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有:归宁父母,吃羊肉面,赏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晒秋,放纸鸢,登高,祭祖,佩茱萸等。
❷ 重阳为什么放风筝
重阳为什么放风筝
重阳为什么放风筝,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我们在重阳节的时候往往会开展各种风俗活动,有些地方在重阳节当天会放风筝,下面我就来带大家看看重阳为什么放风筝的相关信息。
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广东《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可是与之相对,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两种解释针锋相对,让人莫衷一是,不禁莞尔。
虽说“九九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与气候节令有关。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与传说的渲染,放风筝,不仅仅成了娱乐的项目,也成了重阳节必做的一件事。相传这源于汉代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向费长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药,迷路山林,后经鸽子引路,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以纸糊鸽子,登高时随带上山发放,有祈福去除晦气之意。
放风筝要注意的事项都在“风筝线”上。有的地方风筝断线是好事,意味着把晦气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区,风筝断了线,千万别捡,小心把别人的“衰运”捡回家。
在潮汕农村,有不少人信命运,认为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转运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携带自己的风筝登高放飞,意谓“衰运”尽去,“好运”将来。人人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风筝顺利高飞并任其飘流,以偿心愿。不过有不少风筝在中途放飞时断线,故潮谚曰:“九月九,风筝断线满天走”。对断线飞来的风筝,人们忌捡,怕捡到别人的“衰运”。
在福州,捡断线风筝到底晦不晦气,没有一个准确说法,但是福州人重阳登高放风筝,最忌讳的就是“风筝断线”,连提到这几个字都是不被允许的。“断线风筝”不吉利。意味着有不好的事会发生。过去人们嫁女儿,刚过门或还没进门,女婿就死了或毁婚,就叫“断线”,可见对风筝线断了这件事,人们很忌讳。
台湾重阳放风筝的习俗,则与之相反。放风筝时不仅外形争奇斗艳,还以“风吹相咬”(就是玩风筝“打架”)为乐事。好斗者往往会在风筝上加装暗器,如小锯片或尖锐的铅片等,用来切断对方的丝线,或者是放长丝线去缠拉大风筝的尾巴,然后再用力一扯就将大风筝拉下来了。
如果不幸风筝被扯下坠地,也往往成了众人抢夺的目标。俗语说∶“风吹断落土,抢到溶糊糊。”就是说这种激烈争夺风筝的场面。战败者则以“风吹断了线,家伙(财产)去了一半。”来形容自己的损失惨重。
重阳节的来历与意义
据现存史料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重阳的民俗活动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风筝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容易,价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兴时代。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500年的分裂战乱状态,进入相对稳定的大统一时期。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风筝普及于民间的社会基础。
唐代的风筝,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杨誉《纸鸢赋》载:“相彼鸢矣,亦飞戾天,向把能尔,风之力嫣。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不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约蔑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九五三唐荣《纸鸢赋》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儿童不仅能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风筝做为娱乐用品已比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几十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是其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当时的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能放。唐朝赵昕编写的《息灯鹞文》中,就记述过宫廷夜晚放风筝的故事。
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就详细记载过,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效外放纸鸢,直到日暮方归的情景:“少年郎竞放纸鸢,以松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潍坊市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中的代表作。这幅画,描写了清明节开封效外和市内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里,还详细描写了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
由于风筝的普及,当时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技艺。逢庙会、集市、节日和游戏时,都有人表演创作和放风筝。放风筝的人同杂技演员、杂剧演员被称为“赶趁人”。南宋末,开始出现了以扎售风筝为业的手工艺人。
放风筝活动逐渐为人们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与健身、养目关系极大,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宋李石《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古人讲究养身,入春后走出室外,到空气清新之处,尽量多活动,这样使得春气之升有序,阳气之增长有路,符合《内经》“春夏养阳”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的要行。放风筝还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较好的调节,对保护视力极为有益。在放风筝时多昂首远视,绿地、蓝天还可以防止、减轻近视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风筝在天,以能清目。”就是这个道理。
