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退休金计算中的“计发月份“ ,具体是怎么算出来的,请举例。
计发月数按退休年龄分别规定为:45岁216月、50岁195月、55岁170月、60岁139月、65岁101月),即:若个人账户存储额相同,退休时年龄大的,这部分的养老金就多。
计发月数简单讲是:发放了几个月。
指数
每年的缴费基数与前年的当地月平均工资的比值
全部加起来求平均。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就是上面求得那个值乘以退休时的当地月平均工资。
比如:2000年当地月平均为1000,2001年你月交纳基数为2000,那么那一年的指数是2。如果你一直这么交,每年的指数都是2,最后退休的时候,平均指数也是2。
那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就是
2*退休时当地月平均工资。
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国家有一个统计,人的平均寿命(男女不同)。
比如:男的平均寿命80岁,退休年龄为60岁。
那么通常一个男的退休要领20*12=240个月的退休金。
个人账户的钱就要按240个月领完来计算每个月发多少。
但是个人账户还是有利息的。
所以根据每年的利息,还有240个月的长度,会得到一个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就是每个月可以从个人账户领取的钱,保证你240个月领空。
如果万一活得长了,社保局就要从统筹基金里拿出钱来贴补了。
2. 什么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
计发系数是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公式的一个指标,也叫计发月数,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是国家根据平均寿命测算出来的。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一办法计算后乘以计发系数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一办法计算。
计发系数=〔按统一办法缴费年限+∑(按双低办法缴费年度企业实际缴费费率/按双低办法缴费年度企业正常缴费)〕/ 全部缴费年限之和。
∑保留3位小数。缴费年限不足12个月的部分,换算成以“年”为单位,换算后的缴费年限及计发系数均保留两位小数。
(2)退休金计发扩展阅读
《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四、2014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退休的参保人员(即“新人”),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即: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一)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计算到月,保留两位小数。下同)×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本人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实际平均缴费指数;
实际平均缴费指数=(Xn/Cn-1+ Xn-1/Cn-2+……+ X2015/C2014+ X2014/C2013)/N实缴。其中:
Xn、Xn-1、…X2014为参保人员退休当年至2014年相应年度本人各月缴费工资基数之和;
Cn-1、Cn-2、…C2013为参保人员退休上一年至2013年相应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N实缴为参保人员实际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3. 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方法 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标准有哪些
(一)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计算公式为: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公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三)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1.2%。计算公式为: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1.2%
4. 65岁退休退休金计发多少个月
退休金按月计发,不存在计发多少个月。如是男性应该60岁退休,因为种种原因延迟至65岁退休,劳保条列规定,按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发放退休金,逾期年限、月数不补发。
5. 机关事业退休金新政策,中人已退休怎么计发退休金
“中人”的问题主要是50-70后的问题,因为他们很多人长期不需要交纳社保,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人,双轨制的破冰,设置了十年过渡期,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而在衔接和过渡过程中具体发放方法如下:
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关于“中人”的过渡。全国实行统一的过渡办法。对于2014年10月1日前(简称改革前,下同)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设立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底限高。
即:新办法(含职业年金待遇)计发待遇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按老办法待遇标准发放,保持待遇不降低;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超出的部分,第一年退休的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发放超出部分的10%;
第二年退休的人员(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放20%,依次类推,到过渡期末年退休的人员(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发放超出部分的100%。过渡期结束后退休的人员执行新办法。
N
老办法待遇计发标准=(A*M+B+C)*∏(1+Gn-1)
N=2015
A:2014年9月工作人员本人的基本工资标准;
B:2014年9月工作人员本人的职务职级(技术职称)等对应的退休补贴标准;
C:按照国办发[2015]3号文件规定相应增加的退休费标准;
M:工作人员退休时工作年限对应的老办法计发比例;
Gn-1:参考第n-1年在岗职工工资增长等因素确定的工资增长率,n∈[2015,N],且G2014=0;
N: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退休年度,N∈[2015,2024]。2014年10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退休的,其退休年度视同为2015年。
新办法待遇计发标准=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其中,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经+个人账户养老金。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基础养老经=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1%,其中,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实际平均缴费指数×实际缴费年限)÷缴费年限。
2.各地根据测算形成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务职级(技术等级)和工作年限相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样表详见附件),工作人员退休时,根据本人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技术职称)和工作年限等确定本事视同缴费指数。
实际平均缴费指数=(Xn/Cn-1 + Xn-1/Cn-2 + ...... + X2016/C2015 + X2015/C2014 + X2014/C2013)/N实缴;
Xn、Xn-1、... X2014为参保人员退休当年至2014年相应年度本人各月缴费工资基数之和,Cn-1、Cn-2、... C2013为参保人员退休上一年至2013年相应年度当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N实缴为参保人员实际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
2.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度系数。 其中,过渡系数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地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系数保持一致。视同缴费指数由各省级地区统一确定。
3.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计发月数。 其中,计发月数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4.职业年金计发按照《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5)退休金计发扩展阅读:
