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养老金整体替代率水平约为75,这是什么意思这指养老保险里是什么意思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养老金替代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
现状:中国养老金替代率偏低
养老金替代率,这是我们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杨燕绥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个人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后的退休金/退休前的工资。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替代率越高,越能保证老年生活的品质,反之,则会影响养老生活。
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到目前已下降至40%以下,而且不同人群养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异也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
试想,收入1万元左右的职场白领,退休金降到4000元左右,对退休生活将带来影响,我们也不得不面对退休生活的落差。目前来看,政府养老金只能起到兜底的作用。
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养老年金理财师介绍,“从现在来看,每个人的养老保障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二是企业年金,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保险、基金等等。”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上述三大支柱、三大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美国为例,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分为4∶4∶2结构,40%是国家出,40%靠企业年金等,20%靠个人商业保险。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贰』 养老金替代率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养老金替代率的具体数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来获得。如:2002年某一城市新退休人员领取的平均养老金为650元/月,而同年该城市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为1100元/月,则:2002年该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为(650÷1100)×100% = 59.09% 。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以向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目的的制度。因此,这个制度设计的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为60%左右。但实际上,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 目前已下降至50%以下:http://www.chinanews.com/fortune/2011/06-10/3103897.shtml
『叁』 养老金替代率严重不足,我们要怎么规划自己的养老计划
经济条件容许的情况下,要准备一些商保的养老金险
『肆』 养老金替代率的制度体系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300%~500%。
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收入替代率,已经远远超过80%,据网上披露的资料,高达92%-107%。但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却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从改革初期的60%多降低至40%左右的低水平。
显然,养老金替代率降低至40%左右,已经严重低于正常水平,说明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出现了严重问题。多年来,这种替代率超低的现象一再向我们发出种种警示。
首先,40%替代率警示我们,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收入不到在职时工资额的一半,生活水平出现大幅下降。从全国范围看,它意味着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大幅低于在职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147元,月均3096元。而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月平均水平仅为1300元。据此计算出的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仅为42%。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连续20多年下降,本来在职时工资就很低,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又大幅降低至40%,可以想见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太低了。
其次,养老金40%替代率,养老金收入仅有人均1500元,警示我们企退职工的人均总收入已经远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成为城镇中的低收入群体。据新人社函〔2011〕204号文件公布,2010年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19109元。而据人社部宣布,2010年经过六次连调,企业养老金月人均1300元,年人均15600元。二者相比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9109元,比企退职工年人均总收入15600元高出3509元,超出22.5%。这就是说,企退人员平均年收入已经远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仅相当于后者的81.6%。表明企退职工已成为城镇中的低收入群体,沦为贫困一族。
第三,40%养老金替代率警示我们,我国的养老保障水平已经远远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有关资料显示,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目前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78%的国家已超过60%,低于40%的只有海地(33%)一个国家,替代率在40%的也仅有6个国家。这说明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不仅已经远低于《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的55%的最低替代率,对照我国人均高达28%的世界最高缴费率,不难发现实际替代率水平已居于世界160多个国家排名的末位。
第四,与我国的高缴费率对照,40%替代率警示我们,养老金水平竟然只达到按缴费水平应达到的替代率水平的一半。我国的缴费率畸高,列世界180多个国家之首。按规定职工个人缴费8%,单位缴费20%,合计缴费率达28%。三比一的供养比(三人缴费供一人退休费用),三人的28%合计,缴费率达到84%。根据缴费率和供养比,合理的养老金替代率应该达到84%,而实际只有40%左右,说明替代率仅有合理的替代率的一半。这是一种极不公平极为反常的现象。
第五,对照改革前企业退休费替代率的水平,40%的替代率警示我们,养老保险改革以来,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改革前企业实行现收现付的制度,职工不缴费,工作满三十年退休时可以拿到退休前工资的90%,保证了他们退休后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好的保障。然而养老改革后,缴费负担加重,替代率反而由改革前的90%大幅下降至40%左右,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出现大幅下降。很明显,这是有违养老制度改革的初衷的。
『伍』 养老金替代率的遵循原则
我国未来养老金替代率调节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首先保障城镇退休人员和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财政合理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的标准,让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共享发展成果;逐步缩小养老金水平的阶层性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据此,未来我国调节养老金替代率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机制,保障因年龄原因离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养老保险的根本宗旨和功能。因此,保障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的需要,是确定养老金替代率的“第一原则”。如同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样,何为“老年人口基本生活需要”,须经一套科学而繁杂的方法统计和计算后才能得出,实际上既难以做到又没有必要。各国可操作的办法则是根据一定的理念,以保障基本生活为基础,综合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工资物价水平、经济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得出大体可以为经验所接受的替代率。
