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云何念父母恩什么意思

云何念父母恩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3-16 19:51:20

Ⅰ “回向偈”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分别指的是什么

四重恩是:父握贺母恩、众生恩、国王恩(国土恩)、三宝恩(上师恩)。

三途(三涂)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1、父母恩:

一个人来到世间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怀胎,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养子方知父母慈。到了一定的时候,自会领悟其中的含义。

2、国土恩(国王恩):

报国土恩。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是无私的,山川,水土,粮食,矿藏,传统都是国土对人们的奉献。使国土庄严是我们报恩的职责,也是我们为后辈应尽的义务。

3、上师雹孝恩(三宝恩):

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是人们的上师。三宝之恩自不能忘!

4、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

一个人明白了做任何事无不是为了报恩,那就真正地、自觉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1)云何念父母恩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心地观经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

释氏要览中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

Ⅱ 感怀父母恩的古体诗词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西上辞母坟 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凤栖梧/蝶恋花 廖行之

吾母慈祥膺上寿。福庇吾家,近世真希有。丘嫂今年逾六九。康宁可嗣吾慈母。我愿慈闱多福厚。更祝遐龄,与母齐长久。鸾诰联翩双命妇。华堂千岁长生酒。

谢五开府番罗袄 黄庭坚

叠送香罗浅色衣,著来春色入书帷。
到家慈母惊相问,为说王孙脱赠时。

初望淮山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寄张仲谋 黄庭坚

好在张公子,清秋应苦吟。
衣穿慈母线,囊罄旅人金。
早晚辞天阙,归来慰陆沈。
黄花一樽酒,期与尔同斟。

墨萱图 其一 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哭母诗 瞿秋白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四言诗·祭母文 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擘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燕诗示刘叟」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送母回乡》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谁氏子》选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王安石《十五》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蒋士铨《岁暮到家》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舆恭《思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倪瑞璿《忆母》

Ⅲ 佛教四重恩的都是哪四种

佛门里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讲到「恩」,今天我们接受别人的恩惠,好像是应该的,感恩的念头都生不起来,这怎么得了!别人赠送、供养我们东西,许多人连「谢谢」这一声都没有,表面的敷衍都没有,然后才想到这个社会怎么不遭难!这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人,不会有好果报。
四重恩,第一是「父母恩」,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个恩德不能忘记。如何能报父母恩?自己成圣成贤,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报父母恩。佛家谚语常讲:「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我们不能成就,怎么能报父母恩?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就知道,自己修行有成就,过去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沾光,都超生。
第二是「老师恩」,佛,菩萨是老师。我们的智慧得自于老师,若不是老师的教导,我们怎么知道世间有佛法?怎么知道世间有圣贤的教诲?所以,老师的恩德比父母还大。
第三是「国土恩」,从前讲国主恩,你没有国家,你在今天这个社会没有国籍,你是世界上的流浪者,没有国家保护你,身心都得不到安稳。古人讲「食毛践土」,我们生活所需是这个地上生产的,来供养我们这个身体;我们居住在这块土地,这块土地对我有恩,所以,要知道报恩。
第四是「众生恩」。一切众生对我有恩,为什么?人是社会动物,离不开人群生活。我们吃的东西是农夫种的,穿的衣服是工人织的,所有社会一切大众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有恩德。古人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报恩才是个人。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而彼众生常为我身作大饶益,或顺我志,令我欢喜;或逆我志,令发道意;又能示现一切极苦相貌,令我惊觉,不生贪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众生恩德亦复无量,不可言说。

Ⅳ 求道教回向给父母的回向偈,及需念诵的报父母恩的咒语。

不论念经念佛,念完后都要念一遍“回向偈”或“回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回向偈”或“答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
若向佛菩萨许愿,例如求自己父母身体健康,疾病早日痊愈等愿时,也无需再用上面的回向偈,只要酌情向佛菩萨陈述,表达清楚用意即可。
“愿将此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给我的母亲,愿她能早日康复,不再受疾病之苦……”,并没有固定的行文,只要诚心,无论你怎么说,怎么回向,佛菩萨都会感应的。

