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你知道哪些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你知道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29 02:44:55

Ⅰ 中医养生学

1、菊花大枣枸杞粥
菊花是秋天的“花中仙子”。能很好地帮人本补气、补力、除燥、解毒。对现代人的高血脂、高血压、亚健康等慢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大枣有入脾胃补气益血之功效。枸杞有解热、治疗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疗效。
2、芋头粉蒸排骨
芋头富含淀粉,营养丰富,主要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多种维生素,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结核病和正处恢复期的病人食用,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3、豆沙红薯饼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等人体必需的营养万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还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
4、蒜泥拌茄子
茄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D及蛋白质和钙,可使人体血管变得柔软,还能散淤血,降低血管栓塞的几率。在秋季多吃茄子,老年斑会明显减少。

Ⅱ 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养生学谈谈你的养生之道

日常饮食中注意“九多九少”
蛋白质:多素少荤

蛋白质的希腊语是“第一”或“最重要”的意思,可见蛋白质在人体健康中的地位。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动物性蛋白与植物性蛋白,前者分布于动物性食品即通常所说的荤食中,后者则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

那么,两者如何选择呢?尽管动物性蛋白的氨基酸品种齐全,比例平衡,吸收与利用率均高,但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含量颇高。在素食中,蛋白质中也有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的问题,如大米缺乏赖氨酸,豆类蛋氨酸不多,玉米中色氨酸较少,花生中的异亮氨酸又很低。但只要合理搭配(如粮豆组合),博采众家之长,即可弥补其短而成为理想膳食。俄罗斯专家遵循此原则设计出如下食谱:每天总热量的25%由时令蔬菜拌的沙拉提供,25%为新鲜水果,25%是熟蔬菜,10%是由鱼、蛋、奶组成的蛋白质,10%为大米、面包及糖类提供的碳水化合物,5%为植物脂肪。

脂肪:多禽少畜

不少人对脂肪抱有戒心,因为它与包括心脑血管病在内的多种严重疾患关系密切。但人们不可因之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拒食。因为,脂肪是人体必需的养分之一,惟一的两全之策是巧加选择。在这方面,法国加斯科尼地区居民的经验值得借鉴。与美国人比较,法国人的人均脂肪摄入量比美国人高出许多倍,但心脏病的发生率仅为美国人的1/4,原来他们选择的是禽类脂肪。禽肉与畜肉的化学结构不同,畜肉脂肪饱和脂肪酸多,而禽类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结构更接近于橄榄油,不仅无害而且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糖:多红少白

食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有红糖、白糖之分。相当多的人青睐白糖,但并非明智选择。因为常吃白糖会给你招来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龋齿等麻烦。红糖则不然,不仅无上述弊端,反而能阻止体内中性脂肪及胰岛素含量的上升,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过多吸收,防止动脉硬化,故为食糖的最佳选择。

维生素:多食物少药物

人体健康离不开维生素,维生素有两种来源:一是食物中含有的天然维生素,二是维生素药物。传统认为,服用维生素药片可防止心脑血管病及癌症,故在欧美等国家“维生素热”曾风靡一时。但后来专家的多项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维生素药物对人体不仅无保护作用,而且有某种危害性,如服用β胡萝卜素的男性罹患肺癌的几率比未服用者高18%;服用维生素E的男性中风率也比未服用者高。这些数字提醒人们,维生素类药物不可多用。这也是美法等国已限制服用维生素类药物的缘由所在。

但这并不是否定维生素本身,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仍然功不可没,宜多摄取。

蔬菜:多绿少白

营养学家在分析了各种蔬菜的养分之后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蔬菜的营养价值与其颜色深浅有关。颜色越深的蔬菜维生素与胡萝卜素越多,反之就越少。按此规律排出的座次是:绿色蔬菜-红黄色蔬菜-白色蔬菜。

绿色蔬菜包括菠菜、芹菜、油菜、黄花菜、香菜、小青菜、空心菜、雪里蕻等,所含享有“生命元素”美称的钙质高过牛奶,叶酸与维生素C(被誉为聪明维生素)含量也很高。此外,具有抗癌防病的叶绿素尤其多。前苏联高加索地区是世界少有的几个长寿地区之一,居民中有许多百岁以上的“寿星”,当地菜地是绿油油的一片。由此不难想象,绿色蔬菜在延年益寿中的独特优势。

肉食:多生少熟

时下,进食熟肉食品的人日渐增多。熟肉制品虽然口感好,吃起来方便,却不利于健康。因为其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亚硝酸盐等添加剂,而亚硝酸进入人体内可转化成强致癌物亚硝胺,是诱发癌症的因素之一。故从长远利益看,吃肉应坚持多生少熟的原则。

调味:多醋少盐

吃盐多不利于健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高盐膳食与高血压等疾病的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这里向读者介绍一个替代办法:调味多用醋。

醋的保健美容作用一再为专家所称道,小至失眠,大到癌症等疾患都奈何不了醋。近年来,食醋减肥法开始风行,醋中丰富的氨基酸既是人体的养分,又是减肥剂。据报载,日本雕塑家北村西望一生食醋,经常在酒杯中加入一匙香醋,至今已近百岁高龄仍耳聪目明,皮肤也较一般同龄老人柔润而光洁。

茶叶:多吃少饮

我们讲吃茶,实际上是饮茶,将茶叶浸泡在开水中喝其浸出液。这样虽也可摄取不少茶叶中的养分,但高温浸泡的破坏以及难溶性成分的浪费,大大削弱了茶叶的保健价值。将茶叶研成碎末拌入食品中吃下,无疑显著地提高了茶叶的营养价值,诸如茶叶挂面、茶叶汤面、茶叶馒头、茶糖、茶糕、茶叶巧克力等,值得效法。

