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慢性病护理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老年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2006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且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递增。
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因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健康问题突出,对护理需求量很大。
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社会都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较多的养老机构,绝大多数老年人惯用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因此,开展社区老年护理,满足老年人身心需求,维持老年人健康,改善其生活质量,将成为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1社区老年人护理现状1.1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20%~25%。本课题组对宁夏固原城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显示,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关节病,与国内相关文献报到相一致。
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变化,空巢老年人增多,孤独、贫穷、社会角色缺如等因素,使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抑郁症状加重。
吴蓉等对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0.47%,且受生理、心理、经济、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单靠家庭无法满足老年人身心需求,需要医疗、社区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极大促进作用,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就越少。李继坪等对成都市老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显示,老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其中城市老人的需求为50.0%,农村需求率为78.7%。老人主要希望提供家庭访视服务,部分希望提供老年公寓式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1.2目前国内社区老年人护理形式1.2.1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社区老年人护理管理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以入户建档形式,为所辖社区内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筛选老年病人,并根据所患病种分类排序,掌握第一手资料。
社区护士进行分片管理,对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实行三级预防服务,一旦老人生病住院就会迅速得到关于老人病情治疗、预后及家庭状况的信息,对出院转入社区的老人也可实行连续跟踪护理。
1.2.2开设家庭病床家庭病床是老年人社区护理的主要形式。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固执、恐惧、经济等原因而不愿去大的医疗机构诊治,更愿意在社区及家庭中接受帮助。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初是在上海以家庭病床的形式展开。80年代末有了大规模的家庭病床,为慢性病和不需住院的病人提供服务。90年代社区护理迅速开展,目前全国大约有500万户家庭开设了家庭病床,仅在上海就有4万余张。社区中家庭病床主要提供家庭访视、临终护理、康复训练、健康体检等形式多样的护理服务。其便捷及医疗费用低廉,使因疾病特点及特殊经济状况就医的老年人群成为主要的受益者。
1.2.3建立老年护理院上海是我国最早创办老年护理院的城市,在1988年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老人护理院。至2001年11月底已注册的老年护理院达64家,为老人实行24 h全日制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善终全方位服务。目前,国内常见的其他形式有
(1)独立老年病院,主要服务对象是医院所处地域的社区人群,并对本院出院后的老年人进行家庭访视等。
(2)独立的老年人社区保健诊所,不依附医院,受社区综合管理,为所在社区所有老年人建立档案,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健康服务,如上门打针、换药、定期体检、临终关怀等。
(3)老人院、老人公寓护理中心。(4)老年日托护理中心,可以将老年人送到老人日托中心由专门的社区护理人员对老人进行照顾。
1.3社区老年人护理存在的问题
1.3.1老年人社区护理资源配置不平衡老年人社区护理资源趋向城市集中,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关注,存在区域、城乡差别。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老年人社区护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的配置集中在东部地区、大城市、大医院。家庭病床利用主要是家庭住址离医院较近,干部、工人多,城市居民多。
1.3.2社区护理工作缺乏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但是并没有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目前的社区护理机构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管理体系。
一般由医院派出几名护士和医生到社区卫生站工作,服务范围局限,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同时社区护理工作开展缺乏相应的护理法律做充分保障,使社区护理工作尚未发挥其独特优势作用
