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皇上给贺知章写过哪首诗
送贺知章归四明
唐•明皇帝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明皇帝 唐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群王。景云元年,进封平王,立为皇太子,英武多能。开元之际,励精政事,海内殷盛,旁求宏硕,讲道艺文。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在位四十七年。谥曰明。诗一卷。
② 鹊桥仙陆游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用贺知章的典故和自己的经力形成对比,贺知章退隐尚且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尽管是多此一举,但毕竟皇帝还是看重贺知章的,而自己有衷心报国的愿望和才能,却得不到皇上的重视,心中充满不满和愤懑。
③ 李白知遇贺知章的故事
李白与贺知章的友情唐代的李白与贺知章,是一对令人称羡的 “忘年交”。他们两人是在长安相识的,时间 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时,李白 奉诏入京,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见到李白,赞 赏李白的诗才,称呼他为“谪仙人”,热情地 邀请他到酒肆中去饮权充酒资,这就是历史上 有名的“金龟换酒”。两人边饮边谈,志同道 合,相酒。由于忘带银两,贺知章取下皇帝赐 给他的金龟,聚甚欢,成为挚友。事后,身为 太子宾客、秘书监的贺知章,在唐玄宗(李隆 基)面前推荐李白,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 授李白翰林供奉。 李白与贺知章之所以成为挚友,一个重要原 因,是他们志同道合,都爱好诗文。贺知章(公 元659年~公元744年),字季真,“少以 文词知名。擢进士,累迁太常博士”。开元中, 因丽正殿修书使张说奏请,贺知章入书院,同撰 六典及文纂。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迁 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他为人旷达, 不拘礼法,晚年自号“四明狂客”;他善谈笑, 工书法(善草隶),其诗写得清新自然,为时人 所称道。作为晚辈的李白,由衷地敬重贺知章的 为人,欣赏他的诗文。李白(公元701年~公 元762年),字太白,自幼勤奋好学,具有诗 歌的天赋,他才华横溢,志向高远,诗文并茂, 其诗如天马行空、大鹏展翅,气势磅礴,自然奔 放。在贺知章的眼里,李白是一个从天上降下来 的奇才,因而十分器重,称他为“谪仙人”。 李白与贺知章之所以成为挚友,还有 一个原因,是他们两人都豪爽善饮,爱好 “杯中物”。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 对他们两人的醉态有着生动的描绘:“知 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 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 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饮中 八仙歌》中,贺知章名列第一,李白名列 第六。大概是因为李白是唐代最负盛名的 大诗人的缘故,后人把李白称为“酒仙”, 酒家还请人题写“太白遗风”的扁额和酒 旗,以招徕顾客。 朋友交往,有聚有散。天宝三年,贺知章因病告老还乡,舍宅为观,请 为道士,得到唐玄宗的准许。“少小离家老大 回”的贺知章,在离开长安时,受到唐玄宗非 同寻常的礼遇,不仅诏宅名“千秋观”和赐镜 湖“剡川一曲”,而且亲自赠诗饯行,还令太 子与在朝百官赋诗送别。贺知章之所以受到如 此礼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受人敬重 的风流人物。对于贺知章的告老还乡,时任翰 林供奉的李白不免因挚友的离别而感到惆怅, 但天性乐观的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的诗中 却还是以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贺公的良好祝愿: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在贺知章告老还乡不久,李白因得 罪权贵而被玄宗“赐金还山”,浪迹江 湖。天宝六年, 李白至越中探访贺知章,惊闻贺老已于 告老回乡的当年在家中病逝,他怀着悲 痛的心情,赋诗《对酒忆贺监二首并 序》。 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中,李白 既回忆了与贺知章相识相聚时的那种惊 喜与欢乐的情景,又回忆了贺知章告老 回乡、荣归故里时的情景,并且深切地 表达了对贺老逝世的悲痛心情。从《对 酒忆贺监二首并序》中,我们可以了解 到,在李白心目中的贺知章,是一个富 有才华的风流人物,是一个难得的知己, 是一个豪爽善饮的忘年诗友。 李白这次重游越中,是乘兴而来, 本想与贺老欢聚,举杯畅饮的,但闻贺 老已死,他不免悲痛落泪,败兴而归。 贺知章与李白这两位唐代著名诗人,早已与世长辞, 化为尘埃。但他们的真挚友情,却因李 白的上述诗篇而得以千古流传,长久地 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④ 贺知章离开京城,要回乡时,李白给他送别时的作文,必须要细致描写
《送贺宾客归越》-(唐-李白)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鹤。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贺知章退休回乡。诗中所写“镜湖”是贺知章故乡越地名胜,而且贺知章这次退休回乡,是以道士的身份,当时皇帝还赏赐了“镜湖剡传一曲”,可以说李白的这首送行诗写得十分应景。
