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是广西的,我们这里有一个风俗习惯,老人死后随便找块地埋葬了,过了三年才把遗骨捡到骨坛里,然后再找
这个一般都会找人看日子的。棺材埋入土里几年后,棺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腐烂,泥土和遗骨会混在一起。清明时节雨水偏多,土壤潮湿,会增加清理遗骨的难度。而冬季下雨少,泥土干燥就容易得多了。我也是广西的,昨天早上刚捡了我奶奶的遗骨。捡的时候需要用一种纸把遗骨上的泥土擦干净。。。
『贰』 急求:请问有谁知道广西玉林市仁东镇老人去世后丧事的习俗和禁忌因为前天才和男友拍完婚纱照,准备结婚
不是记得很清楚,说一下我知道的。习俗是 一,玉林实行的是土葬+骨葬,要有至少两天的通专宵亲属守灵。要请法师。二、如果老人家的岁数大于八十岁,白事就会当喜事来做,来拜访的客人会直接拿走他们所用的碗,这被认为是一属种福气。禁忌啊,一,如果那个老人是你男方的直系亲属,那你们的婚礼肯定近期内,最少一个月内不能结婚,会认为冲撞到。二,如果老人不是直系亲属,你们结婚的日期可以不受约束,但是你们不能去拜访举行葬礼的那家人,举行葬礼的那家人也不能参加你们的婚礼。 好像其他就没有了·
『叁』 人死后是不是户口在哪里就要埋在哪里
人死后埋在哪里,跟他的户口在哪里,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是城市,一般就埋(骨灰)在公墓里。如果是农村,有些有公墓的埋(骨灰)公墓,没有公墓的,可以埋(骨灰)在自己家的自留山上,或者根据老人生前的遗愿埋(骨灰)就可以了。
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火葬区的公民死亡后,应当全部火化。非火葬区的公民在火葬区区域内死亡的,应当火化。
该《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按照本办法规定必须火化的遗体,由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出具死亡证明后火化。
但下列情况除外:
(一)在医院(含其他医疗机构)死亡的,丧主凭医院出具的死亡通知书,及时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并办理手续后火化。
(二)因交通事故或其他原因造成非正常死亡者遗体,由司法部门法医鉴定后,通知丧主办理手续后火化。
(三)无名、无主遗体,由公安部门法医鉴定后,通知殡仪馆接运、火化。
户籍部门应当依据死亡通知书和火化证办理户口注销其实为了破除中国的铺张浪费的葬礼以及大兴土木地修建墓地、占用耕地等习俗。
(3)广西老人死后葬在哪里扩展阅读
人死后不注销户口的后果
不按规定及时注销户口,将造成公安机关的人口信息数据库内的无效人口信息积聚,影响人口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宏观决策,不利于社会管理。公民死亡后,如其家人不及时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将影响到诸如保险金领取、遗产继承、银行取款之类一些事务的正常办理,等等。
如果人死了以后就要去及时地把户口注销了,如果不注销将会给人口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影响到家人的遗产继承和银行卡取款之类的事情。
注销登记
第四条失踪人员户口注销登记:公民因失踪而宣告死亡的,申报义务人应在法院宣告公民死亡文件标注的行文日期之日起,
一个月内申报义务人持本人的公民身份证件、法院宣告公民死亡文件、死亡公民的《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到其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死亡户口注销登记手续。
对于公民死亡、服现役、定居国(境)外等情形的,应当办理注销户口手续。在以前办理结婚手续后女方户口会办理注销然后转移到男方户口上,有时因为过早注销导致登记到男方户口上出现问题,目前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再出现。具体办理手续请查询当地户口登记机关提供的有关信息。
