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互助性养老
互助性养老的基本理念,就是由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由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照顾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以此完成养老服务的代际传递。因此,互助性养老可以发挥老年群体自身的优势,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医疗健康和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需求,是老年群体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有益尝试。在我国目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的前提下,互助性养老凭借其灵活新颖、操作性强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当前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不足,缓解了我国的养老压力。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互助性养老在具体的实践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互助性养老的核心逻辑在于“集中居住,抱团取暖”,但个体的能力有限,要想使互助性养老成为一种持续、稳定、长效的养老模式,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参与。首先,互助性养老在制度层面上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机制,对于开展互助性养老的发展计划、管理主体、资金使用、责任纠纷处理、风险责任承担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同时,政府对于开展互粗游信助性养老的资金支持有限,使得互助性养老无法持续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此外,互助性养老的开展涉及到社区、老龄办、民政局等多个部门,在各部门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资源衔接方面政府还应发挥沟通和监督作用。
其次,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欠缺。各种养老服务特别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服务,本身需要很多专业技能。但就目前来说,互助性养老的服务提供者基本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缺乏基本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有时甚至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最后,参与主体单一,资金来源不足。在互助性养老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由社区居委会、磨薯村委会主办和发起,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政府拨款。在准入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资本往往望而却步,导致互助性养老建设过程中资岩轮金来源不足,影响了互助性养老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在互助性养老投入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在资金投入方面的界限不明确,导致企业很少参与其中。在治理方面,单纯依靠居委会、村委会与老年群体协同治理,提供的养老服务比较单一,缺乏层次性和专业性,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由于政策不完善,社会资本无法预料稳定的收益,参与积极性也不高。此外,互助性养老的专业性协会和志愿组织数量较少,没有形成特色的参与主体。
㈡ 什么是互助式养老,抱团养老
01
不固定人数的抱团养老,等于无休止的社交,太让人心烦
今年68岁的董阿姨,提到抱团养老摇头加叹气,她发起的抱团养老,也是她提出了解散,到底什么原因呢?
董阿姨的老伴儿去世多年,唯一的儿子又在国外定居,虽然让她过去养老,可她不愿意去语言不通的国家,谁也不认识,跟笼中之鸟没区别。
可孤单寂寞的感觉,又有点让人受不了,她看新闻报道,说现在一些社区的老人都开始“互助式养老,”她觉得非常好。
于是跟社区里相处不错的四个老姐妹,组成了抱团养老,虽然各自的脾气秉性不同,偶尔会有些小矛盾,可五位老人心都在一起,总体来说还是挺好的。
一年以后,有个姐妹跟她说,自己的好朋友也是孤独老人,想加入进来,董阿姨觉得老人都不容易,那就加入吧。
没过多久,其他姐妹也想让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加入,董阿姨虽然数迅心里不愿意,可已经开了头,没办法又同意了。
相处不错的人在一起生活都有矛盾,何况是不太熟悉的人,有的人脾气性格古怪,董阿姨忍着让着,有的人喜欢背后说闲话,她又要去协调。
抱团养老最高人数达到了12人,董阿姨这个抱团养老的发起人,每天干的事就是给老人各种疏通心理,领情的还好说,有的老人非但没感谢,还说她一天事真多。
董阿姨感觉太累了,这种抱团养老就是无休止的社交,而且也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她希望抱团养老的人,一起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而不是勾心斗角,最后她提出了解散。
董阿姨说:“想要抱团养老,埋银彼此的关系一定要好,这样产生矛盾容易解决,如果人数不固定,加入不熟悉的人,那么抱团养老很快走向结束。”
02
金钱多寡的差异的抱团养老,导致三观不合,很难相融
都说人到晚年,对任何事都看得很开,尤其金钱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花够用就好。可事实上,老年人更加在意金钱。
王阿姨参加的抱团养老,那里面老人退休金相差还是挺悬殊的,最高退休金八千多,最低两千多,这也导致了钱上不平衡,心理就不平衡。
一开始这些老人,虽住在一起,可买菜,做饭,都是各自负责,但后来发现,一个人买菜做饭,每次都吃不完,要么菜放烂了,要么总是吃剩饭。
10位老人商议,每人每月交三百伙食费,由一个人管理财务,大家轮流做饭,这样既省了钱,还能增加彼此的团结,王阿姨会计出身,自然弯毕宴担起了这个职务。
㈢ 互助幸福机构是指什么
互助幸福院是指为农村老年人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
经查询安康市民政局网得知,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健康养老工程的决策部署互助幸福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文化娱乐、日间照料、托老服务、老年餐桌等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
互助幸福院是加快推进农村养老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断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具体举措。
㈣ 互助养老适老化说的是什么样的互助
“互助式”养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相结合
比方说老年饭桌、送餐上门解决了老年人做饭的烦恼;比如家庭养老床位,解决了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困难。定期的巡访关爱制度,又能够使独居的老人有了安全感。对于家庭适老化改造让家庭养老更加宜居。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互助式”养老,也就是年龄相对比较轻、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服务高龄的和失能的老年人,这样实现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这些工作使得老年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是在养老服务设施上,我们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的养老服务圈。在农村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在丰富服务方式上,除了要规范和继续推广相对比较成熟的家庭养老床位、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饭桌、居家养老的适老化改造,这些相对比较成熟,我们要推广,要使它逐步全覆盖。同时,还要创新方法,比如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养老顾问等等。在养老服务平台上,我们立足于建立区县街道、乡两级的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发挥综合养老服务的功能,它更是养老的需求和养老的供给对接平台,类似于客服中心。
㈤ 农民如何养老
1、农村社会互厅培局助养老。由社区或村委会通过利用集体资金,闲置房产或租房,建立的互助养老机构。由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入住,衣,食,医由子女保障,老人之间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同时政府也会在政策,资金,管理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
2、国家在个别地区也逐步给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中衫补贴,近几扮让年很火的互助幸福院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但是改善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路还很长。
