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阳节起源于何时
重阳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较悠久的历史,战国时屈原的《楚辞·远游》就有这样的诗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可见战国时就有重阳的节令。相传重阳在汉初为宫中节日,后来因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所迫害,夫人使女贾氏被逐出宫中,嫁到民间,贾氏常与人谈起宫中重阳节俗,民间即知此俗。东汉时,民间流传“恒景登高避灾害”的故事,引发了重阳登高之俗。唐代,朝廷下旨定重阳为时令节,此时,重阳节应该早在民间普及了。
关于重阳之名,三国时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夏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易经》将“六”定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重叠,所以九月初九就被叫做“重阳”。
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习俗较为统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但惠州还有较为重要的放纸鹞。此外,尚有扫墓之习,如光绪《惠州府志》就有“重阳拜扫坟墓亦如清明之仪”的记述。
B. 什么是重阳节
重阳节来(又称:老人节)源,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C.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专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属”。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