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顺真的都是体现在金钱上的吗……
孝顺并不都是体现在金钱上。
孝顺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经常陪伴老人,帮老人做一些家务事,对老人问寒问暖,这样才属于孝顺的一种。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金钱和身心上全心全意的照顾老人,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② 有人说我们长大赚到钱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是孝顺他们了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去孝敬老人
我认为把赚到的钱交给父母、爷爷奶奶,这只是经济上的援助,不是孝顺。我们更应该给与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例如:常回家探望老人,多点关心、问候他们日常生活;带老人去检查身体,平常陪老人去散步、聊家常、锻炼身体等,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
③ 工作后孝敬父母,只能靠给钱吗
很多人工作后,孝敬父母的方式只剩下给钱。仿佛给了钱,就能把那些因为工作没时间陪伴父母的愧疚全部抹杀掉。
不知道什么时候,钱成了我们和父母唯一的交流方式。
大学毕业前,每个人的生活来源几乎全部出自父母。这个高等教育进入普及教育阶段,养育周期至少持续23个寒暑。在此期间,父母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我们理应在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后,回报他们如此浩大的付出。
但给钱,真的就够了吗?
“甲方爸爸”比亲爸爸还亲
身边从事销售职位的小A朋友,诙谐地将客户称作“甲方爸爸”。对小A来说,“甲方爸爸”简直比亲爸爸还亲。他们下达的任务、提出的要求,必须在第一时间不折不扣的完成。至于父母那边的需求,他只能暂时先搁置在一边。
大二时的寒假小A回过一次家,此后再未踏进过家门,电话也常常打不通。工作以后,他每个月会给家里寄5000块钱。
母亲特别想念小A,无奈之下,只好和父亲不远千里从家乡赶到小A工作的地方。他答应陪父母出去逛逛,结果甲方爸爸在电话里的催逼,他只能花钱请人陪父母去了城隍庙、东方明珠和外滩。等到他空下来准备陪伴父母,他们已经回到家乡,只在家里留下家乡的一些土特产。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人们留给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除非是那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其他工作岗位都存在可替代性,因此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如果你不努力、不付出加班的代价,很可能在竞争中落于下风。为了保住工作,只能不断压榨可支配的时间。通常忙完工作回到家,整个人身心俱疲。即便这样,还要为明天乃至近阶段的工作操心,一直到凌晨时分才能入睡。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势必会挤压关心父母的意愿。
别误读父母的善解人意
当我们把时间都留给工作,留给自己、留给父母的自然就少了。
当然,也有自认为说得过去的补偿方式。没错,就是每月往父母的工资卡里打上一笔钱。给钱似乎是表达孝心最简单、最省时省力的方式。有了“手机网银”以后,只要手指轻点按钮,钱就能实时到账。如此方便快捷的方式,自然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钱,更是成为他表达孝心的途径。他想象着父母拿到钱以后,一定会在亲朋好友面前说自己有多懂事、多孝顺、多么有出息。
至于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即使父母也会打电话,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许在开会或埋首于其他事务性工作。只能以“工作忙”为借口,粗暴打断父母的关心。在这个时候,父母通常会知趣地“闭上嘴巴”。
而你不知道父母每一次的善解人意,背后是一份深深的无奈和慨叹。
金钱不是万能药
曾记得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位母亲做了满满一桌子菜,等候儿孙回家。可是女儿那句“妈,我忙工作就不回来了”,让她神情凄苦地独坐在沉闷的房间中。桌上的菜肴还冒着香气,可是少了儿孙的身影,再美味的佳肴也味同嚼蜡。
当年轻的90后、00后踏上工作岗位,父母也渐渐步入中老年阶段。上了岁数的她们,各种社会交往日趋减少,难免会陷入孤单的泥淖。
他们需要子女关心,需要经常听到子女的声音,看到甜美的笑容。哪怕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唠嗑,哪怕就是坐在他们身边,听着他们唠叨,父母清冷的世界中也会照进一抹温暖的阳光。
“子欲养而亲不待”。说到底,子女不该在这场亲情与时光的“角力赛”中缺席。 随着时光推移,特别是若干年之后父母不在人世,那些长期缺位的子女会在心中生出无尽的愧疚。
而这份愧疚,绝不是每月躺在银行账户内的那笔钱所能弥补的。
金钱不是万能药。这个什么都可以被物化的年代,唯独亲情是不能被物质衡量的。父母缺的不是钱,而是子女精神上的关爱。因此,我们要给父母钱,这个必须给。但是给钱之外,更要付出一份爱。只有爱,才能融化孤寂这块千年寒冰,让父母完满地走完生命剩余的历程。
④ 作为女儿,工作挣钱了,应该把钱给家里父母吗
这个问题取决于三个关键。
第一,父母对女儿是好是坏,如果父母是很疼爱女儿的,没有重男轻女,也没有非打即骂,更没有把女儿当作赚钱工具,那作为女儿,赚钱以后难道不应该孝敬父母吗?反之,女儿就没有必要给父母钱了,父母不疼不爱,不得自己攒着钱替自己打算吗?如果把钱给父母了,那自己以后怎么整?
