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对老年人做到知足常乐有什么建议
古代先贤老子的话说得好:“祸莫大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乐,才能胸怀开朗,与世无争,才能不易动怒,才能感到生活很充实、满足。对于孤独、寂寞的老年人来说,应该选择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
(1)戒除过高期望
过高的期望是导致不愉快的原因。老年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生理、心理都趋于衰退的事实,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必然会因欲求不得而不满,生活的幸福感就会降低。
所以,我们到了老年,应该更加现实一些,根据自己的精力和体力调整自己的事业、家庭的期望目标,用降低标准换取生活的快乐,别让宝贵的每一天都在怨恨中消磨掉,把每一天都过得踏踏实实。
(2)现在很幸福
看一个人一生过得是否幸福,不是看他在平步青云、春风得意时的微笑,而是看他在忍辱负重、逆风逆境时的眉宇。幸福感表现在将每一天都当成节日来度过,幸福感的标准是“我是生活的主人”。
但这种体验是一般人所缺少的。一般老年人的感受是:闲静中总感到缺了些什么,觉得生活缺少应有的灿烂,有一种失落感,但对这些缺乏的东西又讲不确切,更觉得无法填补。
幸福感来源于对生活的常新体验,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品尝到激动、欢跃的情绪,这需要有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的洞察力。有些人总希望明天会更幸福,而忽视今天的幸福。
很明显,每个人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应当学会利用现在的每一瞬间,使自己的今天充实和幸福,这样,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要体验现在的幸福就不要留恋过去。总是回忆过去的不愉快事件,会破坏现在的良好情绪,给现在的心情蒙上一层忧郁阴影;常提当年之勇,会看不到现在的美好,必然会对现实处境产生不满。这样的人是难以感受到现在的生活乐趣的。”
(3)宽容对己对人
对己宽容就是要能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包括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过分的要求。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失误,如果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抱着内疚、自卑、自责的心理,结果只能是自己折腾自己,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对别人宽容就是不要过分挑剔。过分挑剔的人总是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认为妻子、子女、邻居总有不足,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
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干涉人格。我们对己要宽容,对人也要宽容一些,不要求全责备,否则,注定是一个心怀不满、没有快乐的人。
(4)不要相互攀比
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同他人比较,由此产生嫉妒、羡慕,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终日郁郁寡欢,自寻烦恼,老年人也不例外。日子毕竟是自己过的,不会因为比较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况且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完全取决于物质生活,还取决于精神生活,更取决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感受。只有克服了“人比人”的习惯心理,才能不会遭受“气死人’的磨难。
(5)有淡泊之心
要知足,就要有一个平和淡泊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现在我们已经离退休了,作为社会一分子,我们对于个人地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报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则对健康十分有益。
俗话说得好:“知足赛过长生药,不是神仙胜神仙。”知足使人幸福,知足使人健康,知足使人长寿。所以我们每一个老年人都应该学会并且做到知足常乐。
㈡ 长寿的十二条标准
长寿最好的秘诀就是健康的习惯。
你看身边那些身体依然硬朗的老人家,他们都养成了合理的作息、饮食规律,最主要的是心态乐观。
杯小茶为大家整理出这些长寿老人都有的17种特征,您可以边看边自测,看看自己中了几条呢?
对照之后,还能看看自己属于什么水平哦!
15
有一双强健的腿
背靠墙站立,脚慢慢往前走,然后再退回来直到你保持一个平稳状态,但是背的下半部要始终紧贴着墙壁。尽最大可能保持这种姿势,每天做一次,并且每次增加几秒钟的时间。
16
爱吃紫色食物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紫葡萄、蓝莓和红葡萄酒富含多酚,多酚能使血管保持韧性,有助预防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对脑血管也很有帮助。
对动物的初步研究表明,在饮食中增加黑葡萄能帮助改善大脑功能。另有研究显示,每天喝一杯蓝莓果汁有助提升脑细胞功能,增加记忆力。
17
不打呼噜
有人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实际上打呼噜是一种病。一项历时18年的研究发现,睡觉不打呼噜的人寿命更长。
严重打呼噜造成的呼吸反复停止,成为高血压、糖尿病的帮凶。一旦打呼噜明显,建议到医院检查原因,并获取医生专业的治疗方法。
如果你中了0-6条,那说明你还要继续努力,好好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才能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哦。
如果你中了7-12条,那你还不错,你看上去比一般的同龄人要年轻一些,也有长寿的潜质。
如果你中了13条以上,那恭喜你,你的心态和面貌都十分年轻,而且健康长寿的几率也非常大哦。
快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测试,一起养成这些健康好习惯吧!
