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凯养生说:内脏有病,找找脊柱痛点
Q: “内脏有病”的时候,应该在哪儿找有阳性反应的痛点呢?
A: 一个特殊的部位可能被你忽略掉,在经络学说当中,当人体的躯干内部,内脏功能发生特异性变化的时候,可以在身体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痛点。比如说脏腑是归某一条经脉来进行管理和联系的,在这条经脉上远端的部位就容易找到痛点。
比如说咳喘是归到肺,手太阴肺经,在它的前臂部,大拇指这一侧,手太阴肺经循行的路线上就容易找出来一些阳性反应点,那刺激这些阳性反应点,就可以缓解肺部的咳喘的症状,这是普遍的理解。
但是实际上,除了这个处理的方法之外,古人还给留下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的脊柱周围。在脊柱的两侧,有一个特殊的穴位,这就是"华佗夹脊穴"。夹行在脊柱两侧的。一侧17个穴位,两侧加在一起有34个穴位。为什么是17呢?因为的胸椎是12节,腰椎是5节,加在一起就17。 在椎间隙的旁边,这就是"华佗夹脊穴"非常著名的一串穴位。
这一串穴位对人体的内脏功能有非常好的调节的作用,为什么?可能你听说过那个背俞穴,就是膀胱经两侧距离脊柱旁开1.5寸的12背俞穴,对应到人体的12脏腑。 "华佗夹脊穴"有点像这种简易版的"背俞穴"。 在针刺过程当中更安全,是因为脊柱缝隙里面穿行出来有脊神经,而脊神经的有主管运动的,也有主管内脏感觉的,还有交感神经的纤维,所以对内脏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这不仅能够反映内脏功能的一些特异性变化。当它出现一些异常变化的时候,它就通过这些神经纤维反映在的体表,特别是人体的背腰部,脊柱的两侧会出现一些阳性反应点。通过刺激这些阳性反应点,就可以去调节内脏的功能的变化,这就是一种对应性的治疗。
因此,简单来讲,如果您的身体当中的某一个脏器出现了问题,比如说肝肝、胆、脾、胃不同的脏器出现问题的时候,那在相应的脊柱当中的脊神经出来的那个位置,或者相应的那个椎间隙旁边的"华佗夹脊穴",你在那个位置去循按一下、弹拨一下,你都会发现在那个部位会有非常明显的痛点,甚至是条索、结节。
如果你是一个急性的问题,往往是反映出来是痛点,症状过去了,问题解决了,就没有了。
比如说急性的胆绞痛,那就会容易在第九,第十胸椎棘突的两侧,会找到这样的阳性疼痛的部位。
如果是一些慢性的,长期的疾病,内脏性的变化,比如说咱们都知道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会责之于脾,脾的转运功能异常,那在第十一胸椎附近容易找到阳性点。如果是心脏功能的异常,冠心病容易在胸五、胸六位置两侧找到阳性反应点。
总之,在不同的地方,就容易找到不同脏器所对应的那个阳性问题,如果你一旦找到这样的问题,用手去弹拨这个部位。
"华佗夹脊穴"在脊柱两侧,每一个椎间隙旁开0.5寸都是穴位。 首先找到大椎,从大椎开始,下面全是胸椎,胸椎12个,腰椎5个,一共是17个。找椎间隙的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有两种。一种直接就用拇指指腹按压,找到一个接着找下一个这样的方法。另外还可以用两指夹住两侧,明显的感觉到这有一个一个的凸起,有一个一个的凹陷的缝隙,找到每一个椎体。
大椎是第七颈椎的棘突下方凹陷处。两侧肩胛骨的下脚水平连线,通过第七胸椎的棘突或者是棘突下,从大椎往下的7个锥体,这个段落,正对着人体的心肺功能。所以,当人体的心肺功能出现异常的时候,比如心慌,心悸,心痛,胸闷气短,有哮喘等等,就会 在这个部位棘突的两侧,明显会找到一些痛点或者是条索,这是第一个节段。
第二个节段,在人体的躯干的侧面 ,找到第12肋端,就是最后一个游离肋的肋端,两个肋端水平连线,通过第二腰椎的棘突或者是棘突下方,也就是第二腰椎,从上往下数第14椎,这个段落是中段,中三分之一,它对应的是肝胆,脾胃的问题。
再向下到尾骨末端这一段落,腰骶部这段路属第三节段 ,就是后三分之一,对应着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所以临床当中从上到下找到,只要你能够找到,一个明显的痛点,看一下代表哪方面的问题,跟症状之间进行对应。
同时,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讲,可以做弹拨 ,用拇指点下去,拨弄;点下去,拨弄。特别是那些特别疼,有条索结节的部分,就可以做这样的弹拨,拇指要立起来,力量要渗透。这样弹拨以后,患者会觉得非常的舒适,症状也可以快速地减轻。
这时候有的朋友会问说一边17个,记不得住多,不知道什么问题到哪去找。您跟我说,第十,第九我找不清楚,找不清楚没关系,不要求你记得准确。但是你现在是不是脑海当中已经有了概念, 内脏功能的变化会在你的脊柱的两侧出现阳性反应 ,而且这种两侧不见得是在同侧,可能只在出现在一侧。
如果你有概念,已经接受了一个医学的理念,叫做 脊柱相关性疾病 。内脏发病不都是内脏的功能的变化,可能是因为脊柱的功能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内脏功能变化,或者是两者之间互为因果。
因此 在临床治疗当中,特别注重人体的形体。 如果你的形都歪了,你想象一下你内脏功能能正常吗?如果你内脏功能变化时间已经很长了,你想象一下你的形体能不去代偿吗?所以在外周形体上的这些刺激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管是从神经节段来讲,还是通过人体的形变和气变的功能变化来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我 建议您能够让别人帮助你去触摸一下你脊柱的两侧。 或者您的家人有很多慢性病,你想帮他进行日常的保健,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这个方法应该是说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人群的。
你让他取俯卧位趴在床上,躺平了,身体完全放松下来,或者你让他取坐位,但是不要靠着椅背,坐着一个小凳子上,把脊柱、脊背裸露出来。这时候,你就 用你的拇指侧立起来,放到它的脊柱的两侧往下按 ,就是往下、往内、往脊柱的方向这样去循按,一个一个这样按下来。如果你很细心,手感很好,你就会发现,当你按到某一个部位的时候,这个地方不对,好像突然变庞大了,或突然变凹陷了,或者左右好像错缝了,这都是问题所在。而如果这时候你用力按下去,患者往往都疼,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哪里疼,而且这种疼痛往往早于自己内脏功能出现很严重的这种变化之前,也就是说它有预警的作用。
提前去发现,提前去刺激,如果你发现了就去弹拨它。就做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是 弹拨 ,有条索的,有韧带的,你去弹拨。患者就会觉得很疼,但是疼过之后一种松弛感,一种舒适感自然而然地产生。
内脏疾病看脊柱,脊柱 健康 ,内脏就 健康 了。
2. 程凯养生说:健脾益气穴和健脾利湿穴(上)
健脾益气穴和健脾利湿穴 ,有的朋友问还有这样的区别?的确区别可大了,以前专门讲过健脾穴,这些穴位当中健脾最好的穴位,你记得是哪一个吗?专门讲过穴位有一集的内容,同时还专门录过第二集,就讲一讲穴位健脾的道理。
