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治疗房颤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你好,你认识上有误区,没有最好的治疗方法,只有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法。房颤有阵发性和持续性。应该积极寻找房颤的原发病和诱发因素,有针对性治疗。
B. 房颤如何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正常的窦性心律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时心房的泵血功能下降或丧失,容易形成心房附壁血栓,再加上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使心室律极不规则,进而影响到心室泵血功能。房颤是一种常见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报道,房颤在总体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4%~1%,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中,患病率可达5%~8%左右。换言之,这部分老年人中每15~20位就有1位患房颤。 房颤的发生有许多的病因和诱因。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炎等心血管疾病。其他疾病也可引起房颤,如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肥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还有一些患者缺乏明确的基础疾病,称孤立性房颤。房颤的发生还受家族性因素以及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影响。房颤也可被一些一过性的因素或急性疾病诱发,如:饮酒、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触电、电解质紊乱。 房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心室律不规则以及心率过快造成的相关症状,如心慌、胸闷、运动耐量下降。症状可因心室率、心功能、伴随的疾病、房颤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对症状的敏感性等而各异。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症状往往较重,甚至可出现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少数患者则症状不明显,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房颤发作终止时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心室停搏,造成头昏、黑蒙、晕厥等表现,部分老人可因而发生外伤或骨折。房颤时容易并发左心房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则会引起动脉栓塞,最常见的是脑栓塞,每年发生率5%,大大高于无房颤者。少数患者因疏于体检,有时以脑栓塞为首发表现就医时才发现房颤,应引以为戒。 房颤患者体检时会发现心率和脉搏快慢不一(总体偏快)、节律绝对不规则,搏动强弱不等。部分患者有家庭用电子血压计,具有显示脉搏的功能,自我监测时会发现代表脉搏频率的数字不断变化,比如在130~140次/min之间不断波动,反映了房颤发作时心率和脉搏快慢不一、节律不整的特点,可作为提示房颤的线索之一。 房颤有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建议患者有突然发作的心慌症状或自测脉搏较快或不规则时,应尽快到医院记录心电图以便诊断。对于短阵发作的房颤,动态心电图(Holter)有助于“捕捉”到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根据临床表现、体检和心电图,可以明确房颤的诊断。目前,房颤常分为以下几类: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已确诊的患者,应通过进一步检查来确定房颤的病因和诱因、房颤的类型、血栓栓塞风险的大小、是否合并基础的心脏疾病以及心功能状态。其他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甲状腺功能检测、超声心动图(心超)等。 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转复窦性心律(复律)、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事件三个方面。(1)对于有希望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可考虑给予复律治疗,常用的方法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流电复律以及近年来兴起且已趋成熟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选用。如果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天,左心房已经有形成血栓的可能,那么在复律的前、后还要进行抗凝治疗等处理。(2)对于复律困难或复律后难以维持窦性心律者,可以采用控制心室率的措施以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控制心室率最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3)抗血栓治疗可以防止和减少血栓事件,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风险,因此是一把“双刃剑”,要寻求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常用的口服抗栓药物有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抗凝药(华法林)。