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可能会有哪些问题
一、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这里指的是狭义养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老年人生活的吃穿住等问题。我国老年群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经济供养来源划分,大致可分为离休阶层、退休阶层、自养阶层(指城乡无国定经济来源而依靠自身力量积蓄或子女供养的老人)、救助阶层;从生活状况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贫困阶层。从居住环境角度划分,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阶层。在老年群体里,绝大部分离退休人员属于政府供养的体制内老年人。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说体制内的离退休阶层好于其他阶层,城市阶层好于农村阶层。生活质量最高的是体制内离退休领导和极少数的退休知识分子、企业人员。
我国老年群体生活状况主体上比较幸福,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面临的困境也比较大,其主要反映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上。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2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仍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我国真正纳入三类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的老年人只有7100万(2007年底),占老年人总数的46%,其余5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三类养老社会保障范围。他们未来的生活如何解决,如何保障,是政府的一个难题。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已经有一大批老年人生活极度困难,显得政府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我国不仅现有8000多万老年人游离在三类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而且未来几十年里这个数还在大幅度增加(假如政府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话)。我国参加城乡四类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农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制度)的人口总计约2.74亿(2007年底),只占到应参保人口的1/3。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首要的基本的制度安排,但我国养老保险发展速度和保险水准都有较大差距,而且全面推动难度大,由此反映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已有1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日益突出。在城镇,真正纳入两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为4152万(2006年底),占城镇老年人口6800万的66%,其余3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参加城镇三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制度)的人口总计约2.41亿(2007年底),尚有1/3以上应当参保的城镇人口尚未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而且,根据现在参加医疗保险情况,无经济来源导致没有能力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相应的今后没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将会持续增加。
在农村,我国有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上3000万人参加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农村约7.6亿人口(2007年底)纳入医疗保险。农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多,但保障水平非常低,老年人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保障。因为高额的医疗费和低额的报销比例以及医疗机构的限制,常常把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拒之医院的门外。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事实上成为老年人只交钱不看病的负担或“经济剥夺”。
医疗保障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但从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进展情况看,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却不能享有社会医疗保险,看病和住院费用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子女或亲属负担。我国这种社会医疗保障水平与老年人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老年人贫困现象加剧和健康受损害。
三、老年人的精神贫困和尊严保护问题
在我国,老年人的精神贫困带有普遍现象。对于物质生活有保障的老年人来说,精神贫困十分可怕。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敬老文化尚不浓厚。从社会文明层面来说,没有广泛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现实相对应的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歧视、排斥甚至遗弃和伤害老年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些案件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家庭文明层面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这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很多老年人因精神贫困而致生命质量严重下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不仅如此,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社会伦理道德下降等原因,广大老年人的尊严常常得不到保护,一些地方政府、社会乃至家庭对老年人漠不关心,老年人的优待不能兑现,常常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员,严重损伤了老年人的尊严。
尊严是人的基本权益。不管哪个阶层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相对的。从幸福的角度看,富裕阶层的老年人不一定就比小康阶层的老年人幸福。事实上,哪个阶层的老人都有苦恼、困难等不幸福的因素和问题,相应的都需要政府和社会保护他们是尊严。对经济富裕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尊严保护。不管哪个阶层的老年人,到了高龄以后,都成为绝对的社会弱势群体,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爱。
四、老年人的价值发挥问题
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如何度过20-40年的晚年生活,是政府予以研究的问题。对绝大多数的健康老年人来说,他们很愿意继续发挥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他们不愿意无聊地等死。面对越来越多的希望发挥人生价值的老年人,政府该如何引导,如何对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其间,政府绝对不能视而不管。如果政府不能给亿万老年人发挥人生价值的生活平台,一方面会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老年人人生价值的发挥又确实与青壮年的就业发生矛盾,因为我国本来就有大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老年人的价值发挥问题,是一个重大老龄问题。
五、老年人的照料服务问题
我国为老社会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失能和半失能而需要照料护理老年人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国为老社会服务短缺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严峻问题,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阻滞性因素。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主体上尚不能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居民共同的服务需求,对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更是十分稀少。据资料显示,我国需要照料护理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大约在2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超过20%,现有的社区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需要。我国城乡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基本上还是一个空区,为老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尤其在农村,除了少数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外,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六、老年人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影响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亿万老年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压力和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积极正面的,一个是消极负面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有大缺位的情况下,老年人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影响就是消极负面的。