『肆』 我在广西,这边人去世了是土葬,现在还有哪个地方实行土葬
农村里面老人去世一般还是土葬。
有的地方贫困,老人过世,往山上一埋,没有坟墓,墓碑。一年后,荒草凄凄,满坡杂木,找不到坟墓的事常有。
人死了也,什么也不知道?但愿绿草长伴,魂留青山。
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都是土葬,农村人讲究落叶归根,回归天地,而且地不值钱。经济发展好点的,政府肯定会严格执法要求火葬,地贵。
根据我国《殡葬管理条例》规定,人口多、耕地少、交通方便的地方,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的实施火葬的地方,允许土葬。
同时,实行火葬和允许土葬的地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国务院民政部门备案。
对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东乡、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的土葬习俗应予尊重。
说说我的家乡吧,从我记事起都是火葬,骨灰也是装在一个瓷罐里,棺材只有在电视剧里才看过。
远嫁后,才知道有的地方是可以土葬、有棺材、有祠堂的存在。
其实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是回归自然的一种方式,有些老年人接受不了火葬也是情理之中,在中国 历史 长河中都是土葬。
年轻人就可能支持火葬,火葬占地少,更环保。 社会 要进步,就要丢掉以前的一些习俗,我们也正在慢慢被动忘记一些祖先留下来的文化。
好在现在人们正在试图捡起曾经被选择性忘记的文化遗产比如说汉服,汉服所带来的文化正在让年轻一代慢慢接受、喜爱。
我想说无论是什么习俗,只要是对 社会 发展不利的都会慢慢消失,有些曾经消失的对现代 社会 发展有利的也会慢慢重回。
广西的人去世后,也不是都土葬,许多地方,特别是城市和郊区,还是严格地实行火葬的。
据我所知,中国的大部份山区农村,也一样实行土葬。
其实,土葬是污染最少,也最节约,更适合大自然循环的葬法。当然,无论土葬火葬,都不泛大量浪费资源者,有些有钱人,火葬后再入土者,把坟墓造成陵,才是目前葬丧的问题。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本人是湖南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我们那里。也是实行土葬的。除非是生病。也传染性的疾病。一般都会火葬。绝大多数都是土葬。我们那边没有那么严。土葬的一般都是。用水泥加石碑用土堆。一个小土堆。逢年过节就会去烧纸钱,烧香,烧蜡烛,放鞭炮。都是有讲究的。烧香三根香。一两根蜡烛。纸钱是越多越好。做完这些之后,就是放鞭炮。放完鞭炮。这磕三个响头。这是对死者的尊敬。你是想念。像我们老家现在到处都是土坟。晚上走夜路,反正我一个人是不敢走的。
火葬不好吗?我不喜欢土葬
很多地方的如:广西,江西,湖北,云南,贵州,河南河北。西北地区等偏远农村基本上都是土葬。
四川也是。
我是广西这边的、一般农村还有宅基地的大多都还会选择土葬、生活在市里、年纪大的老一辈病危的时候觉得自己没多少时日、大多都会叫自己子女把自己带回农村老家等那一天的到来、
『伍』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壮族丧葬习俗:
1、送终、入殓 病人病危,一般亲生儿女要临榻送终。如有子女外出未归,死者不能入殓。亲人给死者剃头、洗身、换新衣,并在死者口、眼、肚各放一枚铜钱,用白布裹体,安放厅堂,鸣炮三声,通报家族,待外家到场,装棺入殓。
2.报丧由丧家长者派人向亲戚报丧。报丧者必须说明死者年龄、归山日期。
3.悼唁、守灵 装棺入殓后,孝男孝女一律披麻戴孝,席地坐在灵柩两旁,守灵期间,亲生子女一律斋食。请法师超度亡灵,设坛开吊。在死者埋葬前一天,亲朋好友祭三牲果品,读祭文,送挽幛,以追念死者功德。
4.出殡出殡前,孝男跪拜于地,让灵柩从身上掠过,长子引幡,亲友后跟,在路口让外家“拦路祭”,沿途放鞭炮,撒纸币。在过桥或叉路处丢下白布和硬币为买路钱。埋葬时孝男用嘴巴衔泥放在棺材上边,以表不忘父母隆恩之情,送殡回来,凡送殡者用柚子叶洗手,以消秽气。