华法林的疗效更为确切,但出血的风险也相对大,因此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评价。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抗血栓治疗以及采用哪种药物治疗,取决于具体病情,建议与专业的临床医师沟通和咨询。在抗血栓治疗过程中,也要定期到医院随访。尤其是华法林治疗需定期监测INR,目标范围是2~3。开始时每周要监测1~2次,由于其作用可能受到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即便达标后,也宜每月监测1次,切忌“一曝十寒”。患者因病情需要加用其他药物时,也宜向处方医生说明自己正在使用华法林,尽可能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为便于患者监测INR,现在也有可在家庭使用的INR监测仪,类似常见的采用试纸测定血糖的血糖仪。不过,对于自我监测结果的解读和后续处理,还是与专业的临床医师咨询为宜。(4)其他还有房室结消融术后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左心耳闭合或封堵术、外科微创手术、外科迷宫手术等有关的治疗措施,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
C. 目前房颤的治疗有哪些好的方法
引言:一旦人体出现房颤,危害是非常大的。房颤疾病会增加心房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且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脑梗死等等全身性血栓栓结的事情发生,房颤患者通常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而且房颤发作会引起反复心悸发作等等的症状,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长期房颤发作还可能会诱发而加重心衰以及诱发心性心肌梗死,从而增加早老性痴呆风险,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等等的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有这种疾病会给个人以及家庭,还有社会上都会带来一些严重的影响,那么对于房颤的治疗有哪些好方法呢?一起来看一看。
综上所述,通常对于房颤的治疗选择药物治疗,但是如果在口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之后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就需要做手术。我国国内多个大型临床实验中,已经证实导管消融手术可以控制房颤的发作,而且效果要优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D. 房颤怎么治疗
得了房颤不要恐慌,但房颤不是不治之症,在中国得了房颤人群有1000多W,其中70%都是50岁以上的人群,比例还是比较大,积极治疗,做好预后管理就能控制。
阵发性房颤不严重的情况下还是吃药治疗比较稳妥,一定不要一味的追求手术射频消融治疗。我接触的有些患者,去医院看房颤,给了结果说不用手术,患者却认为医生不好好看,必须手术,这些都是没必要的,手术都是药物治疗不好才会选择。药物一般吃法华林来控制房颤 ,手术一般就是射频消融,还有电转复。具体看医生治疗方案。
房颤病因比较复杂,老年、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特发性等都可能成为病因,不用纠结因为什么得了房颤。另外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提主得的阵发性房颤不是最严重的类型,所以放宽心,积极面对即可,不要太过纠结。
有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治疗,不要去莆田系私立医院,最后病没看成钱花不少。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去中国治疗房颤两个顶尖大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整体水平不相伯仲,但尤以安贞马长生团队最为出彩,如遇房颤地方看病不佳可以到北京去看看,北京看病整体价格其实是比地方低。
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做预后管理。吃药一定要谨遵医嘱,定期做好监测,如果有严重趋势一定要看医生,因为房颤严重后除了昏厥外还会引发卒中(缺血性)风险,房颤比正常人卒中风险增加了500%,这个是房颤要命的地方,所以一定要重视,积极应对,日常可以搞个心电检查设备,价格都差不多分短期心电设备(动态心电监测仪) 和长期心电设备(动态心电记录仪),
短期心电监测有掌上心电 、华米心电手环等这些,这些优势方便快捷小几百块就能买到,1分钟给结果,价格低廉。但是只能监测1分钟心电,只能在自己感觉房颤时候测下是不是房颤,不过华米手环是手环形态不错。
长期心电监测有好朋友心电、康乃心心电、博迪加心电衣等。这几款产品都能长程监测,戴上24小时会给出24小时心电记录,可以看到一天房颤次数知道自己房颤天数,都可以监测早搏、房颤等20多种心率不齐,缺点就是价格可能1000多2000,稍贵点但,好朋友跟康乃心都是身上绑导线,不是很舒服而且行动不是很方便,晚上睡觉线容易扯断,必须得静止,很不方便。博迪加心电衣穿着比较舒服,衣服比较薄,体感舒服,去哪都能穿方便,晚上睡觉不耽误事,有个病友在安贞免费搞了件衣服,我也试穿了下确实比之前好朋友康乃心的舒适度好,记录房颤发生的次数也很准确,APP上能看结果。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就是要心态乐观,不要过分忧虑,我们把这些工作都做到位了,就能战胜房颤,祝愿提主早日痊愈!
