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长寿神医

长寿神医

发布时间:2022-08-27 22:25:50

㈠ 孙思邈是如何养生长寿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的神医貌似不少,有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不过放在五千年历史来言,神医其实还是太少。因为能配得上神医称号的,除医术精湛,医德无双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长寿。(华佗是被曹操所杀,属例外)

这一条就把许多有潜质的神医,挡在门外了。孙思邈号称药王,主要事迹都出自《新唐书》、《旧唐书》等,至于具体活了多大?没有定论,但公认的却是一百岁以上。这在古代时期已经称为奇迹了。


总的来说,这五难关,都是在讲究一个“节制”,要求不可走极端。其实这便是养生长寿的关键吧,等于又绕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养生长寿也是如此,其实从孙思邈谈养生长寿来看,还是一个做人的问题。

㈡ 神医孙思邈真的活了141岁吗

关于神医孙思邈的年龄从古到今都是存在争议的,其实侧面也表现出了他的医术高明,大家都希望孙思邈还活着,也因此,有了很多的说法。

马伯英等均持此说,主要观点是:过去史家认为辛酉实为辛丑之误,以及将照邻《病梨树赋序》中“今年孙思邈像九十二”改为“今年九十三”等论据不足且不够可靠,并指出以《北史》、《周书》中无独孤信任洛州总管记载,而否定隐居太白山,被赞为神童,杨坚征召等三条史料难以信服。孙氏自云“开皇辛酉岁生”是其闪烁之词,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541年)生,恰为辛酉,以开皇年号谑代帝讳,其全句可理解为“我是与开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541年)出生的。”他们认为以此推论,则独孤信赞“圣童”(可能在550年-556年间回长安期间),杨坚征召、魏徵修史请教于孙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释。郭霭春亦主541年之说。[19]

黄竹斋《医仙妙应孙真人传》,认为独孤信赞称孙思邈为“神童”,应为独孤信受命入关抚岳(贺拔岳)余众的梁中大通六年(534年),此时孙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孙氏生年则当在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永淳元年(682年)卒,享年168岁。于此观点相近者为清刘毓松所著《通义堂文集·千金方考》,据其推算,独孤信评品孙氏的时间为梁大同三年(537年)至大同四年(538年)之间,当时孙适满20岁,自此上溯20年,当生于北魏神黾元年至二年之内(518年-519年),如此,孙氏享年为164-165岁。[19]

㈢ 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临终前为何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孙思邈深知虽然五石散在医学上有着积极作用,可以作为麻醉药使用,减轻患者的疼痛,但是孙思邈也看到了五石散的消极作用,这种药物如果长期服用,会让人产生幻觉,对人的身体起到负面作用,是一种危害很大得罪药物,实践也证明孙思邈的想法是正确的。

兴起于魏晋时期的服用丹药的风气是当时人的时尚,服用完之后便要穿宽松衣服,敞开肚皮以散热。正是因为五石散本身的怪异属性和可怖的发作表现,使得后代医家对它有很多批评。思邈指出五石散是“大大猛毒”,并提出“宁食野葛(一种剧毒草药),不服五石”,把野葛这另一种剧毒药与五石散并论,而药性尚不如五石散。

㈣ 古代神医有哪些,中国古代十大神医排行

中国古代神医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和朱震亨。

1、扁鹊

朱震亨元代金华人,人称丹溪翁,又称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早年学习理学,后改为习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

罗氏将刘河间、张从正、李杲诸家之学尽传之,朱震亨接受金元诸家之说,结合个人见解和临床所得,加以发挥,提出人身之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

㈤ 中国历史上哪一个“神医”,活了165岁,死后受世人香火不断

中国历史上的这一位神医就是孙思邈,他曾经在如今陕西的五台山生活过,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还修建了许多的祠堂,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人去祭拜他。但是这一位神医的年龄却是很神秘,后人对孙思邈的年龄有很多的猜测,在这些猜测中他的年龄都是超过了一百岁的,最高的更是达到了一百六十五岁。

