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官”与“公仆”
父母官与公仆,是两种不同的官职称呼,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
在中国古代,县令以上的地方行政首脑被称为“父母官”,这个称呼来源于儒家文明,强调的是权威与管教。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下,皇帝是君父,大臣是臣子,生杀大权掌握在君、父手中。父母官拥有管理地方行政、财政、民政、司法等一切事务的权力,对不服管教的百姓,会施以大刑。
而现代则改称为“公仆”,这个观念源自基督教文明和骑士精神。公仆强调服务,地位高的为地位低的服务,强者为弱者服务。这种管理方式下,官员服务于人民和事务,不敢轻易得罪选民,更不敢施以大刑。在英美社会中,这种理念至今依然存在,著名的格罗顿中学校训就是“统治就是服务”。
管人管事与服务于人、服务于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例如,新西兰奥克兰市市长在接待仪式后,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为参会代表进出会议室开门、关门。这样的行为,在国内的市长或村长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观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行为,父母官与公仆,是两种管理方式的鲜明对比。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
Ⅱ 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有历史什么说法吗
父母官的由来是因为召信臣和杜诗两人做官做的非常好,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誉,这才有了父母官这一种叫法。相信有经常看古代影视剧的朋友都会发现,古代的百姓都会称当地的县令为父母管,主要的原因与县令的职能有关,因为县令主要就是管理县城内的大小事务,这对于百姓来说县令就像是他们的父母一样,而且也可以看出县令在当地百姓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其实父母官其实是指两个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一聊父母官的由来。
一、父母官与西汉的召信臣有关。相信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的朋友对于召信臣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召信臣是西汉中后期的一位名臣,由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百姓爱护有加,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颂,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一个相当不错的发展,而且召信臣本人与百姓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对百姓非常爱戴,当地的百姓对他也是非常尊重,所以就用“召父”来称呼召信臣,这就是父母官中父字的由来。
你对于父母官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交流。
Ⅲ 什么叫父母官
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古人为官其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
(3)县令为什么叫父母官扩展阅读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1、“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
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职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
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