结果在第二集播出之后,有朋友就问我问题说:您说的健脾穴,我认为不对,就是最健脾穴位不应该是那个章门穴,脾的募穴,在第十一游离肋的肋端。他说是阴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合治内腑。那脾就是身体的内在的脏腑。所以此穴位是专门治疗脾的问题的,所以健脾穴非阴陵泉莫属。
他在底下给我留言,我想我得给大家解释解释回答回答为什么?这关乎于对穴位的认识,一个穴位它有不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性质。就像咱们的中药一样,每味中药,它的作用可能会有非常细微的一些区别,或者各自的偏性,各自的优势。因此在应用场景上就会有所不同,如果你想发挥非常好的作用的话,那你要对功效非常相近的一些穴位,它的特长,它的差异要细微的去品鉴。
穴位也是一样,如果作为 养生 保健者说,我就大概了解一下吧,知道一下,可能也无所谓。但是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效果的话,那么我觉得 对穴性的理解和追求 ,应当是更加的细致一些。那就来在 健脾的角度 上再一次解读一下, 为什么章门穴它是健脾之性,而阴陵泉穴是另外的一种特性。
首先还是要说一说,章门穴所在的位置 ,跟前面的内容重复的,我就不在这儿多多的赘述了。在这讲一讲更加提高的一些知识,但是我要稍微回顾一下以前对脾的那个认识,中医学当中脾,有多种的概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的腹部的腹壁,也就是腹部,通过腹壁产生的腹压的调节功能。而调节功能对胃肠道以及相关消化腺体,都产生了一个调节节律性的作用,让它具备良性的生物学节律。这样的您才能有正常的消化,吸收,胃肠蠕动,人体的才能正常的排泄代谢。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脾的功能就跟腹壁的功能联系在一起了,当然腹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还包括肠上面附着的这些大网膜,还包括壁腹膜,而脏腹膜,有保卫保护的作用。 中间还有一些神经,毛细血管,能够 起到调节代谢和神经反射的一些作用。 再加上腹部外层的一些肌肉。那么这些组成的一个腹壁,它有多重的作用,既可以调节腹压,又可以有代谢的功能,同时还有一些神经调控的能力。
因此,还在腹壁的这种调节上就特别的重要, 中医学当中特别强调升降浮沉 ,腹部的压力的变化就是浮沉,张开收紧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章门穴为什么说它是脾的募,它是独特的一个穴位?大家可以看一看这张图,在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把皮肤隐去之后,露出了下层的一个肌肉。这层肌肉是的腹外斜肌,它非常的宽,非常的大,覆盖在整个的腹部,最表面的这层肌肉。那么这种肌肉,在内是和腹白线相连,在上是和肋弓相连,在下是和髂骨相连。那么这样的一个蒙在了整个腹部的这层肌肉, 它的张力决定了腹部的一定的功能。
而 章门穴恰恰是处于一个关键的位置上,章门穴是在十一游离肋端。 所谓游离肋,以肋骨是12个,前五个形成了胸肋关节,后五个形成了肋弓,而十一肋、十二肋是游离肋,出来以后没有形成肋弓,有一个可以弹动的软骨头。所以章门穴就在十一肋的软骨头上面,也就意味着它是可以弹动的,它是可以调节的。那么如果整个的腹外斜肌覆盖在它的上面的时候,上面和肋弓相连,下面跟髂骨相连,中间跟腹白线相连。那么哪个地方更容易出现弹动的变化,调节?那么就是可以弹动的十一肋端。
这个穴位就出现了两个力的关系,一个力的关系的是横向的关系,可以从肚脐到了十一肋端,它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牵扯的关系。那么同时章门穴往下到髂骨上面,有个纵向的关系。此换句话说,穴位既可以调节腹壁的左右,又可以调节腹壁的上下,通过这样左右上下的调节,来调节腹压,让的腹部出现浮和沉的变化,这就是一种调节,这是人体非常智能化的一种调节的方式。
为什么在中医学的很多 养生 保健的方法当中特别注重于 呼吸的训练 ,就是通过呼吸训练,通过腹压的变化来调节身体当中这种膈的运动,脏器和腺体的生理学的节律。
正因为这样一点,没有另外一个穴位可以替代章门穴独特的位置和独特的对腹压的调节的作用。因此章门穴就称为当之无愧,称之为叫脾的募穴。什么是募穴? 募穴,就是募集脏腑之气的关键穴位。
而且还知道章门穴还是八会穴。
什么叫八会穴?
古人认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汇聚的八个穴位。章门穴还是人体当中的脏会,就是五脏的功能,精气都会汇聚于此,也就是说,它不仅能够调节脾这种主消化吸收,主人体运化代谢这样能力的一个后天之本的,气血生化之源的这种脏腑功能。更重要的它通过调节脾,同时对腹腔之内的这些诸多脏器,以及相关的横膈上端的胸腔之内的心肺功能,它都能产生调节。所以此穴位才叫做脏会,那你说它是不是最重要的最健脾的一个穴位。
提到健脾的时候,往往后面都会加上两个字叫 健脾益气。 因为脾要 发挥作用,就靠脾气来发挥作用,因此穴位说是健脾益气第一穴,当之无愧为脾的募穴。
3. 程凯养生说:健脾穴,健脾的道理
健脾穴的健脾道理是什么? 在以往的内容当中,讲过健脾,健 脾也是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为什么?因为脾在人体的五脏当中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大家都特别注重,而且经常你去看中医的时候,看看舌苔,摸摸脉象。很多人说,你脾虚,而大家日常生活当中也非常容易出现困倦疲劳的现象,也往往自诩是脾虚。
那到底脾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脾有三大作用。
第一、是主运化水谷。 运化水谷就可以理解为是对营养精微物质的消化吸收,把好东西给吸收,利用了。
第二、是运化水湿, 也就是把你身体当中不能够吸收利用的东西,垃圾的东西,代谢的产物,把它加以清除的过程。一个是吸收,一个是清除,两者合二为一,就是叫脾主运化,把身体非常好的营养精微物质加以吸收,利用,运到身体的可以需要的地方去;而不好的东西排出体外。如果此过程出现了问题,就造成了身体得不到营养精微物质,所以出现了非常困倦疲劳的现象,而身体的内在的代谢产物,或者是营养精微物质过度的堆积在身体当中就形成了很多的垃圾。所以经常形容叫做脾气虚、脾虚生湿、聚湿生痰、因痰生瘀,这就是一个疾病不断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的一个发展过程。所以脾在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脾还有第三个作用,就是 统血的作用。 统摄血液在脉道当中正常的流行。
今天要讨论的健脾的穴位,或者健脾的道理,把它集中在前面的范畴,也就是脾 主运化的范畴,包括脾主运化水谷,和脾主运化水湿这两个分支功能。综合起来就是 脾主运化。
如果提到身体当中有健脾作用的穴位,大家可能非常熟知的,可以随便马上就可以提出来的,像足三里、阴陵泉,气海等等这样的一些穴。但是这些穴位都没有成为叫健脾穴,就没有给它一个健脾穴的名号,那么什么是身体当中的健脾穴?