第二,女儿挣的钱是多是少。如果女儿赚的钱很多,那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给父母,剩下的钱自己用,用不完的就攒起来,父母如果很疼爱女儿的话,也许根本就不会用女儿给的钱,而是替女儿偷偷攒起来,但如果女儿挣的钱不多,除去自己日常开销所剩无几,那不得先替自己打算嘛?除非父母生病或者急需用钱,否则我认为女儿没有必要非要把工资的一部分给家里父母。
第三,父母是否真的需要女儿给钱。如果父母还有能力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或者退休了有退休金,那女儿就先自己用着,等父母急需用钱的时候再给父母钱呗,没有必要挣了钱就给父母。
如果你的意思是赚了钱,应不应该把钱交给父母保管,那大可不必,自己赚的钱自己存着,工资卡什么的没有必要上交给父母。
父母固然有养育之恩,但首先赚了钱也得先自给自足,有额外的再考虑是否给父母,真正爱儿女的父母,绝对不会压榨女儿的钱。
⑤ 所谓的孝顺是不是给钱就代表了孝顺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教我们做人,给我们无私的爱,春天般的温暖。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父母的爱。但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于回报父母有些错误的认知。总认为只要给他们钱就一切都解决了,给钱就是最好的回报,最好的礼物。其实不是这样的,钱虽然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但是回报父母最好的方式是关心,问候,陪伴。
很多人认为给父母钱就是最好的回报,父母就会开心快乐,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给父母带来开心快乐,反而会给他们带来痛苦和烦恼。我的一个同学最近就非常的烦恼,和父母闹得很不愉快。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我的同学家里面兄妹两个,他是老大,父母辛辛苦苦培养他读完大学。因为他大学是在浙江读的,毕业以后就在本地找了工作,然后认识了一个本地女孩,家里面非常富裕,于是他就选择了留在本地工作生活结婚生子,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一次,平时和父母也很少联系。和父母唯一的沟通就是给他们钱,他总觉得只要钱给的多,总能弥补不能陪伴他们带来的伤害!可是他的父母总是脸上没有微笑,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这让他也非常的不解和困惑!
其实他的父母之所以会不开心,不快乐,不是因为钱给的少,而是因为缺少儿子的陪伴。含辛茹苦把他养大,供他读完大学,而他却选择了留在外地生活工作娶妻生子。逢年过节回去也待不了几天,家对他而言就好像一个旅馆。可以说一年365天有350天是在外面的,是和父母见不到面的,我想只要是做父母的,恐怕都非常的难受吧!但是他们不敢对儿子有什么要求,怕对儿子工作和前途有影响,所以就整天郁郁寡欢。这种情况下给的钱越多父母反而就越是不开心,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你给的钱越多,就是离他们越来越远,给了钱就意味着不会再陪伴,这样父母心情难受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等我们老了,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去了异地结婚生子生活,逢年过节给钱就当是安慰,就当是陪伴,想想都觉得心里不舒服。
有时候我们做晚辈的不能太自以为是,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待父母也是这样。其实父母对儿女的要求恰恰是相反的。晚辈给多少钱无所谓,重要的是有空可以开开心心的陪伴着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爱就是陪伴。
⑥ 为什么有钱人看起来更孝顺
1
大概是五年前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在某护肤品牌做直销的大姐。大姐留着齐耳短发,潇洒干练,是个金牌销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说她很喜欢钱,喜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说钱又不是万能的,够用就好了啊。
大姐说,我曾经也跟你一样天真。以前我家里的卫生间是蹲坑,我妈有习惯性便秘,因为蹲太久,每次解完手站起来,都会腿麻,头晕目眩,好几次还摔倒了,最严重的一次头都摔破了。我特别心疼。
后来我赚到钱了,就给我妈装了一个最好的座便器,坐再久,也不会腿麻头晕,我妈再也没有摔倒。我就觉得钱真好啊,钱可以带来爸妈生活上的舒适和自己的安心。你说,我怎么能不喜欢钱呢?
