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养儿真的能防老吗
不能。
在传统社会,人们一般信奉的是“养儿防老”,就是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甚至以儿子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这也是一直以来为什么无论怎么批判很多人都一定要生儿子的原因。在那个时代有的人因为生儿子被罚的倾家荡产。
但是现在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独生子女已经接近于成为养老的主力军,那么养儿子防老恐怕越来越难。
以后的子女养老很可能就只能成为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事情,亲力亲为的养老已经不太可能做到,未来的模式应该是专业化的养老护工,如果更进一步就应该是专业化的养老机构,就像现在新生儿都是在医院出生,而老人都会在养老机构去世。
『贰』 人人都说养儿防老,可现在的孩子真的能给自己养老吗
养儿防老那是之前人们比较传统的想法了,特别是在农村。老人到了年老的时候,因为没有了劳动力,那就只能等着儿子来养老了。当然那时的养老也只是吃饱饭而已,最多就是生病时,帮助照看一下,不像现在老年人要求这么高,不只是温饱问题了。
既然谈到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养老问题确实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每个家庭。随着我国越来越老龄化,养老的问题确实应该提早安排。
过去的农村养儿防老,对于儿子来讲就是多一副碗筷,平时多照顾一些,没有什么太大的花销。所以一直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现在老年人的养老成本越来越高,生病看病等开支越来越成为养老的最大经济障碍,在这样情况下,如果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子女为了上班没有时间照顾的话就要请护工,这也是不小的花销,如果自己照顾,那么连工资都没的拿了。所以,现在养儿防老已经越来越难了。
现在很多儿女也懂得百善孝为先。但是养儿防老的观念确实遇到了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他们虽然很想承担,但也已经是很无力了。所以作为社会应该更多地提供社会化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服务,让老年人有一个更美满的晚年。
『叁』 赡养老人在农村闺女只是辅助,以儿子为主对吗
赡养老人在农村也是不分儿子女儿的。子女应该都有平等的赡养义务。
但农村的习俗,闺女只是辅助,以儿子为主。但老人的财产继承,也可能是以儿子为主。这并不能说闺女没有赡养义务。
『肆』 以房养老是什么意思
先通俗总结一下:
有儿女的,把房子留给儿女,儿女来养老;
没儿女的,把房子留给别人,别人来养老。
这应该是最通俗的了。
提出以房养老的基础:
养老压力重是80年代这代人很是头疼的事。加上如今社会发展之迅猛,一个停歇带来的可能就是被淘汰——大学生泉涌入社会,年轻有活力有想法的90年代、00后也都满18周岁了。生活,工作,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一批小老虎想要害寡人。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奋力奔跑不敢停歇。
这样,人口结构,以及人口中间层现状形成的养老问题也就清楚明白了。
人口=房子。这个公式有些草率。但是通常每对夫妻有套房子在老来时候基本都是可以实现的。
劳动力的流动,城镇化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这代人指望后代养老很难了。四二一家庭结构对应的也就是二一结构的房产结构——老人四口二套房,新人三口一套房。他们指望不上后代养老的时候,自己又没有其他收入总不能不活了。
国家对养老的问题总会看到普通人前面去。社保基金挪用补给上一代没有缴纳过社保金的人用来养老(事实上虽然他们没有缴纳社会养老金,但他们那代人为国家的发展却做了永远无法磨灭的贡献,所以国家这样操作是非常对的。)但明显这个缺口会很大,发展其他的养老产业,使中国1.78亿人(60岁以上人口,统计,中国,1.78亿)老有所养,必须依托其他产业。
于是,老人家手里的房产,就是能够盘活的最好商品。
例如金融性的:
以前买房是先付首付,再分期还款。现在可以让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企业给老人首付,然后分期给老人房款,至房产转移。举例:100万的房子,买的时代交了30万,月供3000千。现在和银行签了以房养老协议,银行评估了老人的房子值50万(折旧,事实上他们的房子早翻不知道多少倍了),首付就不给了,银行每月给老人家5000元,直到老人离世,房产归银行。这是最复杂的了。
例如商业性的:
某养老企业,和老人家签了协议,等老人离世,房产归企业,企业负责赡养老人。
例如有偿赠予的:
老人没有儿女,或者儿女在外拼搏,正好邻居小王在家赡养二老,小伙子有孝心有爱心,老人一决定,让小王给他们养老,等他们走了,房子给小王。小王也觉得可以,达成协议。
这就是以房养老了。虽然解释的不够全面系统 ,但希望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