E. 如何治房颤
口服胺碘酮。如果有条件的话或者不放心可以去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他是全国治疗房颤最有名专家之一。房颤这种疾病号可大可小,容易引起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后果不堪设想,最好去看医生。一般不需要手术
F. 房颤如何治疗
房颤迷宫手术的发展与评价
随着电生理学对房颤研究的深入,房颤的迷宫手术从标准迷宫手术发展到放射性切口得迷宫手术,左或右侧迷宫手术。
1、迷宫Ⅲ手术
1991 年 Cox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电生理研究发现房颤时心房肌存在多个大折返环围绕界嵴、腔静脉口和肺静脉口,其折返路径飘忽不定,瞬间即变,无法按电生理标测的路径指导手术,从而创造了能经心房多个切口阻断一切折返并使窦性激动能经特定的路径同步激动心房至房室结的迷宫手术。迷宫Ⅲ手术是从迷宫 I 、 II 型手术改进而来的,减少了手术的切口,避免了窦房结动脉的损伤和缩小左房隔离的范围,达到更好的心率变时性反应和心房功能的恢复。
标准迷宫手术包括迷宫Ⅲ型手术病例最多,随访时间最长和治疗效果最好,是开展房颤最早、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带动了房颤外科治疗新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功绩。 1999 年 Cox 报告 306 例迷宫手术中有 259 例( 85% )为迷宫Ⅲ型手术,其中 37.8% 行换瓣或冠脉搭桥的同期手术,手术死亡率 3.3% 。平均随访 3.7 年, 98.2% 病人的房颤获得治愈,仅 1.8% 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本刊报道的一组迷宫与二尖瓣替换术同期手术的 8 年随访,是国内随访期最长的报道,也显示了 100% 的房颤治愈率。 2000 年至 2003 年 McMathy 、 Schafl 、 Muller 、 Lee 等分别报告 100 例、 221 例、 76 例和 129 例迷宫Ⅲ手术,亦有类似结果,术前术后病窦综合症发生率为 6%-30% 。
2、左侧迷宫手术
1995 年 Harada 和 Sueda 分别在慢性房颤合并单纯二尖瓣病人术中应用两心房心外膜电生理标测,发现左心耳和 / 或左肺静脉口处有规则的反复激动,从而认为左心房是此类病人房颤的来源,提出并施行左侧迷宫手术。其手术方法仅作迷宫Ⅲ型手术的左心房部分。左侧迷宫术开创了应用心外膜电生理标测指导下进行迷宫手术的先河,为发展各种消融术奠定实践基础,但其效果不如迷宫Ⅲ型手术。 2001 年 Imai 报告 32 例左侧迷宫和二尖瓣手术,术后 3 年房颤消失率为 74% ,右心房功能恢复为 100% ,左心房为 60% 。
3、右侧迷宫手术
1996 年 Rodefeld 和 Gaudhi 经动物实验证实缝合界嵴可诱发折返性心房扑动和颤动。继而 Theodoro 和 Danielson 对继发孔房缺和 Ebstein 心脏畸形合并房颤者施行心内修复时加用右侧迷宫手术,右心增大者则作部分右心房切除。 1998 年 Theodoro 和 Danielson 报告 15 例 Ebstein 心脏畸形, 2 例先天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和 1 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房扑和房颤,均施行右侧迷宫手术和上述三种心脏畸形修复手术,出院时 16 例为窦性心律, 2 例交界心律,心功能均为 I 级。
1999 年 Nitta 根据左心房激动顺序和冠状动脉分布而设计处放射性切口迷宫手术,希望达到较迷宫Ⅲ型更加符合心房激动顺序和维护左心房功能。手术方法如迷宫 III 型右心房切口和缝合,但不切除右心耳,房间隔作一向上切口。左心房部分不用环绕肺静脉口的左心房隔离术,而在每个肺静脉口周围冷冻,切除左心耳,两肺上静脉上方作一横切口至右心耳切口,两肺下静脉下方作一横切口至前外交界处二尖瓣环。