以前的节目当中讲过,就是章门穴。 章门称谓叫做脾的募穴,募就是募集脏腑之气的特殊的穴位。 募穴都分布在人体的胸腹部,募集每一个脏腑的脏腑之气,所以脾的脏腑之气就会汇聚在脾的募穴,章门位置。
首先来看一看章门穴怎么来找?
当一吸气,摸到自己的肋弓,沿着肋弓下缘往下找,肋骨一共12个,五个肋骨是和胸骨形成胸肋关节,五个肋骨,就是从六到十肋骨相互融合,形成肋弓。但是,第十一和第十二肋就会形成 游离肋 。游离肋就是没有形成肋弓,就是一个肋骨出来出了一个肋软骨头,在这可以弹动,有移动性。
所以,当吸气收腹,沿着肋弓往下,在你的侧腹部,你 摸到一个可以弹动的软骨头,此位置就是第十一肋端,叫做章门穴。 有的朋友会说穴不好找,第一,我摸软骨头,弹都不弹动,我怎么好像感觉的没有那么明显。第二,体型比较胖,我为什么喜欢听健脾,就是因为我体型比较胖,健脾不就利湿了吗,不就化痰了吗,不就可以让人体的代谢产物更多的排出了吗?那么,人体的体重和人体自身的代谢水平是不是就发生变化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出发点。所以,必须要找准穴位。
因此我 教给你一个更为简单的取章门穴的方法, 就是用屈肘法去找。当你去找做极限屈肘的时候,你肘尖夹在你的腋窝下,胸胁的侧面,肘尖下对着的部位正好是肋弓,沿着肋弓画条线,跟肘尖相交,此位置就是章门穴。
当你找到这个位置,把你的手指立起来,往里面用力点下去的时候,你都会感觉到明显的酸痛。这种酸痛是有点不能忍受的酸痛,而且是一个点状的酸痛,有点像什么?骨头的表面,如果那个筋膜拽着有点发炎,往往就是这种类型的疼痛。比如说像的颈肩部肩胛骨,某些部位上你沿着骨缘一摸,它很疼,甚至有点酸痛感刺痛感,这就是这种类型的疼痛。
为什么这里出现了这样明显的疼痛?
搞清楚原因也就搞清楚了穴位为什么能够调节的脾的功能,有健脾的功能。在说明这一点之前,先说说中医学对脾在腹部,这种主代谢功能的认识。在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循行原文当中,也就是《灵枢 经脉》当中有这样的记载,说这条经脉沿着下肢的内侧向上循行,到达腹股沟的位置的时候,进入腹股沟内,叫 “入腹属脾络胃” ,属就是那个属于的属,又读“zhu”,意思就是说,在这就要属于脾,然后联络胃。
普遍的理解,脾是中焦。 那么盆腔、两个髂前上棘连线以上,横膈以下之间为中焦。那怎么就直接从腹股沟这儿,盆腔的下部一进腹就属脾络胃了?原因是在腹部,脾的主代谢、主运化的功能,实际上指的就是的腹壁,腹壁是由腹部的肌肉,还有底下的壁腹膜,脏腹膜,以及在深部的一些腹腔内的较大网膜等等这样的一些结构,多层次的结构共同来组成。
就拿肌肉为例,腹腔之外的肌肉,表层的,深层的,有横着走的,有有竖着走的,所以这样的一层结构就使得的腹壁具备了一种腹压的作用,就他可以产生腹压,腹压对人体的内脏功能是非常的重要,胃肠道的蠕动,腺体的分泌都依赖于这种腹压的调节,才能让他具备生理型的节律。 节律一变,你的代谢机能、代谢能力就发生了变化。 所以腹压太高,腹压太低,都会影响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机能,脾就是指的这种调节腹压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腹壁的收缩张力的变化来调节腹压的。
在这时候想一想,不管是斜着走的,横着走的这些肌肉是不是都得附着于的骨骼之上,才能产生牵扯收缩的力量。下面是的髂骨,骨盆;上面是肋骨,胸骨,肋弓。那么骨盆是固定不动的,它的稳定性非常的强,而肋弓也几乎不动,只有游离肋,十一、十二肋端位置,是一个弹动的软骨头。所以肌肉附着在此,此位置又可以有所移动,而在这个位置的深部内侧,在肋骨的内缘,又是横膈的附着区。
所以此位置是调节的腹压,以及横膈上下升降运动的核心位置。还记得以前在足少阳胆经的讲解当中专门讲过,胆经的很多的穴位都具备这种调节的作用。所以,人体的少阳经脉才是人体气机转枢之所,章门穴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独特的解剖结构,所以才能够 通过调节腹压来调节身体 ,脾在转运的能力。因此,古人认识到这样一点,多么智慧,认识到现代医学才认识到了这样的一个功能的特点,就把穴位定在了第十一肋软骨头上的章门穴。
总之地在临床当中, 如果想健脾,那就通过各种各样的刺激的方法来刺激肋软骨头 ,产生弹动,通过这种弹动来调节腹压,通过调节腹压,来调节脾的转运功能。脾就涵盖了脾主管理的胃,而胃能又统领的大肠与小肠,所以脾那就包括了胃,大肠,小肠以及相关消化道的腺体。
那么怎么做才能够起到这样的调节作用?