李世民也很希望孙思邈能够在皇宫中做官,他为了留住孙思邈,答应给孙思邈非常优越的条件,但孙思邈还是拒绝了。在唐高宗时期,孙思邈也拒绝过入朝为官,就连皇上送给孙思邈的礼物和房子他都没有接受。因此他的气节也被人们所记住。

㈥ 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临终前为何要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古代人大多寿命都比较短,而神医孙思邈绝对是一个例外。这个人活了141岁,这种寿命就算放在现代,也绝对是一个非常长寿的人了。孙思邈一生共经历了四个朝代,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和唐,他是一位神医,擅长使用中药材,同时还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献!提及此人,大家会有一个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孙思邈非常痛恨一种东西,此物名为“五石散”,他去世之前还对自己的徒弟说,一定要毁了五石散,那么神医孙思邈究竟为何如此痛恨五石散呢?

人们越来越依赖五石散了,并且把它当成了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很多人都会在家里面备上一些五石散,没事的时候就服上一些,当家里来了客人,人们还会把它拿出来招待别人。若是家里面拿不出五石散的话,客人来到家中,主人甚至会觉得招待不周并且很丢面子。因此,服用五石散成为了魏晋时期社会上的一种奇怪现象,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五石散产生了依赖性。

若是五石散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倒也就罢了,但殊不知,五石散所产生的副作用是致命的,而且副作用非常的明显。其中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服用五石散会让人越来越戒不掉它,就像是抽烟吸毒一样。过量食用还会直接致人的死亡。不仅普通人会吸食它,就连一些王公大臣,宰相,诸侯都被五石散深深的吸引了,甚至包括帝王。这些人逐渐变得暴躁,而且杀人无数,慢慢的失去了人性,而社会也开始变得动荡不安。

㈦ 神医孙思邈活了100多岁,临死前为何叮嘱一定要毁了“玉石散”

神医孙思邈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孙思邈是古代著名的中医,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沉迷于钻研中医当中,而且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很多第一个,第一个发明导尿管的人,第一个提倡关注妇科儿科的人。不仅如此,孙思邈还为世人贡献了中国的中医精粹,《千金要方》以及《唐新本草》,作为一个大夫,他还活了一百四十多岁,可以说是非常长寿了。

正是因为清楚地知道五石散的危害之大,所以神医孙思邈才会这么勒令弟子去毁掉它。这是完全正确的选择,想想毒品曾经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伤害就知道五石散如果不毁掉,那么将会出现很多隐患。

㈧ 孙思邈为什么可以这么长寿

宣律法师听后,对他说:“龙王不必担心,终南山有一高士叫孙思邈,是我的好朋友,你去找他,他有妙法可以救你,记得说是我介绍的。”于是龙王又去了终南山找到了孙思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和孙思邈说了一遍,孙思邈听后对龙王说:“这件事我知道了,你回龙宫吧,这件事交给我了,三日之后,胡僧必回西域,昆明池水如初。”

龙王心里还有些不踏实,但既然孙思邈已经说了他能解决,就先回去了。孙思邈随即下山入皇宫见到了西域胡僧,对他说:“你来的目的我知道,你要什么我也知道,我这里有一味药,正是你需要的,我送给你,希望你放过昆明池龙王。”胡僧接过孙思邈递来的小瓶,打开一闻,香气直入脑髓,大惊,问孙思邈此为何物。孙思邈说:“此为龙脑,产自南方瘴气之地,你将此入药,药性与龙王之脑相同。”

胡僧谢过孙思邈之后就做法离去了,果真,三日之后昆明池水暴涨,恢复到原来的水位,并且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

多年之后,一次孙思邈在终南山采药,遇到一青衣少年,少年见到孙思邈之后就跪下行礼,说道长多年以前救过他的父亲,今日是特意来山上寻道长报恩的。孙思邈救人无数,一时想不起这少年的父亲是自己什么时候救的,就说了几句客套话,打发他下山就算了。