❸ 潮州重阳节习俗是什么
重阳节,潮州人除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外,还有放风筝,食“九皇斋”等习俗。
一、祭祖
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在潮属地区,用“油麻团”作为祭品,也有一定的来历。因为“油麻团”的“团”,潮人在这里不读“妥弯”,而是读为“缘”,“团”正好与“缘”的读音相同,因而古时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阳节“结缘”的重要习俗,其意是结个良缘。是日,左邻右舍之间互相探访,互赠“油麻团”。这是潮人重礼仪,讲团结友爱的具体表现。又因潮人对此节日的传说,与全国各地有所不同,主要的:一说是日是太阳公公生日;另一说是“九皇诞”。相传“九皇诞”是以纪念“九皇爷”来纪念汉族封建政权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的隐语。故自古以来,潮人便有以“油麻团”和应时水果祭祀太阳公公或“九皇爷”,并有持素一天之俗。由于“油麻团”的制作不仅要把握好用白糖煮成糖浆的火候,还要合理配比好糖浆与油麻等原料,并在糖浆与原料粘结后,不停地将其搓成小团块;若是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糖浆与原料凝固了,就不可能将其搓成如梭状小团块。因此,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也极少自己动手制作此祭品的,只有专门做此买卖的摊档或饼食店才有可能制作“油麻团”。别说“油麻团”是用白糖和油麻、花生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吃起来会有香甜酥脆之口感而令人垂涎,就是单纯的地豆(即花生)也很是惹人喜爱的,在民间便有“地豆香(读为蜂),嘴头热”之说法。但是,“油麻团”吃多了是易于“上火”,故平时很少见到有人做此买卖,只有到了重阳节的前几天,市面上才有出现做此买卖的摊档,饼食店也才摆出“油麻团”来。这是到了重阳节才能见到“油麻团”的缘故吧。
二、登高
在潮汕,至迟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阳登高宴集的风俗。潮阳东山方广洞侧,有一处纪游的
摩崖石刻,文曰:“泉南杨寿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赵安民,天台王商老,温陵吴信行、王文中,莆田刘仲宣,绍兴戊午重阳,同集于高明亭。新泉题。”摩崖处为高明亭旧址。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苍茫,远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绝好去处。明代本地重阳登高的风气仍很热烈。文人们在这一天登高宴游,赋诗言志,作品被选入顺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这几首诗,绘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阳节日风俗图。节日活动仍不外乎登高,“重阳不负登高兴” (郑良璧《九日东山新庙落成》),“蹑屏登临逸兴生”(郭廷序《九日登韩山》);饮酒,“且携杯酒对流川”(同上郑诗),“遍插茱萸酩酊归”(陈天资《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应共尽登,临兴,醉插菊花弄舞衣”(贺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阳:节日风俗,各县志书的记载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宁两县志,讲述较为详细。《澄海县志》载:九日为“重阳节”。登高燕饮,簪菊泛萸,犹古人遗俗也。谚云:“九月重九,登高饮酒。”是月竟放风筝。《普宁县志》则说:重阳登高,各选胜地眺赏。文人墨客或携酒入
山寺游玩为乐,小儿咸于高处竞放风筝。与前代的重阳节日习俗相比,“登高燕饮、簪菊泛萸”等旧俗之外,清代又有“竞放风筝”的新时尚。
三、放风筝
放风筝,潮州人叫做“放风禽”或“放风琴”。这是因为风筝都是以飞禽或相似飞禽的形状制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称谓。又因潮语的“禽”与“琴”谐音,故又称之为“放风琴”。潮俗的重阳节放风筝之所以盛行,是因为此时节,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期;再说潮州的韩江每到此季节,又有大片的沙滩露出江面,更是放风筝的难得场所啊!因此,放风筝便成为潮人过重阳节的特色活动,有“九月九,风禽仔,四散走。”和“九月九,风琴断线半天走。”的俗谚可为之佐证。
四、食“九皇斋”
旧时潮剧班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各班全体人员吃素,俗叫食“九皇斋”。在这九天里,潮州的梨园公所里供设祭坛,祭拜九皇菩萨和斗姥天尊。祭祀仪式很特异:用一米斗插一木柱,木柱上面置九个小环,每个小环吊上一盏豆油灯,在此期间日夜点燃,并焚香、供花果、表演潮剧来拜祀九皇菩萨、斗姥天尊等神。这时,班众食斋十分严格,食具要全部新置,有的童伶还散发穿素,像居丧般。若有人误吃荤腥,或骂人、打破器具,便违反禁忌,应到神前叩首忏悔,求神宽恕。童伶们对这个斋戒日子倒是很欢迎,因为这时的斋菜比往常的饭菜更觉好吃,加上这期间不会挨打挨骂,心情顿觉舒畅。
❹ 重阳为什么放纸鸢
重阳为什么放纸鸢
重阳为什么放纸鸢,我们都知道重阳节当天各地都会有一些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有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放风筝,很多人不清楚其中的寓意,下面我就来带大家看看重阳为什么放纸鸢的相关信息。
1、祛除晦气
在某些地区,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离之远去,有些人,在放风筝的时候还要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得无影无踪才好。
2、气候适宜
农历九月,南方地区季风逐渐加强,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所以在南方有重阳节放风筝的传统。
3、寓意吉祥