给大家介绍一个你自己可以操作的 养生 保健的方法;首先你还是要找到第十一肋软骨头的章门穴,用刚才屈肘,肘尖和肋弓交界点这样一个方法,找到十一肋的肋端。这个当找到位置的时候,用你的拇指放到此位置,拇指点在十一肋的肋软骨头上,然后其余四指放到你的腰的侧面。如果你用力一捏的话,你可以把你的腹侧部的肌肉把捏起来,这就起到了第一个作用。就是你能够抓住穴位。这是在一侧,同时另外一手也放到另外的一侧章门穴的位置,同样四指也放到后面。也就是手叉腰,这么放着。
当这样放着了以后,做一个特别简单的动作,就是左边捏一下,右边捏一下,交替进行。这个动作的速率根据你的手的力量,你自己掌握,如果你手没什么劲儿,您就两只手一起一边捏一下,再捏另一边。
通过这样的提捏的刺激就使得的肋软骨头发生了弹动。肋软骨头一弹动,马上的腹压就产生了变化。所以如果你坚持做三到五分钟的时间,你就会感觉,第一、神清气爽,气机有升降的效果。第二、原来比较鼓胀的,饱满的胃,肠道饱满的腹部就开始松弛下来。
如果你特别的撑,你这样做一做,马上你会觉得比较通畅,甚至有些饥饿的感觉了。如果两边比较松弛,这样提捏一段时间以后,每天坚持反复地做,经过一周到两周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松弛的肚子就开始变得稍微收紧了。
所以,它既可以帮助降腹压,又可以升腹压,既可以对脾胃比较胀满的情况,能够有松弛缓解的作用。第二,又可以对腹部,比较松软的,这种脾胃虚弱的状况又可以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所以不同的人做了以后效果不同。
4. 程凯养生说:敲胆经的作用 每天坚持做动作,缓解腰腿痛
说一说敲胆经的作用。 上一次讲解了叩击足少阳胆经,在大腿外侧中线这一段,能够提高髂胫束的功能,髂胫束是人体下肢大腿外侧,能够帮助人体支撑和运动的最重要的一块肌肉。这一大块肌肉,或者叫做一个肌肉群,它的功能,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骨质的缺失,慢慢的功能开始下降,出现腰腿痛,出现人体行走支撑障碍的一系列问题。这些功能的下降,都可以 通过叩击足少阳胆经大腿外侧中线 这一段来得以缓解。
但是这不是胆经最重要的一个功能,虽然在经络病侯当中提到: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而且这条经脉确实和人体的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密切相连,看起来就是和这些关节的运动支撑灵活有关系。但足少阳胆经还隐含着对人体 健康 的另外一大功能,说少阳经少阳为转枢的地方。
什么叫转枢,就像门轴一样。门,开关关键是靠门的那个轴。足少阳经恰恰就是轴。在人体的一条经脉当中,如果你问我哪一条经脉,您觉得学起来理解起来,最困难的,我一定会告诉你,那就是 足少阳胆经。
为什么这么说?别的经脉走行很直很简单,但是胆经曲曲折折,在头上就绕了好几圈,然后在身体躯干的侧面曲折走行。走的都是之字形,没有一条直线,这穴位一会儿蹦到前面,一会儿蹦到侧面,一会儿蹦到后面。所以,看起来很没有规则,也使得我们学习、理解、应用这条经脉遇到了很大的困惑。
每当我给学生讲解这条经脉的时候,我都会让他们去想象一下旗袍。女性的那个旗袍剪裁得当,穿着得体,玲珑有致。为什么能够穿着这样的漂亮,凹凸有致?关键就是在它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地方松。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看,那个旗袍的扣的位置,恰恰就是身体在躯干的侧面,你身体当中的一些重要的肌肉,这些肌肉都是斜着走的,这些肌肉附着在的骨骼上的那些关键的点,你把它标出来,那些穴位就是足少阳经的穴位,连成那条线就是足少阳胆经,而这样的一条线,很像玲珑有致的旗袍的缝隙。
说白了,就是身体的前面、身体的后面,躯干的外边包着这层肌肉,它们要想维持一定的稳定,一定是交错接缝的。比如说腋下的前锯肌,腹部的腹内斜肌、腹外斜肌,都是交错斜行,就像搭扣一样,把身体全部跟后部联络在一起。所以足少阳经是联络人体整体的前与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少阳是转枢之所。
而在整条的足少阳经当中,有一个特别关键的部位,部位在古代称为叫秒,指的就是的肋骨的下方,肾的外侧一个虚软的地方。就是大家捏一捏你腰两侧皮带在上面地方比较松弛,松软的地方。
如果这个地方很收紧,紧致,那么整体的腹部的压力,腰部肌肉的力量都变得比较正常。如果这个地方变得松弛了,经常看到有一些患者往床上一躺,那肚子哗啦一下就散在床上,看到他的腹部变得没有力量,腹肌是松弛的。腹部甚至都是一字型的,整个肚子是松软的。这样的情况很难保证脏腑的蠕动,胃肠道的蠕动还能保持正常的节律。所以至少代谢紊乱就随之而来,咱们不是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吗,有钱难买老来瘦,并不是老来一定要瘦多少,关键老来的时候,您的腰腹还能够保持一个良性的收缩的状态,要想保持这样的状态,足少阳胆经就非常的重要。
介绍足少阳胆经最为重要的一个穴位,叫带脉。 就是奇经八脉里的那个带脉那两个字。穴位是足少阳胆经,在11肋骨下方,髂骨上方软肉之处的穴位带脉.同时,也是唯一横行的,奇经八脉之一的带脉,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位,也就是说,穴位不仅可以调节足少阳胆经,还可以调节带脉的功能。
