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沒有退休制度的古代,公務員退休時候是如何養老的
我們上班的時候,經常感嘆,還要艱苦奮斗30年,才能退休,都覺得自己很苦逼。現在法律對退休都有明確的年齡規定,而我們經常看到古人到了70-80歲了,還在崗位上。
那古人有沒有退休制度呢,他們退休後的待遇又是怎樣的呢?
客觀條件強制退休
古代有丁憂制度,父母去世,按理需要回家守孝3年,有的人守孝後還會回來繼續當官,而有的人就直接退休了。如蘇洵、劉墉、紀曉嵐,都曾有守孝3年後繼續當官的經歷。
也有的官員身體質量實在太差,不能擔負職責,會以身體差為由,申請退休,當然也會有不少老臣以此為借口,申請退休。
❷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什麼要還鄉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中國古代的官員都有告老還鄉養老的傳統,古代的官員退休後,都會向皇帝請求告老還鄉,回到自己的家鄉養老。這與現代人的養老方式完全不同,現代人一般長期在城市生活後,退休之後很少會回到自己的老家安度晚年。為什麼古代的官員都喜歡回到家鄉養老,而不喜歡在自己就任的地方養老呢?
因此,對於古代在京為官的官員來說,京城是天子腳下,同時也是一個是非之地,退休後遠離權力的中心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自己的安全。同時,中國古人歷來都有落地為根的觀念,退休之後都希望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養老。以上就是為什麼官員退休之後都希望能夠回到家鄉養老的原因。
❸ 古代官員退休的生活是怎樣的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的朝代都是重文輕武的,文人在古代的時候地位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隨著科舉制度的流行,很多的文人進入了仕途,在朝堂上任職。但是官員們也有退休的時候,他們退休後的生活也是比較多樣的。其中大部分官員退休後會不問世事,頤養天年,修身養性;也有的退休官員會去研究不同領域的事物,也會寫一些書之類的。
官員們在退休都會受到不一樣的待遇和補助,再加上他們之前的積蓄,其實他們的物質生活是不用過於擔心的。退休的官員也會修建自己的園林。總之,古代退休官員的生活是非常豐富的,只要心不老,他們都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❹ 中國古代官員退休後有何待遇
明朝起,將退休年齡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滿六十歲,就鼓勵退休。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明代的開國功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後,於洪武四年,未滿60歲時就告老還鄉。中央官員退休後享受半俸,一般情況下不給退休官員發退休金,家裡實在太窮的話,根據個人申請,「有司月給米二石,終其身」。 清朝官員退休年齡也為六十歲,如果沒有年滿六十歲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沒有俸祿的,而滿六十歲又有世職的可以拿半俸,但對那些有特殊功績的官員,如打仗負傷者,則全數發給。 對於中國古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養老制度是以家庭養老為主,一家之內,晚輩負有不可推脫的養老義務,而國家也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主要是減免老人及其子孫的賦稅(向國家繳納一定的錢物)和徭役(為國家提供一定期限的無償勞動)。國家甚至還通過授官賜爵、賞賜財物以確保老人安享晚年。
❺ 古代官員退休後,有沒有養老金
在現代國家中,公務員退休之後自然會有退休金。現代中的公務員就相當於古代中的朝廷官員。人們可能就會產生好奇了,古代官員在他們辭官還鄉之後,他們有沒有養老金呢?很明顯古代官員在他們告老還鄉之後是沒有養老金的。
古代官員在告老還鄉之後雖然沒有俸祿,但是他憑借自己的名氣以及自己有的積蓄也能夠把剩下的日子過的十分滋潤。
❻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怎麼辦