目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缺位比较大,因而产生的消极负面问题处于加大的趋势。我国社会养老保障资金和老年医疗费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拖跨经济。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劳动力负担老年人口的比例提高,以及老年人寿命延长,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大数量的老年人得不到养老保险的保障,另一方面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将会出现困难,这对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是雪上加霜。就养老保障需求这一项,就有可能拖跨我国的经济。据测算,在2005—2034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城镇养老基金缺口逐年扩大,到2034年“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多亿元。同时,老年人巨大医疗费的支出加剧了卫生资源消耗的矛盾。老年人口对医疗保障需求的增长非常迅速。有统计表明,老年人消耗卫生资源是全人口平均的1.9倍,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的3倍以上。老年人口巨大的医疗需求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七、老年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问题
老年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是包括积极正面的和消极负面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有效,力度大,就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从我国现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状况看,应该是消极负面的影响程度和趋势大。
现代老年人都是建国前出生的,都经历过艰苦的革命战争或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我国老年人政治思想状况主体上素质高,可以说最忠于党,最热爱党,最拥护党,最听党的话,最能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由现代老年人的成长、工作和受教育的环境决定的。所以现代老年人主体仍然是我们党的优秀群体。但同时也要看到,现代老年人虽然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科技的进步,但他们因渐渐年老体弱,失去作用,也遭遇到不公的待遇和精神的贫困,以至于生活生命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老年人政治思想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诸多政治思想上的模糊或错误,对党和政府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对党的思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有的甚至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有些老年人不仅自己对抗政府,参加邪教组织,有的还鼓动社会人员向政府发难。老年人相对一般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的言行对子女、对社会的影响很大。这些问题和情况如果继续下去,随着我国转型期矛盾和问题的继续出现,对政府产生怀疑甚至抵触的老年人将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老年人是一个相对没有后顾之忧的特殊群体。如果党和政府不能及时引导使老年人树立积极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将会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阻力。
在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稳定的最大危险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文革”和“六四”时期的青年人步入老年,将会给我国社会甚至政治带来不稳定(假如措施不力的话)。如何把老年人潜在的危险压力转变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需认真研究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八、社会老龄意识问题 社会老龄意识指的是社会全民对老年的立场和态度。社会老龄意识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青年和少年儿童对老年人的敬老态度问题。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的大国。在这个文明传统文化里,尊老敬老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每个家庭大都重视家庭孩子的尊老敬老礼貌教育。孩子自懂事起,大人就引导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对老人(主要是年长的爷爷奶奶)要处处尊敬,说话对老人有礼貌,吃饭老人优先,劳动照顾老人,尽可能不让老人参加劳动,或挑选最轻的活让老人做,等等,体现了百善孝为先文化观念,使我国成为闻名世界的尊老敬老的文明古国。建国以后,我国尊老敬老风尚依然浓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尊老敬老的风尚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和激烈的竞争,使包括官员在内的各类群体尊老敬老意识淡薄,导致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二是中青年对自己养老的理念和准备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中青年迫于经济竞争的生活压力,没有精力和力量思考准备自己的养老问题。如此下去,将会给未来老龄问题的解决增加难度,甚至会由此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需要政府尤其关注的一个老龄问题。要防患于未然,积极培育增强中青年对自己的养老意识。三是老年人自己的养老意识问题。对老年人自身而言,要有积极的心态,通过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养老本领。这方面现有老年人做得比较好,但整体上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四是政府对中青年养老的准备问题。我国政府一直对中青年养老的准备严重不足,也即对人口老龄化的“防洪”工作缺位比较大。这一隐患的老龄问题长期下去,将会给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造成重大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龄问题是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在充分把握我国老龄问题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的放矢地推进工作,实现老龄工作的突破和飞跃。根据我国老龄问题的现状,老龄工作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实现全社会的老年幸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 年轻人比老年人承受更多的压力吗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那么未来社会将会有什么变化?
60岁以上老人会很普遍
如今在很多城市很多市政公园已聚集了大量老人在此活动,年轻人几乎很少看到,老人都成为了一道风景;而现在流行广场舞的兴起跟老人数量越来越多也是有一定联系的。曾经有网友按照如今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简单计算,未来5年左右出生率和死亡率将要持平,10年后人口感觉明显下降,20年后人口将会减少亿级别,不得不说未来人口问题将会成为我国重要是问题(现在国家二胎政策已放开,未来全面放开生育也是很有可能的)。不过,未来老人可能将不再会成为一道风景,相信会成为跟我们如今上班族一样成为常态。
未来社会的经济结构会产生变化,60岁左右老人的社会参与度会越来越多
众所周知青壮年对于经济的贡献要大于老年人;简单来说年轻人创造的社会价值会远远高于老年人,但是为了如果解决经济问题,未来60岁左右老人的社会参与度会越来越多(有媒体报导说:日本政府批准了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以后的计划)。未来这些60岁左右的老人的工作不再会是简单的清洁工、服务员、保安等而是会参与到更多社会工作中,比如:社会福利、管理等。
未来产业结构将进行变化,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将遭到淘汰。未来老年人增多无疑代表着年轻人数量减少,在自然规律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企业转型将不得不加快进行。
年轻人将得到更多重视和更多压力
随着经济结构进行变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会受到重视,或许以后一个年轻人需要创造如今2-3个人的价值,这不仅仅意味着收入水平的的提高,更意味着身上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然而压力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方面更多的会体现在家庭方面。
未来迫于事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更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在外面长期奔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于自己的家庭。就像如今的留守儿童一样,未来不仅仅是农村还有城市都会出现家庭陪伴时间少等的问题。
近几年来,全国各个地区都加入了“抢人大战”(争抢人才),拼政策、拼福利,吸引大批量优秀人才以及毕业生落户,甚至有些地区严格的落户政策已开始有所放松。总之,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危害肯定要大于其好处,只是希望经济转型加快完成,避免以后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3. 一种“新型压力”正在找上退休老人,是什么呢
人这一辈子,好像总是在忙碌着。在懵懂的青少年时期,为了父母的期望和个人的前程,不得不专心学业。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找到了工作,能够赚钱养活自己,又该结婚生子,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伴侣、为孩子操劳。等到退休,幻想着能轻轻松松度过晚年,可是在现如今,也没那么容易。一旦被这种“新型养老压力”找上,根本没有幸福可言。
退休老人如何应对这种压力?