1.3.3老年人卫生资源的利用受经济制约本课题组对固原城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显示,影响老年人就医主原因之一是受经济制约。而绝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来源有限,医疗费用完全自理,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长期医治中,经济困难是导致他们对卫生资源利用低的一个突出问题。
1.3.4缺乏专业老年护理人才社区护理工作因其服务对象广泛性、内容的综合性、贯穿生命全程的连续性等特点,对社区护理人员要求较高,应在掌握多学科护理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全面的护理技术和应对能力。
目前,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社区护理人员多是从各医院临床科室转到社区护理工作,部分护理人员未经过岗前培训,观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对老年人身心特点、护理模式及老年保健知识较缺乏
2老年护理展望2.1重视发展农村社区护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我国人口有9亿分布在农村,全民保健的重点也应放在农村。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外流,许多上了年纪甚至患病的老人在农村依然是家庭生活主要劳动力,农村养老问题困难突出。
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需统筹安排,投资兴建乡村社区卫生机构,借鉴香港老年社区护理特点,采用国家补助、乡村共建方式将养老机构与社区护理机构融合一体,让有条件老人入住,缓解家属的护老压力。同时注重乡村社区资源的配置,利用现有的交通通讯设施,尝试建立一个覆盖城乡的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使农村的老年人也能获得医疗、康复及护理照顾。
2.2建立科学的社区护理体系及护理法规国家已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社区护理逐步向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政府应据地域、人口结构、经济等特点出台相应的监督机制,有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社区护理的特殊性制定出社区护理人员应遵循的道德法规、社区护理质量指标、绩效考评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评。英、美、日等国都有较完善的机制,我们可以借鉴,确保社区护理质量,推动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全面发展。
2.3健全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老年社区服务的最大困难是经济问题,老年人是医疗保健高需求人群。2006底推行的农村医疗合作,只限于重大疾病、住院费用的报销,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群仍不能解决其经济问题。政府应将社区卫生服务属医疗保险的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同时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及低保、五保、残疾人免费体检,进行常见病的筛查。引导老年人社区就诊,缓解老年人的费用负担。此外,还可以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老年保健筹资机制,逐步建立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
2.4加强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国外的社区护理教育已进一步分化为不同专业方向。如韩国的社区护士分为精神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助产师、保健诊疗员、母子(妇幼)保健人员等。国内的社区护理教育尚未分化,老年专业护理人才短缺。
各级医学院校应培养具有专科、本科以上学历的社区护理专门人才,开设老年护理课程、老年护理技能课程,如常用护理技术、急救技术、健康教育、人际沟通技巧等,并开设老年护理相关课程,如老年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护理心理学等。
㈡ 人一般到多少岁开始有“慢性病”,要怎么预防呢
对,中老年人确实是占大部分比例,但是现在很多青年也提前进入了慢性病的队列里,很多年轻人提前透支了自己的青春,到老了落下一身病
㈢ 慢性病老人应注意什么
1.首先心脏不好和脑梗都不能大幅度运动,可以掺着她老人家每天在屋里走半小时,累了可以每次走10或15分钟,分2-3次走完。坚持每天30分。每天适量运动对身体的各种慢性病都有好处,运动前后都要喝点温开水,对脑血管有好处。晚睡前和早晨起来都要喝点温开水,预防脑梗。
2.老人家因为胃不太好,可以把蔬菜切碎、煮烂、水果切成小块。吃饭要定时定量。每天多食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除菠菜外),对糖尿病和痛风都有好处。还可以增加饱腹感,减轻饥饿。水果要吃血糖生成指数低的梨、苹果、柑橘、柚子、樱桃等。
3.主食要粗细搭配,精米和精面都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吃的时候可以掺一半的粗粮,麦片、燕麦、小米、荞麦、或者适量的豆类。容易饿可以在饮食里添加适量红薯,血糖生成指数为中等,可以增加饱腹感,不过要限量。
4.每天适量食用奶和奶制品,增强免疫力,预防骨质疏松。奶类和奶制品的血糖生成指数都很低,都可以饮用。
5.大豆属于宜限量的中等嘌呤食物,每天适量的少吃点,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好处。
6.适量食用淡水鱼,对糖尿病和增强抵抗力有好处。淡水鱼嘌呤不高。
7.适量食用动物性食品,牛肉、羊肉、鸽肉、鸭肉。提供优质蛋白质,且较宜消化,适合老年人食用。但要注意节制。
8.饮食注意清淡少盐。不吃油炸食品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动物内脏)。
9.每天坚持监测血糖,找主治医生,选择一款对胃刺激小的控糖药物
10.晚上用温水泡脚,水温不高于40度,可以促进睡眠。
㈣ 老年人慢性病
老年人的慢性病太多了,人老了,和机器一样老了
㈤ 如何更好的预防慢性病
管住嘴,迈开腿