退休一詞,始見於唐宋文籍。 唐代散文家韓愈《復志賦序》:「退休於居,作《復志賦》。」《宋史·韓贄傳》:「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何謂退休?依古代而言,即是辭官於朝,退閑於家,頤養晚年之意。需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古代的退休」僅限於官吏,常見的稱謂有致仕、致事、致政等。退休制度是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退休發軔於何時誠難稽考。但到周代,隨著奴隸制官僚制度的完善,與之配套的各級官吏的退休年齡和善後問題已納入行政管理的范圍。
關於退休年齡。《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事。」又說:「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尚書大傳》也說:「大夫七十而致事,老於鄉里。」為何規定退休年齡為七十?《白虎通·致仕》作了解釋:「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一句話,人至七十,老而衰,不便在官場趨走辦事了。
關於官吏退休後的待遇。首先稱謂有別,據《禮記》記載:卿大夫致仕曰「國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其次是待遇不同。周公致政成王後,成王使居洛邑,享受最高的禮遇。《周禮·王制》說:「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周代退休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削除了官吏終身制,保持了統治政權的生氣。官吏退休後,國家為保證其特權,令其按級領取俸祿,使退職者老有所養,老有所安,又使在職者無後顧之憂。它有利於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筆者認為,周代已開始奠定以後數千年退休制度的基礎。
周以後的封建王朝基本沿襲了周代的退休制度,不過在形式上各有差異。
漢興,官員欲致仕,須申請,說明緣由。致仕有兩種:一為老,二為病。告老告病,皆卑稱「乞骸骨」。但有以下幾種情況,值得注意:第一,有憤而致仕者。如呂太後,「陽遷(王)陵為帝太傅,實奪之相權,陵怒,謝病免,杜門竟不朝請。」第二,有退而復用者。如漢文帝即位後,周勃謝請歸相印,上許之。陳平死後,又令出山。第三,勸留。如延平元年(前106年),張禹「數上疾乞身」,帝遣人問疾送葯,強留。第四,致仕年齡無定製。如靈帝即位時,胡廣年已
八十,仍代為太傅,老死任上。以上幾點,均以利於皇權為前提,反映了漢官致仕自願但不自由的趨向。
到了唐朝,隨著階級基礎的擴大,退休制度作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其特點是:(1)致仕年齡較靈活。「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若精旺力盛,勝任職守,亦可緩退。「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厘務。」(2)致仕手續簡便,只要造冊上報即可。「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由省奏聞。」(3)對致仕官員舉行歡送儀式,敲鑼打鼓,送歸老家,很有人情味。「開元五年十月敕,致仕應請物令所由送至宅。」(4)致仕官享受優厚待遇。首先在政治上,三品以上官致仕後,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參與國事決策。其次在經濟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勛受皇帝特恩,可給全薪退休。六品以下,則賜口分田養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領薪侍養。「致仕官子弟無京官者,其在外者,聽一人停官侍養。」總之,唐王朝在退休制度上,其政策規定較漢要完備得多。