5.解斋送殡者解斋饭,先请法师入餐,后到孝男孝女,再到外家,后到众人,管帐人及时公布参加解斋名单,如解斋人数太多,丧家可把饭菜酒摊到邻近家族兄弟家,尽可能不误远道亲友进餐,做到有条不紊。
6.守孝父母死后,孝男孝女一般在死者归山后七天内不外出做工,在家守孝,每天到坟前烧香祭拜。晚上睡觉不能在床上睡,席铺地板睡,头三晚每晚做汤圆祭拜神台,以表思念父母灵魂。
(5)广西老人死后葬在哪里扩展阅读
广西,简称“桂”。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文:Gvangjsih Bouxcuegh Swcigih),首府南宁市。得名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西谓广西。 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相邻,并与海南隔海相望,下辖14个地级市,111个县级行政区(40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52个县、12个自治县)。南临北部湾,是中国唯一沿海的自治区。
民俗
宾阳炮龙节,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自1985年起先后举办了18届,2003年后更名为“歌圩”,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主要活动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壮民族歌圩体育运动会、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商贸活动等。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活动内容主要有敬祭仪式、民族体育竞技表演、山歌对唱、民族特产及工艺品展销、民族文艺晚会、千人傩面狂欢篝晚会等。
龙胜红瑶晒衣节,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以崇尚红色为美,妇女所穿衣服多为红色而得名)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动。
瑶族盘王节,主要活动有瑶族歌舞专题晚会、开幕式及大型文艺表演、三省十三县节目展演、瑶族服饰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奇石、盆景展和书画、摄影展等。
『陆』 广西少数民族的婚嫁丧葬
婚嫁: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广西少数民族对此十分重视,形成了种种奇情异趣的风俗.壮族男女青年除了对唱山歌、抛绣球、投果子表白恋爱之情外,还有碰红蛋、当街对望、打木槽示爱、赠鞋定情、服饰示恋、手电筒探情等多种向对方表白恋爱之意。结婚时,新郎用牛车去接新娘。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
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新娘出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送。嫁送中必须有给新郎的一双鞋、一套衣服,给家婆、伯娘各人一块胸围,给家公、伯伯各人一条腰带。新娘到达夫家,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过为她架的新桥进入洞房。她登完竹梯,一位父母健在的男青年立即将竹梯砍断。进入洞房,后面又立即有人拆去新桥。砍梯、拆桥,表示新娘后路已断,今生永落夫家,生育子女,创家立业,也寓意新人结合,如意美满,白头偕老,永不变心。
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小伙子们对歌。新娘次日回门,新郎当日或次日接回。晚上伴娘和歌手又要与寨上小伙子对歌,连唱夜,有茶歌、赞歌、情歌等等。有些青年通过这种机缘机中了意中人。壮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歌或表演节目。再轮换抛球。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