根据相关资料,国际劳工组织1952年《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养老金替代率至少要达到40%,而我国设计的(企业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水平是60%左右(胡晓义,2002)。我们的理解是,这是指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相当于上年城镇企业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的60%左右。由于各地工资收入差距很大,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这是指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相当于上年所在城镇企业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的60%左右。还需指出的是,这里是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平均水平,而由于企业和个人的原因,同一城镇相同工龄退休的职工其实际领取的养老金也可能是有差距的,例如当平均替代率为60%的时候,一部分退休人员养老金实际替代率会达到70%或更高,而另一部分退休人员养老金实际替代率将仪有50%或更低。应当对“目标替代率”作这样准确的理解。
替代率为“60%左右”,可以成为现阶段(例如“十二五”期间)能够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标准。从理论上说,一个标准的城镇三口之家,夫妻二人就业加一个未成年子女,人均生活费为所在城镇平均工资性收入的66.7%。而老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相比,已经不需要抚养未成年子女,不需要支出子女的教育费用,一般也不需要购置房产和大件消费品,不需要较多地储蓄,养老金水平达到在职人员收入的60%左右,应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与此同时,国家应当完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尽可能减少因疾病对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倡和鼓励老人的储蓄、财产养老,子女的孝心、反哺养老,发展地方政府的老年福利,多管齐下,可以使退休人员的生活达到适当的水平。
如果将“60%左右”作为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养老金替代率,国家就应当把这一标准作为一条“红线”。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养老金发放调查和统计制度,持续监测养老金水平的变化,当养老金实际替代率低于这一标准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节,确保全体退休人员平均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60%左右。对于部分因企业和个人原因养老金水平过低的退休人员,应当通过提高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予以补助。 在养老金替代率调节的层面,坚持“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则,就是指在国民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和职工工资提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积极而又稳妥地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不仅有效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且能够使大多数老年人口过上质量较高、有尊严的生活。
逐步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理念和方向。老年人口在退休前为今天的国家建设做出了一生的贡献,为明天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他们因年龄原因退出初次分配领域后,和仍然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社会成员相比,便成为相对弱势的群体。如果国家通过逐步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使他们得以过上质量较高、有尊严的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就必将光大中华民族“孝道”传统,提高社会的和谐度,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在一个有着数亿老年人口的国家,普遍提高养老金水平,对于扩大内需,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增加就业也具有显而易见的战略意义。
积极而又稳妥地提高养老金替代率,要制定科学的长期规划。我国已经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据此我们认为,应当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争取到21世纪中叶将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从现在的60%左右提高到7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应将长期目标进行分解,每隔3~5年提高一次。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以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方式进行,保持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差距,兼顾效率和公平。 我国已经建立起由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退休制度、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和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组成的全民养老保险体系。在养老保险问题上,实现社会公平,首先要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不合理的过于悬殊的养老金差距,同时逐步有效地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水平。
我国现阶段城镇三种不同的养老保险和退休制度并存,是由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它是改革还不彻底的阶段性的现象。一个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当是,不论社会成员退休前从事何种职业,其领取报酬的方式和数额有多大的不同,退休后都应当纳入相同的养老保险体系,而不应当由于制度、政策的不同造成养老金替代率的阶层性差距。因此应当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想办法”的政策。对已经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将其全部退休金划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块,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标准与办法和企业一致,并且和企业退休人员一道,参加国家实施的基础养老金的调整,其“个人账户养老金”则和企业退休人员一样保持不变。用这样的思路,在保持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最终达到全社会养老金替代率平均为70%~75%的目标。
『陆』 养老保险是什么,养老金替代率是什么
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养老保险替代率是用来反映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确定合适的养老保险替代率目标成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6)养老金替代率低原因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有关规定,从2016 年5月1日起,将阶段性降低养老保险。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自2018年7月1日起,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