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一《通典》和材料二《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 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是什么?(7分)
答:(1)明清之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对退休制度十分重视。与唐朝时相比,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且带有强制性,这是是明清两代 高度集权政治所致,客观上也比较合乎实际。故六十岁退休,相沿至今。
(2)退休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官吏终身制,保持了统治阶级的生气。官吏退休后,国家为保证其特权,令其按级领取俸禄,使退职者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又使在职者无后顾之忧,它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2.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年龄是多少
1、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
2、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专这一退休年限。比如唐朝规定属:“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3、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
4、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特别是到了清朝,官越小退得越早。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PS:这里的“致仕”,“致事”、“致政”等,也就是现在的“离退休”
3.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年龄是多少
1、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
2、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比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3、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
4、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特别是到了清朝,官越小退得越早。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PS:这里的“致仕”,“致事”、“致政”等,也就是现在的“离退休”
4.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是啥样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发布日期:2014-07-29 文章来源:安阳网-安阳日报 作者:倪方六
在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有的朝代要求宽松,有的朝代要求严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种说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出来,退休回家。还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悬车,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
古代退休年龄是多少
在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有的朝代要求宽松,有的朝代要求严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种说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出来,退休回家。还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悬车,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
中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在古代中国,退休年龄发生变化是在明朝出现的。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做了较大调整,其中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
5年后,即洪武十八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将相当于今部队、警察系统的中下级官员的退休年龄提前至50岁。此即《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中所记:“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许以子孙代职。”
但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代200多年间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后即恢复“70岁退休”的古制。此后,有关退休年龄的制度被不断反复修改,但明代退休年龄基本上是60岁以上。
在明代朱祐樘(明孝宗)当皇帝时,还出现了类似于今天内退的规定,即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无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
古代推迟退休是什么原因
在古代中国,提前退休与推迟退休,很多时候都是根据政务需要和具体人、具体岗位来决定的,并没有现代的养老金不足的因素,有时甚至不允许退休,特别是高级官员,很多都死在任内。有的人即便退休了,也会被返聘或改当顾问。
南北朝时期,拓跋焘(北魏太武帝)当皇帝后,委任已107岁的罗结为“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罗结一直干到110岁时才退休,并且在退休后仍为朝廷出谋划策,直到120岁。
古代中国推迟退休,有些时候是由腐败引起的。如唐代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贪恋禄位,退休年龄成了橡皮筋,可大可小,只要官场里有人就能推迟退休。白居易对此十分愤慨,在其系列长诗《秦中吟》之《不致仕》中写道:“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
至于提前退休,其在古代非正常退休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一般不是身体原因就是因为犯错误而被勒令致仕。
古人退休后的待遇如何
在古代中国,包括低级官员在内的普通公务员退休后是没有工资可领的,只有部分高级官员和特殊人员才能领取部分退休工资,全俸则很少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如果退休前没有“腐败”,退休后吃饭都成问题。
在汉代,高级官员退休后才能领到原俸禄1/3的退休工资。《汉书·平帝纪》记载,刘衎(汉平帝)当皇帝的元始元年规定:“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自此,汉代退休工资有了固定标准。
从这条“退休令”来看,“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都是相当于今天中央部委、省级领导的高级官员,他们退休后也只能领到在职时1/3的退休工资,而相当于今厅、局、市、县领导的官员退休后则一分钱也没有。
即便到了隋朝,七品(相当于今县长)以上且有病的退休官员,才能酌情领取部分俸禄。
完善的退休制度在唐代形成,退休待遇也得到提高,但也有级别规定,相当于今副厅级的五品以上的官员退休才能领到原来工资的一半,五品以下是否拿退休工资不见下文。诗圣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下后便无退休金,靠严武等一班朋友照顾,在成都还盖了草堂。
5. 古时候的官员有没有退休金,退休年龄是多少岁
现在的退休年龄和退休金,都是有国家规定的,有法定的退休年龄,而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大部分人其实都会选择不再工作,毕竟人已经老了,不是所有的工作岗位都还能继续做了。那么,古代的官员们有没有退休年龄呢?古代官员们他们老了之后能不能退休,退休之后又能不能有退休金呢?很多官员可能都是向皇帝告老还乡,这算不算退休呢?
