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谈谈你对太极拳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太极拳和其它拳术不同,它是阴阳学说在拳术领域中的应用,强调用意不用力,因此适合所有人习练;它是内家拳的一种,健身养生的功效很大,内功上身后,技击的效果也非常突出,自我感觉,太极拳能改变人的运动习惯和思维习惯,大多数人认为,力大胜力小,强者胜弱者,而太极拳练的是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练习得法,坚持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都不觉累,跑步、登山、干体力活轻松愉快,异于常人,是很难得的一门技术。功夫高深者,以拳入道,透彻人生。
⑵ 作文学习太极拳的感受四百字
本学期自从跟随李老师学习太极拳开始,我认真体会了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动作要领和意境所在,并查找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说一说我的感想,请老师批评指正。
太极拳讲求的是意境,动作的规范性固然重要,但不必刻求。李老师讲过,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真正的“用意”不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尝试用意,但却没有力,软绵绵的。高级的用意不用力,是柔中带刚,用意识去支配肢体,带动力量,而不是依靠强壮的身体和野蛮的力量。打拳的过程中,需要凝神,要用意识去感知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让意识的触角伸向全身每一个角落。
太极拳需要心静。在开始前,要将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全身心的投入。也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全部的精神与意识去“用意”。当然,打太极拳本身也是让我们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需要这样一份寄托,让我们找一处幽静的地方,放下沉重的包袱,洗涤自己的心灵。
太极拳需要敛气。打太极拳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课间时的甩甩胳膊蹬蹬腿可以随心所欲的比划两下就行的,打拳时的身体状态是与平常不同的。这就是敛气。敛气使全身的肌肉处于一种若有若无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松弛的,但却时刻做好了准备,能在瞬间对意识做出反应,迸发出力量来。敛气不是憋气,而是让意识参与进运气的过程,使其舒缓而均匀,而不是放由低级神经中枢自主控制呼吸。
同时,作为一门武学招式,太极拳应用于技击时修练的思想可能与单纯为了健身的还有不同。据说太极拳有十层境界,不知适当否。第一层: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此层化僵硬为柔和,勉强转圈,圈力多而化劲少。第二层: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此层化刚为柔,由勉强转圈变为自然转圈,圈力少而化劲多,内气渐聚,丹田鼓荡。第三层:进退呈四象,此层半阴办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懂法,其用是伏贴法。此层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懂劲,并由大圈渐至小圈,是退圈之前一阶段。内气渐增,牵动往来。要求身体放松的松劲转为柔和的内劲,其劲源能反应到手上,即由脚到腿而腰达于手指,总需完整一气。第四层:开合是乾坤,此层是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此层内气运行,打通任督二脉。熟练并掌握其技击方法,诱敌深入,引进落空。开始具有发劲和寸劲。出手无圈,而处处皆有圈,即出手无形而有形。第五层: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此层内气渐增,在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积柔成刚,是由寸劲逐渐向分劲发展之初。第六层: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此层贴身即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转化发出,顺势借力,抖列弹放凌厉的冷劲,即见肉分离法。属分劲阶段。此层内气行循四肢,八脉皆通。此层需长期修炼,修炼到“豁然贯通”之时,运用自如的劲力,左右逢源,舍己从人。此时“入门引路”阶段结束,步入“功夫无息法自修”之层次。 第七层: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此层刚复归柔,知己知彼,分明虚实。内劲达含而不露,一沾即发之境地。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内气行循奇经八脉。 第八层:背丝扣,此层阴阳自分,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进入无极而太极。此层内气完整一体,能在意念的指导下,达到身体任何一点,进行收闭穴道和发劲弹放。交技时,不摆架子,不露形意,沾着即打,一点之处有化有发,可柔可刚。就柔即柔,
⑶ 关于24式太极拳学习体会 1000字左右
太极拳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为世人所喜爱。谈起太极拳,人们总把它和“四两拨千斤”的防身技击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健身、养身与修身等方面的作用,作为窥传几百年的优秀拳种,其内涵博大精深,实非人们想象之简单。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养身之疗效,而且兼具防身、技击之功能,修身之妙法,而修身应为练拳学的起点和归宿。