Ⅳ 2021-07-03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睁迟;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氏哗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悉核李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沈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住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Ⅵ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的文言文译本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佛敬扰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佛告阿难,汝今将此一堆枯骨分作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轻。阿难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带鞋帽,装束严好,一望知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薰兰麝,如是装饰,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后,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认得。佛告阿难:若是男子在世之时,入于伽蓝,听讲经律,礼拜三宝,念佛名号;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间女人,短于智力,易溺于情,生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每孩饮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现黑色,其量亦轻。
阿难闻语痛割于心,垂泪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报答。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怀胎时,第五月中,儿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为五?头为一胞,两肘两膝,各为一胞,共成五胞。母怀胎时,第六月中,儿在母腹,六精齐开,何者为六?眼为一精,耳为二精,鼻为三精,口为四精,舌为五精,意为六精。母怀胎时,第七月中,儿在母腹,生成骨节,三百六十,及生毛孔,八万四千。母怀胎时,第八月中,出生意智,以及九窍。母怀胎时,第九月中,儿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和返质,桃梨蒜果,五谷精华。其母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耸出,山有三名:一号须弥,二号业山,三号血山。此设喻山,一度崩来,化为一条,母血凝成胎儿食料。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详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倘若决为忤逆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又彷佛似万刃攒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析言,尚有十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悯恩。
第一 怀唤稿饥胎守护恩颂曰
累劫因缘重 今来托母胎
月逾生五脏 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 动止劫风灾
罗衣都不挂 妆镜惹尘埃
第二 临产受苦恩颂曰
怀经十个月 难产将欲临
朝朝如重病 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 愁泪满胸襟
含悲告亲族 惟惧死来侵
第三 生子忘忧恩颂曰
慈母生儿日 五脏总开张
身心俱闷绝 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 欢喜倍加常
喜完悲还至 痛苦彻心肠
第四 咽苦吐甘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 顾怜没失时
吐甘无稍息 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 恩深复倍悲
但令孩儿饱 慈母不辞饥
第五 回干就湿恩颂曰
母愿身投湿 将儿移就干
两乳充饥渴 罗袖掩风寒
恩怜恒废枕 宠弄才能欢
但令孩儿稳 慈母不求安
第六 哺乳养育恩颂曰
慈母像大地 严父配于天
覆载恩同等 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 不嫌手足挛
诞腹亲生子 终日惜兼怜
第七 洗濯不净恩颂曰
本是芙蓉质 精神健且丰
眉分新柳碧 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 洗濯损盘龙
只为怜男女 慈母改颜容
第八 远行忆念恩颂曰
死别诚难忍 生离实亦伤
子出关山外 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 流泪数千行
如猿泣爱子 寸寸断肝肠
第九 深加体恤恩颂曰
父母恩情重 恩深报实难
子苦愿代受 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 怜儿夜卧寒
男女暂辛苦 长使母心酸
第十 究竟怜愍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 恩怜无歇时
起坐心相逐 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 常忧八十儿
欲知恩爱断 命尽始分离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
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警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仪。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嗔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曝风吹,白骨飘零。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尽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瞋呵,全无畏惧。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逐增。父母微嗔,即生怨恨;夫媚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逐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如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慈念后人,无有休息。
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槌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躄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于心,谛思无计。同发声言,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佛告阿难,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于阿鼻无间地狱。此大地狱,纵广八万由旬,四面铁城,周围罗网;其地亦铁,盛火洞然,猛烈火烧,雷奔电烁,烊烔铁汁,浇灌罪人,铜狗铁蛇,恒吐烟火,焚烧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难堪难忍。钩竿枪槊,铁锵铁串,铁槌铁戟,剑树刀轮,如雨如云,空中而下,或斩或刺,苦罚罪人,历劫受殃,无时暂歇。又令更入余诸地狱,头戴火盆,铁车碾身,纵横驶过,肠肚分裂,骨肉焦烂,一日之中,千生万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忤逆不孝,故获斯罪。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告于如来:我等今者,云何报得父母深恩。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天,龙,夜叉,乾闼婆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闻佛所言,身毛皆竖,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发愿言,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锉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祥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经赞
南无阿密栗帝,多婆曳娑诃。(三称)
世尊礼骨,阿难问因,佛说过去父母身,功恩大无伦,垂教後人,众生可问津。
南无报恩德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普及一切世间及历生历世父母,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Ⅶ 为人儿女者,莫忘父母恩的意思