退休后,人在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情况下,每天还要亲自照顾年迈的父母,其实肉体上的辛苦不是最痛苦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才让人崩溃。人步入晚年,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真的需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后路,不要硬扛。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安排父母,想办法拿出一点钱,为年迈的父母选择设施、条件不错的养老院或者医院,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再不行,向社会求助,也是一个方法。
4. 随着老年人数量和比例进一步增加,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与日俱增。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并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全球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目前来讲,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且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很不现实的
5. 如何帮助老人缓解心理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身体的变化,全面的进行调理,而且要注意自我护理事项,有效进行饮食,平时,要注意合理的进行保健,而且也要注意不同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变化,要注意缓解压力,那么老年人缓解心理压力的十大方法有哪些?
发会儿呆
众多研究显示,冥想有诸多好处,如缓解压力、降血压、预防忧郁症复发等等。亚特兰大市埃默里大学的调查显示,正确的冥想是把意念集中于呼吸,借以调整意识的坐禅,它有助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症的治疗。
偶尔发呆冥想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调节,有利于健康,尤其对大脑来说,是很好的休息。发呆能创造纯净的自我空间,安静的冥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组织器官输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缓解压力。
开怀大笑
心理减压方法开怀大笑也可缓解压力。美国洛玛连达大学研究发现,参试者看了喜剧片后,皮质醇以及肾上腺素的分泌也都会减少,内啡肽的分泌则会增加。
笑还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增强人对疼痛的耐受性,缓解肉体疼痛对人造成的心理压力。
相互拥抱
催产素别称“拥抱激素”或“爱情激素”,由大脑下视丘神经元分泌。研究发现它能缓解不安感和心理压力。一项动物实验中,一只草原田鼠与群体隔离单独饲养后,其身上表现出不安、压力、忧郁等症状,经注射催产素后症状便得到缓解。
有关专家介绍说,催产素虽然一般在性行为、分娩、哺乳时自然分泌,但如果有与朋友作轻度肌肤接触的拥抱或者与爱犬嬉戏等行为,也能促使催产素分泌。
写下喜欢的事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发现,压力大的人抽出几分钟写写自己喜欢的事,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心理的“正能量”,暂时远离负面情绪,进而缓解心理压力。
吃开心果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吃开心果有助于缓解压力。研究称,心理压力较大的患者吃开心果可以降低压力性血管收缩,改善心脏的神经控制状况,进而缓解压力。
哈佛大学营养学系主任丽莲·张博士表示,吃开心果的过程相对较慢。先剥开外壳,然后仔细咀嚼,这个过程有助于改善注意力,减轻压力。另外,吃慢点还可以让大脑更好地接受饱感信号,防止暴饮暴食和过量饮食,给胃部以足够的消化时间,防止消化不良,减轻压力。除了开心果之外,其他有益减压的“慢节奏食物”还包括榛子、核桃等带壳坚果。
6. 七十多岁的老人思想压力大,老是杞人忧天该如何看
让他放松,多带他去旅游踏青,多关系他,爱护她,老人晚年什么都不会贪回图,只答想儿女孝敬,每天寝食无忧,多陪陪老人,尽自己最大爱去关心他,问问他到底是什么事情困扰了,是自己问题还是后事(抱歉),让他别想太多,最重要的是子女要有孝敬的心,懂老人的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后患,我的老人也是想的太多,包括遗产和子女的问题,有时候一不小心冒犯他了,他会计较很久,所以,体谅老年人,明白他们对我们那么多年的照顾,才有我们的今天,是吧?
7. 70岁的人总是有心理压力,如何有效缓解该压力
世界医学研究专家曾经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做过一项心理压力调查,调查研究发现,70岁以上年龄人群的幸福感是最低的,也就是说这类人群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我觉得身体疾病、缺乏子女的陪伴、对死亡的恐惧等都是造成他们心理压力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人体的心理疾病比身体疾病还要可怕,想要缓解这个年龄人群的心理压力,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01.做好各项健康检查。70岁的年龄是人体身体健康最差的年龄,在这个年龄阶段,很多老年人群都患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这些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不会对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但会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因为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在医学上是无法根治的,只能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来预防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如果患者没有按时服药或者没有及时治疗的话,就极有可能给生命带来致命的威胁。所以很多70岁的老年人经常提心吊胆,害怕这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这样的精神压力是现在老年人最普遍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