⑤ 贺知章是一位低调的“人生赢家”,他有过哪些故事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36岁中中乙未科状元,然后一路做到宰相,可以说是一路升迁,左右逢源,活到86岁,在古代算是绝对的高寿。他能得到如此境遇,谦逊低调是非常关键的性格,为人豁达豪放更是为他赚了不少好名声。
退休时皇帝赠诗,太子率百官相送,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怕是前无先例,后无来人
⑥ 蜀道难 贺知章和李白解金龟换酒的故事
“金龟换酒”故事:
唐朝,公元742年,李白来到京城长安,独自一人住在客房。而当时太子的宾客贺知章听说李白来到了京城,高兴坏了,因为早就读过李白的诗,非常喜欢李白诗中浪漫高贵的情调,可是却没有见过李白本人。所以贺知章不顾自己年纪大地位高,亲自去旅店拜访李白。
贺知章与李白见面之后,迫不及待地对李白说:“李先生这次壮游之后,一定有新诗吧,何不让我先睹为快呢?”李白送上了诗作《蜀道难》。贺知章读到一半时,忍不住拍着桌子叫好,大声说道:“这诗真是鬼斧神工,只有天上的谪仙才能写得出来呀!”
贺知章看后十分佩服,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于是从身上解下了一个亮闪闪的小金龟,对大家说:“银子没有了,我们不是还有金子吗?就用它付酒帐好了!”
唐代的男人都时兴在腰间挂小金龟,贺知章的金龟更是名贵,付酒钱是足够的。贺知章真的解下金龟,充当了给李白接风的酒钱。从那以后,京城里就有了贺知章金龟换酒为李白的故事。
(6)皇帝赠哪个湖给贺知章养老扩展阅读:
贺知章去世以后,李白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纪念贺知章当初的礼遇之情。
《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白话译文: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白话译文: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为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全诗忆及二人吃酒作诗,贺知章“解金龟换酒为乐”的往事,作者睹物思人,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叹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怀念。组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
⑦ 后门颂是什么朝代的
后门颂是什么朝代的?贺知章是唐代著名诗人,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年少成名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官宦之路
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晚年生活
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皇帝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以侍读之归,追赠礼部尚书。
2、贺知章哪个朝代诗人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诗人,小学课本就有他的《咏柳》诗。李白的“谪仙”的称号就是他第一个叫出来的。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贺知章出生的朝代叫做唐朝。如果再说的详细一点,那个时候叫做盛唐。一个朝代总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而贺知章很幸运的生活在了那个繁盛的时候,阅尽了人间繁华。
贺知章非常幸运的一点,就是生活在了这个时代。因为从这个时代开始,人们对世家大族不是特别的看重了,所以平民百姓才有可能飞上枝头。而贺知章,正是飞上枝头的平民的后代。虽然不是特别高的官职,但从小也是吃喝不愁,受了很多的文化熏陶的。
这个朝代,是允许人们年少成名的。贺知章的才华,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显露了出来。他被任命称作“初唐四杰”,其中这个“唐”字,就是指他的朝代——唐朝。只有这样的朝代才能孕育出这样的文人,可以把自己随身佩戴价格不菲的金龟解下来,交给店小二让他去当了换来银子大家一起买酒喝。这样的随性,这样的不羁,这样的狂,这样的让人向往,都是贺知章的盛唐才能拥有的
⑧ 唐朝皇帝都很风雅,记得有个皇帝一高兴,就给鉴湖水赐给了哪个大臣。。。哪个大虾给详细解释下。。。
说的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贺知章,贺知章告老还乡的时候,唐玄宗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自己信道,家乡的宅子可以为观,只缺一处放生池,愿乞一角湖水。他的《回乡偶书(其二)》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说的大概就是这一角湖水。
⑨ 求问李白和贺知章是什么关系
