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入伏如何科学全面养生
1、入伏后如何养生保健:贪凉
天气炎热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吹空调或吃冷饮。但是,凡事都应有个度,这个季节是出汗散寒的最好时候,如果一味地贪凉,秋冬以来聚集的寒气就会被“锁”在体内,很容易造成体寒。
2、入伏后如何养生保健:油腻
夏季的饮食最好是清淡的,因为温度高时,人们的食欲会比较差,消化功能也不比天冷的时候。如果吃多了油腻食物,会给肠胃造成负担。此外,过咸或过于辛辣的食物会消耗人体的水分,而夏季出汗多,很容易使身体缺水。
3、入伏后如何养生保健:晚睡
整个夏季,黑夜总体是比白天要短的,这也使得很多人养成了晚睡早起的习惯。当然,相对于其它季节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不宜太晚。因为熟睡时人体需要分泌激素,以保持机体的正常运行,如果长期晚睡,很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
4、入伏后如何养生保健:湿气
夏天很容易下雨,空气中的湿度是很大的。如果总是睡地上、洗完澡不擦干、淋雨后不及时换衣服等,是很容易使体内聚集湿气的,它会使人水肿、消化不良、易发胖、精神萎靡等等,因此要注意预防。
5、入伏后如何养生保健:懒散
夏天很容易使人产生不想动的感觉,外面太阳太烈,不想出去;吃饭没有胃口;午睡一睡就不想起等等。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三伏天可能会更加明显。不过,锻炼需要坚持,是不分季节的。再说,长时间在家里待着,空气也不新鲜,加之懒散会使新陈代谢缓慢,对身体没有好处。
6、入伏后如何养生保健:焦虑
天气炎热时,心情也会跟着烦闷,容易使血压升高,患上抑郁症。并且中医认为,情志对于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是有影响的。因此,即使天气闷热,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给自己安排一些娱乐活动,放松心情、缓解焦虑。
入伏后如何养生保健温馨提示
今年的“三伏天”,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从中医角度讲,三伏天有“热”、“湿”的特征,热湿会耗伤人体的元气和津液,所以夏季养生保健主要是防止元气耗伤以及津液的流失。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要合理作息,饮食清淡,及时补水。
『贰』 入伏怎样养生
您好!
问题分析:一般入伏后湿气发散,此时若大量饮用冷饮或用凉毛巾来降温解暑,不仅会加重体内的湿气,还有可能诱发其他疾病的。
康复指导:建议大家即使是伏天也不要吃过冷的食物,尤其是寒性体质的人,建议多喝热水,少吃冷饮,尤其是我们广大的女性朋友更是不能贪凉。
感谢您关注问病网,祝您健康!
『叁』 三伏天如何养生
三伏养生要从饮食、睡眠、运动三管齐下。
在饮食方面,古人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会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不利,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的食物。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出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之一,最佳选择为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
在睡眠方面,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自然万物欣欣向荣,人体的阳气顺应自然界变化,也处于一年中最旺盛的状态。如果此时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对人体是有害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平时喜欢睡懒觉的人,到了夏季常常会觉得更疲乏倦怠。
一般来说,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有效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若超过1小时,可能会对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扰,往往适得其反。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较大,如果经常熬夜,更会增加对身体的损害,一般晚上11时以前应当入睡。
至于运动方面,夏季是身体排泄的过程,血气往外走,新陈代谢旺盛,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工作一段时间后最好站起来走一走,做一些腿部运动操。但进入高温天气,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个脏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显减弱。外出活动最好选择散步等温和的方式,并避开烈日炽热之时,以防中暑。
三伏天防暑常识
1、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2、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3、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养生在三伏饮食、睡眠、运动三管齐下科学养生
『肆』 入伏怎么科学养生
养阳气
“夏季气温高,阳气比较旺盛,还是要注意养阳气。”陈景华说,比如说为了避免阳气损耗太多,锻炼要适当,选择散步、打太极等轻缓又能锻炼身体的运动比较好。运动之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因为运动流汗,汗液会带走不少的水分和营养。另外,天气热人体新陈代谢较快,尤其是一些户外工作者,身体消耗大,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人体每天的需水量尽量控制在3000毫升),才能更好地维持身体正常的运转。
此季节有大量的瓜果上市。陈景华说,可以适当吃水果,为身体补充营养和水分,因为水果的种类很多,而且性味不同。所以,一定要按照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水果进食,才能避免对身体造成损伤。比如说