父母给了儿女生命,终身感恩。野槐含为人儿女者,莫忘父母恩的意思是父母给了儿女生命,终身感恩。古人云:「养儿方知父母恩。」意思是说从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才体会出当年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明段因此生起孝养父母之颂笑心。

Ⅷ 百度:我住二楼,一楼的住户光说我吵到她了,我在房间里不敢出声,走路也慢慢的,我楼上的声音更大,我都

你楼下的人太夹生,不理他,你正常的生活要保证

Ⅸ 上报四重恩:上报四重恩是指哪四重恩

上报四重恩,是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土)恩、三宝恩。

-----诸葛长青很多有缘者,在学佛的过程中,常常思考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大回向中的“上报四重恩”的四重恩是什么意思?大回向偈曰: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对于“四重恩”,今世很多人演绎不同的说法,众说纷纭的说法不一样。

为了正本清源,诸葛长青专门敬读了《大藏经》中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二“报恩品”,查阅到了上报四重恩的来历。

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指出:上报“四重恩”乃是:父母恩、众生恩、国王(土)恩、三宝恩。

诸葛长青单独编写了“上报四重恩”有关资料,分享给有缘者。

一、关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之“四重恩”。

诸葛长青:面对《大藏经》汇集的经典,我们不由得不赞叹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一共八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内容叙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之事。

全书计分“序品、报恩品、厌舍品、无垢性品、阿兰若品、离世间品、厌身品、波罗蜜多品、功德庄严品、观心品、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等十三品。

诸葛长青看到,佛祖释迦牟尼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报恩品”专门讲到了四重恩:“时佛告五百长者。

善哉善哉。

汝等闻于赞叹大乘。

心生退转发起妙义。

利益安乐未来世中。

不知恩德一切众生。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

善男子。

汝等所言未可正理。

何以故。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

一父母恩。

二众生恩。

三国王恩。

四三宝恩。

如是四恩。

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二:佛祖释迦牟尼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品“报恩品”全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报恩品第二之上时佛告五百长者。

