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是想表達什麼意思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還有下一句,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
沒有經歷別人的痛苦,是沒有什麼感同身受的,這個時候就不要去勸人家要寬容,要退一步。可能我們了解到的只是表層的東西,所以沒資格勸人家「善」。
百因必有果,一個人之所以會對某些人產生仇恨,一定是自己的心長期受到委屈。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他人。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才是明智的。
⑵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的意思
意思說一個人能力不夠就不要背負太重的擔子;說話沒分量,又不能切中要害就不要勸說別人;不是那麼富有就不要學別人一樣奢侈;遭受災難的時候不要去尋求親友的幫助。
比如說,對於孩子,知道還小,不能給他負擔太重的貨物,怕把孩子給壓壞了。對於成人,雖然有力氣,也要量力而行,不要負擔超過自己承受范圍內的貨物,免得把腰給閃了,甚至於會出危險。
「言輕」二字有三種解釋,一個是經常說話不算數的人,這種人的話是沒幾個人相信的;
第二種是你的身份沒有份量,人微言輕,你就免開尊口吧,也是給你自己留個面子,識趣一點;
第三是要勸導別人需要自己頭腦清晰,對事物的分析比較透徹,語出驚人,點中要害,這樣才能使人信服,使對方相信你而聽你說的規勸。
⑶ 沒錢莫入眾 言輕莫勸人 待到成功後 把酒言初心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在人窮困潦倒的時候,不要隨便加入別人。說話沒分量的時候,不要勸解別人。等到你真正成功的時候,再喝著酒說說你當初的想法。
出自:周希陶[明代]《增廣賢文》。
原文: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釋義:在沒有足夠的能力的時候,就不要做不該做的事,在自己說話分量輕的時候不要勸人,沒有錢的時候不要和眾人一樣花費,遇難的時候不要去尋找自己的親戚。
(3)莫勸人跑步除非你養老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力微休負重」。這句話是勸人量力而行,沒有那麼大的力氣,就不要逞強。做事也是一樣,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有人能耐大,有人沒什麼能耐。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要先考慮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事,如果沒有,最好還是放棄,讓專業的人來,切忌好高騖遠。
「言輕莫勸人」。人微言輕,人說的話有沒有分量是與這個人的社會地位有關。如果沒有一定的地位,說法自然沒有什麼分量,即使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也要看對方願不願意聽。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清代民間創作的結晶。
⑷ 農村俗語「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有理嗎
這句話是非常有理的,當一個人的地位低下的時候,你說的話別人是不會重視的。而且當你沒有錢的時候,你想入一個圈子也是非常困難的。畢竟你的水平決定了你社交圈子的水平,如果你水平不夠也是沒辦法進入該圈子的。
所以農村俗語“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話,更好提醒了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加入更高層次的圈子。也提醒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畢竟人只有不斷自省,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
⑸ 沒錢莫入眾 言輕莫勸人 什麼意思
「無錢莫入眾」的意思是沒錢的時候,千萬不要在人群里晃來晃去,因為沒人看得起,反而認為你礙眼。相反,有錢人隨便說句話,沒有什麼道理的也被奉為哲理,有錢人一個小動作被認為是有錢人的特質,而沒有錢的人,一個很好的舉止,都會被人認為窮酸。
「言輕莫勸人」,言就是講話的意思,在古代言論是跟地位有關的,有什麼樣的地位就能講什麼樣的話。如果一個人地位不高,還大放厥詞的話,只會令人疏遠,令人討厭。而且別人會認為你自己都混成這個樣子,還怎麼勸人呢?
其實還有後兩句「待到成功時,把酒話初心」,這句話不難理解,對應前句的話,就是說,很多沒錢地位又低的人,其實說的話都是正確的,但是別人不聽。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變的成功了,才有發言權了,這時候才能把自己的不容易起傾訴出來。
通過這句詩,我們可以看出,人與人的理解很重要。同時,位卑言輕的人不一定沒有學識和才能,只不過人們的主觀意識是不接受他們的。因此,通過這句詩得出一定的啟示。一是聰明的人是能接受不同人的意見的,二是,位卑言輕的人也需要用實力證明自己。
注意事項(望採納,謝謝!)
