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农村城镇化,没有了土地的农村老人,住楼房用何养老
随着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这已经是个社会问题了,尤其是农村老人,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农民的付出与回报严重的不成正比,农民为我国的各方面发展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国家实行城镇化城市化都没有问题,农民都是支持的,关键是农民老了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子女赡养是一方面的,政府的应该建立养老康养中心集中照顾他们。老百姓要求不高只要能吃饱住暖病有所医就满足了,但愿不要再出现因付不起医药费而无助回家的现象。
⑵ 离家(农村)几十年的一些人,老了为什么喜欢回农村修房养老怎么看待
落叶归根这个问题始终深深的围绕着我们的心中。
如果农村里面还有土地还能够回去农村,那么这种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回到农村里面养老或者休养生息。
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复古怀念的情怀。毕竟这个情怀呢,对于农村里面的人生存的影响,影响着人们提及落叶归根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因为在外漂泊大家都有过在外漂泊的经历,永远都没有比得上家乡,给予自己生活的安逸踏实的那种感觉。
⑶ 农村老年人如何养老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主要有以下几种养老方式:
1、家庭养老
这是我国农村最主要、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孝”的集中体现,它具有其它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其它养老方式取代,仍然是我们主流养老方式。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正受家庭规模缩小、人口流动、失地、老龄化等因素的挑战,目前这种养老方式的质量有下降的趋势。
2、集体养老
这是一种在农村很常见的养老方式,它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其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是适合这种养老方式的,只是农村老年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人,并不能成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主要形式。
3、养老保险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也是一种好的养老制度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储蓄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只有少部分的农村老年人采用,他们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村居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需要时用。
拓展资料:
养老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家庭的养老功能强大,家庭和单位合力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资源得到很好的发挥,尽管资源有限,但各尽其力。在农村,政府和集体合力为“五保”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而其他农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时需要求助亲戚和邻里来照顾。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在养老服务领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消失了,单位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少了。很多企业在转轨后,职工已经完全失去了享受单位福利待遇的机会,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迄今为止,依靠单位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区和企业以及各种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原有的养老服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为适应时代要求,重构养老服务体系、制度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