放射迷宫术仅在少数单位开展,随访时间较短,长期效果有待观察,但放射性切口迷宫手术不切除右心耳,左心房无隔离区,术后保持左右心房功能较迷宫 III 型手术好。 1999 年 Nitta 报告 23 例慢性房颤和二尖瓣病,其中 10 例应用放射性切口迷宫手术和 13 例迷宫 III 型手术,均作了二尖瓣修复或置换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无早期死亡,术后心房治愈率在放射性切口为 90% ,迷宫手术 92.3% ,右心房传输功能两者相同 , 放射性切口 术后血流速度的高峰心房充盈波 / 早期充盈波比值明显大于迷宫手术 , 分别为 0.58 和 0.25 ,左心房射血分数明显大于后者,分别为 28.5% 和 15.1% 。
总之,迷宫 III 型手术、放射性切口迷宫手术、左侧和右侧手术均需切开和缝合,均具有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特别是术后出血和病窦发生率高的缺点,仅应用少数医疗中心,难以推广。
改良迷宫手术及其评价
近 6 年来,许多国内外心脏外科医师弃用切开 / 缝合方法,简化迷宫手术,应用冷冻、、射频和微波射频消融术进行迷宫手术的改良。
1、冷冻消融术
冷冻消融术应用液氮或二氧化碳气体经探头作用于心房肌,温度 -60 度,时间 2-3 分钟。组织损伤头 24 小时冰结 / 溶解, 48 小时后炎症 / 出血和 12 周组织纤维化和瘢痕,阻止电传导。其优点为基本保持组织结构,产生肌细胞均匀的损伤,而胶原纤维不受影响,消融部位的组织框架保持完整,形成瘢痕后不会破裂,消融部位的内膜也不受损伤,血栓形成极少。缺点是有时冷冻损伤不能透过整个肌层,组织解冻后会造成复发。 2002 年 Yamauch 报告 40 例在心房应用 60 电极心外膜标测下进行左心房局部消融术, 36 例同时进行了二尖瓣手术,其他 4 例房间隔缺损以及主动脉瓣狭窄和房间隔缺损手术。心脏停跳后切开左房作局部冷冻,术后 9 例恢复窦性心律, 2 例病窦永久起搏。其余 29 例从二尖瓣环经左肺上下静脉和经右肺上下静脉到左心房顶部进行左心房后壁两条纵行路线冷冻,术后无死亡, 31 例( 77.3% )恢复窦性心律, 6 例仍为心房颤动以及 3 例心脏起搏。
2、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是应用分子振动产生热能,探头接触心房壁部位的温度为 50-60 度,时间 90-120 秒。组织反应为局部心肌凝固,细胞和胶原纤维破坏产生不可逆损伤,数周后形成瘢痕,其缺点探头接触心房部位不能保证均能透壁,还有穿孔的危险。射频消融术路线较多,一为眼镜形路线,环绕两侧肺上下静脉各作一椭圆形圈,由其中一圈路线连接到二尖瓣环;二为马蹄形路线,连接左下肺静脉 - 右肺上静脉 - 右肺下静脉并连接到二尖瓣环;三为左和右心房路线,经心外膜或心内膜射频消融,左侧为眼镜形路线,右侧为右心房外侧纵行和峡部路线。
针对瓣膜合并房颤的患者, 1999 年 Melo 等首先尝试在外科进行瓣膜置换的同时,利用射频能量在心外膜消融,模仿外科的迷宫手术,消融的线路主要是隔离左、右肺静脉,左房顶部及下肺静脉与二尖瓣环之间的峡部。随后 2002 年 Benussi 报告了 132 例开式心脏手术中同时经心外膜或心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采用眼镜形路线消融, 77% 的患者 3 年内保持窦性心律,中风的发生率只有 2% ; 2003 年 Raman 汇总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0 个治疗中心的 132 例病例资料,这组病例左心房的消融路线与 Benussi 和 Melo 类似,同时增加了右心房的消融线路,全部病例在 12 个月和 18 个月的随访时仍维持窦性心律,而且没有血栓栓塞的发生。
3、微波消融术
微波消融术的能量为 40-45W ,频率为 50-60Hz ,温度 50 度,时间 20-30 秒,产生心房肌肉烧伤,中心为坏死心肌,周围为壁内出血,心内膜凝固有少许血栓, 6 个月发现结实瘢痕。消融线路一为环绕四个肺静脉左心房隔离圈加至二尖瓣环路线,二为马蹄形路线。 2002 年 Kraut 报告 105 例二尖瓣等手术和房颤微波消融术。消融能量 65W ,时间 45S 。手术后死亡 1 例,死于右心衰竭。随访 6 个月 69 例, 42 例( 61% )为窦性心律, 24 例( 34.8% )为房颤, 3 例( 4.2% )为房扑。随访一年 64 例, 58% 为窦性心律, 34.8% 房颤,以及 3 例房扑。文献上有 575 例经左心房心内膜微波消融术,经“ 7 ”字和环绕四个肺静脉口 O 形路线,术后 30 天保持窦律占 81% , 1 年为 75% , 22 例不用体外循环心外膜微波消融术,随访 7 个月恢复窦性心律为 83% 。