初学太极拳的时候,只是凭着对武术的爱好而执着学习,随着练习的深入,以及接触了大量的太极拳书籍以后,我逐渐发现,太极拳的拳理对个人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太极拳修炼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言行举止,个性发展,品质修养都有很深的影响。许多社会生活中的困惑都可以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到释然。从而涤虑身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现实生活中,疾病会时不时困扰着人们,烦恼也会经常缠身,身体上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来解决,而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压力依靠药物却难以医治,只能靠全身去调整、化解。修炼太极拳除可以清除躯体上的某些疾病外。更重要的可以使人心境平和,调节个人的心理。使人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一个研究生曾经对我说:“想不到太极拳这么好,我患神经衰弱多年,吃药总不见好转。可是每当我来到这个草坪,练拳以后,头脑总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心情就舒畅了很多,神经衰弱的病症就有所好转,好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这几年来,我通过练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肠胃病、腰椎劳损、轻度的神经衰弱,使我瘦弱的体质增强了许多。但更重要的是在太极拳的熏淘下,我总算从现实社会生活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事已多考虑对别人的影响。不以一己之好恶而随意伤害别人。如今的我已能保持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心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并非偶然,而是必然。拳著云:“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太极拳既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人类文化培育、滋润的一朵奇葩,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社会学、兵学、佛家、道家、儒家、医家、戏剧、艺术等息息相关。在太极拳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言传身教外,练拳者必须多读书,多接触有关太极拳的书籍,以求提高拳艺。拳著云:“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综合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儒家的“中庸”思想,医家的<黄帝内经),兵家的谋略、征战之术等等,从它们中吸收理论上的营养加以溶合而形成、发展、壮大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太极哲理,所以,练拳者必须多读书,多向老师、朋友请教,才能更好地领悟太极拳的精义,在提高拳艺水平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水平。
在练拳的过程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善因善果”,儒家的“中庸之道”,艺术的审美观等等,必然影响着人的思想发展。拳著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又云:“身必以端正为本”等等,所有这些渗透到拳论中的思想必然会在潜形默化中淘冶练拳者的性情,促进其思想的更新,促使其身体与思想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我练拳经常是在下午放学之后,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经常会头脑发胀,精神极度疲劳,此时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去练拳,而且一练就是一二个小时。演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需十二分钟左右,所以每次我都练五六遍拳以上,第一二遍时还觉得很烦闷,浑身不舒服,老想打退堂鼓,可是到第三四遍的时候,由于肌肉的放松,绷紧的神经也就慢慢松施下来,此时气感也逐渐增强,随着身体的运动,周身暖洋洋的,有如泡在温水中,到了五六遍的时候,周身溶溶涩涩,头脑清灵,好似与天地溶为一体,此时没有世俗的侵扰。没有烦恼,把一切不平和不满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练拳以后,不觉疲劳。反而觉得周身舒泰,晚上又可以精神抖擞地啃书本。
随着太极拳修炼的深入。练拳者的气质、思想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因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也是文化修养、思想修养的过程。长期的修练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拳著云:“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我校武协练太极拳的会员,看起来都很秀气,但又不缺英气,他们对人都很有礼貌,很少武人的霸气与骄狂。在武协,新会员经常会向老会员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太极拳比较难学,对于某些问题,老会员总会根据自己所学不厌其烦、反复多次地耐心指导,而不会藏私或者歧视别人,每当我们来到训练场的时候都会相互问好。在武协如此,在其它场合也如此。所以,大部分的会员的人际关系都比较好,与人都能和睦相处。太极拳对人心性修养的影响,使我感触最深的是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先生1996年途经广州稍作逗留的时候。他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在讲学的时候,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看他那英秀的样子,很多认为他是大学的教授,而很难把他同一个武术家连在一起,只有看他表演时,才能一睹武术家的真正风采。外示安逸,内在稳固,真不愧为太极拳一代大师的风范。
太极拳对修炼者品德修养的影响是必然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文化盈育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已深深地渗透到太极拳理论之中。陈氏先辈门规戒律中就提到许多正直做人,谦虚待人的戒律,提出端正诚信、仁德忠勇等门规。其实,这些门规戒律都是根据太极拳的内在特点提出来的,目的是让门人更好地领悟太极拳的内蕴。