谁知少年执意请自己下山,说自己家的宅院就在山下,一定要去家里做客,父母要亲自表示感谢。无奈,只好随少年下山,到了山下,见到一灰瓦白墙的宅院,进去之后,一白衣老者热情的迎接了孙思邈。

所以孙思邈只好取出一条红线,让宫女把线系在皇后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引线切脉”。根据丝线细微的抖动,孙思邈即对皇后的疾病作出了诊断。

然后,他向太宗说:皇后的病是胎位不正引起的,只需在中指上扎一针就可治愈。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皇后疼痛,浑身一阵颤抖,但不一会,竟顺利产下皇子。

过了一个多月,孙思邈出门的时候碰到一个骑马的白衣少年,少年身边还跟着很多随从,见到他以后,就赶紧上前来拜谢,并说:“小弟承蒙道长相救,家中父母都想见见您。”原来这个少年就是那条小蛇。他本想不去的,因为自己经常救人,做善事,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但是在少年的再三恳求下,孙思邈还是去了,而且没多久就到了少年所说的住处庄园。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年)五台山(药王山年)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样。

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纪念孙思邈为中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悬丝诊脉的故事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公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

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孙思邈先生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反对医生利用治病的方式谋取私利。他为了协助广大的群众,普及医学知识,于是他四处行医,为百姓医治病痛,同时遍查历代医学典籍,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参照民间配方,于公元625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到了公元681年,孙思邈先生以百岁高龄,又完成了第二部医药学着--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比翼齐飞,成为中医学史上极有实用价值的医学手册。在他的医学著作中,特别强调卓越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

有一天,孙思邈山中采药归来,发现屋外一只猛虎正向屋内冲来但不进屋,只在门外伏下身来,张著大嘴向屋里哀嚎。孙思邈看了一会儿,觉得这虎无伤人之意,看它那张著嘴、摇头呻吟的样子,孙思邈认为它是口里的问题。

孙思邈便来到门口,向虎嘴里一看,果然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喉咙上。他顺手拿起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一使劲,把那骨刺拔了下来,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著孙思邈的胳膊(后来铃医们都把串铃叫做“虎撑”)。骨刺拿出来后,老虎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下头,走进了山林。从此孙思邈进山采药,那虎就常来陪伴孙思邈,有时还让孙思邈骑在它身上。

㈨ 孙思邈活了141岁是真的吗

孙思邈的年龄一直十分有争议,不过比较普遍的说话就是541-682年,也就是说他活了142岁。奇人总是有奇特的行事作风,因为孙思邈幼年多疾,为了治病几乎散尽家财,因此孙思邈长大后就开始钻研中医,学习练气养生之类的知识,学习道家老庄内容,并且一直隐居在终南山,很有高人的作风,这个经历可能也是他长寿的原因。

阅读全文

与长寿神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看东西转悠怎么办 浏览:112
重阳节蓬饵 浏览:609
把父母比作人生的什么 浏览:355
长治市养老保险什么时候能缴 浏览:90
在养生按摩馆做前台怎么样 浏览:261
重阳节尊老敬老活动记录反馈 浏览:314
洪湖藕王养生汤锅的配料有哪些 浏览:436
养生低龄化怎么治疗 浏览:187
养老金没活到60能领多少 浏览:849
打电话给父母怎么让他们高兴起来 浏览:37
如何公证财产父母 浏览:313
老年痴呆杀人犯法 浏览:122
再婚父母如何参加婚庆主持 浏览:360
现实生活中孝顺的事情 浏览:881
老人百寿生日如何办 浏览:693
敬老院托管老人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893
历年养老保险制度调整 浏览:503
养老保险计算方法2015 浏览:7
老人摔断骨头医保报销多少 浏览:249
老年人能做心脏造影吗 浏览: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