带脉是横行一周的,起到约束诸经的作用,少阳经又调节人体的前与后的平衡关系。大家想象一下,纵轴横轴,在这是不是就形成了一个十字交叉,而且不仅仅是十字交叉,在这侧面的肌肉,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还交错在一起,所以这里实际上是一个米字型的交错中心力点就在这里。所以对这个部位经常的合适的刺激,就有助于调节腹压, 有助于改善腹与腰之间的平衡关系 ,同时让人体的上与下,前与后,内与外达到平衡,这是足少阳胆经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具体怎么来做? 首先要找到十一肋端,直立吸气,摸到肋弓,在那弓的外下方,可以摸到一个可以弹动的软骨头,就是第十一游离肋肋端的章门穴,是脾的募穴,从这个位置垂直向下和肚脐水平线相交,这个地方就是带脉穴,它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同时也是带脉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找不准穴位,怎么办?就从肚脐水平线划过来肋弓的下缘往下范围之内,把自己的手放在这,四只放在后侧,把你的腰侧软肉提捏起来,就做这样的方法,连续做五到十分钟,做着做着你就开始觉得肚子里面开始发热,甚至有打嗝,就叫嗳气或者排气的现象。这都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刺激,来 调节了您的腹部的张力,腹壁的张力。 张力改变了,同时您的腰也会觉得松弛,也会觉得舒服起来,也就是让您的前面的脾,后面的肾,在足少阳这样一个中间转枢的经脉的作用下,保持良性的平衡。
这个方法谁比较适合?就是腹部比较松弛,比较柔软的人,没有力量的人。每天坚持做三到五遍,每次五到十分钟,一段时间后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5. 程凯养生说:肝经不疏肝,疏肝找胆经
“疏肝不找肝经”,那找哪条经脉,咱们待会再说,先得 说说肝经不疏肝这件事。 因为很多朋友的脑海当中,在经络的这种理解当中,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模糊的认识, 不准确的认识:有肺的事我得找肺经,有心的事我就找心经,有肾的事我得找肾经。那么当然有肝的事就找肝经。
在经络学说当中,不能这样去简单的对应,脏腑是有脏腑的功能,有它的特点,经脉也有经脉所说的事,经脉所说的是里面一定程度会包容脏腑的事,但也不能这样简单的一一对应。特别明显不能对应的就是 肝经 这条经脉。
这条经脉在早期的时候应该准确地把它叫做足厥阴,您看在跟老百姓沟通的时候,经常会说肝经。但是实际上,在的经络教学当中,专业的语言当中,一般都会用手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这样的描述语言去形容这条经脉。
以手太阴为例,大家都会叫它肺经,但是会叫它手太阴,这就代表了经脉所在的位置信息,手代表上肢,阴代表内侧,太阴代表上肢内侧靠近拇指这条线,于是手太阴就有明显的位置信息,便于 经络诊断。 然后把您上肢的靠近内侧拇指这条线,跟肺这个脏腑,以及肺的区域相应的器官联系起来,这就是经脉的一种表述方式。
那么到了足厥阴这条经脉,大家会知道 十二经脉体系 也是从不完整到完整的一个发展过程。在早期的时候,只有十一脉,或者有一个阶段,叫做十一脉的理论阶段。那么那个时候经脉的名称并不像现在这样,手足相应,并且跟脏腑一一关联。那个时候,足厥阴特指的就是下肢内侧终末于阴器的那条脉。厥就是终末的意思,阴就是阴器,前阴部的问题,也就是这条经脉在下肢内侧,终末于前阴部位。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手厥阴这条脉,所以一提到厥阴就一定是下肢内侧,所以根本连足都不用提,厥阴就特指在下肢内侧,终末于阴器这条脉。
那么到了十二脉的阶段, 需要建立十二经脉和脏腑一一对应关系 ,并且脏腑经脉之间也是两两表里相合的关系的时候,就把这条经脉跟足少阳胆经联络在一起,形成表里相合的关系。这条经脉才走到了躯干部,但是经脉线并不到躯干部,怎么办?就借助了足少阳胆经的这条路线走到了的躯干部,走到了胁肋的两侧,在后期路线当中,还借助了足少阴的路线而到达于巅顶。
所以大家看足厥阴这条经脉,它的经脉当中一共有十四个穴位,这十四个穴位,有十二个都分布在阴部以下的部分,并且这十二个穴位都是以治疗前阴病为主体的。比如说在它经脉病候当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叫做“丈夫㿉疝,妇人少腹肿”,㿉疝,就是一个病字头加一个宝贵的贵,字念“kui”,指的是疝气,一种特殊的疝气,这是前阴病。妇人少腹肿,也是指的前阴出现的肿胀的情况,所以这条经脉主要是以治疗前阴病为主的。
而这十二个穴位以外的另外两个穴位, 一个是章门穴,一个是期门穴 ,在的胸胁的两侧,腰部的两侧,这个部位的穴位在早期的古文献当中,《外台秘要》以前的文献当中:一个归属到足少阳胆经 ,一个归属到足太阴脾经。可以说厥阴经,真的是只终末于阴器。正因为这样,经脉线向上走到腹部的经脉线是借助了足少阳胆经。经脉并不到腹部,穴位也是可以归属到胆经,也可以归属到脾经。所以,从经脉的原始面貌上来看,这条经脉主要是解决阴器的问题。
这时候有的朋友会提出反问,说这条经脉当中有一个穴位比较独特,就是太冲。太冲穴,是在的足大趾和次趾之间的位置,有点像虎口地方,就是合谷穴所在的位置,合谷配太冲开四关,曾经讲过一期 "疏肝理气开四关" 这样的一个保健方法,还送了一个三花茶。所以合谷和太冲是疏肝理气,我说太冲穴确实有这样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比较独特,在足厥阴的这条经脉当中,刚才所说的十二个在阴部以下的穴位当中,可能只有这个穴位是具备了这种疏肝的作用。
而它之所以有这种疏肝的作用,就是因为这个穴位的位置所决定的。它跟合谷穴都是位于虎口这样的一个独特的地方,这两个部位被称为叫人体手足的关口。所以叫开四关,那么 对人体的气机的运转非常有帮助 ,而这种气机不是特指的肝的气机,而是人体整个的气机的流动。所以对人体的整体的气血运行状态是有大的整体的调节作用的。因此说它不是单纯疏肝的穴位,而是调畅气机的穴位。不能够把它这一个穴位的作用,囊括在整个的经脉的所有的穴位当中。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肝经不是以疏肝的作用作为这条经脉的主体,有作用的穴位要么位置独特,要么以前不隶属于这条经脉,那么疏肝该找哪条经脉?
大家还记不记得前一阶段在讲肺结节,甲状腺结节,肝囊肿,卵巢囊肿这些身体当中出现结节、囊肿的疾病都跟一条经脉有关。讲完那一讲之后,还有很多朋友特别关心话题,于是又深入地讲了,第二讲,这条经脉跟人体的气机的运转很有关联,就是足少阳胆经,就是调控人体的疏泄功能、气机的运转功能,为什么?大家可以去详细地看那条经脉当中所讲解的那些解剖的知识,以及跟身体当中穴位的对应的关系。所以疏肝要找胆经。
6. 程凯养生说:肝脾不和怎么办
肝脾不和是临床当中的一个典型或者较常见的证型,很多朋友都会有胃胀、胃痛的情况,到医院来看的时候,医生号号脉,看看舌苔说你这属于肝脾不和。 病人就说怎么肝脾老不和,我肝为什么和脾老打架呢?