内火大,痰湿重的人,要少吃荔枝、桂圆等性热的水果;
脾胃虚寒的人,不能吃太多的雪梨、西瓜等性寒性凉的水果,不然会刺激肠胃,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等肠胃不适症状;
容易过敏的人,最好不要吃菠萝、芒果,以免过敏影响身体健康。
健脾祛湿
夏季虽炎热,但是雨水天气增多,再加上有许多人上班时在办公室内吹空调,身体很容易被湿气侵袭。人的脾脏是恶湿喜燥的器官,这个阶段很容易患上脾胃病,从而出现食欲不振、拉肚子等问题。陈景华说,要注意保健脾脏,建议饮食上多以清淡为主,坚持低盐饮食。早晚多喝一些营养又健脾祛湿的粥,如莲子粥、山药粥、薏米粥。此外,建议洗完澡后,身体会微微出汗,做个按摩,有助排出身体内的湿气,更有助保健身体。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洗澡要用温水,不要用冷水。因为夏季人体的体表温度比较高,直接用冷水冲皮肤的话,很容易刺激皮肤,反而造成寒气侵入身体,不利身体健康。
『伍』 三伏天如何养生
1、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2、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3、热水泡脚
很多人在进入伏天后,会感到四肢乏力、全身发困、浑身酸困、汗出过多而黏腻不爽,有时候吃东西也感觉没有胃口,吃下去难以消化,整天肚子胀胀的。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湿邪,而对付湿邪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用热水泡脚。进入伏天后,大部分人就会把热水泡脚这个好习惯给忽略了。其实天气越热,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显得更有必要。
4、喝羊肉汤
很多人认为,牛羊肉仅是冬天进补的佳品,在夏天吃容易上火。中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对牛羊肉滋补性的一个认识误区。中国养生讲究“三因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无论食物、药物的使用,关键是在于针对体质、气候、地域来受用的。伏天吃牛羊肉、喝羊肉汤,强身健体,滋阴补气。因此,也有“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陆』 入伏的时间 入伏如何养生保健
伏天养生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补三伏。至于三伏天养生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韩国人也有在伏天吃参鸡汤、狗肉汤等进补的传统,徐州人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可见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进补的习俗。三伏进补养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点: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人相对睡眠时间少。进补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分清虚实、对症补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随意进补可能会加重人体损耗、火上浇油。如有哮喘、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贪吃生冷食品,虚寒体质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饮等。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对人体的伤害。由此可见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医生提醒: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别是年老体衰之人,或长时间生存于适宜温度环境的人和孩子,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较低,所以,这些人在伏天中还是避暑气为妙。
『柒』 入伏后如何养生及入伏吃什么养生注意点
入伏后吃丝瓜汤、绿豆汤养生。
适合伏天的食物首选是丝瓜,解暑防燥,丝瓜里含有人参中的成分——皂苷,特别适合伏天食用。入伏之后,天气炎热,往往会觉得胃口不好,消化也不好,凉拌丝瓜入口凉爽,嫩脆多汁,满口清香;做清汤或者与排骨、鸡汤一起煲汤都能解除油腻,令人胃口大开。
绿豆汤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作用。汤色碧绿比较清澈的可达到清热功效,汤色浑浊消暑效果差,但是清热解毒的作用强。
注意事项
部分地区夏季酷暑潮湿,人们容易出汗,不仅大量水液流失,还有许多微量元素的消耗。出汗时阳气易随之外泄,倘若外界环境河流密布,寒湿之气较重,人们贪食生冷易导致内环境寒湿,脾胃失调,实则现痰湿中阻,虚则虚寒内生,为冬季发病埋下伏笔。
因此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消暑的同时不要太贪凉。若是脾虚湿盛的人可食用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爱吹空调、喜冷饮冰啤酒的人导致脾胃虚寒,则可选择温阳补益的食物,补补阳气。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三伏天来了!请收好这份 实用饮食指南
『捌』 入伏怎么养生 入伏如何养生
伏天养生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补三伏。至于三伏天养生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三伏贴、三伏灸等医药,三伏进补,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
冬病夏治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三伏灸
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伏天进补
