整體實施狀況作出階段性總結,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要結合單位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完善、創新。
3.注重總結、加強宣傳、相互借鑒、共同提升。事業單位的理念工作者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高度抽象的社會思潮轉化成體現中國特色,大眾接受的話語表達方式,要將工作中積累的經驗進行認真梳理、總結,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推廣,形成強大的宣傳合力和濃厚的輿論氛圍,使其他單位或個人在親身體驗與氛圍感染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認同並轉化為自覺行動。
五、結語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進取的思想品格和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價值體系中居於主導和支配的地位,具有服務經濟、服務政治和服務社會的三大責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不是強制,更不是思想文化上的專制,而是當代文化領域中處理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之間關系的一種獨特方式,其特點是和平、平等、協商與對話。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事業單位文化建設是充分發揮事業單位公益服務的根本。

8. 機構養老項目建設的背景與意義

新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從50年代初建立和發展的,其面對的主要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部分內容還涉及到城鎮居民。

1951年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簡稱勞保條例)。條例對保險費的徵集及管理和支配、保險項目及標准、保險實施范圍、執行和監督都進行了明確規定。條例規定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由財政支付、財政部和人事部管理。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由企業支付、全國總工會管理。由於當時達到退休條件的老人很少,繳費率(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占月工資的比例)僅為 3%,養老金工資替代率(相當於某基期職工工資的比例)為50%~70%。後來對條例進行了修改,擴大了實施范圍,提高了若干待遇,但基本格局一直保持到60年代。

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勞動保險制度是以單獨的法規確立的。1955年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處理暫行辦法》等4個文件,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社會保險與企業職工根據上述條例享受的大體相同。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醫療保險制度也是在50年代建立的。1952年公布的《國家工作人員公費醫療預防實施辦法》、《各級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在患病期間待遇暫行辦法的規定》,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得到了較好的醫療保障,其醫療保險的范圍比《勞保條例》較廣,待遇也稍優厚。此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險也有相應的完善。到60年代中期,中國已經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一套社會保障制度,在保障職工基本生活、醫療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保障制度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社會保險工作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社會保險金的徵集管理和調劑使用制度被停止,國營企業一律停止提取勞動保險金,退休金、醫療費和其他勞保開支改在營業外列支,使社會保險變成了「企業保險」。不但使職工失去了保障,也給負擔過重的企業的經營發展施加了沉重的壓力。

在「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開始恢復和重建。1978年《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頒布,對從事危險工作的工人退休條件有所放寬,鼓勵提前退休。養老金替代率提高到 60%~75%。繳費率從1978年的2.8%增加到1985年的10.6%。

到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社會保障系統。由企業負責資金的籌集、發放和管理,屬典型的受益基準制,保障水平較高,其覆蓋面主要是國有企業。

值得指出的是,直到90年代中期,改革主要針對企業職工養老制度和公費醫療制度進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變化不大。

隨著國民經濟體制的變化,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已成必然。各地進行了大量的試點,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相關的理論研究和策略探討也為新體制的設計提供了可貴的意見。

1986年《國務院關於發布改革勞動制度四個規定的通知》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范圍擴大到勞動合同制工人,其費用來源是企業和個人繳費,企業繳費率15%(包括醫療、喪葬、撫恤等),個人交納標准工資的3%以下,並開始在縣、市級實行統籌。1991年全國96%的市縣實行了養老保險統籌,標志著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中國部分地區在社會保障改革方面走在前面,一些國有企業在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方面從80年代初已經試行社會統籌的方法,一些地區已經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如上海市的養老保險改革始於1993年,現在已覆蓋了國營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機關事業單位,覆蓋面達到97%(上海市勞動局,1997)。

一些行業的養老保險改革也已經啟動,如煤炭行業從1995年起,開展省級統籌,1996年實行全國全行業統籌調劑。煤炭行業進入統籌的有286家企業,在冊職工327萬人,離退休人員120萬人,養老金占工資總額的29%,是全國第一困難行業。實行統帳結合後,退休人員能夠按時足額領到養老金,維持了社會穩定,對在職職工而言,解決了後顧之憂,提高了生產積極性。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有力地保證和促進了企業改革(朱登山 1996)。

根據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建議》,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本世紀末,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公平和效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管理體制集中統一、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建立起適用於各類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統一制度、統一標准、統一管理、統一調劑使用資金的社會保險制度。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進入90年代以後把在全國建立統一的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放在優先位置。1991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改革的決定》,1993年國務院發布了《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規定》,1994年國家體改委發布了《關於職工醫療制度改革的試點意見》。

9. 什麼是文化建設目標

文化建設就是發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活動。它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
文化建設目標就是指文化建設的方向和目的

閱讀全文

與事業編養老文化建設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交養老保險比例是多少 瀏覽:665
15年剛退休的老師退休工資 瀏覽:918
寶雞市敬老院價格 瀏覽:822
政府辦的老年大學適合社會嗎 瀏覽:74
2019年江陰市退休金計算公式 瀏覽:303
養老院慰問老人文章 瀏覽:998
慈溪市補繳養老金 瀏覽:80
孩子一直沒有體檢過怎麼辦 瀏覽:74
爹媽都不孝敬男人 瀏覽:813
我父母的關系用英語怎麼翻譯 瀏覽:506
老年人買電動汽車需要哪些手續 瀏覽:972
餐飲部門體檢是些什麼項目 瀏覽:325
孝順這兩個字含義 瀏覽:84
中國高校教授多少歲退休年齡 瀏覽:700
2015年退休年齡時間表 瀏覽:712
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結果怎麼看 瀏覽:858
老年人帶金子的好處 瀏覽:611
社區工作者體檢合格後多少天到崗 瀏覽:296
乳腺癌早期體檢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瀏覽:430
冬天長壽花開過之後怎麼處理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