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老年人 > 怎么称呼老年人

怎么称呼老年人

发布时间:2022-05-09 06:45:34

❶ 古代老人怎么说

古代老人的称谓有古稀、斑白、黄发、皓首、久寿、眉寿、姥、暮齿、暖寿、万寿、遐龄等。

还有一种常见的叫法是古代老年男子称“老翁”、“叟”,老年女子称“老妪”、“老妇”。

在古代,人们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豆蔻、弱冠、不惑等等。

(1)怎么称呼老年人扩展阅读:

古代人的年龄称谓

刚出生:度、婴儿

出生三天:汤饼

不满周岁:赤子、襁褓

2~3岁:孩提

3~9岁:垂髫

7岁:韶年、始龀(chèn)、髫(tiáo)年、毁齿

8岁:龆(tiáo)年

9岁:九龄、教数、指数之年

8~13岁:总角

10岁及以下:外傅、幼学、黄口

12岁:女生:金钗之年

13岁:女生: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男生:束发,女生:及笄(jī)之年

16岁:二八之年,女生: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15~20岁:男生:舞象之年

20岁:男生:弱冠,女生: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男:而立之年,女: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之年

50岁: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之年、耳顺之年、平头甲子、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60岁以上: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致事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伞寿

80岁以上:中寿

81岁:半寿

88岁:米寿

90岁:鲐背之年

8、90岁统称:耄(mào)耋(dié)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及以上:期颐、上寿

108岁:茶寿

140岁:双稀、双庆

更大岁数:万寿、遐龄

❷ 如何称呼八九十岁的老人家

称呼八九十岁的老人家可以用: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杖期之年,具体意思如下所示:

1、耄耋之年

(1)基本释义:形容年纪十分大的时候。读音为mào dié zhī nián

(2)出处。出自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2、鲐背之年

(1)基本释义: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读音:tái bèi zhī nián

(2)出处。出自《尔雅·释诂》:“黄发、齯齿、鲐背、耇、老,寿也。”

3、杖期之年

(1)基本释义:年龄的代称,指男子80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

(2)出处。出自《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2)怎么称呼老年人扩展阅读

年岁别称

1、古稀:70

2、杖朝:80

3、耄耋:80-90

4、鲐背:90

5、期颐:100

6、花甲重开:120岁

7、古稀双庆:140岁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❸ 八十岁老人怎么称呼

八十岁老人称为杖朝之年。但见到这些老人,如何称呼这些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称呼这些老人。

自己年龄较小,可以称呼老爷爷老奶奶或称呼爷爷、奶奶;自己年龄稍大一些属中年范畴,可以称呼他们老爷子,老奶奶,老人家,老大爷。也可以称呼男性老人为老先生。

(3)怎么称呼老年人扩展阅读:

八十岁,拼音是bā shí suì,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这个年岁的称谓为杖朝之年、中寿。岁,是年龄的计量名词。语出《汉·曹操·对酒歌》。

其他的年岁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0岁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仗朝:80岁

耄耋: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100岁

❹ 对老年人的称呼是什么

古 代 对 老 人 的 称 呼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鲐背之年
100——期颐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鲐背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❺ 古代怎么称呼老人 古代对老年人的称呼或自称有哪些

老人家 老丈 老朽 老夫 老叟 老翁

1、50——年逾半百、知非内之年、知命之年、艾眼容之年、大衍之年

2、60——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3、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时候生活条件差,
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

4、80-90——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5、90——鲐背之年

6、100——期颐,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7、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8、黄发指长寿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❻ 老年人的称呼有几种,比较委婉点的

可以称呼其为长者。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近年来“老年痴呆症”更名为“脑退化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长者”称呼老年人。这样的“流行语”波及广东、上海等地。专家认为,这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的伦理精神,同时避免了“老弱病残”等联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认为,与老年人相关的称谓变化的根本要义,是体现社会对其尊重。“年轻人不应把老人当成包袱,在过去传统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基础上,鼓励‘老有所为’和‘老有所用’。”

(6)怎么称呼老年人扩展阅读: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谢遐龄认为,避谈“老”字是语言艺术。同样是一个“老”字,在适当的场合用其他词汇替代是对老年人价值的肯定,可以产生必要的正心理暗示,为老年群体注入更多活力。

作为长者,在获得和接受晚辈和社会关爱的同时,可以承担起长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率先垂范,又比如关爱、提携后生。

赵修义认为,中国有古语“长者垂范”,老年人完全可以先“正身”,也就是从自己做起,无论是在私领域还是公领域,为后代、为社会带来更多美好的启迪。他说,一些老人在离退休时,作为掌握了较多社会资源、有一定社会阅历和地位的长者,为后辈留下德高身正的长者风范。

❼ 古代对老年人的称呼或自称有哪些

古代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于称呼的礼仪要求也非常多,长辈们的自称和称呼就已经多得让人有些傻傻分不清。长辈的自称有老朽、老夫、老汉、老叟、老身、老妇、老妪、奴婢、贱妾、奴家、吾、余等,对长辈的称呼更是繁多,比如“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等。

对于自己已经逝去的父母的尊称有先父、先母、先严、先慈,从这一个称呼当中也可以得知“先”在古代有“逝去”的意思。对于别人家的父母也有不同的尊称,一般都会称作“令尊”和“令堂”,“令”在古代有对对方的尊称的意思,比如“令妹”就是对对方妹妹的尊称。古人对于老师也是非常尊重,所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古人对老师的尊称有“恩师”“夫子”等。

❽ 老年人的各种别称

中国传统上对于老年人的高龄有些褒义的称谓。
◆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耆[qí]艾: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中寿:七十为中寿。耄[mào]:民间有“人到七十古来稀”之称。
◆77岁:喜寿。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伞寿[8]耋[dié]:指八九十岁的年纪。[9] [10][11]中寿:指80岁以上。
◆88岁:米寿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
◆108岁:茶寿: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即得108岁。
注释
1、《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年老的。
2、《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花: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4、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5、杜甫有《曲江》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6、《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
7、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9、《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10、《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11、《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12、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13、《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❾ 九十岁以上老人怎样称呼

中国称呼老人的词汇很多,但您老,最为妥当,不管什么关系,什么辈份都能适用,如果满意请采纳,

❿ 100岁以上老人如何称呼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弱冠:二十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

花甲之年:六十岁。这与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有关。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错综搭配成六十个单位,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周而复始形成一循环,故称为“六十花甲子”。《西游记》第二十回:“(老者)道: 痴长六十一岁。 行者道: 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

期颐:百岁之人。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译文:人的一生以一百年为一个期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茶寿:男子108岁

阅读全文

与怎么称呼老年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糖尿病老年人便秘偏方 浏览:993
工伤十级退休年龄 浏览:489
男方父母第一次来家应该注意什么 浏览:766
长寿喝多少酒最好 浏览:782
养生壶里的茶叶放多少水 浏览:250
车祸死亡死者父母80岁应赔多少 浏览:931
80岁的老人吃止痛药 浏览:204
海南养生堂的天然维E多少钱 浏览:459
老人家额温38度 浏览:431
父母沉迷保险怎么买 浏览:256
中医养生保健师考什么 浏览:395
老年痴呆症的子女均由监护权吗 浏览:366
70一80岁的老太油画 浏览:722
购买什么资产适合养老 浏览:708
机关事业养老金调整方案 浏览:892
初中如何说服父母买电动车 浏览:765
老人咳痰多什么情况 浏览:186
潍坊退休人员社保查询 浏览:406
如何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女 浏览:312
老人总是在家里玩手机怎么办 浏览: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