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能自理的五保户能去养老院吗
法律分析:国家性质的。可以考虑。民办的不行。贫困地区的敬老院,集体组织供给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补助。敬老院的宗旨是敬老养老,把安排好老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敬老院经常组织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有的乡镇把敬老院办成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为乡、镇社区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
法律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第十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⑵ 农村的五保户,老了之后生活不能自理,又没有钱请保姆,该怎么办
可以由村委会将这些五保户送到养老院里面进行养老。而且五保户在养老院里面进行养老的过程中,一般也会拥有比较不错的生活待遇。
我们都知道农村里面的五保户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孤单的。特别是五保户在进入老年状态之后,会因为没有人照顾的原因,让人觉得这种五保户特别需要帮助。所以都会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给予五保户最大的帮助。
我个人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所生活的社会都是充满关爱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帮助自己身边五保户的老人。因为拖着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善良,而且也可以让五保户的生活水平进行提高。
⑶ 五保户生活不能自理,该怎么办啊
一般五保户生活不能自理的,如果没有监护人,可以请村民帮忙照料,签订抚养遗赠协议;如果实在没有人照料的,只能送到地方的集中供养机构,如养老院等进行照料。
所谓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
"五保户"常见于我国的农村地区,这种制度的设立体现了我国法律保护老人和儿童的一贯原则,是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对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五保对象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抚养义务人,但是抚养义务人无抚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人,无生活来源的。老年、残疾、未满16周岁的村民。
法定扶养义务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规定负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
五保对象的确定:应当由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镇政府批准,发给《五保供养证书》,凭《五保供养证书》享受五保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