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材料一: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在随后的25年里一直练习登山,九十五岁那年他终于登上了日本富士山,
成功取决于心态
有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有位伟人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手。”
有两位年过七十的老太太,一位觉得到了这把年纪可以说是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于是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而另一位老太太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你如何去想。于是,她在70多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登山,在她登过的山中,至少有8座山世界闻名。更让人惊奇的是,就在她95岁高龄的时候她亲自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成为攀登此山中年龄最高的一位老人。
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70多岁学登山,这的确是人生的一大奇迹。但是,要知道一切奇迹都是人创造的。
没有谁不想功成名就,没有谁不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然而这个世界能干的人不少,能成大业的却不多。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环境,机遇,智商,文化,修养等。除此之外,心态也是成就大业必不可少的因素。
当你看太阳的时候,你不会看到阴影。奔波在人生的路上,向后看只会使你丧失信心,只有向前看才能让你信心百倍。不论困境,坎坷,还是成功,你都要试着向上,向前看,这样你就会充满信心大踏步朝前走去。只要你胸怀强烈的进步欲望,再加上不懈的努力,你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 深圳90岁老人独自爬山迷路,消防员连夜搜救,老年人独自游玩应该注意什么
不只是老年人,不论什么年龄段,在户外游玩时,最好是结伴同行。如果独自游玩要告知亲友自己的去向,且尽量在市区或者人员聚集的景点场所,不要去不熟悉的山区游玩,爬山的话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及时下山。一旦发现自己迷路了,要及时想尽一切办法报警,尽量提供准确方位,以便救援人员搜救。在报警后也不要随意走动,最好呆在原地,保持体力和良好精神状态等待救援。
老人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22时10分了,躺在草丛里因体力透支无法说话,冻得瑟瑟发抖。救援队员立刻递上水和衣服,待老人体力稍微恢复一些,才开始搀扶老人下山。但是很快老人由于岁数太大,再加上受到惊吓,很快就走不动了,队员们便轮流将老人背下了山。这里再次劝告大家,外出游玩一定要做好准备,如果进山或者去其他一些人迹罕至或者耗费体力的地方,一定要找人结伴一起。
③ 90岁的老人爬山用一个字概括
(1)90岁老人爬山。
(2)一个字叫“牛”。
④ 国民党元老体育部长90多岁登山是谁
杨森,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1884年2月出生于四川广安县龙台寺乡,祖籍湖南衡州府草堂寺。
他在“体协”理事长任内,以其70岁高龄学会驾驶教练飞机而轰动台湾。他特别喜欢登山运动,每逢星期日无论天晴下雨都要坚持登山活动,他常登七星山、万寿山。在他86岁那年还登上了海拔4000米高的玉山。
他以90岁高龄再次登上玉山顶,并在山顶上题字、照相,一时轰动体育界人士,被认为是一大奇迹
⑤ 下跪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吗
减肥、强肾秘法 —跪膝法(中里巴人)
大道至简,跪膝有方。练跪膝法除了能减肥和防治膝盖痛、膝盖积水、膝盖骨刺、腰疼、脱发外,还能让身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为什么会膝盖痛?膝盖为什么会磨损?积液和水肿是怎么来的?平白无故怎么会出现这些东西?膝盖是一个关节,如果我们老做下蹲折叠的动作,就跟轴承一样会产生磨损。而老年人气血没那么多了,供给膝盖的气血也少了,膝盖又总是磨损,所以特别需要气血这种润滑油,润滑油充足就没事,润滑油一少就会干磨,就会出现磨损的问题了。这时寒气再进来,在缺血的情况下再去练蹲起、爬山、走远路,膝盖只能更磨损了。这就是很多中老年人在锻炼后膝盖越来越疼的原因。
很多人说锻炼有好处,那得看是在什么情况下锻炼。如果是在膝盖已经磨损的情况下去锻炼,那只能是雪上加霜,越练越坏。膝阳关穴虽然可以很好地缓解疼痛,但怎么让它不疼痛才是最根本的。所以,治本的方法就是让它一开始就不磨损,一开始就让新鲜血液润泽过来。而让血液过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跪膝法,跪着走。这么一跪您就会发现气血轻而易举地跑到膝盖上来了,而且在跪着走时,会发觉腰也在扭动,肾也跟着补了。跪着走两三周后,您还会突然发现原来老掉头发的现象消失了。
另一方面,中医称膝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补肝脏的方法,相当于每天喝几支杞菊地黄丸口服液,还不花一分钱,更不分什么体质,效果还如此好。