善哉善哉。

汝等闻于赞叹大乘。

心生退转发起妙义。

利益安乐未来世中。

不知恩德一切众生。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

善男子。

汝等所言未可正理。

何以故。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

一父母恩。

二众生恩。

三国王恩。

四三宝恩。

如是四恩。

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善男子。

父母恩者。

父有慈恩。

母有悲恩。

母悲恩者。

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

我今为汝宣说少分。

假使有人为福德故。

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

一百五通诸大神仙。

一百善友。

安置七宝上妙堂内。

以百千种上妙珍膳。

垂诸璎珞众宝衣服。

栴檀沉香立诸房舍。

百宝庄严床卧敷具。

疗治众病百种汤药。

一心供养满百千劫。

不如一念住孝顺心。

以微少物色养悲母。

随所供侍。

比前功德。

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世间悲母念子无比。

恩及未形。

始自受胎终于十月。

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

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

忧念之心恒无休息。

但自思惟将欲生产。

渐受诸苦昼夜愁恼。

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

或致无常。

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

犹如贫女得如意珠。

其子发声如闻音乐。

以巧乎母胸臆而为寝处。

左右膝上常为游履。

于胸臆中出甘露泉。

长养之恩弥于普天。

怜愍之德广大无比。

世间所高莫过山岳。

悲母之恩逾于须弥。

世间之重大地为先。

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

令其父母生怨念心。

母发恶言子即随堕。

或在地狱饿鬼畜生。

世间之疾莫过猛风。

怨念之征复速于彼。

一切如来金刚天等。

及五通仙不能救护。

若善男子善女人。

依悲母教承顺无违。

诸天护念福乐碧团无尽。

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

或是菩萨为度众生。

现为男女饶益父母。

若善男子善女人。

为报母恩经于一劫。

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

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所以者何。悔宽橘

一切男女处于胎中。

口吮乳根饮啖母血。

及出胎已幼稚之前。

所饮母乳百八十斛。

母得上味先与其子。

珍妙衣服亦复如是。

愚痴鄙陋情爱无二。

昔有女人远游佗国。

抱所生子渡殑伽河。

其水暴涨力不能前。

爱念不舍母子俱没。

以是慈心善根力故。

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以是因缘母有十德。

一名大地。

于母胎中为所依故。

二名能生。

经历众苦而能生故。

三名能正。

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四名养育。

随四时宜能长养故。

五名智者。

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六名庄严。

以妙璎珞而严饰故。

七名安隐。

以母怀抱为止息故。

八名教授。

善巧方便导引子故。

九名教诫。

以善言辞离众恶故。

十名与业。

能以家业付嘱子故。

善男子。

于诸世间何者最富。

何者最贫。

悲母在堂名之为富。

悲母不在名之为贫。

悲母在时名为日中。

悲母死时名为日没。

悲母在时名为月明。

悲母亡时名为暗夜。

是故汝等。

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

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善男子。

众生恩者。

即无始来。

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

于多生中互为父母。

以互为父母故。

一切男子即是慈父。

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昔生生中有大恩故。

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如是昔恩犹未能报。

或因妄业生诸违顺。

以执着故反为其怨。

何以故。

无明覆障宿住智明。

不了前生曾为父母。

所可报恩互为饶益。

无饶益者名为不孝。

以是因缘诸众生类。

于一切时亦有大恩。

实为难报。

如是之事名众生恩。

国王恩者。

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

三十三天诸天子等。

恒与其力常护持故。

于其国界山河大地。

尽大海际属于国王。

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福故。

是大圣王以正法化。

能使众生悉皆安乐。

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

人民丰乐王为根本。

依王有故。

亦如梵王能生万物。

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

如日天子能照世间。

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

王失正治人无所依。

若以正化八大恐怖不入其国。

所谓佗国侵逼。

自界叛逆。

恶鬼疾病。

国土饥馑。

非时风雨。

过时风雨。

日月薄蚀。

星宿变怪。

人王正化利益人民。

如是八难不能侵故。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

爱念无比怜愍饶益常与安乐昼夜不舍。

国大圣王亦复如是。

等示群生如同一子。

拥护之心昼夜无舍。

如是人王令修十善。

名福德主。

若不令修名非福主。

所以者何。

若王国内一人修善。

其所作福皆为七分。

造善之人得其五分。

于彼国王常获二分。

善因王修同福利故。

造十恶业亦复如是。

同其事故。

一切国内田地园林所生之物。

皆为七分亦复如是。

若有人王成就正见。

如法化世。

名为天主。

以天善法化世间故。

诸天善神及护世王。

常来加护守王宫故。

虽处人间修行天业。

赏罚之心无偏党故。

一切圣王法皆如是。