㈥ 社区互助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区别
居家养老是养老的基础,90%以上的老年人是在家养老,他不需要进机构,也不需要社会上给他帮多大忙。从养老的战略上来讲,首先要服务好这90%的老年人。因为服务好这些老年人以后,可以减少我们社会办养老院,成立养老机构的负担,在家就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所谓居家养老,实际上就是把服务老年人这些方式、模式、措施延伸到老年人家里面去,大家知道老年人最大的需要,无外乎有这么几种,一个是吃饭问题,可能岁数大了买菜不方便、做饭不方便;第二个有了病以后的护理问题;第三个就是看病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比方说专门扶持一些大型的餐饮企业,包区、包片来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比方说有送餐车、有老年人的餐饮点,有直接饭送到老家人家里的,也可以老年人到社区的餐饮点来吃饭,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居家养老服务等同于i护老智能养老新型养老。
社区养老,实际上就是承接居家养老的一个平台,跟我们的社区的公共服务是分不开的。建设这个养老的平台,实际上就是刚才讲的居家养老的照料中心,比方说老年人他家里面没人看了,孩子上班了,临时把老年人托付给照料中心,有点像托儿所式的,实际上就是托老所了,白天看护,晚上孩子下班以后把老年人接走,或者临时动完手术,需要护理,可以进照老中心护理一段时间,失能老人也可以住到里面去,老年人也可以上那吃饭,来不了,照料中心可以往家送,每天还可以帮助他看看这些药,哪些吃、吃几片、吃几种,帮助它来做这些互利上的这些措施。社区养老实际上就是社区公共服务。
㈦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有哪些
新型养老模式有“养生养老社区”养老、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养生养老社区”养老:该项目通过会员型养老公寓结合产权型亲子养老产品,依托于全配套设施,实现父母同子女两代居住的生活理念。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互助服务”就是由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入住,衣、蠢差食、医由本人和子女保障。院内老人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
新型养老模式有“养生养老社区”养老、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
1、“养生养老社区”养老:随着养老需求不断释放,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也已带戚皮出现,如养生养仔缓老社区,该项目通过会员型养老公寓结合产权型亲子养老产品,依托于全配套设施,实现父母同子女两代居住的生活理念,打造三代人全龄共生的社区。
2、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互助服务”就是由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入住,衣、食、医由本人和子女保障。院内老人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
㈧ 何为互助养老
互助式养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养老上的互相帮助,既可以是青年人对老年人,也可以是老年人之间,特别是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对失能老人。
互助养老
在西方国家,“互助式养老”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实践。如美国的“国会山村”,让老年居民通过互助服务,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只有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才需要找专业人员解决。
德国的“多代屋”项目,则是由政府免费提供公用住房,让老人与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老人不仅能得到陪伴与照顾,还能通过与年轻人沟通传授人生经验,帮助年轻人照顾幼儿等方式满足“被需要感”。
而瑞士的“时间银行”项目,则是让低龄老人、健康老人通过帮助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积攒服务时间,供自己以后有需要时使用。
在国内,“互助式养老”也有比较成熟的实践。如河北、山东、江苏等多个地方,改造闲置房屋,建立供老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幸福院”;在孤寡或空巢老人家庭建立“互助养老点”;组织社区老人成立“互助小组”,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益养老平台提醒,“互助式养老”看似群众之间的自发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作用。相关组织的成立、长效机制的形成、各种资源的整合、活动场所的设置、服务标准的确立、个体纠纷的解决,哪一件都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主导和协调。
可以说,“互助式养老”是对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如何多动脑筋、多措并举、多源融合,切实解决好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养老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㈨ 互助式养老的目的和意义
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社会步入老龄化的结构性转变阶段。据统计,2013年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8%。老年人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职业资格照护人员短缺的问题突出,例如,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按照国际上5:1的护工需求,缺口将近1000万人。由于社会对于养老护理员的观念认识上有误区,专业护理人员的待遇较低,培训机构的数量不足等因素,要想在短时间内缓解护理人员不足的局面难度较大。
天来泉作为海南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度假养老社区,在业界以服务体系完备,服务标准规范而著称。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摸索出一个新型的度假养老新思路——“互助式养老”服务。
一、“互助式养老”,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
“互助型养老”服务,就是指老人之间发挥各自所长,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他们既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对象。换言之,让健康的老人去帮助羸弱的老人,年轻的老人去帮助年迈的老人,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去帮助需要技能支持的老人。利用互助式的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相结合,既能解决社区养老资源不足,达到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也能让提供互助服务的老人自己获得一定的报酬,从而减少他们养老生活的成本。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老人是弱势群体,是需要社会照顾和关爱的对象,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许多刚步入老年人行列的人群,其身体状况、专业能力都处于一个相对旺盛的阶段,他们不仅有帮助弱势老人的能力,也有帮助的意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养老三乐,叫“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这是对养老生活的三层快乐境界,助人为乐指得就是互助式养老生活方式。联合国大会1991年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46号决议中提倡的五原则中,其中有一项“参与”的原则,其表述如下:老年人应能寻求和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以志愿工作者身份担任与其兴趣和能力相称的职务。2008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就对老干部的离退休生活提出“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养、医、教、学、乐、为”六字中,“为”是最高阶段,老年人养老生活应始终融合于社会,追寻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的价值。
㈩ 社区养老9种模式大解析
社区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里,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相关组织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的养老方式。它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支撑,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维持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