近 6 年来应用不同能量如冷冻消融术、射频消融术、微波消融术,其中冷冻消融术安全,两心房经心外膜射频消融效果最好,左心房心内膜射频消融可产生肺静脉口狭窄和左心房食管瘘。瞻望未来,合并心脏病的慢性房颤可进行心脏病手术同时加用冷冻和射频消融术,有经验的单位仍可施行各种不同的迷宫手术。在心房心外膜标测和心脏跳动下作射频消融术,经心外膜两心房路线消融将是研究和发展方向。
G. 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房颤单纯靠西药治疗不但无效,而且有副作用,房颤发作时心率快的人临床吃胺碘酮或心律平或者倍他乐克减慢一下心室率是可以的,长期吃不行。
目前看来治疗房颤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各大医院的射频消融术。
一个是马宝琳研究的生物针+中药。
人生的任何选择都是矛盾的取舍,治病更是这样。
疗效、副作用、复发、痛苦、疗程、费用、方便程度这些因素都要考虑。
关于射频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射频治疗房颤的历史、演变、疗效、副作用、争论、和未来》这篇文章。
疗效:
各大医院的射频:射频成功的判断标准不统一,欧洲美国中国都不统一,比如:有的地方是说射频以后的房颤发作,只要每24小时中每次发作不超5分钟就算成功;有的地方是说射频以后虽然多出了频发房速,但只要不是房颤就算成功;一句话,这个成功是人为界定的,不是患者期望的完全没事儿。在上述混乱的标准前提下,全世界报道的成功率跨度很大,从20%多到70%多的都有,比较乱,我们很难判断谁真谁假,有些结果西医大腕儿同行之间也不信。现在国内提法比较多的是成功率50-60%(同样,你先别管是按什么标准),再往高了说不太讲究,再往低了说不太好意思。当然了,射频其实技术要求挺高的,各个医院各个医生水平肯定是有差异的。有一个关键点要注意,射频成功不成功就是看心电图,不管你的症状和全身感受,你做完了射频后房颤没有了,但出来频发早搏,天天胸闷、气短、失眠、全身没劲儿,这都算成功。
马宝琳研究的生物针+中药:行善堂的疗效标准有三条:第一是不再难受,各种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从一个“病人”变成一个“好人”,精气神儿整个变好;第二是原来心室率变慢,原来房颤时心室率快需要吃倍他乐克或心律平,现在停了这些西药心室率也不快了;第三是不颤,指的是一点儿也不颤。按照以上标准,行善堂的总体管事的是90%多,其中第一(不难受)和第二(心室率停了西药不再快)是90%多,第三条不颤的在60%左右。行善堂治房颤和射频的不同是,不但追求不颤,还改善全身状况,就算还颤,但人舒服了、西药停了,心率不快了,而且心电图不那么乱了,跳的比较规律了。这个数据是按照一个疗程(6次治疗)算的,继续治疗的话,结果仍会提高。
副作用
各大医院的射频:副作用基本上分成穿刺造成的(把导管扎进血管叫穿刺),导管捅的,和放电烧的这三种情况。血管穿刺的造成的包括:局部出血、血肿、感染;气胸(把肺扎破了);血栓形成、栓塞等;导管捅的劲儿大了造成的有:主动脉瓣返流、心肌穿孔(心房肌肉实际挺薄、劲儿大了捅漏了)、心包填塞等;射频放电造成的:房室传导阻滞(把正常通道给误伤了,只能装起搏器了)、心肌梗塞等。有一个24个国家521家医院,一共16309例的统计表明:有些患者射频完了以后全身没劲儿,到现在7年了,和做了大手术伤元气一样,有的刚做完没事,从3个月后越来越没劲儿。还有一些射频完了难受的,怎么难受的都有,比如心前区刺痛,胸闷的等。其实最多的除了房颤复发以外,更多的是频发早搏、房速,也有一些出来了阵发室上速。注意:全世界的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的结果中,射频完了出现房速、早搏、阵发室上速等没算到并发症里,也没算到复发里,也没算到不成功里,但实际上挺多。
马宝琳研究的生物针+中药:射频消融是要穿刺大血管,把导管从大血管送到心脏里去。但生物针不是往血管里扎、不是往心脏里扎、不是往神经上扎、而是往肌肉里扎。不开刀不麻醉,就和肌肉注射差不多,还不如肌肉注射疼。其实生物针没有什么副作用,只是有一些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有1-2%的人会出现低烧,不超过38度,持续1-2天,有点儿类似要感冒;有约0.2%的人针眼处疼的厉害(也许是真特别疼,也许是对疼痛比较敏感,也许是性格比较娇气);有针眼处感染,和长了个疖子一样,不过这位患者不太讲究个人卫生,身上很多泥儿;短期加重或者发作规律改变,有4-5%的患者刚治疗1周内会有症状加重,有的是加重,有的不是真加重而是发作规律变了,比如原来每天发作房颤1次,每次持续3小时,治疗后变成了每天发作3次,每次20分钟。不论真加重的还是发作规律改变的,一般都在一周后逐渐好转。这些都是正常反应,而且是好事儿,这说明起效,最起码说明治疗在起作用。