李白与贺知章的友情唐代的李白与贺知章,是一对令人称羡的 “忘年交”。他们两人是在长安相识的,时间 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时,李白 奉诏入京,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见到李白,赞 赏李白的诗才,称呼他为“谪仙人”,热情地 邀请他到酒肆中去饮权充酒资,这就是历史上 有名的“金龟换酒”。两人边饮边谈,志同道 合,相酒。由于忘带银两,贺知章取下皇帝赐 给他的金龟,聚甚欢,成为挚友。事后,身为 太子宾客、秘书监的贺知章,在唐玄宗(李隆 基)面前推荐李白,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 授李白翰林供奉。 李白与贺知章之所以成为挚友,一个重要原 因,是他们志同道合,都爱好诗文。贺知章(公 元659年~公元744年),字季真,“少以 文词知名。擢进士,累迁太常博士”。开元中, 因丽正殿修书使张说奏请,贺知章入书院,同撰 六典及文纂。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迁 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他为人旷达, 不拘礼法,晚年自号“四明狂客”;他善谈笑, 工书法(善草隶),其诗写得清新自然,为时人 所称道。作为晚辈的李白,由衷地敬重贺知章的 为人,欣赏他的诗文。李白(公元701年~公 元762年),字太白,自幼勤奋好学,具有诗 歌的天赋,他才华横溢,志向高远,诗文并茂, 其诗如天马行空、大鹏展翅,气势磅礴,自然奔 放。在贺知章的眼里,李白是一个从天上降下来 的奇才,因而十分器重,称他为“谪仙人”。 李白与贺知章之所以成为挚友,还有 一个原因,是他们两人都豪爽善饮,爱好 “杯中物”。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 对他们两人的醉态有着生动的描绘:“知 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 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 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饮中 八仙歌》中,贺知章名列第一,李白名列 第六。大概是因为李白是唐代最负盛名的 大诗人的缘故,后人把李白称为“酒仙”, 酒家还请人题写“太白遗风”的扁额和酒 旗,以招徕顾客。 朋友交往,有聚有散。天宝三年,贺知章因病告老还乡,舍宅为观,请 为道士,得到唐玄宗的准许。“少小离家老大 回”的贺知章,在离开长安时,受到唐玄宗非 同寻常的礼遇,不仅诏宅名“千秋观”和赐镜 湖“剡川一曲”,而且亲自赠诗饯行,还令太 子与在朝百官赋诗送别。贺知章之所以受到如 此礼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受人敬重 的风流人物。对于贺知章的告老还乡,时任翰 林供奉的李白不免因挚友的离别而感到惆怅, 但天性乐观的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的诗中 却还是以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贺公的良好祝愿: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在贺知章告老还乡不久,李白因得 罪权贵而被玄宗“赐金还山”,浪迹江 湖。天宝六年, 李白至越中探访贺知章,惊闻贺老已于 告老回乡的当年在家中病逝,他怀着悲 痛的心情,赋诗《对酒忆贺监二首并 序》。 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中,李白 既回忆了与贺知章相识相聚时的那种惊 喜与欢乐的情景,又回忆了贺知章告老 回乡、荣归故里时的情景,并且深切地 表达了对贺老逝世的悲痛心情。从《对 酒忆贺监二首并序》中,我们可以了解 到,在李白心目中的贺知章,是一个富 有才华的风流人物,是一个难得的知己, 是一个豪爽善饮的忘年诗友。 李白这次重游越中,是乘兴而来, 本想与贺老欢聚,举杯畅饮的,但闻贺 老已死,他不免悲痛落泪,败兴而归。 贺知章与李白这两位唐代著名诗人,早已与世长辞, 化为尘埃。但他们的真挚友情,却因李 白的上述诗篇而得以千古流传,长久地 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⑩ 贺知章的生平简介以及成就
生平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皇帝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以侍读之归,追赠礼部尚书。
成就
贺知章诗歌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和表现 了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共 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如《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继承和发扬了陈子昂标举“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 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对由初唐李峤所倡导、躬行的咏物诗范式实即樊篱予以大胆的突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咏柳》。
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 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贺知章的诗歌感情自然、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源于生活,发于心底,意境深远。
《咏柳》诗意
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的晚年
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皇帝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以侍读之归,追赠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