有人说:"我跪不了,我去照片子了,医生说我这里有好多骨刺,这一跪肯定骨刺就扎着我,给我扎破了怎么办?扎一个窟窿就麻烦了。"这是大家对骨刺的一种误解。骨刺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每个人到一定年龄都会有骨刺。骨刺本身不会让人产生疼痛,疼痛是因为骨刺旁边的淤血压迫神经造成的。把淤血驱散,膝盖自然就不疼了。但去照片子,却发现骨刺一根没少,还都在那儿立着呢。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这个"刺灵"那个"消刺"的药,其实它们消不了骨刺,只能把骨刺旁边的淤血给化掉。所以说骨刺消不消没关系,并不妨碍我们去锻炼。所以,练跪膝法一点都不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有人说:"我膝盖已经有点儿积水了,破损比较严重,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您要先推腿下边的脾经,先除湿,再揉膝阳关穴,往下疏导,然后再跪膝,把气血引过来,这样做就没问题了。
有人说:"我这一跪还是有点儿痛,我有些担心。"那您就把沙发靠垫或别的软东西垫在膝下,先跪着别走,等跪两三天适应了,把垫拿走,再跪在床上,然后过两天再跪行。这个方法我曾给一个80多岁的邻居老先生试过,他本来不能下蹲、不能正常上厕所,但照我所说的两周以后就没问题了。现在他都快90岁了,膝盖一直没有毛病。如果平时稍微有点儿痛,他马上就到床上去跪膝,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有效。
对想减肥的男士和年轻女士来说,跪膝法更是一个减肥秘法,比"敲带脉"还快。此法减大腿上的赘肉最明显。要想检验这个方法灵不灵,您回家拿皮尺先在大腿上量一下,然后每天跪20分钟,3周以后再拿皮尺量,肯定让您大喜过望。很多人都试过这个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练跪膝法除了能减肥和防治膝盖痛、膝盖积水、膝盖骨刺、腰疼、脱发外,还能让您有很多额外的收获。
我的一个同事,他练了两周这个方法,还不是每天20分钟,有时候就跪10分钟,不久他去换眼镜的时候度数下降了50度。他都30多岁了,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效果?因为练跪膝法养了肝,肝主筋,而膝盖是筋之会,肝开窍于目,所以通着眼睛。
学习防病的方法,一定要跟很多东西联系起来,不能认为跪膝法只是治膝盖、头上的穴位就只是治头,要举一反三,学一达百。有句话叫"饮半盏湖水,当知江河之滋味;拾一片落叶,尽享人间之秋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我们学习起来就快了。您如果不能每天积沙成塔,那个塔就老也积不起来,您得有好的方法,学习最主要的东西。其实最关键的方法就是联想法,想想膝盖还跟哪儿通着,还管什么事儿?您一联想就行了。
⑥ 关于花木兰的资料
(一)巾帼英雄百世流芳
关于花木兰的事迹,在《花木兰考》、《亳州志》、《清光绪亳州志》、《完县县志》、《完县历史资料》和《完县历史大事记》中都有记载。河北省万县木兰庙碑“汉孝烈将军记”称: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
花木兰,亳州人,汉孝烈将军、汉文帝时期,朝廷募兵,因父老弟幼,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十二年,得胜归来,帝欲纳为妃, 木兰以死拒之。
后来,群众把花木兰的英雄事迹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后经文人加工润色,成为《木兰辞》。豫剧《花木兰》和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更使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成为爱国主义和巾帼英雄的典范。
为表彰巾帼英雄花木兰,唐代追封她为“孝烈将军”,并在其故居建祠塑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皖、苏、豫、鲁交界百余里乡众来此祭祀贸易,形成古会, 流传至今。
如今,花木兰故里魏园村竖起了一尊“木兰还乡”的巨大雕塑,再现了木兰当年的飒爽英姿。李绍义编著的《花木兰考》于1992年出版发行,武术爱好者程秀华于2008年成立了亳州市木兰拳协会,故乡人民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位巾帼英雄的无比怀念和热爱。
(二)传说故事广为流传
花木兰的故事主要流传于安徽亳州、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这些传说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内容主题相当宽泛,大致可以分成:少年习武、勤奋好学;代父从军;军中作战成为榜样;爱护百姓等。“智取摩天岭”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
话说承德东北的黑山,原名叫摩天岭。摩天岭的西面是悬崖峭壁,东面与大山相连,只有南边有一条山路可通。匈奴就在南山口屯兵, 如遇兵马攻山,滚木礌石一齐往下打,谁也休想攻得上去。
花木兰来到这里, 屡攻不克,只得把兵马驻扎下来。驻扎兵马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花木兰城。一天,花木兰率领将士来到摩天岭对面的双龙山上观察地形,看见一群羊在陡峭的山上蹦来跳去,
不禁叹道:“人如果有羊那样爬山的本领,该多好啊!”突然,她灵光一现,有了攻打摩天岭的主意。
