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老保险 >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25 01:11:10

⑴ 关于农村老人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作业)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临的大难题,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老龄人口已近2亿。农村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保障情况更值得我们关注。近期,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对全县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

98%的农村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调查,全县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6.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而且每年以0.7%的速度不断递增,其中农村老年人口4.33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3%。

农村老人80%以上都患有农民职业病,如风湿、肌肉关节劳损、胃肠炎、营养不良等,98%处于亚健康状态,小病能及时就医的占48%,承担不起门诊药费和住院费(合作医疗)自费部分的占67%。

70岁以下的老年人,只要不是特殊情况,都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70至8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半仍在从事体力劳动,80至90岁的老人有10%处于自给状态,有8%的老人的吃穿用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48.8%的农村老人在继续从事生产劳动

据调查,农村有48.8%的老年人在继续从事生产劳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仍在劳动的达16.3%。

事实上,农村老年人必须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经济收入。这是因为:老人无其它生活来源和有效的生活保障;子女们的负担重,尤其是独生子女,无力全面照顾双方的老人。

据对43300多位农村老人的调查统计,发现有28000多位老人是空巢老人,他们一方面要照顾孙儿包揽家务,一方面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活、维持农业生产,人越来越老,精力越来越差,负担却越来越重。

72%的农村老人没有享受过任何养老相关政策

养儿防老曾经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断受到冲击,依赖传统的大家庭和孝道已难以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

由于农业科学的推广和家庭生活中科技与文化的应用,农村老年人的经验已无多少用武之地,其长者、智者的权威地位已经发生动摇,在政治、文化、技术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加之没有大笔遗产,农村老年人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现代青年人对中国特色的“孝文化”的尊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孝道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一部分人把老人当做包袱,弟兄之间为养老人相互推诿扯皮,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更是无从谈起。

除了少数五保、特困户由有关部门给予扶养和适当的生活补助,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每年有几百元的计划生育政策补助,通过合作医疗能够报销部分医药费外,农村老人中有72%的人没有享受过任何养老相关政策,也没有生活最低保障。

必须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基本养老制度

依据“木桶理论”,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农村地区民生问题的“短板”,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资料表明,丹麦、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等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时,便已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已经具备了发展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条件,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基本养老制度。

首先,要建立农村老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要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地区实施,资金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摊解决。还要认真研究和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让农民同企业职工一样,从成年开始就缴纳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进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其次,要逐步实行农村老年人集中供养。可由民政部门统一规划,在农村分区域建设供养所或老人院,对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实行集中供养,由子女缴纳一定的费用,民政部门将相关资金和社会救助的物资钱财捆绑使用,让农村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

再次,要建立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各种救助体系。一是要建立对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制度。二是认真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坚决制止子女不孝和虐待老人现象。三是将农村低保向老年人倾斜。四是将民政部门的大病救助政策和合作医疗政策进行有机的整合与捆绑,提高报销比例或者免除自费部分,使农村的贫困老人得了大病之后能够得到及时的住院治疗。

最后,要紧扣新农村建设的展开,把孝敬老人、尊崇老人、赡养老人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老年协会、妇联、残联等组织要树立典型,倡导“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民族文化。

⑵ 如何解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多少字的,什么时间要的,我可以的。

⑶ 调查报告之—关于农村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社会调查报告(速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⑷ 十万火急!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 ——相关社会保障现状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强制建立的基本保障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逐步覆盖全体公民;在基本保障之外,国家积极推动其他保障形式的发展,力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政策已经制定并陆续颁布和实施,覆盖了大多数城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密不可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独立于企业之外,将过去传统体制下的“企业保障”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使企业从社会保障事务中脱离出来,由社会机构为个人提供保障服务和管理。随着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劳动力配置机制逐步形成,进一步推动我国各类企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情况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其中,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相关的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除此之外,还有保障性、互助性、长期性的住房储金,即住房公积金,在企业界往往与社会保险合称“五险一金”。根据对1883 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的比例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92.5% 、基本医疗保险78.9% 、失业保险75.5% 、工伤保险65.8% 、生育保险36.5% 、住房公积金49.5% 。另外,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为16.6%, 参加补充医疗保险的为22.1% 。

(一)养老保险

1984 年,中国各地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1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其中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7 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各类企业的职工,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必须履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义务。目前,企业的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20% 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

基本养老保险之外,企业很少参加补充养老保险。调查显示,只有16.6% 的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其中,东部企业高于西部企业,大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险率为32.9% ,高于其他所有类型企业,高于总体水平16.3 个百分点。

(二)医疗保险

1998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原则上实行地市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所有企业、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履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义务。目前,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2% 。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

和5.6 个百分点。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企业参加补充医疗保险的比例仅为22.1% ,但高于补充养老保险
的参险率,其中,东部企业略高于西部企业,大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
企业参险率为34.4% ,高于其他所有类型企业,高于总体水平12.3 个百分点。