兩宋時期,退休制度又有新的規定。宋制,文官年滿七十為致仕之期,武臣可延長十歲。若自願亦可提前致仕。但少數元老大臣,不在此限。兩宋對退休官員的安置和待遇,優厚備至,無以復加。其特點:第一,宋神宗前,官員致仕皆解除原任官職,神宗以後,允許帶職致仕。官員致仕後,仍可加銜晉級,參與朝政,實處「半退」狀態。第二,宋官致仕時,皆升轉一官。第三,依據退休官的品級,其子孫可「蔭補」一定的官職。但中級官員如蔭補子弟,即不能轉官,稱「守本官致仕」。宋朝開創了老子退休、兒子頂職的先河。第四,從宋真宗起,職事官致仕後,食半俸,立有戰功者,部分食全俸。第五,有些官吏名義上退休,實際上又安排了其它名譽職務,令領職務俸祿(全俸)。此種「退居第二線」的官,稱「祠祿官」。有些官吏告退後,安置於台閣,令寫碑修書,撰國史,「卒老於文字之間」。有些官吏致仕後,因工作需要,朝廷又特命復出任職,時稱「落致仕」。趙宋王朝政府機構龐雜,冗員遍布,其症結何在?我們從其退休制度上即可窺見一斑。
明清之際,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對退休制度十分重視。關於退休年齡,洪武元年(1368年)規定:「凡內外官員年七十者,聽令致仕,其有特旨選用者,不拘此例。」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給以誥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歲令致仕。武官則不然,副將以下,年滿六十,概予罷。低級武官,退休更早,參將五十四,游擊五十一,都司守備四十八,千總、把總四十五。一句話,武官官職愈低,退休愈早。明清以後,破除古制,將退休年齡提前10年以上,且帶有強制性,是明清兩代高度集權政治所致,客觀上也比較合乎實際。故六十歲退休,相沿至今。
關於退休後的待遇,一是政治上,明初規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現職任滿三年而無大過者,可升一等致仕。明中葉改為升一級或二級,而後致仕,若有過而不稱職者,以原級致仕。致仕官在禮儀上受尊重,在宴會、祭祀等活動中,仍享有該品的禮遇。二是退休金,明初規定,致仕官食原俸,旋取消。後又規定致仕官一般不領取俸祿,但享受本品豁免賦役的權力。若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清朝,基本維系明制。
❼ 古代官員們退休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古代官員卸下職務的時候,難免會在心裡回顧自己幾十年的事業:年少時的宏圖大志是否已經實現,自己拯救了多少蒼生抑或是否兼濟了天下?早年夢想得到的榮耀、享受和愛情,是否都品嘗了它們的滋味?那些青春的熱望、那些幼稚的猜想,是否還會閃過蒼老的腦海?
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退休意味著一個人事業的正式終結,他將進入人生的最後階段。從生活保障上來說,古代官員尤其是明清以後的官員,晚景都比較不錯。朝廷會有正式的退休待遇,同時他們在任期間積蓄的各種灰色收入也足以保障他們過上一個安逸的晚年。
古代官員有「致仕懸車」的做法,既然退休了,就安享晚年,不出來打拚了。漢元帝時的御史大夫薛廣德退休,坐著皇帝賞賜的車子回到家後,就把「安車」(高級轎車)掛了起來,表示自己退隱江湖,不再出山了。這也是一種榮譽展示,那是皇帝賞賜的高級轎車啊!
北宋退休的宰相、鄭國公富弼,享有很高的聲望,退休後幾乎不見任何人,不給任何人關說、辦事。他說:凡待人無貴賤賢愚,禮貌當如一。我當官數十年,親友故舊很多,如果見這個不見那個,「非均一之道」;如果都見,則我的身體又吃不消。他想外出散心,就自己騎毛驢,沒有僕從跟隨。有一次外出,半路上遇到一個現官的車隊,富老躲避不及,又沒有及時下驢,被前面開路的隸卒呵斥:你是誰呀?沒看見我們首長的車?富弼一邊打驢一邊躲避說:富弼。隸卒告訴了官員,官員立刻慌忙下轎,給老領導請安。富弼一邊給驢加鞭,一邊說:好了好了,你們走吧。
南宋詩人楊萬里一生當官,但很不順利,在他去世前15年,都是退休在家的。楊萬里在一個地方當官,卸任前,檢索行囊,發現居然積攢了一些俸祿,也不多,「僅萬緡」。他認為在一個地方當官,走的時候還拿這么多錢是很可恥的,「留庫中,棄之而歸。」他的夫人羅氏,年過七十,大冬天還每天早上起床,先給家裡的僕人們做飯,讓他們吃飽了,手足俱暖,再去幹活。楊萬里的兒子楊長儒,繼承了父親清介的脾性,他曾任廣州經略,用自己的工資七千緡,給貧窮的租戶交了租稅,退休後,什麼也不帶走。後來有別的官員經過楊家,怎麼也想不到,父子兩代為官,再清苦也想像不到楊家「采椽土階,如田舍翁。」
歷史上的官員,文化素養普遍較高,退休後,常常著書立說,傳播文化。當然,也有好多退休官員依然關心政事,積極發揮「余熱」。