如是圣主名正法王。

以是因缘成就十德。

一名能照。

以智慧眼照世间故。

二名庄严。

以大福智庄严国故。

三名与乐。

以大安乐与人民故。

四名伏怨。

一切怨敌自然伏故。

五名离怖。

能郤八难离恐怖故。

六名任贤。

集诸贤人评国事故。

七名法本。

万姓安住依国王故。

八名持世。

以天王法持世间故。

九名业主。

善恶诸业属国王故。

十名人主。

一切人民王为主故。

一切国王以先世福。

成就如是十种胜德。

大梵天王及忉利天。

常助人王受胜妙乐。

诸罗刹王及诸神等。

虽不现身潜来卫护王及眷属。

王见人民造诸不善不能制止。

诸天神等悉皆远离。

若见修善欢喜赞叹。

尽皆唱言。

我之圣王。

龙天喜悦。

澍甘露雨。

五谷成熟。

人民丰乐。

若不亲近诸恶人等。

普利世间咸从正化。

如意宝珠必现王国。

于王邻国咸来归服。

人与非人无不称叹。

若有恶人于王国内。

而生逆心于须臾顷。

如是之人福自衰灭。

命终当堕地狱之中。

经历畜生备受诸苦。

所以者何。

由于圣王不知恩故。

起诸恶逆得如是报。

若有人民能行善心。

敬辅仁王尊重如佛。

是人现世安隐丰乐。

有所愿求无不称心。

所以者何。

一切国王于过去时。

曾受如来清净禁戒。

常为人王安隐快乐。

以是因缘违顺果报皆如响应。

圣王恩德广大如是。

善男子。

三宝恩者。

名不思议利乐众生无有休息。

是诸佛身真善无漏。

无数大劫修因所证。

三有业果永尽无余。

功德宝山巍巍无比。

一切有情所不能知。

福德甚深犹如大海。

智慧无碍等于虚空。

神通变化充满世间。

光明遍照十方三世。

一切众生烦恼业障都不觉知。

沉沦苦海生死无穷。

三宝出世作大船师。

能截爱流超升彼岸。

诸有智者悉皆瞻仰。

善男子等。

唯一佛宝具三种身。

一自性身。

二受用身。

三变化身。

第一佛身有大断德。

二空所显一切诸佛悉皆平等。

第二佛身有大智德。

真常无漏一切诸佛悉皆同意。

第三佛身有大恩德。

定通变现一切诸佛悉皆同事。

善男子。

其自性身无始无终。

离一切相绝诸戏论。

周圆无际凝然常住。

其受用身。

有二种相。

一自受用。

二佗受用。

自受用身。

三僧只劫所修万行。

利益安乐诸众生已。

十地满心。

运身直往色究竟天。

出过三界。

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

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绕。

以无垢缯系于顶上。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如是名为后报利益。

尔时菩萨入金刚定。

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

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妙果名现报利益。

是真报身有始无终。

寿命劫数无有 *** 。

初成正觉穷未来际。

诸根相好遍周法界。

四智圆满。

是真报身受用法乐。

一大圆镜智。

转异熟识得此智慧。

如大圆镜现诸色像。

如是如来镜智之中。

能现众生诸善恶业。

以是因缘。

此智名为大圆镜智。

依大悲故恒缘众生。

依大智故常如法性。

双观真俗无有间断。

常能执持无漏根身。

一切功德为所依止。

二平等性智。

转我见识得此智慧。

是以能证自佗平等二无我性。

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

转分别识得此智慧。

能观诸法自相共相。

于众会前说诸妙法。

能令众生得不退转。

以是名为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

转五种识得此智慧。

能现一切种种化身。

令诸众生成熟善业。

以是因缘。

名为成所作智。

如是四智而为上首。

具足八万四千智门。

如是一切诸功德法。

名为如来自受用身。

诸善男子。

二者如来佗受用身。

具足八万四千相好。

居真净土说一乘法。

令诸菩萨受用大乘微妙法乐。

一切如来为化十地诸菩萨众。

现于十种佗受用身。

第一佛身。

坐百叶莲华。

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

菩萨悟已起大神通。

变化满于百佛世界。

利益安乐无数众生。

第二佛身。

坐千叶莲华。

为二地菩萨说千法明门。

菩萨悟已起大神通。

变化满于千佛世界。

利益安乐无量众生。

第三佛身。

坐万叶莲华。

为三地菩萨说万法明门。

菩萨悟已起大神通。

变化满于万佛国土。

利益安乐无数众生。

如是如来渐渐增长。

乃至十地佗受用身。

坐不可说妙宝莲华。

为十地菩萨说不可说诸法明门。

菩萨悟已起大神通。

变化满于不可说佛微妙国土。

利益安乐不可宣说不可宣说无量无边种类众生。

如是十身皆坐七宝菩提树王。

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善男子。

一一华叶各各为一三千世界。

各有百亿妙高山王。

及四大洲日月星辰。

三界诸天无不具足。

一一叶上诸赡部洲。

有金刚座菩提树王。

其百千万至不可说大小化佛。

各于树下破魔军已。

一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大小诸化佛身。

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为诸资粮及四善根诸菩萨等二乘凡夫。

随宜为说三乘妙法。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

为求辟支佛者。

说应十二因缘法。

为求声闻者。

说应四谛法。

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为余众生说人天教。

令得人天安乐妙果。

诸如是等大小化佛。

皆悉名为佛变化身。

善男子。

如是二种应化身佛。

虽现灭度。

而此佛身相续常住。

诸善男子。

如一佛宝。

有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利乐众生广大恩德。

以是因缘。

名为如来应正遍知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善男子。

一佛宝中具足六种微妙功德。

一者无上大功德田。

二者无上有大恩德。

三者无足二足及以多足众生中尊。

四者极难值遇如优昙华。

五者独一出现三千大千世界。

六者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依。

具如是等六种功德。

常能利乐一切众生。

是名佛宝不思议恩。

三、大回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注解。

诸葛长青在“中国佛教网”中看到,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认为很有价值,进一步修改整合与有缘者分享。