㈢ 白居易知足常乐的诗句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虔诚的佛教信徒。祖籍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后期闲适、感伤的诗渐多。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844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虔诚的佛教信徒,白居易深受佛教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在中晚年之后,看淡了世事,过着悠闲舒适的半官半隐生活,经常在作诗与参禅学道中度过快乐的时光。
白居易这种知足常乐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描述。在《白居易集》卷六十一《铭志赞序祭文记辞》中,他曾对他的妻子和侄儿说:
“吾之幸也,寿过七十,官至二品,有名于世,无益干人,褒优之礼,宜自贬损。我殁,当敛以衣一袭,送以车一乘,无用卤簿葬,无以血食祭,无请太常谥,无建神道碑;但于墓前立一石,刻吾《醉吟先生传》一本可矣。”语讫命笔,自铭其墓云:
乐天乐天,生天地中,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云然,其死也委蜕然。来何因?去何缘?吾性不动,吾形屡迁。已焉已焉!吾安往而不可?又何足厌恋乎其间?
从这段白居易对妻子和侄儿的谈话及他所撰写的墓志铭中,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觉到白居易对自己的官位与寿命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虽然在每届任地方官时都为百姓做了许多贡献,但却很谦虚地称自己“无益于人”,应当被贬官。这表现出他对自己生活和事业的知足与反省。在知足常乐的生活中,白居易还非常节俭惜福。他在向他妻子交代后事时要求妻子在他死后,节俭办丧事,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醉吟先生传》是记述白居易晚年隐居生活乐趣的一篇文章。文中,白居易自述了他悠闲常乐的生活,将自己的知足常乐思想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力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及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杯自娱,酩酊而后已。”
白居易还常在饮酒之余,对生活发出种种感慨。他还通过与别人的对比,表达对自己生活非常知足的感情:
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干卫叔宝,幸甚幸甚!馀何求哉?
这段话是诗人知足思想的中心。作为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很谦卑地称自己的才华远不及古人。他分别从富贵、寿命、温饱、快乐、健康等几个方面与历史上不同的人作比较。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都比他们要好。他首先从富贵方面与黔娄作比,认为自己比黔娄富裕多了。黔娄是春秋时齐国的贤士和道学家,他的道家学术理论受到齐侯的重视,齐侯备下重金,请黔娄到朝廷做官,聘他为卿,他却坚辞不受。后来鲁国国君听说了,就派人去请他出任鲁国的相国,并给他赐粟三千钟的俸禄,黔娄仍不为高官厚禄所动。
黔娄死后,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长袍,垫着烂草席,用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就露出头来。不禁为之心酸,就说:“把布斜过来盖,就可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
不料,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这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的。”曾参认为黔娄夫人说得很有道理,深感惭愧,于是哭得更为悲伤。
白居易认为,黔娄家贫如洗,甚至在死后连一条完整遮盖遗体的白布也没有,他认为自己与黔娄相比,就是一个最富裕的人了。
其次,白居易认为自己如果与颜渊相比,就是一个长寿的人了。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史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约四十岁左右卒,人称复圣。颜渊天资非常聪颖。能闻一知十,连才智过人的子贡也不敢和他比。而在生活上,颜渊却过得很简陋。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住皆十分简陋。在韩诗外传上记载,孔子曾问他何以不出来做官,颜渊曰:“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馊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于夫子足以自乐,回不愿仕也,回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贫如富,表示知足而无欲;贱如贵,表示谦让而好礼;无勇而威,表恭敬而不失于人。而且说话能有选择,终身无患难。颜渊就是这样安贫乐道。
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为安贫乐道和勤奋好学的人,他为人谦恭礼让,深得孔子的器重,被认为是孔子的继承人,却不幸在四十岁时早死了。
再次,白居易还与伯夷比温饱,认为自己至少没有温饱的忧虑。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投奔周武王,但又不满周武王的革命,拒绝出仕,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是古代有名的高洁之士,最后却因没有饮食果腹,导致被饿死,与他们比,白居易感觉自己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快乐人了。
第四,白居易还与荣启期比快乐,认为自己是比他更快乐的人。荣启期是春秋时最快乐的人,一次,孔子看见荣启期在鄘邑郊外行走,身穿鹿皮袄,腰扎绳索带,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问道:“先生如此快乐,为什么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事情很多:自然化育万物,只有人最尊贵,我能够生而为人,这是第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男女的差别,在于男尊女卑,所以世人都以男人为尊贵,我身为男人,这是第二件值得快乐的事情:人的一生,有的未出生便胎死腹中,有的死在襁褓中,我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孔子说:“好啊!真是一个能自我宽慰的人啊!”