第二天,她让士兵四处买羊,在双龙山顶建了一座圈羊的城堡——就是现在的锁羊城,又找来匠人日夜赶糊灯笼。在一个漆黑的夜里, 花木兰让士兵们在每只羊角上挂只灯笼,
往摩天岭上赶。匈奴守兵一见漫山遍野的灯笼, 以为是花木兰攻山的人马,便齐放滚木礌石,羊见有木石滚来,有的吓得往岩石上跳。
有的顺着陡坡往上跑,这下可把匈奴人吓坏了:人怎么登险石而上?难道是天兵?匈奴兵将不明真相,一时乱了阵脚。花木兰率军乘机从小路攻上去,大破匈奴,攻下了摩天岭。
(三)传承文化恩泽后世
“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她的传说故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花木兰研究会秘书长颜勇介绍,花木兰的传说是历史人文资源中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亳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亳州的历史文化品位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导致包括“花木兰的传说故事”在内的很多民间文学都逐渐衰落。而且,这些传说故事大多流传在中老年人之间, 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为了保护这份宝贵的财产,我们加强了花木兰的传说故事搜集工作,丰富了内容。”颜勇介绍,目前出版的《花木兰考》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增加了文化传承的具体载体,全面系统地保护了花木兰的传说。
据介绍,2016年我市成立了花木兰研究会,计划2018年筹建花木兰博物馆并征集实物,到2020年,全面建设花木兰博物馆,通过实物、人物画像、业绩介绍、民间故事、书籍史料展示木兰文化,“让花木兰的孝、勇、智等高尚品格一代代传承下去”。
(6)90岁爬山扩展阅读
11月27日上映的电影《花木兰》,由著名影星陈坤、赵薇、胡军等联袂出演。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也很高。
遗憾的是电影《花木兰》之中有很多常识性错误,比如电影里少数民族称谓的混淆。演员将“大月氏”念成“dà yuè shì”,实则应为“dà ròu zhī”。
饰演木兰的赵薇还在片中讲“我大魏的军中有匈奴、鲜卑、氏(shì),没有羊”,明显是把“五胡”之一的“氐(dī)族”给念错了。
此外,电影的大背景也值得商榷,陈坤饰演的文泰(在剧中其身份实为孝文帝元宏)作为皇子率部北征,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木兰从军发生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424-451年),他是孝文帝的曾祖辈。其次,孝文帝10岁登基,皇子时不可能成为一军之帅。
当然,《花木兰》中也有符合历史真实的部分。其中柔然可汗门独(此人物虚构,剧中由胡军饰)在召集部落首领入侵北魏时,“柔然缺铁”这个动机是真实的。
当时突厥部的锻铁工业特别发达,它被柔然征服后,专门为柔然贵族锻铁,被称为“锻奴”。这一点,从侧面说明柔然不具有制铁的工艺。
除了给电影挑错,人们更关心的还是木兰从军的历史背景。因为花木兰参与的是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观众首先会问:柔然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北魏为何要与之作战?
柔然作为草原游牧民族,曾在五世纪前后盛极一时,与同时期的鲜卑鼎立,而且它的世袭贵族也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归附北魏的柔然首领阿那瓌(guī)对孝明帝元诩(516-528年在位)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示认可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424)16岁登基,就在这一年8月,正处鼎盛期的柔然欺幼主南侵,6万大兵压境。拓跋焘率军出击,被柔然军团包围50余圈。
左右大惧,但见拓跋焘声色刚毅威严,不为所动,军心这才稳定下来。北魏射杀柔然大将,柔然乃退。历史上的木兰从军故事,也应从这一时期开始。
这次被困让拓跋焘十分光火,也注定在他有生之年都把柔然看作死敌。此后25年间他13次车驾亲征,深入漠北,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因为拓跋焘对柔然极度厌恶,将其改称“蠕蠕”,意思是愚蠢、令人恶心的虫子,此后中国的史书多袭此称,反倒是“柔然”之名被人淡忘了。
《花木兰》的“历史误会”
汉代西域有大月氏(ròu zhī)、小月氏(ròu zhī),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想联合它们抗击匈奴,因二者西迁,该计划作罢。
南北朝时,五胡乱华,民不聊生。所谓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dī)、羌这五个少数民族。氐人周秦时就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相邻地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北魏以前,氐人苻坚统一北方,建立过短暂的前秦帝国。
木兰从军的故事发生在公元425年,即北魏始光二年。当时,在面临南方宋朝随时可能入侵的威胁下,太武帝拓跋焘率部会击位于今蒙古国哈拉和林附近的柔然汗庭,取得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