(一)大回向偈内容: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诸葛长青:这个回向,可以称为大回向,这个回向功德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把这个回向加入施食之中的原因。

(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详细解释讲到“恩”,今天我们接受别人的恩惠,好像是应该的,感恩的念头都生不起来,这怎麼得了!别人赠送、供养我们东西,许多人连“谢谢”这一声都没有,表面的敷衍都没有,然後才想到这个社会怎麼不遭难!这是忘恩负义。

忘恩负义之人,不会有好果报。

这里面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颇引人深思,这使我们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间性。

在《心地观经》里说:四重恩是: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国土恩)、三宝恩。

三途苦是:三途苦就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难苦)。

何谓三苦?乃三界中一切众生所受之苦也。

一是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单指人间言)二是坏苦(坏是坏灭,苦乃迫恼之谓)三是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三)什么是“四重恩”?诸葛长青:上报四重恩,不能只说是在嘴上,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

诸葛长青认为,看望父母、给父母打电话、让父母开心健康等就是报了父母恩,行善积德、放生、施食、吃素、救助贫困等就是报了众生恩,好好工作、创新实干、绿化祖国、修路架桥、造福社会等就是报了国土恩,弘扬佛法、普渡有缘、捐印经书、捐建寺庙等等就是报了三宝恩。

1、父母恩:一个人来到世间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

十月怀胎,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

养子方知父母慈。

到了一定的时候,自会领悟其中的含义。

报父母恩,有了这种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孝顺的儿孙。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说,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恩,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对众生的报答。

报众生恩,有了这种意念才有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建设文明的社会。

2、国土恩(国王恩):报国土恩。

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是无私的,山川,水土,粮食,矿藏,传统都是国土对人们的奉献。

使国土庄严是我们报恩的职责,也是我们为后辈应尽的义务。

3、三宝恩: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是人们的上师。

三宝之恩自不能忘!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认为最重要的,但经典里却把父母、众生、国王放在三宝之前,可知一个人如果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众生的护持之恩、国家的安定之恩,那么这个人说他竟能报答三宝之恩就很难真实了。

4、众生恩: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

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

而彼众生常为我身作大饶益,或顺我志,令我欢喜;或逆我志,令发道意;又能示现一切极苦相貌,令我惊觉,不生贪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众生恩德亦复无量,不可言说。

”尤其是“上报”这两字应该记住,修行者若把自己摆在众生之上,只能“下化”,不能“上报”,就扭曲了佛的教化,因为若无众生护持,不要说修菩提大道,我们连活着都十分艰难呀!真是令人动容的见地!我时常惊醒自己:面对众生,要牢牢记住“上报”两个字。

一个人明白了做任何事无不是为了报恩,那就真正地、自觉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以同样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我强烈的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

报恩无尽啊!由此可知,忘恩负义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

知恩报恩是「行好事」的先决条件,这是“行好事”的大根大本。

在佛法里面,到什麼地位的菩萨才落实知恩报恩?《大智度论》说,知恩报恩是二地菩萨以上主修的课程,所以二地菩萨才真正落实了。

回向偈只有八句,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占了两句,因为这两桩事情要紧!古大德、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确实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涌泉为报,对於恩德念念不忘,所以我们尊称他为佛菩萨,尊称他为法身大士。

(四)什么是“三途苦”?1、三途:就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贪嗔痴称为三毒。

有这三毒,就堕落到三途。

2、三途之苦: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难苦)。

何谓三苦?乃三界中一切众生所受之苦也。

①、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单指人间言)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自不待言,就是生存人道,以感有漏之身,有生老病死,已名为苦,再遇到其他苦的环境,如冤憎相会,恩爱别离,所求不得,乃至天灾人祸等苦,一切众苦追迫,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