白居易认为荣启期所具有的快乐他都有,而且自己比他有更多的乐趣,饮酒、作诗、参禅,经常能从与诗友往来中享受人生之乐,自己要比他快乐多了。
卫叔宝是晋代名士,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关于他的美,《晋书》里用“明珠”,“玉润”等词语宋形容他,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卫叔宝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成年后的卫叔宝长相更为英俊洒脱,他每到一处,都有很多人跟踪围观,想一睹他的风采。但是,他年纪轻轻却经常被疾病缠身,痛苦不堪。以至于病得形容枯槁,引人,冷悯。
白居易不与他比别的,就与他比健康。他认为自己与卫叔宝比起来真正是健康之人了。
白居易就是通过与不如自己的人在多方面进行比较,以显示出自己在很多方面比别人优越,从而使自己对拥有的生活感到知足常乐。
白居易在《醉吟先生传》中,还作有一首《咏怀》诗,表达那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思想。诗石: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这首诗歌是白居易人生态度的表白,诗人认为,岁月似箭,人生苦空无常。人应当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可能让自己过得轻松悠闲一点。这并不是说白居易的思想十分消极,而是劝人要知足常乐,不要辜负短暂的人生时光。
自居易还作有《达哉乐天行》一诗,表达自己知足常乐的生活。诗云:
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
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半及车先悬。
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
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
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
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
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
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
半与尔充衣食费,半与吾供酒肉钱。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
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乐饮安稳眠。
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白居易在这首诗歌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分司东都洛阳十三年,到七十岁不再为官,但还能有俸禄收入。在这种隐居生活中,自己可以与游客一起游春玩赏,还可随意与山僧探讨佛法。沉醉于这种闲适快乐的生活中,竟然有很长时间忘了过问家中的事情,院子中都长了草,厨房甚至很少生火做饭了。经常有厨师告诉他没有盐和米了,丫鬟和佣人向他诉说穿的衣服都破了。妻子、佣人、外甥、侄子都对自己不问家事的做法感到不高兴,而诗人自己却陶然于酒醉当中。
尽管家人都为生计感到忧虑,但白居易却对未来早就作奸了筹划。因为他有很多家产,他准备先卖十亩园子,再卖五倾田地,然后卖掉家中所住的宅子。将这些家产变卖之后,足够供养家人和自己将来的生活了。白居易认为自己已经七十一岁了,老眼昏花,可能这些钱还没有用完便与世长辞了。所以,根本用不着为生计发愁,尽享“饥餐乐饮安稳眠”。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出白居易对自己的生活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尽管家人已经在为衣食发愁,但他仍然不为生活困窘而发愁。
总之,知足常乐思想是白居易中晚年时期的主要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使他在经历宦海浮沉之后,仍能够以平常心看待世事,而且还使他能够在那个朝政黑暗的年代全身远祸,从而平安悠闲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㈣ 长寿秘诀有哪些
长寿的秘诀是养德、养性、亲情、规律生活、体力和脑力的活动。
一、养德
德是指道德、品德及修养。长寿者无不品德高尚,对社会、工作、家庭等有责任感,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义务。生活在社会上,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心理上趋于平静稳定就能够做到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不计贫富,不怀恩怨,甘于淡泊,修身养性。
