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论语中关于养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都有哪些
孟武伯问孝,子曰:抄“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❷ 论语中的孝敬名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呀。)
❸ 论语孝敬篇教学内容分析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❹ 孝敬父母的论语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版”樊迟曰:权“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❺ 论语关于孝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
“
父母惟其疾之忧。
”——
《论语
·
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
长幼有序。
——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
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
守之本也。
——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
博奕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
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
庄
❻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❼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7)论语孝敬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文章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❽ 《论语》中孝敬父母的话
孝敬父母格言 1.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2.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回情之答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3.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4.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5.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6.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7.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8.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9.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❾ 论语中关于孝敬父母的语句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