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敬父母封建

孝敬父母封建

发布时间:2021-02-13 01:38:16

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有哪些

扇枕温席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孝子贤孙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彩衣娱亲 传说春回秋时有个老菜答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入孝出悌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谓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老莱娱亲 〖解释〗表示孝顺父母。
孝悌力田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⑵ 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不是封建糟粕

旧时农村家里的香火坛上,总摆设有书写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可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今天我们仍提倡这八个字的精神,这并不是怀古倒退搞封建,而是去其糟粕,留下精华。但在留守儿童中间,由于父母远离,缺少沟通,在校又因父母教育的缺位,误认为老师歧视他们,是没有教养的孩子,因而他们这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观念慢慢地淡漠了,并以封建糟粕为由作为他们观念生成的理论支撑点,还说什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好像他们小时候不孝不敬,长大后就能成为“忠于祖国、报效社会”的好公民。所以,有必要帮助他们认清“孝”和“敬”的伦理道德,这关系到儿童和我们社会的未来。有位爱心妈妈是这样从大道理讲到小道理,帮助留守儿童转变观念,你听她说得多在理:
从大道理说,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伦理规范。不能因为香火坛上有其牌位就认为是封建糟粕的东西,恰好今天的提倡是在扬弃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继承,完全可以成为新农村伦理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没有计划生育时我们在农村看到一个家庭,老人受了养子防老的旧思想影响,养了五个儿子,由于子多管不过来,他这五个儿子上学不听老师的话,经常逃学。老师家访,说老师多管闲事。长大成人后谁也不管老人的生活,互相推诿,老人只好自己生活,逢年过节没有一个儿子来探望。养子防老变成无子防老。如果农村的家庭都像这样,怎么能建成平安和谐的新农村。事实说明了提倡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道德观规范体系的需要,是落实敬老风尚的需要,也是教育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那种认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封建糟粕的观点,是完全与新农村伦理道德文化建设背道而驰的。
从小道理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来建好这个家,给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好一些,也为自己的孩子今后上中学、大学做好资金准备。这也是党的政策提倡的,不是有温总理为农民工讨回工资这个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吗!仅因为父母教育缺位,沟通较少,得不到父母零距离的爱,就产生“父母不爱我、我就不爱父母”的思想,这是对父母最大的误解,是对父母艰苦劳动、节衣缩食、聚沙成塔的付出最大的不尊重。在留守儿童缺教的情况下,学校的老师接手持续教育,从识字开始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教,老师不但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启蒙者,而且同时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受到当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家不孝父母,在校不敬老师,这怎么能成为好儿童,要说“长大后忠于祖国、报效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位爱心妈妈把大小道理这样一说,就说通了那些留守儿童,使他们认识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并不是封建糟粕,而是今天社会主义社会提倡的新伦理,是新一代儿童处身立世的根基。在这位爱心妈妈的教育下,那些留守儿童明确了在家孝顺父母,上学后尊敬师长,懂得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这位爱心妈妈还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富有情趣的典故和从古至今孝顺父母的名人榜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还把尊敬师长的教育内容蕴涵进来,使他们认识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师长是相统一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育他们尊重老师的工作,向他们提出了尊师重教的“五个每一”的守则:即尊重老师的劳动上好每一堂课,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履行好每一个要求,有礼貌待老师热情每一声问好,受老师批评背后不说一句怪话,对老师有看法善意提出每一条意见。
总之,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应当提倡的好风尚。留守儿童可不能因对父母和老师的一时误解而计较,那是关系到个人品德修养好坏的表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应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

⑶ 跪拜是孝敬还是封建

这是封建,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孝敬父母”靠的是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孝,孝敬父母重点的是“心”的问题层面,有真心孝敬的,也有假意孝敬的。
而“跪拜”只是一个动作,“动作”跟他是否孝敬父母没有关系。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做样子跪拜父母,他们不过是在演戏,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换句话说,孝敬父母不一定需要“跪拜”,反过来“跪拜”也不一定就是“孝敬父母”。
如果说,孝敬父母“必须、一定”要用“跪拜”来表现的话,绝对是封建,因为封建观念拥有比较狭隘、绝对、专一、极端的特性。

⑷ 封建孝道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回代贾谊的答《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⑸ 孝敬父母究竟是传统美德还是封建糟粕 来自雏凤清声

能提出这种问题,相信提问的人已经在做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了。
我能说什么呢。对于非人类,这种问答式的简单的教化是没用的。

⑹ 孝敬父母师长本来不是封建糟粕吧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才是吧

同意。孝敬应该,但自己也有人权

⑺ 社会主义道德忠于祖国,孝敬父母和封建社会道德忠君孝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封建社会忠君孝亲的传承与改进。
区别:社会制度是最大的不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也是极大的不同。世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古代的教育以四书五经为主。而现代的教育观点是以人为本,讲求人性化。
概括起来:环境不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⑻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1、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今河南沁阳人)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

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2、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8)孝敬父母封建扩展阅读: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非看重形式,让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界还有“孝”之一字!

⑼ 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二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三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阅读全文

与孝敬父母封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90岁奶奶整容 浏览:459
上海外地户口养老金 浏览:302
长江养老金安享31天收益怎么样 浏览:76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浏览:608
如何孝敬地球 浏览:483
养老院没有监控会怎么样 浏览:369
长寿湖最深有多少 浏览:334
长寿村黄芪哪里有 浏览:922
退休后买养老保险怎么买 浏览:907
老人还有什么 浏览:175
企业个人养老金账户包括哪些 浏览:633
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话 浏览:446
吃米粉老年痴呆 浏览:307
没到退休年龄怎么提取住房公积金 浏览:275
天水市征兵体检在哪个医院 浏览:240
进口长寿花有什么区别 浏览:651
安徽养老保险退休工资 浏览:673
洪洞县长寿寺 浏览:365
台湾养生习俗有哪些 浏览:480
去敬老院打扫的活动计划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