二、养性
养性就是培养良好的性格、性情。百岁老人大多性格开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气,不发脾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计较。有调查数据显示,90%长寿老人的秘诀就是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不计较一时一事的荣辱得失。
三、亲情
老贤子孝,亲情浓浓,夫妻和睦。尊老爱老,使老人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许多事实证明,家庭内部由血缘建立起来的代际关系、亲情关系越来越重要,可使老人感到物质上有依靠,生活上有关照,精神上有寄托。由亲情关系促成老人心理、生理、精神上的愉悦、幸福和满足感是老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四、规律生活
饮食起居保持一定的节奏。在对全国百岁老人的调查中发现,除极个别老人吸烟外,其他人都从不饮酒、吸烟。事实说明,规律的生活、良好的习惯,对健康长寿大有益处。
五、体力和脑力的活动
脑要用,体要动,人的健康与活动密切相关,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一生受益。在对百岁老人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都具有镇静幽默的性情,节制饮食的习惯,经常忙碌的状态和足够的休息。
专家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忙碌、最紧张的名人们,要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9%。忙忙碌碌的人则往往是最快活的人。许多爱事业并有成就的人常常会觉得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工作、辛勤劳动时。
人体的新陈代谢愈旺盛,人的生命力就愈强,而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的高低与劳动、锻炼密切相关。因此,勤奋、肯于思索、动脑筋可以促进人的健康长寿。
㈤ 为什么知足长乐可延缓衰老
为什么知足常乐可延缓衰老?
中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而知足常乐却是最重要的一条。树立起知足常乐的信念,保持良好的情绪,就能使机体分泌有益的激素,把血液流量,神经细胞的活动以及脏器的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生活实践说明:少些贪念多知足,少些烦恼多快乐;贪无止境总计较,心毋宁日多疾病。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科学道理。因此,愿你潇洒知足度人生,少贪少妒养性情,这样你才会健康长寿延缓衰老。
所以说知足常乐可延缓衰老。
㈥ 十二句长寿口诀是什么
十二句长寿口诀:
1、糊里糊涂者—长寿。
2、自然入睡者—长寿。
3、腹中食少者—长寿。
4、心中事少者—长寿。
5、浪漫乐观者—长寿。
6、老来微瘦者—长寿。
7、饶人百忍者—长寿。
8、胸怀宽阔者—长寿。
9、顺其自然者—长寿。
10、知足常乐者—长寿。
11、少思寡欲者—长寿。
12、凡腰带短者—长寿。
决定人的寿命因素有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建筑环境,七情六欲等因素。同时人也可以通过长生不老技术来不断延长人类的寿命的。基因很难改变,平常所说的基因改变大多是基因表达的改变。精神与物质身体是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精神可以影响物质,身体也可以影响精神。
所以说生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素,我也一直说长生不老是一件复杂的生命系统工程,而且是一点一滴缓慢改变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人的身体损坏也是一点一滴改变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我们的身体,我们一定要爱惜,尽量不要熬夜,抽烟喝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㈦ 知足常乐的寓言诗
知足常乐
人生原无病 不少因自作 想想病疾苦 无病即是福
想想饥寒苦 温饱即是福 想想生活苦 达观即是福
想想世乱苦 平安即是福 想想牢狱苦 安分即是福
本是长寿人 自使命短促 奉劝世间人 知足便常乐
羡慕人家生活好 还有人家比我孬 莫叹自己命运薄 还有他人比我恶
为非作歹内疚苦 多愁多虑病来磨 行善积德福泽多 吉人自有天相协
为人在世一生中 无病无灾应知足 烦恼都因想不开 忧愁皆为看不破
人家骑马我骑驴 比上不足下有余 别人笑我忒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