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节日作文三百字
我国传统节日
我国有很多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
有一回次,中秋节的时答候,叔叔、爸爸、妈妈、我和妹妹一起去公园玩,我们还带着一盒月饼,五瓶牛奶,五包清香.然后,我们就上车啦.到了那里,我就看见许多漂亮的花,爸爸和叔叔一起对我和妹妹说:“你们先去玩吧!”我们玩了碰碰车.过山车.滑滑梯.跷跷板.好玩极了.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该吃午饭了.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妹妹不想吃,她把大家弄得很不高兴和开心.幸好叔叔是医生,叔叔还偷偷的把他的医生箱带来了,他把箱子打开,拿出温度计给妹妹量.妹妹一看见温度计就跑了,我看见妹妹跑了就快步追去.妈妈心急地说:“万一她们都跑不见了,怎么办呢?”妈妈刚说完,我就拉着妹妹回来了,我生气的对妹妹说:“你给我老实点,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妹妹害怕地说:“没有那里.”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吃饭呢?”说完,我就拉着妹妹去买东西吃了.吃完后,我们就乘叔叔的车回家了.
我觉得今年的中秋节真是一个快乐、有趣的节日呀!
2. 关于重阳节的小故事,不少于三百字
重阳节的故事
1.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2.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3.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4.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3. 关于重阳节烧烤作文三百字
“美好的日子也来了!”我大声吼着,幻想自己正站在郊外,兴奋地品尝烧烤美味。可是爸爸的声音却从我背后悠悠传来:“别光顾着吼,快过来准备准备。”一听这话,我立马泄了气,愤愤不平地嘀咕着:“不是说好你做准备工作,我负责烤吗?”“不不,你不经过准备的艰辛,怎能品尝到美味的结果呢?”爸爸语重心长地说。我说不过爸爸,只好老老实实地做起烧烤的准备工作来。
烧烤是要做许多准备工作的。我们早就从超市买来了蜂蜜、胡椒粉等调味品,鸡翅、鸡腿和骨肉相连等肉食,还有紫薯、芋头和大葱等素食,再从家里带上油、刀、铁丝和木材等工具就差不多了。
我和爸爸一起在郊外找了一块前临水、后靠坡的风水宝地,爸爸在四周找了几块碎砖头,搭了一个简易的土灶,又找了两根枝杈,分别支在土灶两边,形成支架。我用铁丝把鸡翅和鸡腿串成肉串。
一切准备就绪,爸爸开始生火了。刚开始,我们不懂如何点火,每次把枯草一点燃就放上木材,不一会儿就熄灭了,试了几次还点不着。忽然,一阵风吹来,把草灰中的火种吹燃起来。我们恍然大悟,临时找了几片大树叶充当扇子,终于使火苗呼呼燃烧起来了。我们赶快把肉串架好,放在火上烤起来。上面在烤肉,下面也不能闲着,我把紫薯和芋头扔进火堆里。
我把肉串不停地在火上翻滚着,不久,就看到鸡肉上开始住外冒油,甚至有的还在往下滴,落在火上发出“滋溜”一声。过了一会儿,终于闻到盼望已久的肉香了,我迫不及待要吃,爸爸说:“心急吃不得‘热鸡肉’啊!要冷一下,再上点调料,味道才更好。”我只好咽了一下口水,看着爸爸耐心地蘸上胡椒粉,抹上蜂蜜,顾不得其它,用手抓起就咬。啊,真香啊!就是在烧烤店里也没有这个好吃。爸爸笑着说:“这是你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果,当然很香了。”
吃过肉食,火中的素食也差不多熟了。我们用树枝把紫薯和芋头拨出来,它们全变成黑乎乎的了。爸爸剥开紫薯,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我和爸爸一起分享这人间美味,吃在嘴里,觉得有不一般的甜味。忽然,我和爸爸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我们都变成了“大花脸”。
野风中,夹杂着鸡肉和紫薯的香味,把我们的笑声传向远方,也飘进我记忆的深处。
4. 三百字老人节的日记
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重阳节有一种传 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 吃食端到一版桌上。权夜幕降临,灯光闪耀, 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 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 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 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处处洋溢着祥 和的气氛。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 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 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 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 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 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 重阳节之时,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 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 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 如今,时代早已变迁,昔日重阳节“又见花 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 日,不由得又想起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 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 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觉当中想起毛主席 的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 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 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 霜。
5. 重阳节的来历一定要三百字还得是重点
重阳节的来历
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起初桓景的生活非常安逸,但是有一天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瘟神,它散布了瘟疫,让很多人都死去了。桓景的父母也没有逃过,自己也差一点丧命,好了以后的桓景决定要将这个恶魔消灭,于是他就去拜师学艺。
他访问了很多地方,最后打听到有个古老的山上有个神仙,于是他就去拜他为师,经过桓景的一番努力最终练得神术,下山时他师傅说“今年的九月九日瘟神会再次出来害人,你快回去为民除害吧”,桓景走时,师傅送给了他一瓶菊花酒、一袋茱萸叶,让他发给村民。
在那天桓景把村民安排到了一座山上,把东西分给大家,然后就带着青龙剑与瘟神大战,最后将瘟神杀死。从此,村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之后村民为了纪念桓景,每年的九月九都会举行登高,喝菊花酒,插种茱萸等活动。
6. 我们的节日重阳重阳节习俗知多少三百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点评:说理充分透彻,立意鲜明。适当地运用对比、比较等手法,通过事物相互间的悬殊与差异,有力地佐证文章的中心。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