要想解释清楚肝脾不和,首先要看看两者的五行属性。
肝属木,脾属土
肝属木,木性是调达顺畅的。肝是主疏泄的,调畅人体的气机,所以人体的气机要正常的疏通。该升的升,该降的降,气血才能够正常的流通,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才能够正常的发挥。
而脾是属土的,脾就像食物的粮仓。食物进到胃当中来进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之后的营养精微物质又通过脾的转运的能力,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去加以利用。所以脾是对胃进行一个管理协调的作用,对人体的整体的消化代谢吸收都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肝和脾一属木,一属土,分别都和两者的属性非常的契合。
但是在五行当中,木克土,换句话说,就是木对土进行管制。正常情况下,肝要对脾进行管理,脾不能自己乱干活,想干嘛就干嘛,得靠肝来管着。那么肝怎么就管着脾,肝的疏泄的能力怎么就对脾的作用起到了一个管理作用呢?在中医学当中,脾主升清,把好的东西升起来,胃是降浊,把不好、垃圾的东西排出去。所以过程当中就有契机的运转了,就需要有升降。因此,肝调畅气机就对它进行了一个管理的作用,能够帮助或者管理脾发挥更好的升清的作用,以及脾搭配的胃,让它更好的能够降浊。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来看,也可以理解,肝主疏泄是指的哪个位置呢?就是身体的横膈。 中医学当中所说的肝藏血,就是肝脏解剖学当中那个肝脏的功能,但同时又主疏泄,疏泄就是调整人体的膈肌,膈一调控,人体的胸腔的压力和腹腔的压力自然而然就能够达到平衡和调节,于是腹腔之内的脏器,特别是以胃肠道为主的脏器的节律就能够正常,就能够正常发挥它的生理的功能了。所以说横膈是非常的重要,而肝脏器解剖学当中有多条韧带,直接连属于横膈。所以中医学当中所说的肝,既有解剖学肝脏的藏血的概念,又有对横膈膈肌的调控的能力和作用,这就是疏泄的功能。
脾主运化,脾指的就是前腹壁,包括肌肉和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的筋膜层,这一层的结构对人体的内脏的产生保护和挤压的作用,它恰恰是附着在的肋弓的位置,和横膈两者交界共同附着在此。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脾附着在肋弓之外,膈在肋弓之内,两者交界于此,功能就联系在一起了。
这就是通过现代医学解剖的角度,来认识传统医学当中的脾的一部分概念。肝对脾是管理的作用,这一点明确了,那么 如果肝对脾过度管理了会怎么样呢?
在日常生活当中,咱们大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母亲对孩子什么都管,什么都说不行,这不行那不行,你说这孩子还能有自主能力嘛,当然就没有了。所以管孩子都不能够管的太严、太死,老师管学生也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所以在生理的状态下,肝对脾就不能过度的管理,如果过度的管理了,叫肝木乘脾土。什么时候会管的太严格,就是生气的时候,肝气郁结的时候,往往这种肝脾不和的情况出现的胃胀、胃痛、胁痛这些症状出现的时候,往往人都会有一些情志不舒,而且时间比较长了,长期的抑郁情志不舒。这些情况就导致了一个肝郁的状态,肝郁的状态就 乘 了脾,导致对脾的遏制。
曾经我看过一个接近八十岁的老太太,胃胀,胃疼,胃脘部满满的,有点不舒服,吃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我搭搭她的脉,她脉有个典型的特点。左手叫心肝肾,右手叫肺脾命。按照的寸口脉的诊断方法,我发现她左手的脉非常的亢进,右手的脉很弱,沉弱无力,那么左手脉是弦脉,而且跳的还很明显,弦脉是肝郁的一种典型的特征。然后我就问她,我说您都这么大年龄了,怎么还老生气?这老太太说,这老头的气我,絮絮叨叨说了半天。
然后我就跟老太太说,我说您胃痛,胃胀就是气出来的。您这叫肝郁脾虚,肝木乘脾土。我说您的脏腑已经打架了,您的生活当中只要不打架,脏腑就不打架了,所以心情好一点,把老头叫过来,我说说他,心结解开了,胃痛、胃胀了自然就会缓解。
这是一种情况,你可别以为肝脾不和,只有这一种情况,每隔两三个病人又来了一个六十多岁女性患者,同样胃胀,胃痛,打嗝。然后跟我讲,我胃这样的情况多年了,我说您这怎么出现的,有人气你没有?摸摸脉,我说好像没人气你。她说是我高高兴兴的,家里没什么事。我说,你是不是常年的脾胃功能不好?她说是,幼年开始,脾胃就比较虚寒,怕凉吃什么东西都比较难消化,属于脾胃虚弱的类型。
所以这时候如果把前者那老太太的舌头,和六十多岁的女性患者的舌头,有明显的不同。前者舌苔厚腻,而且是燥的苔。舌头两侧虽然是淡红,但是红色在两侧,这代表肝胆是一个肝阴不足,肝阳偏旺的这么一个状态。总之,是肝郁在侧,然后中间的是脾,脾还出现转运功能下降,痰阻的现象。而后者的舌象舌体比较胖大,舌头比较淡白,这就是一个脾虚舌。
前面是肝郁导致的痰阻,后者是一个脾虚。 病机不一样,虽然都说是肝脾不和,但前者是肝郁脾虚,后者诊断为脾虚而肝郁。后者脾虚是本,肝郁是辅助,换句话说,这两者之间这孩子太弱了,显得母亲比较强势。前者是母亲太亢了,压着这孩子管着它。现在这两者的关系不一样,所以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采用的方法就明显的不同。前者采用的主要是疏肝解郁的方法,化痰为辅助,而后者当然是要健脾为主,疏肝为辅。
具体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您是符合不同类型的话,那采用的穴位自我保健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前者当然是以疏肝为主,因此刺激的部位就在的胁肋部,别忘了脾就是腹壁附着在的肋弓位置,与肝交界。所以这个区域之内就是非常重要的疏肝解郁的部位,因此就会用你的手掌在这擦摩部位,方法叫做擦胁肋或者叫擦肋弓。
当这样去擦的时候,你就会刺激到部位的几个关键的穴位,比如说有期门穴,日月穴。期门是肝的募穴,日月是胆的募穴。再加上在它的下面,还有一个脾经的穴位叫腹哀,腹哀就是胀满,哀就是让它衰落下去的意思。
所以, 腹哀穴也在肋弓之上,这几个穴位组合在一起 ,你别管是不是能猜到准确的部位,你就是把手掌往这一放,再肋弓的下缘来回擦摩,就一定会刺激到这几个穴位。您的肝脾不和,如果是以肝郁为主,就这样来做。
如果您的肝脾不和,以脾胃虚弱为主,脾虚而肝郁,那你应该怎么做,健脾为主,去看看“最健脾的穴位”的篇章吧!