那么要怎样把握自己的日常摄入?“可以用十个网球作为参照物,将人体所需食物分为四大类,人体大约需要一个网球的肉,两个网球的主食,三个网球的水果,不少于四个网球的蔬菜。主食是一定要吃的,即便是糖尿病患者,主食也一定要吃的,而蔬菜可以使劲吃。此外每天一个鸡蛋是必须的,要连黄全吃了,这不会影响血脂水平。蛋黄非常营养,对心脏系统维护非常重要。每天一斤牛奶也是必须的,我们中国人膳食里面钙的含量很少,所以很多老年人有骨质疏松。另外酸奶有补充益生菌的作用,帮助消化及吸收,吃完饭再喝对身体有好处。一小把坚果,核桃、杏仁、花生、榛子,榛子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扑克牌大小的豆腐,也促进健康。”
管住嘴之后,该怎样迈开腿呢?“锻炼有三个要素,频度、时间、强度,频度每周至少三次。有的人平时没有时间,周末连续锻炼几个小时,突然大体能的消耗对身体非常不好。锻炼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才能达到效果。另外是强度的问题,一定要使心率上去。心率对于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运动、锻炼会使人心率加快,每分钟心跳60次和每分钟跳80次的人比较,一天下来,心跳60次的人,会少跳24000多次,一个月下来少47万次,一年下来少880万次。所以运动要使心脏得到锻炼。此外,力量型锻炼可以延缓我们肌肉的萎缩。人衰老的一大特征就是肌肉流失,老人颤颤巍巍就是缘于此。如果不锻炼肌肉,从三十岁开始肌肉数量就逐渐减少,到75岁时只剩下50%。肌肉流失会引发很多像糖尿病之类的问题。因此美国心脏学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都提出, 65岁以上的老人每周也应该锻炼2-3次,其中要包括8-10种力量型锻炼,做力量锻炼可以延缓肌肉萎缩速度。”
㈥ 老年人怎么预防疾病
蜂蜜是很适合老年人生理需要的营养珍品,国外早就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显著降低,而对果糖的利用率则变化不大。这表明果糖和含果糖的产品是老年人最理想的糖类食品,它不仅能为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还能为机体提供一种最适合节省收蛋白的碳水化合物,这或许就是许多老年人喜食蜂蜜的理论依据。
老年人吃糖容易导致血糖过高,从而引起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而吃蜂蜜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中有两种易于吸收的糖:葡萄糖和果糖,并且它们的比例非常合适,相对来说,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比果糖。
因此,蜂蜜后,其中的葡萄被迅速吸收,而果糖却吸收较慢,从而起维持血糖的作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茨和克诺等博士曾对一系列营养食品行过试验,结果发现:除葡萄糖外,蜂蜜是人体吸收最快的物质,并且血液中不会有过多的糖分存在,而且血糖是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恢复到最禄水平。
此外,蜂蜜增强老年人的抵抗力,并对老年性疾病有防治作用。老年人经常食用可以防治咳嗽,失眠,血管疾病,消化不良,胃肠溃疡,便秘以及痢疾疾病。因此,蜂蜜被誉为:“老年人牛奶”是当之无愧的。
㈦ 老年人吃什么可以预防慢性病
一要少 俗话说:饭吃八分饱,少病无烦恼。意思就是说呢,每餐不要吃的太饱,要专给肚子留个两属分的空间。澳大利亚研究发现,如果人类时常保持两分饥饿,其寿命将增长20%~30%。
二要暖 中医讲,脾胃乃后天之本。胃喜燥恶寒,所以要避免冰的凉的食物刺激,要暖食。但是要注意,暖食不等于烫食,经常吃过烫的食物会损伤食管,是食管癌的诱因之一。
三要早 所谓的“早”呢,就是到吃饭的那个点才吃饭,一般来说,上午7点~9点是胃经当令的时候,所以早饭最好安排在这个时间。中医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晚饭也尽量早吃,这样才不会给肠胃增加负担。
㈧ 身体情况较差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如何预防
远离人群。不要和他们闹念了,又在一块儿。
㈨ 如何预防老人病老年人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老年病,通常是患者由于感冒、吸烟、机体过敏、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原因,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反复受到感染和刺激所致。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身痛、咳嗽、咯痰、喘息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咳嗽、喘鸣几乎终年不停,并呼吸困难,继续发展可并发肺气肿,甚至肺心病而危及生命。 防治措施:老年人在气候变化大的季节应特别注意预防感冒,感冒后要及时就医;平时应少吃或忌食生冷、过咸、辛辣、油腻及烟、酒等刺激性的东西,减少或避免对呼吸道的刺激;多吃止咳、平喘、祛痰、温肺、健脾的食品,如白果、枇杷、栗子、百合、海带、紫菜等增强免疫力;居住的室内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床单、被褥、衣物要勤于更换和清洗,减少过敏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利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强对寒冷和疾病的抵抗力。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原因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环境因素参与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常所致。高血压既是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又会导致心、脑、肾三个重要的生命器官病变,从而产生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塞、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严重的并发症,危害极大。 防治措施: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合理膳食,控制热能和体重,减少脂肪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宜控制在6克以下;每日摄入足量的钾、镁、钙;戒烟酒或严格限制烟酒;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气功等不同运动方式,控制好血压,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降低胰岛素抵抗;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注意心理平衡及情绪的调整,减少精神压力。 