東漢桓帝延禧九年(166年),部長級高官杜密告老還鄉。但他常常到地方官府里談事情,說東道西。同鄉還有個官員叫劉勝,退休後,就不問官場之事,「閉門掃軌,無所干及」。
地方長官很煩杜密,就委婉地對杜密說:「現在,朝里的公卿大夫們都誇贊劉勝是個清廉高潔的人啊!」杜密一聽就明白了,回答說:
「劉勝是朝廷大官,受到你們地方官員的禮遇,但是,他明知是好事、好人卻不表揚、推薦,聽到不好的事情也一言不發。為了保護自己,形同寒蟬,這是罪過啊!而我只要發現人才和好的行為,就一定會向你這個父母官匯報,見到違反道義、喪失節操的不良之士,我也會毫不猶豫地糾正,使得你能做到賞罰都很公正。你想,你美好聲名鵲起,不是也有我的一點微小作用么?」
《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十三記載,後周世宗柴榮的親爹柴守禮從光祿卿的位置退休後,被幾個高官的老父親圍繞著,形成了一個叫「十阿父」的小圈子,「恃勢恣橫,洛陽人畏之」,即使殺了人,照樣逍遙法外。
蘇轍的《龍川別志》載,八王趙德芳因病退休後,皇帝去看望他時,八王爺問:「叔叔我很長時間沒見到皇帝了,現在是誰當宰相啊?」皇帝說:「是晏殊。」王爺說:「這個人名字在圖讖里,怎麼能用他當宰相呢?」皇帝回去就找了個茬兒,撤銷了晏殊的宰相職務。
但從史料來看,史上絕大多數官員退休後,都是優游林下、安享晚年的。
北宋的開國功臣石守信晚年信奉佛教,修行不止;另一個開國大將韓重斌也信奉佛教,晚年還在河南安陽組織民工修建寺院。他們這么做自然是為了「積功德」,以求好的結果。不過,佛教的因果報應來得畢竟太緩慢了,無法惠及今生今世。而退休官員在老邁之年,難免生老病死,於是就有一些退休官僚迷信道教,希望能夠在當下就長生不老。比如,宋太祖時的宰相趙普晚年信道,臨死前的一天還去道觀祈禱;宋真宗年間的節度使張永德晚年傾盡家產,延請道士跟自己一起修煉,希望延年益壽。求仙問道在宋朝比較興盛,宋朝的徐鉉就在詩中寫道:「化劍津頭尋故老,同亭會上問仙卿。」可見,當時官員退休以後醉心宗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股風氣延續到了明清。顧炎武就認為明末清初的社會風氣是:「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仙。」
唐朝唐朝大小官員退休,這可是一件大事,政府還要專門為退休的官員舉行一個歡送儀式,那場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專門給你搞一個大派對,父老鄉親都知道您這叫榮歸故里。但是唐朝有一點卻比較摳,唐朝官員退休是沒有退休金的,只能得到一定數量的田地進行養老。
遼代對退休官員的福利就很實在,他當時就規定年齡大了,不僅要增加薪水,保證衣食無憂,還有授予榮譽性的官爵或者爵位以示尊重,身體有病怎麼辦呢?國家給派官醫隨時救治,那就是個人的保健醫生啊,這待遇不錯吧。還有明朝,明朝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以按現職退休,四品以下的官員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升一級退休。到了明朝中期,業績特別突出的人可以連升兩級,而且能退休之後還可以參加宮廷舉辦的這個宴會呀祭祀的活動。
明朝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徐泰時因為遭人忌恨,被勒令退休。徐泰時回到家鄉蘇州閶門外下塘花步里,營建了私家園林,這就是現在赫赫有名的留園。同為蘇州名園的退思園則是清朝光緒年間曾在安徽做道台的任蘭生被彈劾後,回鄉歸里,在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間(1885―1887年)修建的。他給園子取名為「退思」,意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的含義。
古代多數官員文化水平較高,其中不少人喜歡讀書、寫作。這些人是古代作家隊伍的主力軍,也是學術研究的主要力量。唐宋之後,官員的私人著述幾乎都是在退休的時候寫成的。比如《歸田園居》《歸潛記》等名字,一看就是退休官員寫的。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大臣徐階退休以後就著作頗豐,有《經世堂集》26卷、《少湖文集》10卷,另編有《岳廟集》刊行於世。同樣,明朝的徐光啟主動退休後在天津購買土地,開始種植水稻、花卉、葯材等,從事農業科學的實驗,他還經常往來於田間地頭收集華北地區的農業經驗,後來寫成了《農政全書》。