7. 程凯养生说:缓解胃痛、腹痛,小腿部精准选穴方案
说一说“胃痛腹痛”,腹痛的穴位精准选穴方法。
胃痛是涵盖在整个腹痛的范畴,或者这样来规范:整个从横膈以下到耻骨联合以上范围之内,都叫做腹腔。胃痛是在偏上腹的位置,然后,肠出现的疼痛,包括大肠小肠所出现的疼痛是在偏中下腹的位置。这些位置疼痛引起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讲的内容主要局限在此范围之内所引起的消化道功能异常导致的疼痛,包括胃痛,也包括腹痛的范畴。这些疼痛,难道都用一个穴去解决,还是根据疼痛的部位不同,选穴有所不同,当然,答案是后者。
治疗胃痛,都知道会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 关于足三里,以前专门讲过一集取穴的方法。怎么样才能取得准,以及穴位有什么样的特殊的作用?足三里穴是治疗胃脘部疼痛的非常重要的有效的穴位。
不光足三里,在足三里穴的下面,还有两个穴位也很重要。
一个穴位是,足三里向下数四指,也就是三寸,叫上巨虚,在胫骨的外侧边缘,大约一指宽的地方叫做 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
另外,还有一个穴位是在上巨虚,再往下数四至三寸的位置,也在胫骨的外侧边缘一指宽,叫做下巨虚。 下巨虚,是小肠的下合穴。
原来,这是胃大肠,小肠,这三者对应在的小腿部分别是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下合穴命名,说明"合治内腑"。说明它们都擅长治疗腑病。
有 这样的概念
足三里专门治疗胃病,是胃的合穴和下合穴,它是治疗胃病,胃痛。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治疗大肠的痛。小肠下合穴下巨虚,那下巨虚就治疗小肠的痛,这是普遍的观点。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按照的生理的顺序,食物进到胃里面,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变成食糜。然后进入到小肠,十二指肠、小肠。小肠的泌别清浊,把好的东西加以吸收利用,把坏的东西传导糟粕,传导到大肠。大肠传导糟粕排出体外。生理的顺序应该是胃,小肠,大肠应该是这个顺序。怎么你的 小腿部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分别对应的胃,大肠,小肠。 这个顺序怎么跟人体的生理顺序不一致?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性,是古代认识错了。
查阅了古代的文献,发现古代对胃、大肠、小肠的认识,和现代生理学当中的解剖学当中的这种脏器的结构认识是几乎一致的。它向你描述,胃是一个口袋斜着放在那,上面口,下道口,胃大弯,胃小弯,它都能描述出来。也描述了小肠有多长,绕了多少个圈。也描述了大肠像一个回字形的形状一样,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这都是古代认识到了。说明古代对大肠小肠为它的名词的概念的描述是清晰的,没有认识错。
那会不会把它的功能对应错了?
结果 在查阅古书,发现足三里确实治疗胃的相关性的疾病。 比如像消化吸收的问题,胃疼,胃胀,像足三里穴艾灸就像喝老母鸡汤一样,促进胃肠蠕动消化,而胃的各种酶的分泌也明显的增加,确实对应到胃。
到了上巨虚穴位也确实对应到了大肠 ,因为在穴位专门治疗便秘。在临床当中用上巨虚穴位,有人做过实验:比如说急性肠炎的患者有肠激惹、腹泻,这时候测肠电图,用刺激上巨虚穴位的方法,发现肠电图发生了明显的良性的改变。说明这个穴位对大肠肠激惹引起的腹泻有止泻的效果,对便秘也有通便的作用,确实对应到大肠。
而下巨虚也确实对应到小肠 ,到底什么原因让人体当中的生理性的顺序胃、小肠、大肠的排列,跟的小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变成了胃、大肠、小肠那个顺序不一样了?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哪儿没有认识到?没有想到?唐代的著名医家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他是说要注解到的腰骶部的穴位,他说 “大肠近脐在前。小肠附脊在后” 。因此而在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就大肠俞和小肠俞,所以大肠俞要在靠上的位置,小肠俞要在靠下的位置。
翻译过来是说,为什么大肠的穴位对应到大肠的是要偏上,对应小肠的穴位要偏下?因为 大肠像一个回字形,环绕在的腹腔的靠外的部位,靠近肚脐而靠外;而小肠的是靠近小腹以内,靠近脊柱而靠里靠下。 所以从解剖部位的顺序来讲,胃紧接着对应到十二指肠,然后小肠绕回来大肠,而大肠的位置恰恰在小肠和胃的解剖位置的之间。
所以通过解剖部位,看到这些脏器在腹腔之内所居的解剖部位:先是胃,然后是近脐靠外的大肠,当然,后面是十二指肠,然后再往下是附脊靠下的小肠,附脊就是靠近脊柱的意思。
所以这是人体腹腔之内,这些胃肠道所在的解剖部位,下肢的穴位居然和解剖部位之间进行了对应,进行了有效的对应。因此就给了一个临床当中非常有意思的解决方法就是,如果你有腹痛,你判断这可能跟消化功能相关,就跟消化功能不相关也没关系,不管是功能性的疼痛,还是这长了个东西器质性的疼痛,您不是作用,不是想止痛吗?
我告诉你止痛怎么做,怎么缓解疼,或者胀,或者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果您能够明确地感知到,你的腹部出现症状的那个准确部位,判断一下它是在胃的区域之内,还是在的以肚脐为中心的上腹,还是在以髂脊连线分界的下腹,这就是三个区域。
把这三个区再跟大家说一下:
1、 以胃中心的区域:中脘穴(肚脐中央为神阙,胸剑联合地方为中庭,这两者之间的中点处为中脘)下一寸就是下脘穴,从下脘穴往上范围之内,都是胃疼痛的范围。
2、 下脘穴以下,在两侧髂嵴连线以上的范围,这都属于中段。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大肠区的范畴。
3、 从这再往下到耻骨联合以下在盆腔范围之内,这都属于下腹的范畴。
于是就找到了这样一个 针对性的选穴处方原则 ,就是您根据疼痛的部位,如果是在胃的区域出现疼痛,那就选足三里穴。看足三里穴那儿是不是有一些阳性反应点,是不是有血管怒张,是不是有痛点,是不是有结节,你刺激那个部位。
如果是从下脘到中段位置,髂嵴连线以上,此范围之内出现了疼痛,那把它叫做大肠区的范围内。在这个部位之内可以刺激上巨虚穴,往往在上巨虚那里肌张力都是比较高的,血管是比较怒张的,容易找到那种怒张的静脉,叫做浮络,或者是在那个位置会有硬或硬结、结节的现象。
如果是在盆腔底部,偏下的叫小腹少腹范围之内所出现的疼痛,可以找一找下巨虚,看看它有没有阳性变化。
这样三个点,您去针对性的去点揉,缓解腹部的这些症状就更加的有针对性,这就是 穴位的定位,穴性。 一个穴位有它治疗的那个针对性的部位,如果能够知道这样的特点,就跟打靶一样,带着瞄准去按穴位,当然效果就变得更好了。
8. 程凯养生说:养胃的食与药
养 胃
养胃这件事,之前特别推荐了一个穴位及保健方法,也提到了在口唇周围出现那样的纹理,就预示着胃阴亏了,胃的粘膜受损了,所以此时就要 滋养胃阴。
这时候很多朋友都会想吃点什么,能够让胃阴能够滋养起来?
