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口学关于老年人的定义
人口学关于老年人的定义,指的是从出生到现在自己达到60岁的人群就是老年人
⑵ 请问多少岁才称为老年人
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65岁)占总人口比重8.9%;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1% ;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4%。
截至2014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值得各界关注。
(2)老年人的界定扩展阅读
中国情况
基本概况
2009年开始,我国迎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的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
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一亿六千万人,占总人口的12%,也就是说全国人口将近八分之一是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的加重,中国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
截至2011年第底,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1.9亿,占总人口的14%。
2013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亿,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老年原则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第46/91号决议)。大会鼓励各国政府尽可能将这些原则纳入该国国家方案。
独立
1、老年人应能通过提供收入、家庭和社会支助以及自助,享有足够的食物、水、住房、衣着和保健。
2、老年人应有工作机会或其他创造收入机会。
3、老年人应能参与决定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时间和节奏。
4、老年人应能参加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方案。
5、老年人应能生活在安全且适合个人选择和能力变化的环境。
6、老年人应能尽可能长期在家居住。
⑶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是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75以上的才称为老年人,把9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此外将44岁以下的人群称为青年人,45到59岁的人群称为中年人。
西方国家把45~64岁称为初老期,65~89岁称为老年期,90岁以上称为老寿期。发展中国家规定男子55岁,女子50岁为老年期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规定45~59岁为初老期,60~79岁为老年期,80岁以上为长寿期。也就是外国人所讲的oldman、oldwoman。
我国历来称60岁为“花甲”,并规定这一年龄为退休年龄。同时由于我国地处亚太地区,这一地区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现阶段以60岁以上为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
(3)老年人的界定扩展阅读
延缓衰老的小妙招:
1、保持运动量
生命在于运动是一个健康的真谛,保持一定的运动可以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体态,减少因肥胖而导致的多种疾病。另外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对于老年人经常患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有研究表示,即使每天花30分钟左右做一些有氧运动,也可以让身体得到很多好处。
2、乐观心态
很多长寿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就是心态乐观。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来监测乐观的心态可以让身体更健康,但是心理压力确实会诱发一些疾病。比如常见的冠心病、心肌梗塞就和心情非常有关,情绪激动、抑郁都有可能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
⑷ 如何界定孤寡老人
孤寡老人是指无配偶,无子女,没人照顾的人,年纪超过60周岁,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医疗、居住或者其他救助。
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供养或者救助。
第四十一条 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孤寡老人财产继承方式:
《继承法》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继承法》第十四条: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继承法》第三十二条: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⑸ 老年的界定是怎样的
人是一种生物,同其他生物一样,他(她)的一生要经历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有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各个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才能珍惜人生,争取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作为个体的人,避免不了衰老和死亡。但是,正是人类个体一代又一代的贡献,人类才得以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却无法阻止个体人的衰老和死亡。
那么,一个人怎样就算老了呢?也就是说,怎样就算跨进了老年时期。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不会有一个明确回答,老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怎样的年龄算作进入老年,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那时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今天平均寿命的一半,年轻和年老的年龄划分界限自然与今天不同。在更早的古代,由于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卫生保健,三四十岁的人看上去就十分衰老。而今天,三四十岁的人却正当年富力强。
不同的个人,即使同是60岁,由于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有的显得精力旺盛,有的显得十分衰老。
甚至从事不同的职业,老年的概念也会不同。对于有些运动项目,运动员才接近30岁,便感到力不从心,自叹“老了”。可是对于政治家,也许60多岁正标志着他的成熟,虽然他的体力和精力不免会下降。