譬如畜生已受痴昧无知之苦,更加被人鞭打、宰杀、烹煮、食啖等苦,其义相同。

②、坏苦(坏是坏灭,苦乃迫恼之谓)乃六欲天及 *** 天所受之苦,天上虽比人间快乐得多,但是非永远,有败坏的,如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虽受衣食随意,宫殿庄严之乐,乃其有漏十善所感,终有福尽堕落之日,其时有五衰相现:一、衣裳垢腻,二、头上花萎,三、身失威光,四、腋下臭出,五、不乐本座,其时痛苦非常。

涅盘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五衰相现,极受大苦,与地狱同等......’。

就是 *** 的初禅天得......此乃世间有漏之禅,终有变坏之可能,当其定坏之时,生大苦恼,随念坠落,此即坏苦也。

③、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此乃无 *** 天所受之苦,此天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虽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八万四仟大劫,然而寿满定尽之时,还要堕落轮回,其时生大懊恼,如箭入体,其痛苦莫可言喻!“智度论”云:‘上二界死时,生大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之处,堕落碎烂’,其痛苦可知矣。

虽未堕时,也不免常受行阴念念迁流之苦,故曰行苦。

Ⅹ 愿以此功德回向佛国土,上报三重恩是谁写的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讲到好慎“恩”,今天我们接受别人的恩惠,好像是应该的,感恩的念头都生不起来,这怎麼得了!别人赠送、供养我们东西,许多人连“谢谢”这一声都没有,表面的敷衍都没有,然後才想到这个社会怎麼不遭难!这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人,不会有好果报。

这里面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颇引人深思,这使我们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间性。在《心地观经》里说: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国土恩)。四、三宝恩(上师恩)。三途(三涂)就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难苦)。何谓三苦?乃三界中一切众生所受之苦也。一、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单指人间言)二、坏苦(坏是坏灭,苦乃迫恼之谓)三、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

一、四重恩

四重恩是: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

1、父母恩:

一个人来到世间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怀胎,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养子方知父母慈。到了一定的时候,自会领悟其中的含义。报父母恩,有了这种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孝顺的儿孙。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说,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恩,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对众生的报答。报众生恩,有了这种意念才有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建设文明的社会。

2、国土恩(国王恩):

报国土恩。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是无私的,山川,水土,粮食,矿藏,传统都是国土对人们的奉献。使国土庄严是我们报恩的职责,也是我们为后辈应尽的义务。

3、上师恩(三宝李袜卜恩):

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是人们的上师。三宝之恩自不能忘!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认为最重要的,但经典里却把父母、众生、国王放在三宝之前,可知一个人如果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哪穗恩、众生的护持之恩、国家的安定之恩,那么这个人说他竟能报答三宝之恩就很难真实了。

4、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而彼众生常为我身作大饶益,或顺我志,令我欢喜;或逆我志,令发道意;又能示现一切极苦相貌,令我惊觉,不生贪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众生恩德亦复无量,不可言说。”尤其是“上报”这两字应该记住,修行者若把自己摆在众生之上,只能“下化”,不能“上报”,就扭曲了佛的教化,因为若无众生护持,不要说修菩提大道,我们连活着都十分艰难呀!真是令人动容的见地! 我时常惊醒自己:面对众生,要牢牢记住“上报”两个字。

一个人明白了做任何事无不是为了报恩,那就真正地、自觉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阅读全文

与云何念父母恩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辽宁夏季养生茶多少钱 浏览:306
长寿区黄桷湾游园是什么 浏览:269
父母只顾逼婚我不幸福怎么办 浏览:85
结婚主桌父母名字怎么写 浏览:375
未来世界长寿 浏览:709
老年人冬天常见病有哪些 浏览:706
三德歌孝敬老人 浏览:426
长寿什么山庄可以玩网红甩桥 浏览:813
退休前社保缴费不足 浏览:792
图她退休金 浏览:687
上海养老院志愿者 浏览:917
长寿公园到嘉定10号桥怎么走 浏览:289
西安未央老年大学 浏览:394
延迟退休年龄你怎么看 浏览:879
医院体检心电图需要多少钱 浏览:799
50岁以后男士怎么养生 浏览:173
婚前体检报告多久能出 浏览:446
8月份前退休职工涨工资 浏览:495
国色天香养生馆里面做些什么 浏览:727
老年人血管的特点 浏览: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