2
大学同学橘子工作一直都很努力,不到30岁就当上了上市公司的市场总监,收入水涨船高,身材却从微胖瘦成了骨感。
问她为什么那么拼,她说她上高中时,有一次陪妈妈看电视,妈妈看到马尔代夫,喜欢得不得了,感叹说,这辈子如果能去一次怎样也值了。她当时就记住了。
28岁那年她用自己的年终奖带着爸妈去马尔代夫度假,看到爸妈笑得那么开心,她说感觉特别满足。现在她每年都会带爸妈出国游玩一趟,每次他们都会拍很多照片,一家人笑得幸福又快乐。她说为爸妈花钱就是一种尽孝,钱能买来爸妈的快乐啊,所以她要多挣钱。
3
同学的爷爷有很严重的耳背,跟他说话需要贴在他耳边大声嚷嚷,有时甚至需要喊叫。
因为几乎听不见别人声音,爷爷也不愿意跟人交流,五六年了,他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中,平时就喜欢一个人坐在外面晒太阳,他那皱纹纵横的脸上,难得见到笑容。
他工作赚钱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爷爷买了一副助听器,爷爷戴上后,很开心,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说,钱真好,可以买来声音,让爷爷的世界从此变得多彩。
4
前段时间住院的时候,同病房有个80岁的老太太,骨质疏松,她女儿带她来打针治疗。
老人女儿介绍说,母亲的骨质疏松经常痛得直不起腰,她购买的是进口药水,一针四千多块。我说真贵啊。她说贵有贵的道理,打一针就好了,药水吸收后就不痛了,打一针能管一年。
有钱真好啊,钱可以缓解病痛。
5
不得不说,在孝道这件事上,有钱人比没钱的人天生就具有优势啊。
朋友的奶奶患了白内障,几年来一直看不清东西,去医院看过,只要花几千块动个手术就好了,可是他爸和叔叔都闭口不谈这事,归根结底还是穷。后来小姑姑看不过去,自己花钱带奶奶去动手术,一个月后,奶奶重见光明。钱可以换来健康啊。
我想到我的爸爸。他患有关节炎,每隔两个月我就会买一包药寄回去,爸爸听说那种药很贵,不舍得用,一片膏药每次要剪开分成两次用。他知道我的工资只有五千多,每个月交完房租,剩下的刚够日常开销。很多时候我恨自己无能,如果自己月入五万,爸爸还会这样省吗?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想和相恋三年的女友分手,娶一个家世显赫的姑娘。也不是不爱女友了,只是在现实面前,再浓烈的爱情也会变得稀薄。
他和女友都是最普通的家庭,日子一直过得艰难。而那个富家姑娘,如果娶了她,车子房子一步到位,最重要的,姑娘还承诺会把他父母接到身边来好好孝敬。他动心了。
他说小时候父亲做生意赔了,欠了很多钱,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家里连煮饭的米都没有了。那时候妈妈都是在天黑的时候拿着盆去邻居家借一点,然后煮一大锅饭,就着咸菜吃。爸妈苦了一辈子,现在快60岁的妈妈还在家里种仙草,说要攒钱给他买房子。
上次他回家,看到妈妈和收购仙草的人讨价还价,他说看到妈妈为了卖个好价钱满脸堆笑和近乎谄媚的样子,他很想哭。他真的不想父母再那么辛苦了。
这是我听到的最悲凉的故事,都是因为钱啊,没钱,连把爸妈接到身边好好孝敬都那么难。
7
有人说尽孝跟金钱根本没有关系,多送些温暖,多陪吃几顿饭,多聊聊天就可以了。但是,温暖是什么,跟御寒的衣裳可有关系?吃饭能否让画饼充饥代替?如果温饱都无发保障,何以闲来聊天?
对一个穷困的家庭来说,再多的陪伴都不如一扎钞票来得实在,对一个身陷病痛的老人来说,天天捶腿日日揉肩也不如一针进口药水来得舒坦。在饥饿、窘困、疾病面前,金钱,就是雪中送炭啊。
当然,这里并不是教大家都去拜金,一切都向金钱看齐。在孝顺父母的问题上,有钱没钱,都应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就像歌里唱的,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陪他们唠唠嗑,聊聊天,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孝道。
8
所以,尽孝跟金钱有什么关系?有钱了,才能更加随心所欲的孝敬父母啊。
当你过年回家,给妈妈包一个一万块的大红包,妈妈脸都笑皱了,你能说金钱跟孝道没有关系吗?
当爸妈想你了,你马上订机票打飞的出现在爸妈面前,你能说金钱跟孝道没有关系吗?
当爸妈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不舍得花钱,你手一挥,我有钱!然后带他们出门旅行,带他们去餐厅吃好吃的,带他们买好看的衣服,帮他们实现愿望,看他们笑得幸福又开心,你能说金钱跟孝道没有关系吗?
为父母花钱本身就是一种孝道啊。
张爱玲说,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赚钱的速度超过父母老去的速度。
⑦ 自己上学父母舍不得花钱,自己赚到了钱要孝顺父母吗
当然要孝敬父母,在现今社会,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到上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上大学,读研究生或博士,由于自身处于不断成长和求知学习阶段,很少有机会去挣钱,所以,孩子的人生这个阶段,基本花费的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我们一定要记住。
孩子长大成人或学业有成参加工作后,就有了自己的工资收入和小金库,这是广大家长喜上眉梢的事情。现在,一些青年人挣了钱,卡上一存,自己随用随花,一般不给父母上交;每遇逢年过节,回家给父母买些吃喝穿戴之类的东西,再给些零花钱,也很少将自己的工资上交给父母。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