(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1999 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把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调查显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企业分别为75.5% 、65.8% 和36.5%, 低于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险率,但高于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参险率。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各项保险参险率都低于东部地区,失业保险低2.0 个百分点,工伤保险低21.5 个百分点,生育保险低8.7 个百分点。从企业性质看,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参险率明显偏低,其中,私营企业各险种参险率分别为:失业保险62.4%, 工伤保险59.4%, 生育保险27.3%; 比总体水平分别低13.1 、6.4 和9.2 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各险种参险率分别为:失业保险50.0%, 工伤保险53.6% ,生育保险21.4%; 比总体水平分别低25.5 、12.2 和15.1 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角度,规模大的企业参险率一般较高,而销售额3000 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0 万元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参险率都低于总体水平。

(四)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1994 年,财政部、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暂行规定》, 标志着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1999 年,国务院颁布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标志着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2002 年,国务院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又做了进一步修订。住房公积金由职工个人缴存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属于职工个人所有,专门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

三、企业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情况

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是企业不再办社会的一个基本标志,关系到企业总体人工成本, 从而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所谓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全部收入完全由社保机构发放,企业无需负担。

调查显示, 离退休职工收入完全由当地社保机构发放、企业无需负担的,即完全社会化的有57.4% 。另外有20.8% 的企业除在社保发放养老金外还向离退职工发放福利;16.0% 的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由社保和企业共同负担;5.9% 的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即完全没有社会化。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离退休社会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61.5% 的企业离退休职工完全社会化,高于总体水平4.1 个百分点;仅有4.5% 的企业离退休职工完全没有社会化,低于总体水平1.4 个百分点。从企业性质看,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离退休职工完全社会化水平最高,分别为74.1% 和72.8%, 分别高于总体水平16.7 个百分点和15.4 个百分点;其次是集体企业、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64.0% 和64.7%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离退休职工完全社会化程度很低,只有29.2% ,远远低于其他性质企业,低于总体水平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从企业社会保险参险率和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率两个角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广泛覆盖,由低参险率、低社会化率逐步走向高参险率、高社会化率。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总体上看,高参险率、高社会化率的状态还未能实现。“五险一金”中只有基本养老保险参险率超过90% ,其他保险参险率不足80%,离退休职工完全社会化的企业比例不到60%。另一方面,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差别十分明显。有的企业类型参险率很高而社会化率很低,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险率高达96.6%, 仅次于三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参险率32.9% ,不仅远远高于其他所有类型6.8~15.0% 的水平,而且高于总体水平近一倍;但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率仅为29.2%, 落后于其他所有类型,差不多仅相当于总体水平57.5% 的一半。有的企业类型参险率很低而社会化率很高,如私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险率仅为86.2% ,仅略高于集体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参险率6.8% ,不仅低于其他所有类型,而且不到总体水平的一半;但社会化率高达74.1%, 高于其他所有类型,相当于国有企业水平的2.5 倍。

参加社会保险和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直接影响企业当期人力成本, 影响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有一些类型的企业存在高参险率、低社会化率,另一些类型的企业存在低参险率、高社会化率,这说明在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需要深化改革,加强执法和监督。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通过不参加社会保险获得的人力成本优势只是暂时现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推进,这一优势会逐步丧失,甚至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障碍。因此,企业需要正确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本投入,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⑸ 农村户口迁出后还能迁回来吗,

农村户口迁出后可以迁入,最主要的一点:迁回的村委会需出具证明,不然派出所不给内你迁。容
原因是现在村里都会给村民一些福利或有宅基地什么的,如果村委会不开证明,你迁户后这些福利无法保障。派出所没有村委会的证明给你迁户后会有后遗症。
农村户口好处:
1、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农民可在自家宅基地建房。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以及各种各样的补贴,还有近郊区的土地。
2、享受到集体收益分配权:分配土地等集体经济利益。如有些地方现在村里凡有户口的,不论大小,每人每年能分红。
3、征地补偿: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按照被征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4、大病保险和新农合: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大病保险对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针对参与新农合的农民报销比例不低于50%。新农合人均筹资政府给与一定补助。

⑹ 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怎么写标志范文给一篇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等。特别是他提到要发挥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他说:“目前失业保险基金有一定积累,我们正在进行调查研究,探...

⑺ 求一篇社会养老的调查报告

我认为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唐律

阅读全文

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株洲县养老院 浏览:587
南通市万年青老年公寓 浏览:841
60岁未五保可低保 浏览:345
佛说孝顺福德 浏览:486
合川菌王土鸡养生汤在哪里 浏览:452
意大利什么岛是士兵养老院 浏览:303
怎样孝敬老人作文 浏览:989
重庆退休养老金调整 浏览:195
贵州省老年节活动简报 浏览:565
从20岁到80岁 浏览:764
养生馆开业适合穿什么服装 浏览:372
为什么父母会先走 浏览:700
到时了退休年龄缴费年限未够 浏览:179
养老院工作人员架构图 浏览:586
各地退休工资水平 浏览:806
老年文体活动中心机构设置文件 浏览:355
东华小区老年活动中心 浏览:378
重庆自助体检机哪里有 浏览:113
在幼儿入学前父母如何分工 浏览:870
60岁女人头晕 浏览: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