唐代的家庭,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当然,现代社会,儿女离开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常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那些因照顾老人而就近工作的人予以某种补助(或精神上的,或财物上的),那么,即便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人们都守在父母身边,也能对家庭养老起到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现代社会的养老缺憾。
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这一点,虽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不可能实现,但某种道德上的约束却是必要的。
古代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寿命,注定相当数量的老人会没有后代。公元521年,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设立“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中国的养老院开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当时称为“悲田院”。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是北宋时期的“居养院”,只收养贫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的黄金时期。
北宋末期,政府在各地设立公墓,当时称为“漏泽园”,以安葬穷人,这也是古代国营公墓的开端。同时,宋代的官员也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大文豪苏轼,任职于杭州时,就在城内设立养老院,并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为院长,救济贫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国出现专门为包括老人在内的各种贫民设立的福利医疗机构,叫作惠民和剂局。刚开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后来,干脆免费,全部由各地方财政埋单。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养济院是一个融收容和养老为一体的机构,与南北朝时期的“独孤院”类似。惠民药局则等同于南宋的惠民和剂局。养济院都设立在寺庙和道观里面或周边,因为在古代,寺庙和道观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办的养老等机构与这种带有宗教关怀的民办救济机构设置在一起,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具有较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者有所目标,主动寻求救助。
6. 根据材料,引发我国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讨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在于应对老龄化。当前,在我国社保体系中,养老保险面临的难题较多,养老金缺口巨大。有专家测算,如果延迟退休,本该拿养老金的人不仅不拿钱,还要继续缴纳养老金,这样一来,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因此,“晚退”可以说是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压力的一剂“猛药”。 在无法解决双轨制的情况下,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都缴保险的情形下。向社会底层人下手是最容易的办法。
7. 退休年龄如何界定
我国目前对于职工的退休年龄仍然沿国发[1978]104号《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中的专规定:
第一条 全民属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
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三)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第五条 不具备退休条件,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应该退职。
8.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怎样的
在当今社会,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上班盼下班,在职盼退休”的状态,毕竟工作的辛苦让人总想安歇下来。其实无论古今只要一说到退休都是一件让人向往的事情。那么在我国古代社会为官做宰的官员们他们退休后将会如何呢?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是怎么样的呢?这里我们分以下几个方面解答。
在古代社会,退休后的福利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称谓的福利,基本上都会保持原职的称谓,当然也有一些固定的称呼,比如在周朝退休后卿大夫称国老,一般的称庶老。而在唐代,还会有一个离职欢送会,并且退休后有半禄或者全禄的供养。而宋朝最重视官员待遇,除了给钱之外还要再升一级,虽然没有实权但名声上也好听得多。不过到了明后期一直到清末,除了每个月给二十石的粮食就没有更多的福利了。
9. 中国古代有退休制度吗
有。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唐代时,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
官阶越小,退得越早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据 《礼记》记载,周朝是 “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而古时候平均寿命不长,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退休。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官越小退得越早。这与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退休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为皇上就是苍天,圣旨就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70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退休之后,国家供养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龄、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自愿退休,不分年龄
在中国古代,官员主动请辞,提前告老还乡也是退休制度所允许的。但似乎没有现在公务员提前退休那么复杂,比如要“满30年工龄”等等。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也就是说百分之百地批准,你尽管提前退休好了,反正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莫过于“告病”。告病退休称作“乞骸骨”、“乞身”等,意思是求求您行行好,放过我这把老骨头吧。听起来像是够可怜的,这也不过是 “哀兵必胜”的伎俩罢了。如唐太宗时的官吏退休年龄是70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而开国元勋李靖,虽是在“功德坊”凌烟阁上挂有画像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但因自感伤病碍身,所以在64岁时 “上表乞骸骨”,恳请准许退休了。
老百姓没有
10. 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退休年龄的变化和退休待遇的发展趋势
退休年龄变化:由周朝七十致仕到汉唐致仕年龄较为灵活;宋代以后严格致仕制度,明清时期确定六十致仕制度并成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