养老金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未享受退休(退职)以及《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规定的各类待遇的城乡居民,符合以下条件,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1、本政策施行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退休(退职)以及《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规定的各类待遇的城乡居民,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2、本政策施行时,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按年缴费养老保险的;
3、本政策施行时,距领取年龄15年以上的,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15年。
参考资料: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
6.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什么时间重新计发养老金
10年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是从2015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按照相关政策,对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维持原待遇不变;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用新制度计算养老待遇;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加发过渡性养老金,并设置10年过渡期,实行新老计发办法对比,就高不就低。
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和人社部、财政部的规定,当前,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如下: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
其中,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实际平均缴费指数×实际缴费年限)÷缴费年限。
2、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3、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中人”,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办法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规定。
以广东省为例: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1.2%)。方案中明确,“视同缴费指数”根据本人退休时的职务职级(岗位)和工作年限等确定。
7. 退休养老金的计发月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计发月数按退休来年龄分源别规定为:45岁216月、50岁195月、55岁170月、60岁139月、65岁101月),即:若个人账户存储额相同,退休时年龄大的,这部分的养老金就多。
指数
每年的缴费基数与前年的当地月平均工资的比值全部加起来求平均。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就是上面求得那个值乘以退休时的当地月平均工资。
比如:2000年当地月平均为1000,2001年你月交纳基数为2000,那么那一年的指数是2。如果你一直这么交,每年的指数都是2,最后退休的时候,平均指数也是2。那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就是2*退休时当地月平均工资。
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国家有一个统计,人的平均寿命(男女不同)。
比如:男的平均寿命80岁,退休年龄为60岁,那么通常一个男的退休要领20*12=240个月的退休金,个人账户的钱就要按240个月领完来计算每个月发多少。但是个人账户还是有利息的,所以根据每年的利息,还有240个月的长度,会得到一个计发月数,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就是每个月可以从个人账户领取的钱,保证你240个月领空。
8.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是什么意思,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啊60岁退休的话,计发月数是139个月,139个月
计发抄月数的意思简单来袭说,就是退休人员在该年龄时点退休对应的余命,这是6年前的全国测算数据,意味着当时60岁退休的人平均又活了139个月(现在人均预期寿命普遍提高了,上海都已经超过80周岁了)。由于养老金支付终身,因此养老人员活得越久,越划算呵呵,139个月后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就全部由国家支付。
9. 企业工人退休工资怎么计算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计算公式为: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2、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公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3、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1.2%。计算公式为: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1.2%
4、过渡性调节金以当地现行标准为基数,2006年至2014年退休的按一定比例计发。2015年及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过渡性调节金。
(9)退休金计发扩展阅读:
职工退休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职工在一定的年龄之后不应当继续从事工作,而应该辞职的年龄。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职工年满50周岁。对于从事井下、高温等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职工,规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55周岁,女职工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规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年满50周岁,女职工年满45周岁。
10. 退休金该怎么算不同年龄的计发月数是多少
养老金享受是根据你退休当年的社平工资、缴费年限,个人账户金额几个因素相关的,关于退休金如何计算,听参考以下计算方式:
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如何计算办法?
(一)1996年1月1日以前参加工作(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11年1月1日及其以后退休或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人员,计算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即:
T=(A+A*Q)/2*M*1%+K/L +1.4%*(A+A*Q)/2*M1
T:月基本养老金
K: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
L: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与预期人均寿命相关,其中常见:45岁为216;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A:退休时上年度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
Q:平均缴费指数
Q值计算公式:
Q=(X1÷A1+X2÷A2+X3÷A3+……+Xn÷An)÷n;
其中X1、X2、X3……Xn分别为首次实际缴费当月直至截止缴费当月的月缴费基数(不含未缴费月数);
A1、A2、A3……An分别为缴费对应上年度全市(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n为首次实际缴费当月直至截止缴费当月的实际缴费月数(不含未缴费月数);
其中:1993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月缴费指数不能超过2,1998年1月及其以后缴费指数不能超过3。
M1:建立个人账户前的实际缴费年限与实行个人缴费前视同缴费年限之和
M:M1+建立个人账户之月至达到规定退休年龄当月的实际缴费年限
M和M1以年为单位,累计12个月计算为1年
Q、M和M1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4位,其他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
(二)1996年1月1日及其以后参加工作(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11年1月1日及其以后退休或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人员,公式同上,没有过渡性养老金。
以上回答如有帮助请给予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