首先推荐给大家一味中药,这味中药很多朋友特别熟悉,就是石斛。 石斛是养胃,并且是生津液,让胃里面有足够的津液,能够保护胃的粘膜,能够消化食物。 石斛是日常常用的一味保健中药。
在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就特别推崇石斛,他在位60年,身体特别好,特别注重于 养生 保健,所以他日常生活当中,不管是炖汤,喝茶,大宴群臣,都用石斛。
他对 养生 保健也有自己的认识,经常说说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阴是人体的物质基础物质,随着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再加上日常生活当中不注意自己的阴液的保养,这种物质的东西逐渐走下坡路了,所以阴液在不断的减少,物质在不断的匮乏当中。那么这时候,阴少了以后,阳就容易偏旺,所以叫阳常有余。所以人体经常容易出现什么情况呢?老年人即使身体 健康 ,睡眠时间也越来越短了,而且随着的年龄增长,很多的朋友到中年以后就开始出现焦虑、烦躁、口干、皮肤干的情况,这都是阴液不足,阳常有余的表现。
同时,按乾隆皇帝又认为 “阴虚难治,阳虚易补” ,补阳,补功能,相对来说可以。但是所有的功能都建立在的物质基础之上,当您的物质匮乏了以后,功能也只能够短时的表现出来,所以最根本的要保养自己的阴,这是它的 养生 保健的思想。
所以当他到晚年的时候,大宴群臣,特别是把那个百岁老人请到宫中来做百叟宴。这个时候就专门用铁皮石斛来炖汤来招待这些老人,这就是他的 养生 思想,也特别提示了石斛在 养生 保健当中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现代一些老人胃阴不足,嘴唇周围出现放射状的纹理提示胃阴受损的老人。比如说还有舌苔,舌苔上面光面的镜面的绛红的这样的舌,就是没有苔的,这种情况都属于胃阴不足的表现,这时话都比较适合于用石斛来进行 养生 保健。
那么提醒大家时候石斛也分很多种,刚才说乾隆皇帝用的 铁皮石斛, 它的寒性比较大,当然它生津的作用也是比较强的,但是推荐的用铁皮石斛用在煲汤的时候,比如说您炖肉,煲汤,里边食物里面有一些热性的东西,可以跟它相互的进行平衡这种药性,所以这时候就可以用铁皮石斛。
那么比铁皮石斛更略差一点地叫做金钗石斛,它的作用略差一些,那么还有一种,就是产于霍山的,叫做霍山石斛,它比较适合于体虚和老人来进行日常服用,就是它的寒性不是特别的强。如果的身体对这种寒性的东西过于敏感,没有特别多的阴虚内热,这时候还需要 养生 保健还是要生津,包括给小孩,那么就推荐给大家,叫耳环石斛。实际上是石斛的去根之后它的嫩尖,缠绕出来像耳环一样,一圈一圈的,它的性格比较平和,比较适合于来泡茶来日常饮用。前面的石斛,比较推荐大家的是用这种煮汤或入药的这种方式,所以石斛用起来也有不同的种类,也有它的一些小技巧。
药物推荐完了,那么食物推荐一味什么?这要从治疗的一个病人说起,在临床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种病人,就是它的胃功能是极度的虚弱,这种病人往往见于老人,或者是手术之后或者是体质非常虚弱的病人,或者是胃下垂的患者。
前一阵治疗过一位患者,做完手术之后,只剩七十多斤了,虽然年轻三十多岁,但是做完手术瘦瘦的一把骨头,胃根本就不动了,重度的胃下垂患个而且以前还治过一个老人,在去年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味老人从山东来,体重就是七十多斤了,不到八十斤。老人说,我平时的时候,八十六七斤,我觉得我那时候能吃馒头,还能吃一个,后来就现在我根本馒头掰一颗放,嘴里也都没法下咽,胃肠都根本不蠕动,只能吃流食。
这2个都是属于胃下垂的患者,在针灸治疗当中,有一种物理性的提托的方法就是把比较长的针,要扎到胃附着在腹壁上的一些筋膜,一些韧带,一些腹壁的联系的组织的地方,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法来让胃就提托的作用,这种方法比吃药物要有效得多。因为大家知道药物毕竟还得通过胃才能够吸收,所以这样就减轻了胃吸收药物的负担,通过物理性的作用。但同时,也希望能够对胃的消化吸收,得让胃能够有营养,能够消化,这两位患者我都推荐给它吃食物。
什么食物呢?就是兔子肉。
要知道 兔子肉在的肉类当中叫荤中之素之称,这叫长寿肉 ,它特别适合于这种体质特别虚弱,大病初愈,或者是年纪特别大了以后胃肠功能极度衰落,还有包括胃下垂,这些几种情况的患者来养胃。兔子肉特别好,首先它含有人体不能够合成的八种氨基酸,比您吃进来之后转化成为多肽,然后再去自己消化吸收组合要容易得多,等于减少了胃肠的干的活了,就食物本身就进来就很容易。同时,那兔子肉的消化率特别高,可以达到85%的消化率,再加上它的胆固醇的含量很低,不容易长胖。又叫美容肉,加上它的含有的是不饱和的脂肪酸,所以,对人体特别有好处,对的血管壁也非常的有好处,这特别适合于老人和体质虚弱的人来使用。
但是特别要引起注意的就是,不管是兔子肉也好,还是刚才讲的时候也好,兔子肉就是偏凉性的。那个石斛,比如像铁皮石斛就偏寒性的,即使是用耳环石斛,它也是偏凉性的,所以比较适合的生津,生津的时候就用一些偏干润的清凉的这样的东西,所以这样的东西对于这种脾胃比较容易受到刺激的或者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属于一种胃阴受损,阴虚有热的类型的时候,如果您也想服用,那么就需要通过其它的方式来进行佐治服用。比如说,在用兔子肉的时候,首先这样的老人,兔子肉不能够多吃。一次吃得太多或吃的频率太高也不行,那比较建议的就是用兔子来煲粥,咱们煮过这种皮蛋瘦肉粥,咱们不用那个皮蛋,就是煲粥的时候不放其它的瘦肉就放兔子肉,然后,把它那肉,煮在粥里面。因为粥,粳米,它煮完了以后的它的性是温的,这样就中和了兔子肉这种凉性,并且的同时把肉要煮得烂烂的,这时候,再让老人去喝粥吃肉,这时候肉入嘴即化,消化率有85%。您想是不是对老人的养胃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如果是家里面正好有这样的老人,或者是小孩,或者是刚做完手术体虚多病的人,不妨给它煮一碗这样的兔子肉粥。那么,石斛那作为您平时养胃保健的,特别是胃阴受损的一个食材或者药材来进行服用,如果您的脾胃功能比较虚弱,就建议您用耳环石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