不要攀附富人
不要小看窮人
⑹ 「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大度」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認同這句話嗎?
意思是說: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沒有經歷別人的經歷,你不了解別人的感受,就不要盲目勸別人大度、包容和善良。否則,你不是蠢就是壞。
這句話看似非常有道理,也迎合了多數人的心理。
但是,怕的就是,「真理」被濫用。
無論一個人做出了多麼違背「公序良俗」的事情,乃至侵害他人的言行,他都可以拿出這句話來: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意思就是:別管我,你沒資格。
但是,在「是非原則」問題上,「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可能就不適用、乃至不準確了。
輿論環境,本來就有「道德監督」的作用,而這句話就否定了輿論的監督作用。
它讓「壞人」肆無忌憚,讓道德監督則變成了「道德綁架」,因為:誰都沒資格。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風氣」會走向何處呢?
所以,即便這句話是不可辯駁的真理,它依然需要在「特定情境下」,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不能辯證地解讀真理,濫用所謂的「道理」,也是一種謬誤。
畢竟,也有時,愛與寬容、善良和溫暖,才是世上最強大的力量,它帶你走出困境,脫離苦海,擺脫厄運。誰說勸你善良的人,他一定「不是蠢就是壞」呢?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
人,到底要不要善,就讓時間,告訴我們答案。
⑺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代表什麼意思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的意思是沒有經歷過別人經歷過的痛苦,就不要無根據的發言勸他人大度。
生活中,最怕這種自以為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勸別人善良的人,總有那麼一些人,最擅長慷他人之慨,表達自己的慈悲。遇到沖突,不分青紅皂白,就一味地勸說別人要寬容一點,不要計較太多,而從未真正考慮過當事人的感受。這種慈悲,不是發自內心的善良,而是一種「偽善」。
(7)莫勸人跑步除非你養老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善良,人人向上提升為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為良。合起來,善良的意思是,人人具備的、向上提升的本質本性。
人在自我向上提升、自我完善的過程當中,必定利於他人、利於眾生而被眾口所贊頌,立成品;此同時,其若自願捨去其品積累所得(功、名、利、祿等)的回報、反饋社會,即積累成德。此品德,是人遵循自己本心本性中善的方向與良的能力,而得的綜合體現。
如果,具有善之心而缺乏良之行,即為偽善;具有良之判斷而不行善之方向,是為假善以莠,不足取。
⑻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沒有經過他所經歷的,所以你就不要勸他的一些行為做事。因為你根本不懂他所經歷了什麼。
從出生那一刻起,每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就存在巨大差異,而在成長過程當中,每個人的經歷也都有所不同。我們所擁有的價值觀念和是非觀念,只能代表我們自己。
你永遠不知道他人經歷過什麼,不要輕易干涉別人的生活。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總是聽到很多勸人向善的話,「男人應該大度一些」,「女人應該溫柔一點」,「別總是這么小肚雞腸」,類似的話語,生活中真的很常見。可是說這些話的人,卻從沒有去問過別人經歷過什麼。
這其實非常不好,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判別人的生活,本就不是一件讓人喜歡的事,又從個人觀點出發要求別人去做些什麼,這更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應該有的想法。
我們沒有經歷過他人曾經生活中的苦難,也就無法體會別人的心情。這些人在勸他人要善良時,或許從未想過自己也應該更善良一些。
⑼ 莫勸人向善,未嘗他人苦下兩句是什麼意思
全句是: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經他苦,未必有他善。
意思是: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就不要勸別人善良,如果你經歷了別人的痛苦,不一定有別人做的善良。
這世界永遠沒有感同身受,又有冷暖自知,刀子插在誰的身上,誰才會感受到痛。別人看見的只是表面,永遠不會感覺到內在的情緒,所以沒有切切實實經歷過別人的人生,永遠不要妄圖去指責和批判。
一個人只有切切實實經歷某一些事情之後,才能體會到當事人的內心矛盾和復雜的情感狀態,除了他本人之外,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去評判對錯。
所有人的生活都有不容易的地方,我們必須理解,而不是諷刺。 善良,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別人的溫暖。在冰冷的世界裡,創造溫暖的人,願意為他人撐傘,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