尊师重道,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练拳必先学会做人。拳著云:“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柬,何能学艺。”练太极拳如不敬重老师或对太极拳抱怀疑态度,则会认为老师的言传身教无甚可取之处,对老师的心得体会不细加琢磨,以至于对太极拳的精粹之处失之交臂。“谦受益,满招损”正直、善良、谦虚、敬业、重道应为我们练拳者时时自勉之言。悉心教授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传道授业解惑,此师之责任之所在。老师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楷模,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力。总之,作为太极拳的爱好者,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重道而为之,才有可能把太极拳事业发扬光大。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无往不宜,”我在这几年的修炼中越来越觉得拳非小道。随着练拳的深入,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一个练拳者在深研太极拳健身、技击之法的同时也应重视修身方面的作用、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其三味,妙悟人生真谛。
⑷ 谈学习太极的感想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有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只有充分体现出这种风格特点,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要领,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大致说来,练太极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完成式)、动作(过滤式)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在全部锻炼过程中,不管哪一阶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个基本要领。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特点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对于其它要领的掌握起着保证作用,应该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心静”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体松”是指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正确运用这两个要点,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健身和医疗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静”两点作为打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对“松”“静”这个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加深体会的,它和技术练习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个方面不可割裂对待。
太极拳对精神系统的锻炼价值在于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是对练习者的一种精神修复与补偿。锻炼过程中,运动以外的神经中枢区域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平时由于紧张造成的消耗获得“补偿”,精神上的疲劳得以修复。
研究表明,长期练习太极拳确有缓解紧张,给大脑神经提供休息和调养的作用,对抑郁、焦虑等不健康情绪有明显疗效。太极拳套路多数动作是对称的,对称的运动、“虚实分明”的步法练习,可以活跃、平衡大脑左右半球机能,改善、延缓衰老现象。
太极拳同时对心血管系统有锻炼价值。“上虚下实”、“以意导动”是简化太极拳有助于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的基本机制,有助于练习者将注意力和血液分散于下肢,缓解脑部血流压力。
对比研究数据表明,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使舒张压和收缩压下降,配合药物治疗比单纯服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好。
⑸ 太极拳心得体会100字
1、“不懂顶头悬,白练几多年”。意识上百会穴有一小绳上提,下巴要微内收。脖子要后靠,靠着衣领。
2、太极拳讲究“留余”,腿不能蹬直,手也不能伸直。要留点余地,留余地是为了更好的变化。即便在发劲的时候也要打出八九分,留上一两分,不能把全身的劲整个往外打。
3、人有四个生理的自然弯曲,颈椎、胸椎、腰椎和尾闾。颈椎是向前的,下颚内收,顶劲领起,是为了把颈椎拔伸。胸椎是向后的,含胸是为了胸椎的拉伸。腰椎又是向前的,塌腰不是往前顶腰,这样就把腰顶死了,内气不能畅通,上下身形成脱节。腰、裆、胯是连接人体上下体的枢纽,这一块一定要它通畅、松活,才能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应在松胯的前提下尾闾下垂,尾闾像一个秤砣一样往下坠,往下拉。与顶劲形成对拉整个身躯像一张弓。一身备五弓,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身弓。在松胯下沉的基础上,打拳就像坐在凳子上,尾闾向下一个垂线,两个膝关节向下一垂线,形成一个不停变化的三角形。
4、屈膝松胯开裆,开裆要很饱满地向外撑劲。开裆不是两膝越往外开叫开裆,而是会阴穴开才是开。腿前后都开才是开。
5、虚脚的扣很重要,要先扣脚尖再外翻,劲才饱满。
6、太极拳又称为“掤劲拳”。从起势开始一招一式掤劲都不能丢,动作要饱满,掤劲是太极八法中的第一劲,也是贯穿始终的。
7、太极拳符合儒家道家的哲理,不丢不顶,不卑不亢,不贪不欠。做人也是这样,拳练好了也是对你人的修炼。
8、结缘太极要知足,学习太极要知不足,练习太极要不知足。太极永远无止境,终生不能尽其妙。
9、练太极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层一层地来,一层功夫一层体会。一成深一层,层层妙无穷。
10、练拳时要做到“三平”:头要平,肩要平,胯要平。
11、太极拳要求要有整体劲,外三合要合好,还要交叉相合。揽扎衣时右手像有根绳子把左脚带过来;单鞭也同样,左手打开时右脚跟着扣过来。后塌前碾缠的劲要出来。击地拳转身时、金刚捣碓提腿震脚时、第三金刚捣碓转身时都像是有皮筋扯着一样,既协调又清清楚楚。