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韩国人也有在伏天吃参鸡汤、狗肉汤等进补的传统,徐州人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可见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进补的习俗。三伏进补养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点: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人相对睡眠时间少。进补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分清虚实、对症补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随意进补可能会加重人体损耗、火上浇油。如有哮喘、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贪吃生冷食品,虚寒体质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饮等。
夏练三伏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对人体的伤害。由此可见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医生提醒: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别是年老体衰之人,或长时间生存于适宜温度环境的人和孩子,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较低,所以,这些人在伏天中还是避暑气为妙。
『玖』 三伏天怎样养生
1、防中暑
三伏天最易发生的疾病就是中暑。据中医药康博会调查和介绍,除了暴晒高温的室外环境导致人中暑外,闷热潮湿的室内也是多发地。另外,中暑与个人体质、营养状况等都有关联,三伏天应保持室内通风顺畅、散发湿气,合理安排出行。
2、勿贪凉
夏天人体阳气最重,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夏季切勿贪凉,用冷饮解暑降温、食用凉菜未尝不可,但不知节制则对身体有害无益了。至于是否要趁三伏天喝热水逼出体内累积的寒气,专家也认为要视个人体质而行,不必非要遵循所谓的养生教条。另外,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最好根据体质调温,老人、体虚者、幼儿最好将室温控制在28℃左右。
3、多补水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冬为阴,夏为阳,夏季阳盛阴衰,阳气欲升欲旺,体内寒气易解,三伏天稍动就大量出汗,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4、作息规律
中医倡导“子午觉”,午时(11:00-13:00)选择合适的环境午睡20-30分钟;子时(22:00-24:00)应准备入睡,至迟也最好在晚上12点之前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5、适度运动
夏季锻炼容易大量出汗,甚至有人希望借助高强度运动达到运动健身或者减肥的效果。但世界健康博览会专家提醒,夏季不能总是贪凉待在空调房,健身值得提倡,但运动过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
『拾』 入伏后如何养生 多吃六种食物
入伏后如何养生 多吃六种食物
1、饺子
伏天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人的食欲会下降,吃不下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所以人们在伏天吃饺子,为的是能够平安度夏。
2、地瓜
地瓜又名红薯、山芋。它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地瓜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有长寿食品之誉。无论是煮地瓜或者是烤地瓜,都不仅味道香甜,还有排毒祛湿,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排除宿便的功效。除此之外,将地瓜和小米或其他谷物一起煮制成粥,除湿的效果还会更好哦。
3、冬瓜
冬瓜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排湿食物之一,吃冬瓜对于排湿也有极大的帮助。冬瓜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成分,营养价值非常丰富,能够极好的补充身体需要。夏天是冬瓜成熟的季节,也是吃冬瓜最适宜时间。此时冬瓜中的碳水化合物既能补充身体水分,又可以有效清热解暑,健体消肿。而在排除身体湿气方面,冬瓜中富含的钾离子能够不断的帮助身体进行排湿,利水消痰、清热解毒,有效的保健身体。
4、红豆
红豆,又名赤小豆。红豆中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在中医中,红豆性平、味甘酸、无毒,有滋补强壮,除湿滋养、强身健体的功效。将红豆煮成粥之后,红豆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人体的滋补也更加有效。红豆薏米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具体做法为,将红豆洗干净后和适量的薏米一起放入锅中,随后熬煮成粥即可。将要起锅之前,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适量的白糖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5、莲子
入伏后多吃莲子可祛火,热天心脏最脆弱,暑热B人,易烦躁、伤心。莲子芯的味道虽苦,但可清心火,还有降血压作用,适宜体质虚弱、心慌、失眠多梦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结、腹胀者,最好少吃。
6、生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三伏天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生姜新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三伏天喝姜茶的最佳时机也来到了。生姜4片,大枣4枚,红糖适量,同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一杯温胃散寒的姜枣茶就沏好了。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现在也似乎越来越流行。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