原来,人过中年以后,随着身体器官的退化,生理上便会开始衰老,体力和精力都会逐渐下降。这时,他对于原来从事的繁重工作便会感到力不从心,逐渐地影响到心理,便会自叹“老了”。一般地说,当一个人已感到(或者别人认为)不再能愉快胜任原来所担负的社会性工作时,他就是进入了老年。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平均而言,这里就会有一个年龄界限;虽然就每一个人而言,有的人进入老年实际上会比这个界限早,有的人会比这个界限晚。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半是为了维持就业劳动力的活力,一半是为了对因为衰老原因而失去正常劳动能力的老人实行社会保障,就有了确定一个进入老年年龄界限的必要。
目前,不同的国家对老年的年龄规定是不同的。有的规定60岁以后算进入老年,有的规定65岁以后才算进入老年。
我国的退休制度,除了少数例外,是规定男60岁和女55岁实行退休。可以说,这就是我国统计老年人数所规定的下限年龄。这个年龄是根据我国国民的身体状况、生活劳动条件以及劳动力来源等种种因素确定的。我们相信,随着这些条件的改善,我国关于老年下限年龄的这个规定在将来很有可能推迟。
老化是一种自然规律,但老年界限只是一种规定。愿每一个人都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推迟自己实际老年的到来。更愿身体确已进入老年的人,加强自己修养,做到人老心不老,欢娱地度过晚年。
⑹ 中国孤寡老人的界定是什么
孤寡老人是指无配偶,无子女,没人照顾的人,年纪超过60周岁,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医疗、居住或者其他救助。
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供养或者救助。
第四十一条 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6)老年人的界定扩展阅读:
孤寡老人财产继承方式:
《继承法》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继承法》第十四条: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继承法》第三十二条: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⑺ 老人独立户口如何界定
1、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0条、26条的相关规定,在本次承包期限内,农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是(生)不增(死)不减的,在此期间,继承人是可以继续使用的;
2、在本次承包到期后或者老人没有继承人的前提下,原发包方会收回该集体土地使用权;
3、当事人有疑虑的,可以带上本人的有效身份证等,具体咨询该集体土地所在地的村主任等,以对方的答复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第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
第二十条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⑻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怎么界定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1、12周岁至18周岁(不包括18周岁)为少年
2、18周岁至44岁为青年人;
3、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4、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5、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6、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拓展资料】
1、少年:(十岁至十七八岁的成长阶段)
少年是指十一岁左右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儿童“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的时期。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其主要特征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着,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化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教师、家长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促使他们的心理顺利发展。
2、青年:
青年一词的含义在全世界不同的社会中是不同的,而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更一直在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人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44岁。从1995至2000年,世界青年人口的估计数从10.26亿增长至10.66亿,在全球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8.1%降至17.6%。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青年占全球总人口比例预计到2050年将继续下降至13.2%,届时15至44岁的青年人总数将是11.76 亿人。
3、中年:
是年龄段。介于“青年”和“老年”之间的年龄,没有明确的年龄划分,一般是指45至59岁的年龄。
4、老年:
一般指生物的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中年到死亡的这么一段时间。届线往往是很模糊的。有些人认为做了祖父祖母就是进入了老年,有的人认为退休是进入老年的一个标志。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5周岁以上的人群。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规定为60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参考资料】
网络——青年
网络——中年
网络——少年
网络——老年
⑼ 多大年龄算是老年人
60岁退休(女55有性别歧视嫌疑)。是一种界定。部分城市或地区有对65岁以上人员在乘公交车、逛公园等方面有优惠政策,也是一种界定。花甲(60)、古稀(70)也是不成文的界定。过去,不满50就子孙满堂,当了爷爷、奶奶。应该算老人了。现在,40多岁才结婚,50岁在小学校门口接送儿子的只能算大青年了。还是根据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生理上、心理上……)自己界定吧。
⑽ 中老年的年龄界限是怎样划分的
中老年:41-65岁,健壮期41-48岁,稳进期49-55岁,转型期56-65岁。
联大会议将青年人界定为年纪接近15岁与24岁中间(含15岁和24岁)的那些人。联合国组织国际性青年人年活动曾于1985年在全世界进行,该界定便是专业为国际性青年人年活动所下的。
联合国组织发布的全部相关青年人的统计数据,比如联合国组织系统出版发行的有关人口数据、文化教育、学生就业和医疗服务的本年度统计公报,均根据以上界定。
(10)老年人的界定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老年人活动量较少,热能消耗少,如果过多食用荤食定会加重肠胃负担,易使血脂增高,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所以有这类疾病的更要少荤食。
口味要清淡:过咸,过辣,过甜的食物对中老年人不利,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肾脏,心脏疾病的中老年人,饮食更要清淡一些。
忌食生冷食物:老年人体质较差,易受寒。温的食物能暖胃,平时应食用热菜热饭,少吃冷饭,粥等。忌食生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