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医养生知识点都有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养生方法,只要是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我们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点中医养生的知识点吧。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革命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养生注意事项
1.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2.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3.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❷ 中医在养生方面,具体都有哪些内容
在养生理论的指导下,历代养生内容逐渐确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精神康复:包括精神心理康复、兴趣爱好康复、道德素质康复等方面。它融合了传统医学、宗教和民间文化。行为护理:包括衣着、饮食、生活、旅行和性生活等日常生活行为护理。它融合了传统医学、宗教、民俗和艺术行为。益气:主要是医疗健身气功的“内养”。它融合了传统医学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形态: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活动。内容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
中医养生有着传统的理论体系,和中医,中药各种的古技,古法应用的传统,特别是在中药食疗的方法,方剂等,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与食养结合的丰富的文化。当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从而延年益寿。中医在治疗急症时更是会大破很多人的眼睛,而且效如桴鼓。
❸ 中医基本养生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整体,人自身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比如你胃不舒服,或者经常按一下腿上的足三里就会改善,再比如有时候忽然一直打嗝,按一下内关穴就会立即止住,而一个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要遵从自然的规律,法于阴阳,按自然之道养生,比如晚上就要睡觉,白天就要工作,一天三顿饭按时吃,这样就能不得病。2、顺从自然。一年四季,不同季节吃不同的食物,睡不同的觉,春季养生,冬季养藏,每天晚上不熬夜,早上不睡懒觉,不放纵自己;心情舒畅,处事不惊,常持一颗平常心。3、(水平有限,未完待续)
❹ 老中医透露:正确的养生观念主要有这4点
朋友周末去别人家做客,家里一家三代都是中医,一家都很注重 养生 ,尤其是在饮食上,上次去他们家做客,发现他们家的人很爱喝粥,尤其是杂粮粥
一年四季都不能缺的就是 粥 ,而且每个季节有对应的不同的粥,上次做客朋友觉得他们熬得很好喝,忍不住想再喝一碗,却被告知,粥只能一人一碗,为了身体 健康 ,不可多喝。后来请教了煮粥的办法,回家也试了试,朋友说期间还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
一、真正的 养生 观念,不是只吃好的,而是要吃对的!
1、管住嘴,迈开腿
2、营养应均衡,而不是过剩
3、好东西可以吃要注意量
4、根据体质吃东西,不能吃的要少吃或不吃
5、少食多餐,多咀嚼几口
6、饮食要做到七八分饱,不要吃撑
二、情绪很重要,尤其是女生
1、合理的宣泄情绪,对身体有益
2、正视消极情绪,合理地去消化,不要逃避
3、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4、喝茶加入这些 桔梗、栀子、菊花、玫瑰花、百合、玉竹
三、 长期吃外卖经常坐着以及不合理的熬夜是对身体很大的伤害!
1、外卖为了口感,重油盐,且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2、久坐不仅会影响身材,也会影响身体 健康
3、熬夜会导致体内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时间长了必定会出问题
4、以上3种全占的人脾胃一定会受到影响产生湿气
5、湿气属于比较复杂的邪气,如果是湿热体质,可以在喝的水中加入茯苓薏米和桑叶,也可以在粥里加入茯苓和莲子,如果是寒湿体质,可以在水里加入陈皮和茯苓
四、脾胃是后天之本,保护脾胃刻不容缓!
1、调节情绪,不熬夜
2、食补比药补好
3、小米山药红枣粥、芡实莲子薏仁粥等
4、三餐按时吃是养脾胃的基础!
文章结尾希望大家都可以拥有一个好身体, 健康 很重,是一切的基础!
❺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医养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基本观念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❻ 中医提倡的养生观点有哪些
《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说明了中医从开始就把人与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并坚持从人与社会的整体上治疗并预防疾病。
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也体现在饮食营养方面。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医者就认识到,作为自然界产物的“味”对机体脏腑的特定联系和选择作用。除此,食物对脏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
中医常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养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道、佛、儒、医、各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释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同时也无不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定各种体逸劳作,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方法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也应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辩证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