各大医院的射频:各方统计数据不一样,统计年限也不一样,有按1年算的,也有按5年算的。目前提法比较多的是,有1/3的复发。但是,射频完了出现房速、早搏、阵发室上速等情况的,既没算到复发里,也没算到并发症里,也没算到不成功里,但实际上挺多。
马宝琳研究的生物针+中药:复发的少。正常生活、常规运动、常规锻炼都不会复发。目前仅有3-4例受到极度恶性刺激后有复发,这些极度刺激包括:大量喝酒(一次喝了3瓶黄酒、半斤白酒、无数啤酒、喝到断片儿);亲人去世(患者本人68岁,治疗期间婆婆去世);高强度运动(患者70多岁了,但是爬山,很高,很冷,气压很低);
各大医院的射频:原来以为导管射频不太痛苦,问了一些做过的患者才知道还是挺痛苦的,说是做的时候有些疼,感觉刺啦刺啦的烧,射频之前还要抽血化验,做完之后很多人会有心慌胸闷等不舒服。外科微创射频是在胸膛上打6个眼儿,通过胸腔镜来做,应该是比开刀痛苦小,但比导管痛苦大。
马宝琳研究的生物针+中药:就是扎针,扎完就拔出来,针的粗细就是比肌肉注射的略微粗一点儿,不用麻醉,疼的程度比打麻药要轻,比肌肉注射要轻,行善堂治过的最小的患者是4岁的小孩,治完马上就能自己下床走,自己开车也行。中药绝大多数不苦,药味不太多,药量不太大,而且很少连续吃好几个月(很多地方治病是一天一副药,连吃3-4个月,行善堂不这样,就算是连续治疗3个月,也不是需要连续吃90副中药,到底吃多少副不一定,反正不太多)。
各大医院的射频:射频有成功率不太高、复发率不太低的问题,所以,虽然一次射频几个小时就做完了,但不知道需要做几次,疗程不好说。
马宝琳研究的生物针+中药:疗程是6次,每月1次,需要本人到行善堂来,我们的在疗法疗效中说的有效是按6次统计的,实际上,有人不到6次就完全治好了,有人6次很有效但没完全好,仍继续治疗,继续治疗的疗效仍会提高。
结论:任何疗法都有利弊,大家可以自己进行选择。射频也在不断的研究改进,行善堂也在一直努力,另外,中国这么大,也许还有不少高人能治,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H. 房颤 怎么治疗
房颤的话分不同等级啦,我在厦门某医院实习过一短时间,那边的治疗还是很有效果的,有药物治疗还有微创手术治疗,建议可以去厦门看看。
I. 房颤怎么办 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房颤由体内多钠或钠钾比增高引起,排钠降低钠钾比才能治好。搜赵椿房颤,搞定
J. 房颤怎么治疗
治疗
1.治疗原则
(1)恢复窦性心律 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 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
(1)β受体阻滞剂 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
(2)钙通道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3)洋地黄 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4)胺碘酮 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5)抗凝治疗 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房颤病人如果有下列情况,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年龄≥65岁;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
3.非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1)电复律 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2)导管消融治疗 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3)外科迷宫手术 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