冠心病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而引起,病变的根源在于患者平常饮食不合理,体内脂质代谢紊乱,使得血脂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的硬化、血栓、堵塞,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塞,使心肌大面积坏死,危及生命。 防治措施: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应慎食或节食油腻、炙燥、辛辣、生冷食物 ,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和食糖摄入,多吃能降脂的蔬菜,如芹菜、萝卜、西红柿、黄瓜、苦瓜、大蒜、香菇、海带等;不吸烟、不酗酒;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保持足够的睡眠;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积极防治与冠心病关系密切的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糖尿病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其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少、妊娠和环境因素等,临床上有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并可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防治措施:老年人应合理饮食,适当地吃,科学地吃,严格控制糖份和脂肪摄入量,少吃油炸食品,减少摄取的总热量;在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的量,多吃一些蔬菜、麦麸、豆及整谷,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促进新陈代谢,控制体重;放松心情,因为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保持良好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由于大脑器质性损害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可使记忆、理解、判断、自我控制等能力发生进行性退化和持续性智能损害。免疫功能低下者、情绪抑郁者、患缺血性脑血管病或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病史者易患此症。老年痴呆症早期通常只是出现记忆力减退、健忘等症状,常被人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使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防治措施: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常出现健忘现象,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检查就诊;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疾病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多吃鱼类、蛋类、瘦肉、菌菇类食品及水果和蔬菜等,帮助增加抵抗力、提高记忆力;避免过度喝酒、抽烟和操劳,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勤动脑并多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心胸开阔,处事乐观,避免精神抑郁和紧张;经常做和手指有关的活动,如用手指旋转钢球或胡桃, 手工艺、雕刻、剪纸、弹奏乐器等,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脑力灵活性,延缓脑神经细胞老化。 防治老年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不但是老人自身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年轻人,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应尽的职责。在重阳这个温馨的时节,让我们一起为老人们的健康,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㈩ 中老年慢性病的防治有哪些误区
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病,但对慢性病“三分治,七分养”的规律,认识不足,进入以下几个误区。
1.情绪急躁,缺乏耐心。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贯穿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的全过程。慢性病则标志机体与病痛处于相持阶段。因此,病人应有足够耐心,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尽力加强自身的抗病功能,促使疾病朝利于康复方向发展,最终战胜疾病。倘若急于求成,情绪急躁,只能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2.重视不够,掉以轻心。慢性病的特点往往是时好时坏,不好不坏。时间一长,有的患者便丧失警觉,认为反正是那么回事。尤其是病情有所缓解时,更容易掉以轻心。不定期复查、不坚持服药,不注意调养、不重视防病,常导致旧病未除,又添新病,或者原有慢性病急性发作,延误恢复。
3.轻信广告,盲目投医。不少慢性病病程较长,比较顽固,常有反复。有的患者求愈心切,一旦治疗未达到自己预期效果时,便四处投医,幻想能找到“神医妙药”,立竿见影。一些虚假、夸大的广告宣传,也常误导患者,结果是劳民伤财,上当受骗;甚至病情恶化,后悔莫及。
4.滥用药物,雪上加霜。慢性病需要按医生处方坚持用药,无疑是正确的。但有少数患者过分迷信药物,过高估计药物的作用。有的认为用药种类越多效果越好,中药、西药、新药、进口药、偏方秘方,不一而足。结果不仅收不到治疗效果,还极易出现毒副反应,损害肝肾功能,可谓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