12、先倒重心再转腰,不要倒重心和转腰一起来。
13、松还有几个阶段:第一是不知松,动作僵硬,说得多了你有了一点体会,但还是不会松。第二是不敢松,有放松的意识了,但腿上没劲,想松松不了,一开步松沉腿直发抖也松不下来。第三是不能松,到了一定时间,腿上有劲了,也知道松的好处和怎样松了,但细节做不好。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更好地重新组合。比如发力时有向前伸的肌肉,也有向后的拉扯的肌肉,让你放松在发力的一瞬间再用力,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对抗肌的用力,如果有一百斤的力达到稍节还有八九十斤的力。若非常紧张的话可能只剩下二三十斤的力了。就像电的损耗一样,在传导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14、发劲前要蓄好劲,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15、做缠丝练习时,要身体带动,以身领手,手随身转。大圈是公转,公转好学,学一套拳就会了,有了型,会划大圈。但有没有内涵,就要看顺逆缠丝,螺旋缠绕的自转运动。自转要与公转相结合,内容就更丰富了。
16、太极拳有很多剪刀劲,反方向的劲。手和膝用的是相反的力量,膝在人腿外内扣时上肢的劲向外走,反之膝在人内时劲向里走(或脚向外扫,上肢的劲向里来),相反的方向运动成为剪刀力。掌握了这个原理,可自由发挥。
⑹ 学习太极拳的收获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同时太极拳运动能强身健体,能预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
⑺ 求一篇学习太极拳后的心得体会
我觉得这个运动还不错感兴趣的可以试试,可以减肥和放松
⑻ 练习太极拳的心得
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下面是我学练习太极拳的一些体会,我先简单介绍下我的情况:我是一个学习太极拳时间五年学龄的学员,而且是从零开始,在此之前我从未学过任何武术、气功之类的东西。但通过几年的学习,对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功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精神状态、身体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初步体会到了太极拳的奥妙之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学练太极拳的一些体会:
1、学一式,练一式,没练一式都有结果
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学习太极拳的,但是我想既然学习了就要认真去学、去练。我的工作比较忙,所以整天下班回家腰酸背疼,颈椎痛的直不起头,坐下后站不起来。可在练习太极拳三个月后,在单位上一整天的班回家腰、背、颈竟然不疼了(当时只练到预备式、随息放松)。说实话这时我还有些怀疑这是否和练太极拳有关,还在想着会不会是心理作用呢?但后来一些功效的显现让我彻底相信了它的真实性,这的确是太极拳的功效。三周后睡眠改善。原来早晨起床时总感觉没睡醒,困的难受,而练习一段时间,早晨一醒来就会感觉头脑很清醒,浑身很轻松,毫无睡意;再后来还有许多的功效显现,我就不再多说了……总之,现在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是我周围人都看到的效果,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这是我真实体验到的。
2、学练结合,以练为主。
怎么学呢?除了每天早上的集体学习以外,我每天还看光碟,动作仔细反复地去看、去模仿。只有这样才会少走弯路,迅速在自己身体上看到功效。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随着功力的增长就会有体会。 要踏实地去练。不练就没有自身的体验。我的体会是要反复的学、不间断的练才能发现问题、向老师和拳友学习,纠正动作,才能练入状态,也才有好的功效。
3、拳功并练,真修实证,层次修练
首先要学会利用VCD光盘、清楚光盘里的内容,有些人不太知道怎么利用光盘学习、也不太了解太极拳的学习方法。只知道光盘是功法示范。听老师说过要拳功并练,不能练成太极体操,好了,拿到光盘后把光盘从头至尾的内容全看一遍,然后不讲层次,混练一气,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内功功法的学习是有层次的,不可越级修练,可以让你知道太极拳的学练方法、特点、应注意的问题、学习的目的、学练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尽快步入轨,少走弯路。
4、化难为简,便于学习
我感觉老师的教法和拳友们长时间的不断交流特别好,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使我这个对太极拳一无所知的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思想怎么也集中不到自己身上,旁边稍有动静就会分心,进入不了状态,但是按照练习要求--吸保持放松态,呼放松手臂,开始时有点顾左就顾不上右,顾呼吸就顾不了站姿….脚手不随,我就试着按要求站好姿式,保持正常呼吸,第一次呼气时先放松左臂,左臂放松下来,再在下一次呼气时放松右臂,因为心里总要这样想着,这样练习几天后,感觉集中思想并不是那么难了。按照每一步功法要求循序渐进地去练习,现在基本可以专心地练习拳和剑,不会再受旁边人说话、走动影响了。很感谢我入门的老师提供这样锻炼身体的机会,也很感谢老师能传授这么好的功法给我,让我受益无穷。今天的功效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觉得我很幸运,所以我会珍惜太极拳所结的缘分,坚持不懈的学练下去。
以德养拳,以拳辅德。学拳还要强大德理论作铺垫,奥义就是中庸之道。顺其自然,找到那个度,在于无极太极之间。
在此我想真诚地说一声: 谢谢老师。
⑼ 大学体育学习太极拳的感想,2000字。急急急
你好,我作文水平不高,只能提供个思路。比如,太极拳可以养生,也可以实战。养生方面,可以通过身体健康上的养生展开来思考,很多事情都是在养生,学习、找工作等等,都是为了自己能够生存,都是在养生。实战方面,要正确理解太极拳的“以慢胜快”,即“后发‘先’至”,即“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刚柔相互转化,柔能克刚,亦能克柔,刚可克刚,也可克柔,相生相克;见招拆招,运筹帷幄,如同做题,如同下棋,如同征战。由此,可以把很多事情和练拳联系起来,道理一通无有不通。以上可以作为文章的骨架,再添些血肉估计就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