有些人认为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重阳节放的风筝飞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风筝过程中不能将风筝的丝线弄断,人们认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所以,重阳节放风筝时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自己风筝的丝线。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什么时候过重阳节2021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又称“九月九”,所以2021年的“九九”重阳节是10月14日,星期四。属于工作日,要正常上班、上学。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登高、赏秋、赏菊和插茱萸,同时也是传统祭祖的。现在,人们也会经常在重阳节这天进行敬老活动,现在每年的`重阳节也是老年节。
重阳节吃什么
1.重阳节要吃传统美食重阳糕,也就是花糕。从宋代流传至今,因与高同音,取步步高升之意,类似于重阳节攀登的寓意。很多地方都会在这一天制作花饼来吃。
2. 螃蟹。“秋风起,蟹脚痒,陈酒醇,桂花香。”秋季是螃蟹最丰满的季节,也正是吃螃蟹的时令,是重阳节最受欢迎的海鲜之一。
3.菊花酒。重阳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因为酒听起来和“九”一样。这一天人们会赏菊花、喝菊花酒,闻菊花的清香,吃重阳糕,是一种享受,但现在很多时候平时也可以喝菊花酒。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一年一度的老人节,我国是一个讲究孝义的国家,对于尊老也是十分看重的,从2013年开始,就将重阳节设立成了老年节,以推广国人孝顺、尊敬长辈的社会主义文明风气。
为什么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现代将重阳节加入敬老,并定为“老人节”并非空穴来风,亦有其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在秋天有敬老的习俗。
周礼中就有仲秋给老人授杖、赐食物的记载,秦代重新规定了这一礼俗,唐玄宗时至少两次宴请民间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诗词中“重阳”的首次出现,应在庾信的父亲、南北朝时梁朝的庾肩吾的《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其中“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即提到“献寿”。
“九九”与“久久”谐音,寓意吉祥,也符合敬老之意。由此,九月九日重阳节便一路逶迤,由秋季庆典、避灾发展到尊老敬老,在老龄化加剧的时下焕发其新的风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 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❺ 重阳节都是有什么习俗
“重阳敬老”的节俗在古代并不突出,而是到了现代社会才逐渐被强调的。每逢氏游重阳,很多人会走进社区或敬老院,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年人的关爱。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如今重阳节最鲜明的主题。所以,今天人们又把这个古老的节日称作“敬老节”。那么,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呢?一般来说有三项: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酒。
1、登高
重阳登高的习俗大约形成于汉代,它最初和佩戴茱萸一样,都带有消灾避祸的意味。成书于南朝梁的《续齐谐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重阳登高避祸的故事:
一个叫桓景的人跟着方士费长房学习。一天,费长房忽然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遭遇灾祸。快点回家,让家里每个人都缝一个布袋,在布袋里装上茱萸,然后登上高处喝酒,可以免灾。”九月九日那天,桓景照着费长房的劝告,带着全家逃到了山上。晚上回家后,他看到圈养的家禽家畜果然都死了燃核虚,自己和家人躲过一劫。
这个故事虽然想象的成分居多,但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相信重阳登高可以远离灾祸。到了后世,登高消灾避祸的意味变淡了,渐渐演变为一项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正适合登高望远,放松身心。这一天,人们或登高山,或登楼台,尽情观赏秋色。文人雅士往往诗兴大发,将登高的情思化为优美的诗句。
2、佩戴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椒科植物,在秋季成熟。它的气味辛辣芳香,具有杀虫驱寒的功效。古人在重阳这天将成熟的茱萸果实装在香囊中,或插在头上,据说是能够抵御九月的初寒,防止染病。
另外,在古人的观念中,茱萸还有“辟邪”的功能。他们认为在屋舍周围栽种几棵茱萸,能够“增年益寿,除患害”。而将茱萸悬挂在室内,则能达到“鬼畏不入”的效果。所以茱萸又称为“辟邪翁”,佩戴茱萸连同登高,便成为古人重阳消灾避祸的主要方式。
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见在唐代,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的习俗十分流行。不过到了后世,插茱萸的习俗慢慢变得少见了,这可能与重阳节俗的重心从消灾避祸转向其他方面有关。
3、赏菊饮酒
和茱萸一样,菊花在重阳备受青睐,也是缘于其显著的药用价值。
菊花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肝明目、解毒散热的功效,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等病症。因而,古人相信将菊花泡酒饮用有益于身体健康,甚至能达到延年益寿、“令人不老”的效果,所以菊花又有“延寿客”的别称。重阳饮菊花酒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风俗。
古人往往会在秋天采菊,将其与黍米一起酿制成酒。来皮燃年的重阳节,取出已经酿熟的菊花酒,约上三两好友,一边饮酒,一边赏菊,交流感情的同时还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从上面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重阳习俗可以看出,传统重阳节其实偏重于趋吉避害、祈求健康平安,包含着我们祖先对于生命的珍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❻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6)重阳节放风筝吗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明清,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近现代,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