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定点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夜婚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也称火把婚。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
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歌,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近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拦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歌,在歌声笑声中,簇拥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继续对歌,直到天明。通过对歌,他们互相认识、了解,有的交上朋友,进而缔结夫妻良缘瑶族的婚姻风俗更奇特,有爬楼说爱,隔墙谈婚;有热饭传情;还有男嫁女,两边顶等多种婚恋习俗。苗族有抢头巾结恋情,喝泉水定终生婚俗。侗族:迎娶新娘,不备花轿,只派引路郎和押礼公挑着礼物前往。
入暮到大约半夜时分,才将新娘接到男家,迎亲礼物也较简单,一般是三四十斤肉,二三十斤酒和一些菜肴。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彝族:姑娘和小伙子谈情时,不像其他少数民族那样公开表露,而是极为秘密,待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后,姑娘便把自己戴的手镯脱出来,男女各执一边,发誓白头偕老,永不变心后把手镯拉断,这便是彝家的秘密谈爱,断镯定情婚俗。
水族订婚仪式十分奇特,男方挑酒内到女方家设宴定亲当天,女方家要杀鸡款待,并将整只鸡放入锅内煮,煮熟后,如果鸡眼是开的,说明这门亲事定了;要是鸡眼是闭的,那亲事就拉倒了。新娘出嫁时,弟弟要扶姐姐出门,姐姐便把事先准备好的双筷子分出两双来给弟弟,寓意出嫁的姐姐不忘弟弟,与弟弟分福共享。
佬族:有骂亲习俗,姑娘出嫁吉日,新郎家派两个后生家和媒人一起来新娘家接亲,这时,女家的长辈、兄弟、姐妹和亲戚便异口同声大骂媒人,俗称骂亲:骂了媒人既提高了新娘的身份,据说还吉利,所以当母亲的便把媒人骂得狗血淋头。此时的媒人只好作哑装聋,任由对骂个痛快。
--------------------------------分割线------------------------------------------------------------------------------------------------------
下边是丧葬:
壮族一般为木棺土葬。由于长期受汉族影响,其丧葬习俗现已多与汉族相近。有些地方为父守孝32天,为母守孝40天。部分地区有“拣骨重葬”的习俗,即人死埋葬后若干年(一般为三年),将遗骨拣出,放入瓦罐(称金坛)内密封再葬。大新县等部分壮族地区土葬数年后拣骨入瓮,然后葬于崖洞里。
瑶族的丧葬以棺殓土葬为普遍。死者以木棺入殓,棺较简单,以四块木板相拼即成。家族一般无固定墓地。成年人死,如男者,入殓前须有亲友为其剃头;属女者,须由亲友为其梳头;剃、梳完毕即涤净其身,穿上新衣,由“道公”为死者念经超度后,便可入殓封棺,择日埋葬。儿子要为父母守孝。但各地还有不同的丧葬形式,如金绣大瑶山区,除土葬外,还有火葬和挂葬。火葬即入棺用火焚化,然后收拣骨灰,再行安葬。挂葬是小孩死后,用破絮或棕皮包裹,置于竹筐,悬挂在村旁树林里让其腐烂。南丹大瑶寨瑶族还有实行崖葬的,以天然崖洞为墓室,人死后,亲人即负尸到墓室内的大木棺里装殓。
仫佬族家中老人、妇女去世,都得向亲友报丧。有“买水”为死者沐尸的习俗。给2死者洗澡剃头后,穿新衣(衣要单数),然后抬到堂屋放在地上,家人要打赤脚以示孝敬。一般都请师公来为死者打斋超度。孝子要带孝、守孝。多行一次葬,逢上家中发生不幸才有拣骨重葬。如属非正常死亡,其葬仪还有特殊的做法如属凶杀,必须举行“过火炼“形式,即烧起火堆,法师手持一草人(代表死者),口念经咒走过火上,家属亦随后走过,认为这样做家人可以避免再生不幸。