總的來說對於古代退休的官員來講,其實他們挺值的,什麼大風大浪也都經過了,大世面也見過了,人生也稱得上是圓滿了。
❽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都是怎麼養老的怎樣才能告老還鄉
看古裝劇,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告老還鄉」。
古代的官員老了,都能「告老還鄉」?那可不一定。
更進一步說,「告老還鄉」就等於可以頤養天年嗎?那也不一定,而且可能凶多吉少。
而對於京城的皇帝來說,最怕的是一些致仕的官員,利用自己舊有的關系網路和朝廷給予的權勢,以另一種心態繼續發揮「余熱」,對地方政務施加影響、徇私舞弊,擾亂朝廷的統治秩序。
於是,針對已經致仕官員的監管措施,也就愈加嚴密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規定致仕官員回鄉後,必須到地方官府登記備案,名義上是方便慰問,實際上是便於地方對其進行監管。
二是要求地方官府對致仕的官員嚴加管理,他們平時的書信往來、交友情況,都要被記錄在案,而如其有違法行為,更要及時上奏朝廷加以處置。
三是朝廷特使們的「特殊關懷」。如果朝廷擔心致仕官員與地方勾結,不能讓真實情況上達天聽,還會派出特使進行監督巡查。
如明初時期,吏部尚書吳琳退休後,朱元璋專門派使者到其家鄉暗訪。在聽說吳琳沒有一點架子,甚至被田間老農直呼其名後,朱元璋這才如釋重負,嘉獎吳琳的優良品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時代,致仕官員雖然身已退,但他們仍然要活在君王的意志之下。
❾ 辭官回鄉的古代官員是怎麼維持自己生活的
從這些文字記載來看,古代官員正常退休的年齡在七十歲。從這一點來看,古代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似乎對官員還不錯,還允許朝廷官員退休。然而細細思考,便知道這樣的規定實在是太「過分」了。
因為古代封建社會生活水平比較落後,醫療環境極差等緣故,以至於通常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也就是說,古代人能夠活到七十歲那是相當稀少的。所以說,古代統治者定下的「七十而致事」實在是有些「多此一舉」了。當然,也許那些統治者也知道這個關竅,於是自古以來便有一個約定成俗的規定,那便是官員可以主動請辭。
結語:
古代官員任職的時候,一般都有迴避原則。也就是說,官員不許在原籍或者有產業的地方擔任官職。因此不論官員在哪裡任職,必然會被安排到條件優越的官邸以供官員和家屬居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辭官退休,官邸就必須出讓出來,讓給繼任者居住。在南宋的時候,更有一個規定,說是官員辭官之後,不僅要將官邸讓出來,還要在三年內不得在任職地居住。正因如此,古代官員辭官之後,就必須回鄉了。
❿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不在京城養老
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規劃,可以說,人們很少能夠遇到和自己對未來設想一模一樣的人。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喜好不同,收入有差異,結合具體的實際,人們都傾向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生活。關於養老,相信每一個人都進行過想像。或是繁華的都市,或是清幽的小院,或是溫馨的寵物,或是熱鬧的家人,不同的方式都有人喜愛。
留在京城養老的人只是少數,因為確實不怎麼好。首先京城的物價極高,除非自身擁有很多資產和收入的人,否則在京城根本生活不下去。再加上退休後便遠離了權力,身為平民很容易被欺負,再加上年歲漸長,若不趁著年輕的時候回到故鄉,以後再想回去便很難了。
可以說,古代的官員們喜歡在退休後回到自己的家鄉養老,而不待在京城,背後又十分復雜的原因。當時的環境和局勢,人們回到家鄉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也恰好符合人們的內心所向和民族心理。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是人們的自由,無高低優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