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几月开什么花的顺口溜是什么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玉簪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兰花、十一月:水仙花、十二月:腊梅。
1、梅花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2、杏花
杏花,一种花,又称杏子,是杏属李亚科植物,其果肉、果仁均可食用。杏花单生,先叶开放,花瓣白色或稍带红晕,是中国著名的观赏树木。杏可配植于庭前、墙隅、道路旁、水边,也可群植、片植于山坡、水畔,是春季主要的观赏树种。
一到十二月份的养花12条口诀
1、正月天寒不出房,须防泥燥致干伤,盆笾干透泥离壳,极妙段浇生腐浆。
含义是:正月里,天气寒冷,尽量不要将花搬出室外,也不要干燥,要保持水分。
2、二月春分微透风,须浇河水两三盅,花盆大小宜斟酌,莫向花浇盆内中。
含义是:二月里,春天了,可以稍微透风,可以稍微浇一点水,不要直接往花头浇水,可以沿着盆土浇。
3、三月春和日暖时,兰花风露用心思,东风虽大全无碍,西北狂风宜避之。
含义是:三月份,天气暖和了,养兰花要避开西北狂风。
4、四月清和真好养,不拘雷雨却无妨,若远久雨安檐下,风透微微便不伤。
含义是:四月份,天朗气清,是养植物的好时间,可浇水促进生长,通风即可。
5、五月太阳微似火,夜浇早晒三时藏,荫过午后交申酉,新透萌芽便不伤。
含义是:五月份,天气有点热了,早上晒太阳傍晚浇水三点过后要遮荫,尤其是新萌发的植物遮荫便不容易受伤。
6、六月炎炎早晚浇,行根透发起新苗,若还苗瘦如何治,秘授仙传人乳浇。
含义是:六月份,夏日炎炎,很多植物旺盛生长,如果植株太瘦的话,可以施肥。
7、七月天时初立秋,新根受旺长苗头,盆中若见根泥结,松土还宜用指尖。
含义是:七月份,立秋了,天气凉快了,很多植物生长旺盛发新芽了,如果土壤板结,要及时松土。
8、八月中秋霜露浓,须将草汁满盆中,根强叶壮秋颗透,还发新花便不同。
含义是:八月份,中秋边上有霜露了,满盆郁郁葱葱,植株健壮,如果还发新芽的话来年会大不同的。
9、九月重阳风渐寒,盆中泥面不宜干,劝君多洒多濡露,自有新颗土面窜。
含义是:九月份,重阳节来了,天渐渐冷了,不过用泥土种的植物也不宜太干,可以经常少量浇水,自然有新芽蹭蹭冒。
10、十月小春寒与热,慎防风雨及严霜,天和须向窗前晒,天冷还宜暖屋藏。
含义是:十月份,天气寒冷,要小心寒风和霜冻,天气暖和时候植物多晒晒太阳,天冷了还是放在暖和的屋子比较好。
11、子月天寒莫出房,温和还要闭风窗,最宜松土铺盆面,否则棉花亦可良。
含义是:十一月份,就不要将植物搬出室外了,就算太阳温和还是要将门窗关了,平时可以将盆土表面的土松一松,更有利于植物生长。
12、腊月天时紧闭窗,极寒极冻用银缸,盆中干透微浇水,四面勾开中勿伤。
含义是:十二月,天寒地冻的,门窗要关紧,土干了,少量浇水即可,四面浇水,不要伤根。
② 中国传统节日及日期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
形成: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文献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完成,后来得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萸叶,好友相聚对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之节物风俗 (一)菊赏菊、簪菊、菊花酒、菊花茶、菊花馔 金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阳充满了清新馥郁的气息。菊是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间在重阳节赏菊、簪菊、酿菊花酒、饮菊花茶、做菊花馔,围绕着秋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俗。 1 赏菊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绽放,因其品格的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称。 古人赏菊非常讲究,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时人喜爱多种菊花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代《陶庵梦忆》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古人赏菊、咏菊,流传下来的咏菊诗词浩如烟海。 2 簪菊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 酿菊花酒 民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重阳饮菊花酒传说源自陶渊明得酒的故事。晋代葛洪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太清记》云: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之效。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宋时以菊花、茱萸泡酒,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4 饮菊花茶 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 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饮,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种多样,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为佳。 5 菊花馔 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二)糕重阳糕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饵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两种,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荐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 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梦粱录》云, 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赏秋 如前所说,重阳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强身,山顶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重阳登高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野宴。 《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登临高处。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3lian.com (五)敬老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欢乐。 (六)杂俗 最着名的重阳杂俗,当属食蟹。传说西周时即有蟹酱之类的食物出现,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时节,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鲜美,江南阳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馆也会在九月间,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 福建等地在重阳节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 重阳祭祖也是重阳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区有到湄洲妈祖庙或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的风俗,求得妈祖保佑。
④ 重阳节要赏什么花
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