侗族的丧葬以棺殓入葬为主。在入殓时,有放少量银子在死者口中的,有在死者手里放一团糯饭的,然后请道公给死者打斋超度,亲友送牲礼向死者祭奠,再抬往各姓氏的公共蓦地埋葬。葬后设灵堂于堂屋,奉祭一段时间。个别地方有停棺待葬之俗,即逢八月谷熟不下葬,于“不吉利”之年不下葬,其妻子有孕不下葬夫等,因此要在山野中搭蓬停棺,短则一、二年,长则十余年再葬。
毛南族人死要请道公念经送葬,也有买水为死者洗身的习俗。下葬前要以鸡血淋墓穴,为死者及子孙祈求吉祥。下葬后头一个月,每天须上新坟、祭祀供奉。过去,母亲死了,作儿子的要抹黑脸到舅舅家去报丧,还得跪迎舅舅来办葬礼。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并在头一年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在田边插青竹,以示给父母“分田”。
京族为父母和前辈办丧事是非常隆重的。过去父母死后,要为死者修斋作道,俗称“做功德”。父母病逝,孝子要到族内各家去报丧,如果是母亲去世,还要派一族兄到外家报丧。死者入殓之前,孝子要用热水为死者抹尸,抹后由孝男或孝女给死者穿上一套麻制的新衣。男尸须戴一顶黑布帽;女尸则要用黑布包头,腰束一条白带,脚穿黑布尖靴。死者经道公“师傅”作法后入棺、封棺,择日修斋作道,请亲友们来吊丧,然后出葬,葬后再一新泥填,俗称“复坟”。若1认为葬地不好,满三年后进行复检葬,要在重阳那天才能开坟拾骨,择定吉日再葬。
广西的其他少数民族,如苗、侗、回、彝、水、乞佬等埋葬大都也实行土葬。丧葬一般也有超度亡灵的习惯。各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葬俗。
苗族家中死了人就不请道士念经超度,不带孝,不在家中停棺,葬礼从简,葬后不立墓碑,清明也不去扫墓。处理丧事完毕,家庭的子女成员则要到亲戚家住几天,以示消灾吉利。
水族家中的父母病故,孝子须到舅家报丧,跪迎舅舅来办丧,如遇非正常死亡,则先用火烧,再将骨灰装入小木盒土葬。
那坡的彝族人死后要叫亲戚到家里来唱哀歌一天一夜,一般第二天即土葬。出葬时随同要埋上牛角,据说是老虎怕牛角,为了防止老虎跑来吃尸,所以下葬时要埋上牛角。
回族的丧葬仪式比较特殊,人死后要求迅速埋葬,停尸在家不能超过三天,多数情况是早亡午葬,晚亡次晨葬。回族实行土葬,下葬不用棺材,有公用运尸的木匣“经匣”。死者的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主持。葬前要用水洗尸,待亲属见死者最后一面后,要用二丈多白布为死者裹尸,男死者要戴白帽,女的要做头盖,也有让死者穿数件用新白布做成的无领无袖的尸衣。然后由阿訇主持葬礼为死者祈祷。葬礼结束后,将尸体装入“经匣”送至坟地埋葬。尸体的放法,必须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葬坑上覆盖木板或水泥预制板,然后堆土封坟。回族有公共的蓦地,不与其他民族共用坟山,下葬时不放任何殉葬品。葬后第二天去“走坟”扫墓,以后逢空闲或回民三大节日或父母的生卒日都去“走坟”。受汉族影响,清明节也有去扫墓的,但扫墓时不带任何祭品。
『柒』 一个家族的老人下葬的时候都要埋在什么位置的
长辈都埋在晚辈的头位上面,一般都是头北脚南方位的。总体家族墓地呈金字塔形,塔尖安置高祖太祖{爷爷}之类辈分的,下面就是高祖太祖的儿子一辈的,儿子脚下就是孙子一辈的。
比如东北西南向口:
1、最东北方向的第一座坟是整个家族的最长辈,头部东北、脚部西南。
2、其脚下葬其子,比如其有三个儿子,长子居其左前方、次子居其正脚下方、三子居其右前方;就是活人面对其坟时,活人的右手边是其长子,左手边是其三子,次子居中,其子的三座坟距离相等;
3、每一辈都按此葬法安排。若某辈其中一人子嗣较多,即按子嗣数量扩大子嗣的上一辈兄弟坟墓之间的距离,这样,好安排子嗣多的一方或几方。最高辈就像是三角形的顶点,越往下往后子嗣越多,像个无尽的三角形。辈与辈之间的距离间隔两米左右即可。
安葬仪式:
民间原本多以土葬为主,因葬地有限,因而火化渐成风气,火化过程基本上比照土葬仪式进行,如择妥火化的时辰,事先向火葬场办理登记,火化前先由孝家祭拜,火化后由家属亲见火葬场人员将骨拣入骨灰罐内,所以“火葬”即等同土葬。
孝子捧骨灰罐“进塔”,也是需要择定时辰,先在纳骨塔前祭拜,由于塔位多为八卦形,择妥座向,于择定的时辰将骨灰罐(拣骨则为骨罐)移入塔位,祭拜后即完成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