酒:多红少白

从健康的角度看,酒不宜饮。但有些人难以抗拒其诱惑,怎么办呢?可多选择红葡萄酒,少饮或不饮白酒及其他烈性酒。

红葡萄酒中含有一定量的阿司匹林,此物质会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化解血栓,保护心脑血管通畅无阻,使血、脑等器官受益。如果以花生做下酒菜,效果更佳,因为花生脂肪中含有一种有益于心脏的化合物白藜芦醇。地中海沿岸居民罹患心脑血管病几率最低的秘密即在于此,此现象被称为“地中海怪异”。

Ⅲ 中医养生主要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Ⅳ 中医养生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和方法对当代人有何意义

中医养生学发展对当代的意义:中医养生学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中医养生的重视,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现状研究也多了起来,但大都是针对养生学发展历史及内涵、外延方面的相关探讨。2012年,国家“十二五”首次设立10个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作为其中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此提出对学科模式的思考,为中医养生学科的发展及模式创新贡献力量。
中医养生学科内涵:中医养生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贯穿了人整个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门事业,其内容不仅是探讨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疗。我们采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与“扶正”相关的方法都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例如在病后的恢复阶段,如何去减少复发,如何去减少不良因素对疾病造成的伤害及病后的身体康复等。
中医相关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也与中医养生学有所关联,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中医存在的地方就离不开中医养生,离开中医养生谈中医,中医就没有了灵魂。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核心:从养生学科内涵看,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模式无法单一为一种,允许多种建设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须有一个核心为指导,而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核心是“服务”。
如果服务是中医养生学科建设的核心,那么服务的对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寿的人。根据人群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服务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进而决定着服务的方式也应灵活变通,大致可划分为:定时定点、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需求与必需几种不同方式。养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单一地认为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有养生的观念,随时随地都能养生,即养生无定式,观念最重要,围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健康调养的原则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体系:不同时期,因社会发展特点不同、各医家观点不同,要求我们对于养生的理论学术研究要做到精细、精准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统的对于古今文献有关养生理论及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整理、归纳、研究、阐发,并通过教学、科普等方式进行理论推广。
中医养生学的方法研究离不开适宜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推广及应用,还有人才培养作为后备军。人才的培养应涵盖养生范围内不同方面,例如养生技术人才、科普推广人才等。在养生保健产业方面,需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时限,也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学科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则能更好地立足于实践和服务。

Ⅳ 中医养生学的介绍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教材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Ⅵ 中医养生学的遵循思想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璞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Ⅶ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中医养生学有哪些特点你知道吗

中医养生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故有它自身的特点,简述如下:

总结: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一门实用科学。自古以来,人们将中医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经过长期的运用和不断的充实,后人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老年延年益寿方面的内容又衍生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这样就基本反映了养生的主要轮廓。

因此,所谓养生,实际上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佛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之分,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Ⅷ 中医养生学书中的慨括。

生 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 发展变化的过程. 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 类生命的自然规律. 类生命的自然规律. 一,生命的起源 宝命全形论》 人以天地之气生,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 素问 宝命全形论 之法成" 之法成".
以天地之气生" 以天地之气生":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 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 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 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 即: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 主要源于太阳和地球, 主要源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 球的水. 球的水. "四时之法成":人们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 四时之法成" 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由于春, 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 由于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 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着的两方, 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着的两方,人体就 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 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
现代科学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生命是物质的运动形态, 生命是物质的运动形态,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 它是由蛋白质,核酸, 位,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组成 的物质系统. 的物质系统. 有生命的物质是由非生命的物质演变来的. 有生命的物质是由非生命的物质演变来的.在 一定条件下,一种生物可以演变成另一种生物, 一定条件下,一种生物可以演变成另一种生物,低 级生物可以进化为高级生物 蛋白质和碳氢化合物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 原始海洋中核酸和蛋白质的出现, 原始海洋中核酸和蛋白质的出现,为生命的起 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 2,具有反应性 , 3,生长和发育 , 4,生殖和遗传 ,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 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 气的聚, 气的聚 散,离,合运动的结果 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 也是脏腑经络, 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
三,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人体生命的维持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人体生命的维持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第二 精,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三 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 第四 生命活动必须依赖经络 第五 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Ⅸ 中医养生学生命态度的基本内容

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是调整五脏六腑的强弱平衡,因为中医讲究的是五脏六腑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一旦出现相生相克的不平衡,身体就会出现病情,比如肝木能够克制脾土,肝火一旦旺盛,就会克制脾土了,就会出现脾胃被克制而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了。所以,中医说的养生,基本就是利用一些人为的方法来使身体内的气血五脏六腑达到平衡。

Ⅹ 请问四时养生的内涵有哪些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阅读全文

与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你知道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场地勤有退休工资么 浏览:104
孝顺父母的27个方式 浏览:414
社区关爱80岁老人简报 浏览:416
龙族绿帽改编版 浏览:998
承载了父母的愿望英语怎么说 浏览:429
二龙湖浩哥系列电影 浏览:843
天津幼儿入园体检查哪些 浏览:439
女主凉薄无情利用男主 浏览:169
主角是个超级倒霉的小说 浏览:432
泰国女同电视剧 浏览:516
武湖哪里有女性养生 浏览:700
电影版聊斋三极有僵尸的 浏览:96
男主是厨师开店小说 浏览:629
黛妃txt 浏览:67
老年人眼角干怎么办 浏览:991
重阳节设计手抄报 浏览:582
老人膝盖韧带损伤能活多久 浏览:151
在哪个网址你查养老保险 浏览:406
叶子楣和徐景江的电影是什么 浏览:445
主角可以修改记忆的小说 浏览: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